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以及规模的增大,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随之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等。本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首先对高校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 篇1:

探究内部审计风险意义及其防范与控制措施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并参考相关书籍,提出了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一、研究内部审计风险的意义

第一,恰当的目标定位有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对经营业务的独立审核、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能为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帮助。所以一切内部审计的活动都与组织的目标紧密相关。在实际工作中,除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揭露经营管理中的违纪违规问题外,内部审计更加侧重于检查组织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为建立健全组织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内部审计也正是依靠其准确的定位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注重协调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必须树立为组织改进管理服务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审计要保持独立性,同时要有充分可靠的证据以使审计结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等。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探索出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新方法,在一些大公司中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广泛认可。审计要客观公正、证据充分,是审计的灵魂,无论是对国家审计还是对内部审计、民间审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审计风险之间的比较可以寻求出更好的办法进行规避。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状况距离国家审计完善管理的目标还很远,既不利于国家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国家审计不应将自己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查处违纪违规的问题上,而应将目标定位于完善政府各项公共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上。一切国家审计的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定位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才能使国家审计为社会各个方面所普遍重视,从而推动国家审计的迅速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实质性独立。要使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避免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这项业务活动的审计;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如在企业建制中,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

第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

第三,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以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目前部分内审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各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一,促使单位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特殊的角色定位矛盾,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是企业管理的内设机构,独立行使监督职能,而不能是国家审计机关设在企业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审计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第二,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必须结合内部审计制度,从主客观上相互结合进行防范。

总之,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充分发挥其审查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蒙.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特殊地位[M].上海市音响电子出版社,2003.

3、黎文珠,林钢.企业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作者:叶 俊

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以及规模的增大,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随之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如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等。本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首先对高校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新校区的建设,各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工程审计项目也随之增加,高校工程审计任务量的增大与人员配置、部门协调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总结归纳高校工程审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的创新发展。

1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程审计的专业性强、所涉资金大且周期较长,这些都使得高校工程审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风险与问题,具体如下所述。

1.1工程审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制定有工程审计的制度以及相关流程、监督规定等,但这些制度的内容不够细致完善,如工程审计的重点不突出、无法覆盖项目建设的整個过程等,再加上制度更新不及时,一些制度条款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审计的实际所需,这使得制度的可执行性不足。另外,工程审计人员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审计工作开展缓慢。

1.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校是否设立内审机构,另一方面是指该内审机构的隶属关系。[1]现阶段,许多高校设置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其直接管理者有的是校长,但更多的是校级副职分管。而内部审计的直属领导层级越高,意味着高校对工程审计的重视程度越高,那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也就越强,这样审计工作的开展越不容易被干预,审计效率也就越高。

1.3工程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素养偏低

高校虽然配备有专职的工程审计人员,但与高校工程审计的业务量相比,这些人员数量远远不足,有些高校的工程审计工作甚至是由财务审计人员兼任的。而人员数量的不足使得工程审计人员疲于日常的审计工作,而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工程审计业务培训或进行审计相关知识的扩充。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开始应用于审计工作,但部分审计工作者互联网应用水平不高,缺乏大数据专业化素养,这些都使得工程审计工作者越来越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部分工程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和工作责任感还有待加强。

1.4审计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采用“自审+委托审计”和“全委托审计”的模式进行工程审计,但两种模式所采用的审计方式或者是对工程项目的全部事项进行审计,或者是以结算审计为主的事后审计,审计方式过于单一,再加上审计目标定位不科学,审计的效率不高,且审计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

1.5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

高校工程审计中存在很多的风险,主要包括送审过程的风险(如送审单位与施工方的相互串通等),送审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以及完整性的风险,施工风险(工程量与实际不符、所报材料价格虚高等)[2],审计时限的风险(如未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引起的诉讼风险),审计质量不高的风险等。个别高校的审计风险意识不强,也就没有制定相应的防范风险的措施,这使得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使学校利益受损。

1.6审计信息公示流于形式

审计信息公示一方面是为了接受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高校治理体系建设。但一些高校没有将审计信息进行公示,或者公示的内容单一且范围十分有限,这使得公示流于形式,难以起到良好的外部监督的效力,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效力,这不利于高校的风险防控与内控制度管理。

