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财务工作重点逐渐转向管理会计方向。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更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它能更好地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企业价值。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在向管理会计转型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员工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员工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篇1:

关于企业经营者业绩问题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委托代理关系不断升华,寻求经营者业绩评价最优体系都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业绩评价的概念以及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的异同;描述了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对策,最后提出了以EVA和BSC相结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关键词:经营者业绩评价;EVA经济增加值;BSC平衡记分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健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成为各企业广为采用的模式。由于美国安然(Enron)、世界通信(WorldCom)等大公司财务丑闻的相继曝出,代理人问题阻碍公司长远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如何更好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采用科学有效的体系对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而不断完善起来的。Bushman & Smith(2001)研究结论得出:当某项业绩基础对经营者行为的反映更直接、噪音更小、更有效且更敏感时,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设计应当更偏向于该项业绩基础;也就是说,该项业务基础在经理人激励机制中所占的权重应当更大,否则就需要更倚重于其他业绩基础。Ittner 等(1997)研究分析了业绩评级体系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对权重影响因素,结论表明,随着管理水平、企业战略创新程度、财务指标的干扰因素等因素的增加,企业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更为频繁。J.Coates(1991)研究表明,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1.指标设计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2.指标必须与企业目标正相关,即要求目标的一致性;3.指标在各个期间可持续量化、可计量;4.关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间的平衡;5.保证指标的可控性。

(三)国内研究现状

杨生斌,孔莹(2013):该研究分别从经营者的素质、行为和产出三个视角,针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研究结果不但为企业进行经营者的选聘、晋升、薪酬等相关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践行的基础,同时,还为经营者进行的自我评价提供参考,促进经营者业绩的提高。诸波,干胜道(2014):研究认为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设定,而非财务指标则是财务指标的前导因素。其实证研究回归结果表明:如果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越激烈,内部管理中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时采用非财务指标的频率越高。这与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选择趋同。张蕊(2014)认为: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经营目标直接决定了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而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决定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因素。

二、经营者业绩评价理论基础

(一)经营者的界定

对经营者的界定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观点参差不齐。不仅如此,对于不同的国域,对企业的经营者界定也是众说纷纭。例如:在日本,从法律层面上来说,企业的所有者是股东,在企业实际运用中认为只有经理层才是经营者。

本文对经营者的认定,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一方面是指对企业战略性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并能直接对企业经营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者;另一方面还包括虽未处于战略决策层,但能在自我负责领域完全独立决策的高级管理者。

(二)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概念

经营者业绩评价:一般情况下,是指企业所有者采用指标衡量体系,按照既定的流程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无偏的评价。目的是为实现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共赢。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先要明确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首先评价主体是业绩评价的行为主体,它是指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执行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的选择的最优问题;评价客体是业绩评价的作用对象,一般而言,主要是以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对企业管理、决策、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营业绩来衡量。

(三)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比较

经营者业绩与企业业绩密切相关。针对企业业绩包括企业总体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即经营者业绩作为企业业绩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企业业绩又是经营者业绩最直观的反映。两者之间的异同如表1所示。

(四)经营者业绩评价相关理论

1. 委托代理理论

在企业组织架构中形成了委托——代理链,其中最重要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衡体系来约束和激励代理人行为,目的是减少代理风险,同时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经营者业绩评价越客观,反映经营者行为的信息更直观。因此,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必然是现代企业中一项长期有效的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建立适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激励理论

企业激励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即激励内容理论和激励过程理论激励理论作为经营者业绩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经营者业绩评价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可控性和激励性;另一方面我们在建立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时,应当注意平衡对经营者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将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调动经营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说,这个激励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对经营者履行经营管理职能,增加企业价值的作用不容小觑。

(五)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的演进历程

企业普遍接受的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以简单成本和标准成本为代表的早期的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2. 以投资报酬率为主要指标的杜邦分析系统(the DuPont System of Financial Analysis)为代表的传统的财务指标业绩评价阶段。

