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多元化发展的文化世界背景之下,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大学生具备着良好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如何在《西方文化》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使得课程思政模式得到有效的推广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 篇1:

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西方文化中的“人本”、“相对”、“多元”等思潮在现实世界中广为存在,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西方文化思潮的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工作实践中要把握的“以人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的原则等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做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尝试。

关键词:西方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密切,大学生面临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文化之间有裂变更有融合,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变化影响深远,值得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一、西方文化中 “人本、相对、多元”的解读

1.以“人本” 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人本” 观念的理念其实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智者学派的奠基人普罗泰戈拉明确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进入现代以来,“人本”观念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尊严、个人的行动和创造观念。著名的有唯意志主义观点,如尼采提出“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等著名口号,表现出了对人本观念的高扬和对个人价值的推崇;有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观点。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哲学后来被广泛地融入了美国文化当中,成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和时代精神。

2.以“相对”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普罗泰戈拉思想的基础和核心。黑格尔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个伟大的命题,不过,这个命题却有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人们总是遇到新的水流。”一切皆流,无物常驻是他的基本观点;苏格拉底开始,西方哲学追求超载具体特殊的事例,寻求必然的知识如普遍的概念;柏拉图把视野扩大到了自然界,继续寻求自然界的绝对知识和事物的普遍性。

奠定现代“相对观念”的科学依据是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的提出其影响超出了自然科学范畴。“一切都是相对的”成以相对论的同义词。英国科学家波普认为,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权威性。一切科学都是试探性的假设,是可以批判的。科学发展就是人们不断发现并提出新理论,又不断发现和修正错误这样一个过程。

3.以“多元”观念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冷战结束后,随着民族问题的突显,多元文化成为了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所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多元文化的主要代表观点有哲学家罗素认为,绝对的整体是不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它使哲学家看到的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由重视整体转而重视具体,由重视绝对真理转而重视相对的东西。

随着社会发展,各学科之间的新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种跨学科的集成给原来单一的领域带来了新的重组。例如结构主义的思想来自语言学的分析;存在主义哲学带来了文学写作的探索与实践。这种跨学科的互动使得各种思潮在文化中互相整合,同息共生。

二、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是相伴相随的。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因势利导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多元”文化的社会大背景拓宽了大学生们的视界,有助于大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交流和学习。“人本”文化,更是突出了大学生们敢于肯定自我、实现并超越自,形成了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相对”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们改革创新,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风的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大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得更培养和锻炼。

2.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人本”观念,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里,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就是走向了利已主义,在价值观上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部份大学生过分重视物质追求,轻视精神追求。有些大学生在现实中不加批判全盘地接受西方文化,放弃理念,放弃信念。国家政治、民族的文化不再关注,其价值观中的功利性很强,享乐主义成为一种时尚,个人都在追求自己利益价值的最大化。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把握的工作方向

1.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认识西方文化思潮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第一,西方文化它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思想方式,是为保护资产阶级服务的。对西方社会有用的文化价值对社会主义社会都不一定适合,可能也危害。第二,西方文化思潮中的消极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西方文化思潮进行客观的历史地分析。既要看到它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优秀成果,也要从阶级的角度审视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2.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文化形成的不良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冲击,也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核心价值理念产生了负面影响。高等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资就培养不出专业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就难以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学生工作要引领大学生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为基本内容,妥善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科学价值观。

3.让“以学生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成为学生工作中的基本理念

针对西方思潮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自觉地把“以学生为本、不迷信盲从、求同存异”当作工作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务必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工作方式,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新理念。改变以往的家长式、保姆式、灌输式的工作方式为引导、启发、自我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关怀发展”相结合,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作为衡量学生德育重要标准,让学生由“管理对象”变成“管理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生活区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成为学生自己知识习得、能力发展、素质提升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

第二,学生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高远理想,不迷信权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能创新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不能创新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注定要在竞争中被淘汰。“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2009年在中山大学演讲时告诫大学生,要尊重事实:“权威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的或亲眼所见的往往是正确的。”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在自身的工作中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第一要保持浓厚的探求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大脑中总装有问号;第二要敢于标新立异,超越常规,敢冒风险;第三要不怕困难,不怕艰险;第四要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只有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具有真正的创新思维。

