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

2022-04-21

在审计工作中,受各种因素以及审计方法的局限,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公允、客观地对被审计单位作出评价,因此容易发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发展,就需要从加强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入手。本文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审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控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 篇1: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分析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21世纪经济全球化,企业竞争战略化、全球化相伴而生。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由传统的查错防弊、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转向风险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一种必然需求。在研究内部审计使命演变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最后提出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期望通过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措施的提出,能够有助于企业规避和最大限度控制审计风险,营造良好的诚信执业环境。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成因;对策

莫茨和夏拉夫在《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曾指出:“作为一种职业,审计应对所有依靠其工作的人承担责任。审计只有接受这些社会责任,才会确立它作为一种职业的地位。”刘明辉的相关观点是,“审计环境影响着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和由此确立的审计基本理论、审计规范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代,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已经经历了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控制审计和风险审计四个阶段。

1 内部审计使命的演变过程

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ing)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世纪,其使命几经变化。内部审计活动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经济组织内部的评价监督成为必要,宫廷审计、行会审计、庄园审计和寺院审计因此而产生,早期的内部审计形成。近代和现代的内部审计,是西方现代国际企业为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前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企业内部采取分级管理体制成为趋势。大型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者需要授权独立的机构和人员,对所属分支机构和中下级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进行内部评价和监督,近代内部审计由此产生。此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审查企业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了解受托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这时的内部审计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

“二战”之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面临非常大的风险。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企业十分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评价、监督、保证和咨询等作用。现代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发现舞弊扩大到经营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

从以上事实,我们不难看出,内部审计的产生主要基于三种基础:一是财产和资本的委托经营管理,作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结果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出资人及其代表,用于与重大经营或选择管理有关的决策,以保证出资人权益的最大化;二是经济组织管理层次的增多,上层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检查中下层管理人员执行其制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的情况,审计结果的使用者主要是组织的上层管理人员;三是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加大,管理层需要通过内部审计的职能对组织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审计结果的使用者应该是组织内部的管理层,用于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决策。

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风险已成为决策内部审计方向的基础。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规定,“首席审计执行官(CAE)必须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计划来决定审计活动的优先性,并且与公司目标相协调一致”,“内部审计活动的参与计划必须以至少一年一次的风险评估为基础”。我国财政部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企业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2009年3月华盛顿圆桌会议反复出现风险和风险管理的议题。会议提出,CAE应率先确保风险管理在整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让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扮演战略伙伴和风险管理捍卫者的角色。

增强审计意识,重视审计风险,最大限度规避、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当今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2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企业经营战略化、全球化相伴而生,风险比以前任何时期更为凸显。本文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客观方面的因素

企业面临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然导致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的增加。内部审计风险客观方面的原因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现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上市公司依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其他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无法保持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则审计工作面临失误与差错的概率增大,审计风险增加。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对审计过程中的新情况无法可依,给企业审计工作带来风险。三是企业审计业务复杂化。企业经营业务日趋复杂,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对财务上的审计也包括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等工作,从而增加内部审计风险。

2.2 主观方面的因素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除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目前,我国审计人员队伍中,具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人才偏少,专业知识单薄,直接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二是审计方法的局限性。我国内部审计方法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审计目的还在“查错防弊”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比较淡薄,运用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更无从谈起。

3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企业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更多取决于它驾驭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管控内外部风险的能力。针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本文从三方面提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3.1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具体包括: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测试、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交换审计意见、草拟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等。其中,审计测试和审计报告是关键环节。原因在于,审计测试由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构成,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导火索”,审计报告则是审计结果的书面总结,是审计风险的载体。作为企业的CAE,必须对这两个审计质量环节高度重视。

3.2 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内部审计外部,也称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完全交由外部的专业化机构和人员实施的一种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其实质在于,将企业的管理职能进行适当分工,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为内部管理服务,以期实现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外包,通常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全部外包、合作内审、审计管理咨询和协力式委外。

3.3 强化风险评估过程

重新评估企业风险,应包含正在发生的外部风险,并做到经常量化风险带来的影响。考虑风险评估环境时也应考虑准备状态、风险发生频率和如何应对风险等因素,同时风险评估的所有领域都要考虑对组织信誉风险的影响。评估风险的相互影响程度,因为风险联合之后,可能会类似于声波的叠加效应,形成波峰,从而迅速扩大为高风险。

企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战略,已经逐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内部审计能够加强与高管层和审计委员会之间的交流,并获得一定程度的信任。通过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符合股东的期望和不断调整风险关注点,内部审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灵活。将审计计划的制定与业务战略以及当前面临的风险相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把工作重心从财务和合规性调整至更注重经营和ERM效果的战略性角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执业环境和规范的企业内部审计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来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及其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0,(9):61-62.

[2]梁素萍.内部审计中的风险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财会研究,2010,(4):69-71.

[3]殷丽丽,李媛媛 编译.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J].审计研究,2010,(1):39-46.

[4]陈思维,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

[5]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7).

[6]刘明辉.审计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7]莫茨,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文硕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8]齐超.经济制度与生产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8,(12):17-18.