3. 以经济增加值 EVA(Ecnomic Value Added)、平衡计分卡BSC(Balance Scored Card)为代表的现代的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但是,还处在介绍国外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阶段上,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企业绩效评价的主体来看,我国一直实行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从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来看,我国的绩效评价主要表现为财务模式。从 1972 年以来经过了多次调整,1983 年制定了16 项指标;1992 年制定了6 项指标,1995 年颁布了10项经济效益指标;1997年国家统计局等制定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7 项指标;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除了国有企业外,一些企业还积极采用了由美国学者和实业界提出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记分卡”和 “经济增加值”(EVA)等评价方法。这几种绩效评价方法虽各有长处,但每一种方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结合我国企业目前的状况及特点,应采用多因素全面评价原则和定量分析与定性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维的、动态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三、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现状研究

通过对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与西方评价体系相论述,不难发现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注重短期财务业绩指标

我国企业现行的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短期财务指标占据比重较大,过分注重以短期财务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导致对长期指标的忽视。在这种体系下,经营者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局性思考,容易触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由于缺少对未来业绩的预测能力,不利于企业战略实施以及目标的实现。同时经营者不会为了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而舍弃当期利益,这就可能助长企业经营者的背离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因而,在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总体考核中,短期业绩方面投资占主体地位,而长期价值的创造被忽略。例如针对企业无形资产研发的投入,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投入大打折扣。同时,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经营活动更加复杂、经营不确定性更大,不可计量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单纯用财务指标难以客观、公正、全面的衡量经营者业绩。

(二)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经营者操纵行为

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20个定量指标和8个定性指标构成。在综合评价得分中定量指标权重占80%,而定性指标只占20%11。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构建财务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而企业财务指标容易受到人为的操纵,导致会计利润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和扭曲。例如:通过粉饰会计报表以到达挺高经营者业绩的目的,经营者有意隐瞒真实收益数据,操纵会计利润。众所周知,财务会计是对过去事项的一种管理,是对企业过去期间的总结。所以大量采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经营者业绩具有一定滞后性,财务报表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真实运营状态,仅仅凭借财务报表业绩无法全面反映当前经营者行为在未来期间对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或造成的损失。过去针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业绩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企业的计划的实际完成程度作为评判依据。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反映真实合理的经营者业绩。

(三)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战略业绩的评价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环境,机遇和挑战无处不在。企业能否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主要取决于企业本身对内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经营者更多的关注与内外部环境相关的战略管理上。现阶段经营者业绩评价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虽然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战略管理、自主创新为核心,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兼顾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等相关规定。但是仅仅是提出了概括笼统的要求,在实践中缺乏切实可行的的业绩考核指标进行操作。因此,导致现行评价体系缺乏对中高层经营者在长期竞争的战略业绩、战略优势、经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这就必然导致经营者缺乏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现行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体系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在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采用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来替代经营者业绩。值得注意的是,经营者业绩评价与企业业绩评价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两者在评价主体、客体、方法和目的等方面大相径庭。所以,不能单纯用企业业绩来衡量经营者业绩,二者的评价指标并不完全等同,用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评价经营者业绩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经济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快速增长,评价指标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营者报酬与其付出的劳动价值(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以及对企业的贡献不想匹配,从而引发部分经营者以权谋私,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换个角度思考,这就说明了现行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对经营者的激励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深入研究。

四、我国经营者业绩评价问题的对策

(一)平衡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

通产情况下,财务指标与企业短期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营成果的取得、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等都是企业在长期竞争中积累的成果。且在现代企业中,单纯的、非系统的KPI评价显然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在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时,为了规避经营者采取短期行为提高财务指标,该体系的设计除了考虑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短期财务指标,应当加入中长期财务指标。良好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应当表现为:对过程的适时跟踪评价,着眼于经营者全面业绩评价,关注未来预期评价,便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等方方面面。所以平衡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是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系统中最常用的是财务评价指标。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环境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变化,为了避免单纯运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的弊端。采用了财务指标与各种非财务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应当考虑研发支出、市场开拓、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创新、产量和服务,员工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并且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完善,非财务指标的运用在经营者业绩评价中应发挥更加深刻的作用。但由于不同企业其战略定位、经营规模、采用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各有千秋,因此采用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应当适合企业经营者,促进其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断努力。但单纯采用非财务指标难以实施的潜在原因是,这些指标的获取且公允性难以衡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指标计算的工作量,削弱了不同企业间指标的可比性。因此,将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有机结合是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的不二之选。