2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的对策

2.1加强高校工程审计相关制度建设

高校要重视工程审计工作,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内部审计主导与委托审计相结合制度、工程审计部门与高校职能部门的协调制度等的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工程审计制度体系,增强工程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以确保工程审计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2.2创新工程审计方式

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可采取随机抽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随机进行抽审,并及时给出整改建议,而对于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领域则要进行专项审计[3],另外,审计人员还要加强现场审计,避免错过项目施工的关键期以及部分项目工序的隐蔽期等,以及时发现施工漏洞,提高工程审计的质量。

2.3加强工程审计队伍建设与审计人员素养能力提升

高校要加强工程审计队伍建设,确保专职工程审计的人员的数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等是科学合理的。其次,高校要重视工程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的意识。尤其是处于信息化时代,工程审计人员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树立审计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与操作技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审计工作中,成为工程审计综合性人才[4]。另外,高校要挑选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工程审计人员,并不断提升工程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2.4全面落实审计工作信息公开

高校可以利用学校内网,全面公开工程审计工作的审计动态、审计内容、审计结果等信息,且公示范围要广泛,这样全校师生、职能部门等都能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而对学校工程审计工作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5加强大数据在工程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新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工程审计模式耗时耗力,效率不高且容易出现纰漏,而大数据具有数据处理速度快、实效性强等特点,这十分适用于工程审计工作。高校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工程审计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实现审计过程的全覆盖,因此,高校要加强大数据在工程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具体来说,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动建设大数据智慧审计平台和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5],形成高效、通畅的信息资源收集通道,促进多平台数据资源的共享。不过,在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工程审计人员也要保持理性、专业的判断,不能完全依赖大数据。

3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积极解决当前工程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从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公开、大数据的应用等多个角度,推动工程审计的全面转型与发展。总之,高校领导要重视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工程审计工作的管理,以切实提高高校工程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徐春晓,刘晓虎,梁小婉.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工程经济,2021,31(05):30-33.

[2]索宁.高校工程审计存在风险及防范应对[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146-147.

[3]谭银花,王颖.新时代高校工程审计创新发展新实践——以广西某高校为例[J].经济师,2018(04):106-107.

[4]吴怡雯.大数据背景下对工程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21(09):23-24.

[5]蔡秀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工程审计的新型管理模式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8):123-124.

作者:付红娟

审计风险及防范探究论文 篇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较晚,审计理论不够成熟,常常会产生一些审计风险,影响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风险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而且可以推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简单阐述,引出当前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调控逐渐取代计划经济调控在我国经济调控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这一调控主流的变更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的审计市场正是在这一形势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一般来说,新兴市场的出现必然会带动新兴行业的产生,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就是随之兴起并日益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新兴行业。但是新行业的发展往往由于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不够会产生一些行业风险,审计风险就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和壮大过程中面临的一大主要风险,也是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和繁荣的一大阻碍。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主要是在财务报表存在严重报错时才会出现的一种风险。所谓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主要用来检测会计师承担错误审计的风险。通常,用审计风险率的高低来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水平,进而选择信誉较好的,也就是审计风险率较低的事务所。正因为这种考察基准,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并不能勇于承担其在审计中所犯的错误,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当公司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也随之上升。比如,一般情况下,被审计的企业或公司 经营不利,导致各种损失,很大可能会被归结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失败,这样会使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提高。为了更进一步研究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本文进行了以下探讨并针对相应的风险成因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

注册会计师中存在的审计风险问题,影响了我国会计师的审计声誉,阻碍了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与兴起,为此,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我国审计行业的国际地位,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相应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当前存在的审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详细阐述。

(一)审计业务协议书不规范

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业务时,在协议书的规范性上达不到要求,一方面,协议书过于注重形式和流程而忽略了具体内容,往往协议书的签订只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大多数人忽视了其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对协议的内容考察不严谨;另一方面,有些协议书的签订时间过于滞后,往往在审计开始后仍然没有签订,这样会干扰后续审计的顺利进行,比如,有些审计程序的执行需要在协议书签订后才能得到审计权限。协议书制定的不严谨性和签订的不及时性都会干扰审计的正常进程,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评估程序形同虚设

