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中,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信息复杂度快速增加,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化亦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人员风险、制度风险、数据泄露与损失风险的影响,提出防范与控制措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审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1: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建设工程项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防范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防范

项目审计是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增强项目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审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提高投资效益。通过审计可以发挥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又可以加强投资效益审计,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的总体目标,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投资主体越来越广泛,涉及的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迫切需要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一般工程项目的审计其涉及面广泛,工程进度难以确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往来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目前,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中问题较多,审计风险较大,如何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原则的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只有以风险为导向,合理确定和评估审计风险,项目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开展。

一、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重要意义

审计机构面临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被审单位财务舞弊现象也屡屡发生,这些问题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机构在应对内外经营风险时,必须重视自身的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建立风险导向型的审计体系,及时识别被审单位面临的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管职能。

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不断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对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顺利有序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可以帮助投资者理顺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风险控制意识,及时发现和规避潜在风险,实现投资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只有建立健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体系,才能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真正完善内部控制结构,预防和抵御风险,促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通过项目审计,可以有效保证建设项目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质量管控,有效核减工程建设资金,进而减少项目舞弊的发生,有效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

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到位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常常是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对成本管理的监管。为完成一些项目指标,一般在年底突击性地抢进成本,其间成本控制基本不存在,丧失了成本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对成本的控制仅停留在事后的分析评价上,起不到成本管控应有的作用。部分建设工程项目偷工减料,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项目成本风险监控体系不健全,项目存在层层发包,层层转包的现象,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项目利用小型土建、维修及装饰、水电安装等工程没有准确的施工图纸,高估预算和成本、虚报建设工程量。

2.围标、串标问题严重

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人在招投标过程中拥有很大的主动权,处于强势地位。某些投标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通过违规行为中标以牟利。如通过和招标人串通,为自己量身定做招标文件;和其他投标人成立投标联盟,约定轮流中标获利等;而招标代理机构有时会充当招标方的代言人,招标行为有失公允。建设工程招投标本是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招投标机制,实现良好投资环境的目的。但由于传统审计的弊端,往往是事后审计,即将审计重点放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上,并没有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审计,缺乏事前监督审计和事中控制审计。给项目投标者带来可乘之机,部分投标者围标、串标哄抬价格,使招标人的利益受损,直接损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围标、串标在中标后,中标人都要支付出一定的额外费用给招标人好处费,给陪标者陪标费,给借资质者管理费等,潜藏着复杂的商业贿赂。如果审计过程中忽视了违规招标这一严重违法行为,将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也将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

建设工程项目资金量较大,有的上千万元甚至亿元,大量的资金在项目上,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子项目之间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有些子项目资金富足,有的资金缺乏,无法继续施工,资金出现了分散的情况,无法形成集中优势,形成了所谓的“切块管理”。受宏观经济和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的融资问题较为突出,不是银行重点关注和扶持的企业,不是盈利能力特别强的建设工程项目很难从银行贷到钱。许多建设工程项目由于施工进度的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资金的流动与资金的管理监控不能齐头并进。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风险审计

审计机构要遵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建设项目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按照审计要求重点对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会计系统控制,财产日常管理控制及预算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核控制、运营分析控制进行项目审计。督促企业不断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和培训,提升规范运作意识,提高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和改进,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以此来确保各项制度实现有效执行;并及时根据公司的经营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随时评估和分析各类风险,加强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和突发事情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2.对招标行为进行重点审计

现阶段的评标办法侧重于投标报价,多数工程还是以价格来中标,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审计投标报价、工期、质量、施工组织设计、业绩等,重点审计单纯靠压低投标报价来达到中标目标的串标行为。对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中的综合单价和主要材料价格进行合理性、合法性详细评审,有效防止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难度低、通用和简单的工程、设备,加强投标审计力度。对招标人或代理机构审计工程预算时,要根据工程实际和当地人、材、物的市场供求状况,合理制定最高审计限价。

3.加强审计调查与取证

审计调查与取证的依据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图纸、建设合同、双方认可的签证、成本费用定额、现行预算定额和有关资料。正常情况下可通过以上资料来收集审计证据。但在审计过程中施工单位往往隐匿工程图纸或修改工程图纸,作为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勘探,全面充分地收集审计证据。在进行实地测量时,审计人员、现场管理代表、施工单位代表必须同时在场,采取严格、公平、合法、合理的手段进行审计、测量、核算,审计证据须经第三方代表签字。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常对施工材料虚报价格,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市场价格,以便取得审计证据。

4.加强项目审计人员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人员,可以有效提高审计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性质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管理、法律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二是要加强项目审计人员后续培训教育。后续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首先在熟悉最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会计电算化等软件操作,以提高项目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后续教育中还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认识。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因素不断增多,这要求审计人员要加强风险意识,及时识别风险。

5.实施全过程审计,加强审计过程控制

建设工程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职责是控制预算、削减工程款额,监督工程质量,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因此,项目审计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审计上,克服秋后算账的老一套做法,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抓好各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科学确定施工进度,增加审计流程,降低审计风险。在全面审计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成立专业的项目审计小组,并确保审计小组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开展审计活动工作时,不应该受到建设方各部门的牵扯,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全面审计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项目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障项目审计工作客观、公正、有序开展,准确直观地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管理状况。

参考文献:

[1] 管晓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问题及其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09,(4).