(三)将经营者战略管理业绩纳入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时着重于目标长远性、利益全局性和涉及全面性。在战略管理中,经营者占领主导核心地位。因此,对于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应当与战略管理的目标密切结合。这就必然要求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实现作为落脚点,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构建。探寻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并设计能够衡量其作用的可控指标。将经营者战略管理业绩纳入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结合。以战略为导向,着眼于长期目标,建立多维度、多性质的评价体系应成为企业现阶段的最优选择。

(四)构建EVA与BSC相结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

要解决前文所述的问题,首先必须完善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根据最新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的结合实施,不仅弥补传统评价体系中战略导向不足的缺陷,而且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弥补单一财务指标的不足,形成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指标体系。由于 EVA 的产生、发展都是基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化进程尚在推进。因此,此时将以 EVA 和 BSC 引入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中,并想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国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巩固鉴证服务中介机构的作用,并且不断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完善指标体系。以下只是简单的举例(如表1所示),基于EVA和BSC相结合的业绩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应该考虑其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应当因“企”而异。

五、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对经营者业绩评价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将EVA 和 BSC相结合的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将EVA 和 BSC 引入我国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中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国有企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使用该体系不但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的缺陷,而且通过指标的导向作用使经营者的努力方向更加趋同于国有资产委托者“保值增值”的最终目的。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经营者业绩评价体系在不同企业的应用要因“企”而异,同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着眼长远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并且不断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完善指标体系才能更客观的评价经营者业绩。

参考文献:

[1]Bushman,R.M., and A. Smith.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ma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

[2]Ittner D., D.F. Larcker and R. Rajan. The Choi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Annual Bonus Contrac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7(02).

[3]J. Coates, C. Rickwood and R. Stacey. Control and Audit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J]. Bcctteruorth-Heinemann,1991.

[4]杨生斌,孔莹.基于素质、行为与产出的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3).

[5]诸波,干胜道.市场竞争程度、经营战略与业绩评价指标选择[J].会计研究,2015(07).

[6] 张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4(08).

[7]陆庆平.2006企业绩效评价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第1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Watanabe,Shigeruand Isao Yamamo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Japan: Ways to Improve Low Profitability[J].Corporate Governance,Vol.1,No.4,October,1993.

[9]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10]侯光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唐现杰,李冰.公司业绩风险评价指标设计与分析[J].工作研究,2010(0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赵昕 吕凡

员工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篇2:

浅议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财务工作重点逐渐转向管理会计方向。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更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它能更好地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企业价值。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在向管理会计转型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企业价值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督以及核算,为股东、债权人、政府机构及其他企业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发挥会计信息的社会职能。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计划、控制、决策等活动提供管理信息,发挥会计信息的管理职能。管理会计是站在企业长远的、战略发展的高度,注重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企业的发展目标等内容,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为创造企业价值提供决策支持。可见,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源而分流的,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由于当前会计核算的信息已由财务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财务会计人员已经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工作解脱出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由财务会计逐渐转向管理会计,这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作用时效不同

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主要是会计核算、税务与审计等工作,而管理会计的工作侧重点主要是投融资、资金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分析与预警等。财务会计的信息是“向后看”,反映的是过去的情况;而管理会计是“向前看”,分析过去,着眼现在,预测未来。

2.遵循的原则、标准不同,信息的特征、载体不同

财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的严格约束和限制,在工作中可灵活地运用预测学、控制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等现代管理理论,更多地使用数理统计方法。财务会计须按照固定的格式定期报送财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综合性的;管理会计主要是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相關细节性的信息,时间跨度不固定,也没有固定的格式。

3.观念与取向不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

财务会计着重放在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等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反映管理过程的执行结果,而且更侧重于预测未来,控制现在和评价过去。财务会计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只需操作能力较强,工作细致认真的人员即可担任;而管理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果断的应变能力。

二、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

1.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会正走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推出了一款面向财务人员的人工智能产品,可以实现录入信息,合并数据,汇总统计,根据既定业务逻辑进行判断等多种功能,而且机器人精准度高于人工。所以会计人员不再是埋头于算账、记账,充当数据整理的“账房先生”,而应该向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发展。