风险评估程序主要用来对审计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该环节能够预测审计中的一些风险,帮助审计单位规避风险较大的审计,还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根据收集到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进行一些审计分析,指导下一步的审计环节的制定与实施。此外,有些审计单位在审计时,将风险评估程序和其他审计环节同时进行,忽视了风险评估程度对后续程序的指导作用,使其形同虚设。如此一来,审计风险的发生率就会大大增加,风险评估的执行失去了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后续审计程序选择不合理

在风险评估完成后,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以及前期的审计数据和审计因素确定下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实施时间以及审计范围。一般,风险评估后确定的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就会被预测出,在制定下一步审计程序时,可以根据该预测,规避审计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制定往往忽视评估出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致使该程序在审计性质、审计时间以及审计范围上与实际需求出现偏差,和前面程序的执行结果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前序审计工作失效,引发审计风险。

(四)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完善

审计工作具有时间短、任务多而集中以及外勤服务时间长等特点,这些都会给审计工作的底稿编制带来时间不够充分、内容不够详细、准确度不够高等缺点。在最终的审计底稿中,内容上只会涉及一些重大的审计项目,一些次要的或者不常出问题的项目往往被忽视,抛离审计范围。另外,在审计底稿的准确性上也得不到保证。审计底稿的编制常常需要统计大量数据和进行大量繁琐的计算,而审计时间又较短,这必然会影响审计底稿编制的质量,造成大量的人为错误和偶然错误。这些都不利于审计进程中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评估和有效规避,造成大量审计风险发生。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审计风险进行防范,可以降低设计风险发生的几率,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一)加强对审计业务协议书规范性的管理

要在思想上强化对审计业务协议书的重视,要摒弃对审计业务协议书的传统观点。审计业务协议书的签订不仅是审计执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审计顺利执行的保证书。它可以作为后续程序执行的指导书,也可以对一些审计风险进行预测和规避。此外,当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出现分歧时,协议书具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效应。

(二)风险评估程序要具有实效性

风险评估程序对后续程序的选择和执行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为此,必须强化对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视程度,保证风险评估具有真实可靠性,可以指导后续的审计环节。为此,注册会计师要具有一些相关风险评估理论知识,可以正确指导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另一方面,风险评估程序的执行要在其他程序之前进行,不能在其他程序之后或者和其他程序同时执行。唯有如此,风险评估程序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指导作用。

(三)合理选择后续审计程序

后续审计程序的制定要根据前面环节所判断的评估风险——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来进行。为此,注册会计师要深入学习风险评估原理,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其次,要根据实际希望达到的审计结果,合理选择下一步审计环节执行的时间;最后,根据前述的审计过程以及当前的一些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划定审计范围。唯有如此,才能使审计的范围更加明确、审计的内容更加清晰、审计的进度更加有效,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

(四)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主要存在编制不完整、不精确等问题。归根结底,这些问题都是审计时间太短、审计量较大等因素造成的。为此,必须增加审计人员,采用分块负责的措施对审计业务进行全面审核和评价。比如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中,指派专人分别负责重大审核项目、次要审核项目等的审核;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精确性问题上,要注重前期数据的精确性,可以指派一些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数据进行复审,保证前期数据的正确性,然后进行工作底稿的编制;在编制完成后,进行编制复审,降低数据错误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规避了审计风险的发生率。

结论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比较具有发展前景的一个新兴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完善了我国企业和公司经济水平的监管和评价机制。对于当前该行业中存在的审计风险问题,我国已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审计业务协议书的签订及时性和内容规整性为后续审计过程提供了证据;风险评估的重视与应用,使得审计风险大大降低;根据确定的层次错报风险制定的进一步审计策略实现了前后审核环节的衔接;审计工作底稿的完善编制保证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审计进程的正确性。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发生率,推动了我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中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02).

[2]王海燕.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交通财会,2013(307).

[3]强巍.试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

(作者单位:盘锦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作者:王兴华

上一篇:中专生语文学习分析论文下一篇: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