[2] 姜士林.浅谈实施建造合同会计准则后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产生及防范[J].交通财会,2006,(8).

[3] 吴岩.建设工程项目审计之我见——加强合同管理审计防范工程项目风险[J].改革与开放,2010,(18).

[4] 周原.建设工程项目委托审计道德风险成因及防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5] 陈丽瑛.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1,(11).

[6] 王小敏.浅谈内审部门如何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审计[J].经济师,2013,(8).

[7] 李红英.浅谈建设项目审计的风险控制[J].经济师,2010,(11).

[责任编辑 王 莉]

作者:李晓愫

审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2:

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的潮流中,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信息复杂度快速增加,医疗机构内部信息化亦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人员风险、制度风险、数据泄露与损失风险的影响,提出防范与控制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 医疗机构 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一、大数据的特征

目前,学界对于“大数据”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已公认大数据有4V的特征:数据体量大(Volume),数据级别已经由TB、PB跃升至EB、ZB,据预测,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将超过40ZB;数据类型多(Variety),相比便于储存的传统文本形式,图像、HTML、XML、各类报表等多种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例逐渐攀升;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处理中存在“秒级定律”,即要求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处理结果;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Value),存在单一数据的价值并不大,但将相关数据聚集在一起,就会有很高的商业价值[1]。就医疗领域而言,大数据的价值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大数据对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推动有重要价值,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13亿人口的联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同时,医疗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医院,有利于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外部交流。其二,医疗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临床医学的发展方面也起到了极大作用。本文的分析与论述主要围绕前者展开。

二、大数据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

(一)增加人员风险

审计工作能否高效有序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然而,在目前的审计领域中,审计人员大多来自于财会相关专业,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也不例外,此类专业对信息技术没有足够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但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较高的要求;而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又要求审计人员对医院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尝试引进信息技术相关专业人员;对于原有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在日常工作中使他们加深对医院工作的了解,同时注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与审计专业人员专业技术相分离,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未掌握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环境不熟悉、无法正确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无不增加了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人员风险。

(二)增加制度风险

发达国家政府、国际协会和一些民间组织已经开始关注并推行大数据审计规范,以适应大数据审计的需求[2]。然而,近年来我国信息化程度虽有增加,但较发达国家,任然相距甚远;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远不及发达国家。就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而言,其相关法律法規本就不够完善,仅有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作为参考;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更是一片空白。大數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缺乏审计依据、缺乏操作规范,并且鲜有相关实例。因此,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审计的制度风险增加。

(三)增加数据泄露与损失风险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采用云端存储,数据拥有者对数据的管理控制权削弱。且云端存储的大数据随时都存在着一定的被泄露或被攻击的危险。数据的载体一旦被攻击,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就难以保证。此外,如服务器的故障、软件系统的崩溃等,也会导致数据泄露或损失。这些事件的发生,未必能被事先监测,审计人员与管理者也无法控制,但其带来的任何一个后果都可能对内部审计造成极大的影响。加之医疗机构并没有对大数据存储相关软件与设备的研发能力,只能依靠外包的方式,数据的泄露与损失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大数据环境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软件与设备风险增加不容小觑。

大数据时代医疗机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其他多方面的审计风险,如审计证据多样复杂,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2];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机构产生的数据量远大于其他国家,审计过程中可获取的数据量大,带来数据选择、提取与处理方面的不便;大数据环境对数据的时效性要求高,而医疗机构的审计并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所获取的数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失去了部分价值。

三、大数据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增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削弱审计的人员风险,提升审计质量,针对目前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现状,医疗机构亟需组建一支高素质审计队伍。结合信息化建设与医疗结构内部审计的特征,有序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审计人员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技术、熟悉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外界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引进,高校应注重加强对复合型审计人员的培养。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大数据审计有法可依

有针对性的完善大数据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为大数据审计提供指南、明确划分内部审计机构与各部门的职责。同时卫生部可建立一套与大数据医疗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此举不仅能使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在大数据环境下亦有法可依,还能切实维护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有效降低大数据时代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制度风险。

(三)加大软件与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大数据审计安全性与可行性

加大软件与设备的研发力度,能够降低设备故障和系统崩溃的风险,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可开发医疗机构专用的数据存储云平台,有针对性的对医疗大数据进行存储和保护;亦可开发医疗机构专用的审计软件,与数据存储平台联动,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便利。通过以上措施可降低数据泄露与损失带来的的审计风险并节约审计工作的人力财力。

(四)多角度、多元化降低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

可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方法降低我国医疗机构的内部审计风险,如吸取其他国家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优点,在我国的医疗机构内部审计中加以运用;随时发现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提高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潮流的到来,各行各业信息化的进程已不可阻挡,信息化逐渐深入在为审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亦带来了不小的风险,而较为特殊的医疗机构审计有存在着其独特的风险。只有使大数据对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带来的人员风险、制度风险、软件与设备风险、其他多方面风险得到控制,才能推动大数据环境下我国医疗机构内部审计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06):23-28.