第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应遵循求同存异的理念。

新时期,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如果能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价值观教育模式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具体在工作中就是要树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努力建立一种能兼容多种文化又能照顾到民族特色文化的目标体系来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西方文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文化而极端地向西方文化倾斜,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学会了理性、客观地判断,并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中西方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紧紧围绕不同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英)梯利, 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0

[3]常春兰,相对主义:一种非主流的形而上学———重新认识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的本质[J].山东大学学报, 2007(6)

[4]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中国网, 时间:2006 年5月10日

作者:李定坤 李晓雨

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 篇2:

《西方文化》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

【摘要】在多元化发展的文化世界背景之下,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大学生具备着良好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和渗透。如何在《西方文化》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使得课程思政模式得到有效的推广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该课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进行探讨,首先对重要性进行论述,然后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以此来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文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嵌入

【作者简介】邢文博,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世界,政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和信息网络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通过文化的传播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战略的实施,《西方文化》课程是一门学习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以辩证的目光看待西方文化,更能够有着辩证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理智看待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的渗透。随着课程思政模式的全方面普及,在西方文化这门课程当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升《西方文化》课程的政治性和领导性,更好地引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西方文化》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1.有利于理解中西方思想差异。《西方文化》这一门课程主要针对西方的文化进行介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但是从本质性的角度来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会存在着思想方面的差异性,这种思想差异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样化的,只有两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两个国家不同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影响。近些年来,西方文化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的渗透,主要是利用思想方面的差异性来进行渗透,如果大学生能够客观的了解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性,那么就能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的渗透行为,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当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那种能够提高学生的明辨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理解中西方的坏思想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提高自身的不良文化抵抗能力。

2.有利于清晰中西方历史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历史文化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在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文化会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特点,需要了解该国家或者该民族的历史发展背景,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的话的诞生渊源。在《西方文化》这一门课程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可以引导学生清楚的了解中方和西方之间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历史文化背景的进一步比较能够明确文化形成的根源,最终能够客观的看待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增强对于本国文化的自信心。

3.有利于分辨中西方价值体系。东方和西方的价值体系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价值体系背景之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会存在着差异性,价值体系的渗透成了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文化战争方面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分辨中西方之间的价值体系,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差异性,进而在具体的行为和日常当中更好地区分其中的差别。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中西方价值体系进行客观的分辨是非常关键的,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呵护他们获得健康的成长。
二、《西方文化》课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在《西方文化》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融入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推动课程思政模式的全方位实施和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的建立过程当中,要注重发挥具体的导向性,确保领导机制能够真正对学生发挥作用,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完善引导机制,同时也要在引导机制当中,对于各个方面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避免出现职责方面的空白区域。

2.融入当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内容。《西方文化》课程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路径和方法,要注重对多种思想政治的内容进行融入,因为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的思维是比较多元化的,如果因为在课程当中强调单一性的思想政治内容,那么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导致他们出现反感和抵触的情绪。

3.构建中西文化交融的互动教学。《西方文化》课程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注重构建中心文化交融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因为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他们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因此对于西方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觉,如果一味对他们进行西方文化的介绍,那么他们不仅不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感受,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因此建立起中西文化交融的互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过渡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摸索过程当中,进一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和特色。
三、结语

《西方文化》课程的学习可以向大学生普及西方的文化,隨着课程思政模式的全面推广,在课程当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成了必然的一项趋势。在未来课程思政模式将会形成更多的经验,进一步为该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提供参考,同时教师也要进行不断的积极探索,进一步找到课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嵌入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浅论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J].教育现代化,2017(05):210-211.

[2]吕晨晨.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8).

作者:邢文博

西方文化思想政治论文 篇3: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实践与反思

内容摘要:在对湖北文理学院《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从育人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评价方式的制定等方面介绍了《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本课程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思政 实践 反思

一.《西方文化概论》的教学现状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这门课程在以往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体系,以时间线索的主线,从西方文化的三个历史时期来介绍每个阶段重要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关注点全部倾注在西方文化的起源、演进过程及其特征上。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旨在学生能对西方文化的体系有全面地把握,包括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奋起与沉沦、西方的民族精神等等。因此,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是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都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之外的另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开展教学,没有考虑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亦遵循以本课程知识体系,强调其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亦是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方面进行确定。总体而言,以往《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两条平行线,专业课程侧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的是学生基于相关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的能力。