2.会计证的取消

随着财政部对会计证的取消,意味着1400万基础财务人员面临着转型。简单、单一、重复性的岗位都将转向管理会计职能岗位。对会计人员来说,综合知识的需求很大。

3.财务共享中心的兴起

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在业务量整体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运用财务共享信息平台,将资源、业务集中到财务共享中心后,通过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和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一个人可以处理多个单位相同岗位业务,从而减少财务人员数量和减少中间管理层来实现降低财务成本。所以财务共享中心使得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向能够创造企业价值的管理会计方向发展。

4.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成本、客户满意度、内部业务流程、员工满意度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计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根据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逐渐向管理会计转型。通过业务与财务的紧密结合,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使得产品成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促使企业战略更好地“落地”,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通过绩效评价管理,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促进经营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经营绩效的目的。

三、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制约因素

1.思想意识的制约

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是在转型中,仍有一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只要做好会计记账、核算等基础工作就可以了,企业的管理是管理层和领导者的工作,和自身的财务工作关系不大,并不需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同时,也有的企业认为财务部门如果拥有过多的管理权限,就会加大财务部门的管理权力,削减其他管理人员的权利,这样就会不利于企业的管理。由于存在这些传统的管理思想,从而给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2.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对于管理会计的概念还处于“未知未做,未知已做,已知已做”的状态,大部分会计人员还没有管理会计的概念,也没有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我国企业的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的管理素质,这就阻碍了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和发展。

3.缺乏健全的会计人员激励考核体系

健全的激励考核体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控制企业的运行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只有针对销售和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制度,而对于会计的激励考核制度并不是很明确,导致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会计人员缺乏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难以推进。

4.不重视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也变得越来越广泛,所以,会计人员只有将财务体系内所反应的结构化数据以及财务相关的非结构化数据相融合,才能收集到全面的供领导者使用的决策信息。但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在编制时,并不注重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相关财务非结构性数据的整理,这就难以起到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主要对策

1.增强财务人员工作的创新意识

转变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是做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会计人员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清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向管理会计转型。所以,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要增强创新意识,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更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当今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才能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工作。

2.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根本保证。针对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企业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注重对他们实际会计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名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他们对管理会计知識的学习。通过学习和锻炼,企业的财务人员可以将工作扩展到供应、生产、销售、发展战略等方面,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全局观等综合能力,收集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3.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在明确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才能够井然有序的生产和经营,所以,企业要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根据转型后的管理会计工作要求,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会计体系,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变。

4.提高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

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信息技术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尽快跟上时代的潮流,企业要提高财务信息化使用程度,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基础工作量,企业要使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化繁为简,此外,财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才能加快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从而使管理会计人员在做出决策时所用到的数据更加全面。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竞争环境非常激烈,企业领导者的每一个决定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所以,企业的领导者就需要掌握更多的、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才能保证决策的战略性和科学性。财务部门直接掌握着企业的各种核心信息,企业的决策者很多时候要根据财务提供的各种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这就要求财务部门要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方式,转变工作思路,尽量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发展任务,更是为了企业今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翼.现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相关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1).

[2]邓蕾.财务会计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8(17).

[3]盛莉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07).

[4]《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016年6月财政部发布).

作者简介:周卫(1987- ),男,湖北荆州人,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会计主管,毕业于云南大学会计学专业,从事会计工作近10年,2016年参与了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大重组,担任该项目财务方面主要负责人

作者:周卫

员工满意度与企业财务会计论文 篇3:

浅谈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现状及发展

【摘要】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对财务会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对应的补充信息等进行收集与整理,然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及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与控制依据,由此可见,研究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针对该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财务报表 报表分析

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会按照会计原则的相关要求,利用相关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把企业在某个时期的财务资料汇编成报表,可以有效体现出企业在该时期内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并可以及时反应出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财务报表包括主表、附表及其他附注等各项内容组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其中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资产及负债的构成与分布,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而企业的经营成果则是通过利润表反映出来,从利润表中可以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进行分析与评价,判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通过现金流量表则可以看出企业的现金收入与支出,了解资金活动的具体原因,对企业获取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做出科学评价。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现状