[2]戴璐.王洪波.浅谈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J].管理论评,2015(13):57-59.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大数据时代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风险问题与对策分析”,编号:162022。

作者简介:赵艺云(1995-),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审计;黄曦(1996-),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审计;李佳佳(1996-),女,汉族,安徽安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审计。

作者:赵艺云 黄曦 李佳佳

审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3: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参与经济生活的广度加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也收到广泛的关注,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风险性。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简要概述,分析风险存在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旨在推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成因 防范措施

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展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完善校园内部经济体系,增强了风险控制的责任管理,强化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与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与工作业绩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推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概述

高校经济责任是指高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产生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应负的责任。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高校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收集资料等全面调查工作,并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造成审计领导干部的损失,审计机构及工作人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包括两种形式,其一为评估审计风险,它是指当审计人员接受审计项目后,对审计领导进行初步了解,再采取相应的手段,所评估的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与领导干部所在部门的各方面情况相关,规模越大,评估审计风险就越高,其不受审计人员的控制。其二为终极审计风险,它是指审计项目结束后形成的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其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相关,终极审计风险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严重,因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按规范操作,避免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有着较强的监督作用,其正确的评价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正确发展观的树立。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

1.审计环境不佳。良好的审计环境能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其中审计环境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等,如果高校的领导干部及教职员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到位,不给予积极配合,工作难以展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高校对此也缺乏考评及实际操作的规定,考核高校领导干部的体系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明确,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难度及风险。

2.审计程序不规范。当前,多数高校存在领导干部离任、调任后,审计部门才街道审计委托任务书的现象,此举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规范。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审计结果报告也失去了应有的参考价值。由于部分领导干部的离任、调任,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人员无法进行彻查。由于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期限跨期长,导致审计部门难以合理利用资源,无法有效的實施规定的审计程序,在确认财务收支、经济责任时,缺乏真实性及合法性,增大误报的可能性,导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加大。

3.审计方法不当。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增加,当前的审计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出于对审计成本及时间的控制,审计人员未进行全面检查,抽样调查的方式无法有效掌握高校的财政收支及经济活动,计算机运用技术不成熟,审计人员仅凭主观判断选取审计内容,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部分违纪问题不会体现在会计资料中,审计手段受限,严重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4.审计评价失真。审计评价是审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其最终结果的体现,它对高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需要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有时带有随意性,对不应评价的具体事项进行评价,对无明确证据的事项直接评价,导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降低。部分高校领导干部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影响审计评价的真实性,造成审计人员被错误的会计资料蒙蔽,增大审计风险。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措施

1.优化高校审计环境。在进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获得广大校领导干部及教职工的认识与支持,营造良好的高校审计环境,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加大对审计工作的监督调查,确保审计工作规范进行,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领导干部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规范违反规定的惩罚制度,严重时追究个人法律责任。完善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选取与财政相关的经济指标,明确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评价标准,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保证工作的保密性及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规范审计工作程序。认真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高校审计部门接受审计委托后,科学立项,细致展开事前调查,全方位掌握被审计领导的具体情况,再下达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签署承诺书,制定明确具体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进行现场审计时要注重制度的健全性,选择薄弱环节重点审计,严格遵循审计准则要求,对方案实施到位,注意审计证据的客观性,工作底稿取证手续准备齐全,建立分级审核制度,把握好每一环节。再审计结果报告出来之前,充分听取被审领导的申辩,综合各方因素,将审计的内容与结果联合起来,对审计证据分析、判断,最终形成报告文件,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

3.完善审计方法。通过专业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新的审计方法,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及难点,更新审计模式,将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审计为主的方法转变为风险导向审计法。切实提高审计信息化技术,推行计算机辅助功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追踪每位领导干部经济业务的去向,促进了解部门财务管理内容。围绕高校工作中心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政策等管理层面剖析问题,丰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统一调配审计人员,加强分工合作合作能力,严格把控审计复核关,强化审计质量内部管理,落实复核责任,改进复核方法。综合利用审计结果,整合全部审计资料再进行分析归纳,提高审核成功质量。

4.重视审计评价结果。严格遵守审计权限,避免审计评价的随意性。高度重视审计评价结果,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整合高校审计资料,提高结果的质量与层次。高校审计部门应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审计事项进行严格检查,对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妄加评价,最大限度的降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利用附加程序了解审计对象的信息,确保审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根据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对其在任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帮助审计部门确定审计重点,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形成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后,征求审计单位意见的同时也需征求被审计者个人意见,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及客观性,从而有效防范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四、结语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其具有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内容复杂的特性,审计对象相对敏感,因此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远大于其他类审计风险,需要得到高度重视。针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成因,本文提出优化高校审计环境、规范审计工作程序、完善审计方法、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措施,使得审计人员树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意识,全面提高高校审计质量,促进校园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瑞红.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防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4-120.

[2]罗红星.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6).

[3]宋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23-25,29.

作者简介:刘枥铠(1979—),男,籍贯:重庆市潼南县,现有职称:会计师,工作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作者:刘枥铠

上一篇:审计市场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风险导向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