二.《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已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全面开展,湖北文理学院也秉持着“教书育人”为本,专业课程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构建全员、全程、全覆盖育人,多门课程已经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尝试和探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已成为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师思考的问题,《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也需紧跟步伐,进行积极地实践和探索。

从学生层面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西方文化知识体系的掌握是为了做到知己知彼,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于沟通和交流,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传统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与语言走向世界,扩大其世界性的影响。因此,本方向的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从目前的学生状况上看,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时首先考虑的是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人文知识课程有所忽视。在求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功利意识和知识外在的有用性,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和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可行性。从本课程的性质上看,作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其自身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可供挖掘的育人资源,西方文化中辉煌的文化成就、雄浑的历史场景、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德性,西方文化中的崛起与沉沦、精华与糟粕帮助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意识等等,这些隐性育人资源都有待于发掘和利用。

从学生的知识积累上看,学生已经开设过《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文化类课程,在开始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掌握了文化对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为学生感知西方文化中的育人点奠定了基础。

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上看,学校大力给予支持,提供了各种平台,包括课程思政培训、竞赛、教学分享等等。全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证。

三.《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的高校、所有的课程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必须在综合考虑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学生的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方式,以保证课程的育人效果得到切实的实现。

在本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制定了育人双大纲,明确了育人目标,对本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一)在日常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中,通过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实现无手机课堂、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课堂的实施者教师也是一种育人资源,作为教师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树好标杆,本身也是对学生很好的一种思政教育,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容育人资源的挖掘中,本课程已从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敬业精神、法律意识、科学观等多个角度挖掘出了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设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思政课程有较大的区别,课程思政的特色是以专业知识点为切入点,做到育人“润物细无声”,要将育人资源隐性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区别。

1.点式融合。点式融合是指在思政元素以单个的形式与专业知识点融合。点式融合在本课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例如通过西方的爱琴文明的发现培养学生执着的信念,通过罗马法引导学生树立尊法、守法的意识,通过基督教的成长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地理大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等等,基于对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的感受,引出一个具体思政元素。

2.专题式融合。专题式融合是指在专业知识点与育人点的融入时,通过专题式的讨论、辩论等形式侧重于学生马克思辩证法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评判能力。例如辩证地看待中世纪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科学、理性地评判城邦的兴起与衰落、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

3.递进式融合。递进式融合是指针对一个思政元素,以逐渐深入的形式在各章中出现。例如本课程中对爱国情怀的树立,分别通过三个章节中的斯巴达城邦的特色、罗马的英雄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等知识点引发、强化和深入。

(三)评价方式的制定。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德育能力,本课程将涉及育人点的讨论、辩论和作业都纳入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期末的考核中要求课程论文的写作涉及育人点对学生现实生活指导性作用的阐释,将其作为一个评分点。

通过以上方式,将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德育能力考核结合了起来。

四.《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践的反思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一)育人资源的设计实现系统性。在教学内容的挖掘和整理上,挖掘出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整合上,如何做到非体系性,却有系统性设计,这是一个难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很大的区别,思政课程本身具有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但是通过课程思政对课程中育人资源的挖掘具有零散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保持专业课程自身体系性、系统性的同时,也能让育人资源的安排显示出一定的系统性。

就本课程而言,目前挖掘出的育人资源较为丰富,有的知识点可以切入多个育人点,一个育人点也可以与多个专业知识点相融合,那么在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的整体性来进行筛选和整合。

(二)融入方式更加贴切、巧妙。在融入的方式上,如何处理好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如何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避免硬性的传授,反对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式地套合,让学生感受起来生硬、勉强,有另类“思政课”的体会,避免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行渐远,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本课程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教师首先迈出了“愿讲”“能讲”的第一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考虑融合的技巧,教师由“愿讲”“能讲”到“善讲”“会讲”的提升,让融合既合理又巧妙,既自然又高效。

(三)育人效果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提高育人的效果?固然教的方式、方法和过程值得关注,但是教的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的做更为重要,因此育人效果的提升也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目前本课程通过讲授基本实现了“知”,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来衡量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思想中的体现,但是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真正践行,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但是“只知不行”“重知輕行”都是没有真正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实现学生育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育人点的切入要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能自我感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等得到内化,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自觉自愿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王艺璇 滕洪辉 汤茜 任百祥 赵尔康.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静 胡国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

[3]肖瑜.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以《旅游美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本文为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项目“《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刘伶俐

上一篇:移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测绘技术公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