(一)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分析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指标,忽略了财务报表在披露信息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不现实问题,所以很难做到系统化、全面化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说现有的指标体系已经无法将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指标体系中未包含相应的非财务类指标,而这些指标会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市场份额、服务、质量、潜在盈利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等等。虽然在实际财务管理中,由于这些指标在量化问题上还有一定的现实困难,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忽略了这些指标,则无法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相应地也就无法反映出企业的软实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分析方法存在问题

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多种,比如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等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不足。比如在应用比较分析法时,即使同一家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其实际发展情况也会存在差异,采用比较分析法可能会由于缺少相关数据而无法保证分析结构的准确性;而采用趋势分析法时,该方法是对企业前期的经营状况做出纵向比较,以以往年度的财务状况为参照,分析企业的发展趋势,趋势分析法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保证企业前期经营管理状况的合理性,所以难免会影响到最终的分析结果;再比如运用因素分析法时,涉及到分析的替代顺序性、相关性、替代连环性以及前提假定性等诸多问题,涉及项目越多,受到的局限也就越大,其中对人为逻辑判断的依赖性就越大,最终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发展对策

(一)在财务报表中增设非财务指标

1.市场份额指标

企业在确定市场份额时,可以用销售额加订货额的结果,计算出企业产品占据市场销售总额的比例。市场份额指标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其产品市场的掌控能力,通过企业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可以对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及市场地位等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市场份额占有比例越大,证明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更强,市场营销业绩更好,相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就更高。

2.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

通过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可以对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与衡量,而产品及服务质量指标可以通过其他参数来量化,比如产品的废品率、次品率、顾客返修率与退货率,还可以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来体现出产品及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求企业要生产出与该行业质量标准相符的产品,并且服务产品要与顾客的使用要求相符。

3.人力资源指标

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某些高新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有形资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力资源及其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所以要将人力资源指标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具体参数包括员工培训与发展计划、员工满意度、人员流动状况以及职位晋升状况等等。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中的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企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

4.潜在盈利能力及持续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的潜在盈利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潜能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则是由企业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来决定的,其中企业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及企业家能力,而组织创新及技术创新则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充分参考这些指标,以保证分析企业盈利水平的全面性及深入性。

(二)在结合多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结合多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基于不同的角度、遵循全面分析的原则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判断。比如,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比较高,则证明该企业拥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及长期偿债能力,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决策者在制定融资策略时相对保守,未将财务杠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未利用负债筹资为企业带来更多税额庇护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等问题。分析财务报表过程中,要注重各项财务报表指标的变化,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要分析绝对指标,还要分析相对指标。

1.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

现阶段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忽略了定性分析的重要性,这种分析方法很难保证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因此要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先基于宏观角度对企业整体的经济运作状况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数据做出定量分析,再与外部市场环境相结合,最终做出定性分析;如有必要可以再针对分析结果重复上述分析流程,每次的分析结果均会更深入,最终提高分析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2.静态分析结合动态分析

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外部市场环境及企业实际的生产周期,对财务报表中的月报及季报相关数据赋予特定的权数,再参照概率论原理把这些数据进行集合与汇总,这种静态的财务数据可以将会计年度各个特定时期的企业财务状况动态地反映出来。该方法包含了年内的所有数据,因为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人为操纵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且确定下来的权数可以体现出企业特点、市场环境、行业背景等因素,保证了分析指标的全面性。

3.个别分析结合综合分析

所有财务指标都不是绝对的,其具有相对性的特征使得单个指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不同的生产周期、生产阶段及经济背景下,同一个指标有可能反映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将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以保证企业经营状况评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蔡秀龙. 企业财务报表常见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1(24):225.

[2] 程晓君. 试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 品牌(理论月刊),2010(09): 45-47.

[3] 邓彩凤,李小光. 企业財务报表的局限性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1(19):200.

[4] 刘姗.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J]. 时代金融,2010(06):156-158.

[5] 王燕.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0(17):226.

[6] 吴思璇.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及其对策[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7):130.

[7] 张树华. 基于财务影响因素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2(01):210.

(编辑:唐荣波)

作者:卢春芳

上一篇:大学生太极拳课程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农村市场体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