作者:曹焕静 杜晓荣 阮海英

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 篇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控制

在审计工作中,受各种因素以及审计方法的局限,导致注册会计师难以公允、客观地对被审计单位作出评价,因此容易发生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发生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较大,因此为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良好发展,就需要从加强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入手。本文就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审计风险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控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风险指的是在会计报表中的重大漏报或错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的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定义主要包括了两方面:

第一,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进行分析,最终将审计报告完成。出具的审计报告与事实存在差异,未能将被审计单位真实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反应出来。

第二,受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的影响,在审计被审计单位时出具了错误结论,但在被审计单位中财务报告中却公允无问题。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

(1)缺乏独立性

在会计师事务所中,业务的承接是直接通过收取客户的审计费用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分析,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离不开客户,二者之间存在经济关系,且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因此这就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独立性,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就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公允性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如今市场竞争力的日益增大,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招揽客户,会将审计收费降低,这种现象的出现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减少,为了保证收益,就会造成其在审计人员方面的投入减少,将审计程序减少,或者通过将审计时间压缩的方式进行成本的控制,这种行为就会直接造成事务所中审计风险的增大。

(2)组织形式不合理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具有时间短、起步晚的情况,同时在事务所中还存在着组织形式方面的不足。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将有限责任制/合伙制会计师事务设计起来,然而在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几乎采用的都是有限责任制。

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本在法律中规定至少为30万元,但在有限责任制的事务所,其所有资产均被应用至债务责任承担方面,就将事务所违规成本降低了,这就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制约不足,也就造成其责任风险的降低,而从这些方面上看,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更多的审计风险。

(3)人员能力不足

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法律、经济、财会等专业知识,同时还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具有风险较高的领域保持高度的职业关注,需要其对审计范围扩大,将审计程序增加,具有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疑点、难点等问题,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而目前,有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审计行业中,从事审计行业的从业人员大约有30万人之多。而许多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不強,这就造成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这些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关注审计风险的能力,同时,这些审计从业人员职业关注的缺乏,难以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中的错报行为或重大舞弊行为,就会直接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增加。

(4)审计环境

我国虽然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但依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及缺陷之处。

在过去的一些法律制度中,无法满足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还有待修订及完善。如今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已经有28项,职业规范5项以及独立审计实务公告10项,完整的审计理论已经形成。但大多数的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易对财务报表以及账簿等书面材料多些关注,而对于结合理论、实践多有忽略,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未能将最新的审计程序及准则开展,未评估及全面分析风险,在审计工作中未能全面考虑,未保持职业道德,从而造成审计风险的增大。

目前,监管审计行业的部门很多,包括审计、财政、证监会等,但各个机构间沟通的缺乏,而导致信息来源无法得到有效使用,难以起到有效的信息监管作用。自从发布了新准则,许多审计从业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依然按照过去的准则要求,而未应用新准则要求将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落实,无法起到有效的监察效果,加上审计工作力度的缺乏、审计人员的缺乏,造成监管工作难以深入检查。

此外在监察过程中,缺乏较强的处罚力度,则很难起到实际的制约作用。加上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责任界定,在这些审计环境的影响下,就造成了审计风险的增加。

(5)被审计单位内部因素

设计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造假,许多企业会计爱钻法律空子、钻政策空子。对财务报表采用虚假经济行为粉饰等。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审计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此外,现代审计的项目也不断增多,变得复杂化,这就造成审计工作需要面临诸多挑战,风险大大增加。审计工作本身的局限性、效益以及成本导致其无法有效识别财务错报,这就会造成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逃避其法律责任,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1)强化机构独立性

在开展审计工作前,首先应当充分、客观地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价,充分考虑是否应当承接客户委托的审计工作,改变承接工作的模式,如客户若需要委托审计工作,首先应当在审计委员会申请,通过后,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事务所,最终事务所从审计委员会收取审计费用,这样能有效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在事务所和审计客户间加入审计委员会,能有效提升事务独立性,使其不受客户的影响,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在开展时也应当注意评价影响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因素,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独立性,减少审计风险。

(2)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

在审计工作中涉及的行业较多,因此,应当定期开展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可定期组织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以及各行业的会计师进行交流沟通,提升其综合水平。

同时应当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培训,使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能严格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

应当制定相关的审计流程,使审计人员在执业中按照相关的要求开展。若发现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应当采取对应的制裁、处罚措施。

(3)改善组织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制的弊端较多,应当根据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及市场发展趋势,改用合伙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存在较大的依赖性,而采用合伙责任制,能使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增大,其所承担的风险更大。因此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能使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关注度更高,工作更加谨慎细致,这样能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及审计结果的可靠度及可信度。

(4)优化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的优化需要将相关法律法规及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进行完善。首先就需要对会计行为进行完善,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并对会计行业的职业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需要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注册会计师权利范围拓宽,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利益。

其次应当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制度体系。应当以财政监督为主体,以税务监督、审计以及信贷监督等作为补充监督体系,将各主体职责明确,推行审计制度。同时还需注意的是,若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审计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对注册会计师的应承担法律责任明确界定,以将其职业风险有效降低。

审计风险的出现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为了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良性发展,需要对审计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带动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本文作者单位:广东源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作者:何晓华

审计风险成因防范论文 篇3: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

【摘要】随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转型深化发展,审计过程中各类错弊问题应运而生,容易引发审计风险,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关键词】内部审计 错弊问题 风险 管控措施 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具有的职业品德、应当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由于审计人员具备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不同,接受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各异,所持的职业操守易受不同社会组织、成员的影响,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坚持职业操守实施审计行为,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甚至发生违法审计纪律和廉政纪律问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不时显现,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2.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的不正确认识。对审计工作不正确认识主要表现是:一、惧怕审计发现影响个人或单位利益,对审计工作存在抵触情绪。二、单位和个人有错弊行为或事项,存在阻扰审计工作顺利实施想法。三、对被审计事项同存在认识分歧,产生不同的认定和评价。以上被不正确认识,影响和谐审计环境的构建,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3.管理层意志对审计工作的干涉。内部审计是为一定组织服务的,直接向组织管理层负责,审计结论一定程度反映和体现着管理层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对管理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行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审计方向的确立、审计重点的把握、审计问题的揭示容易受到管理层主管意志的左右,如果审计目标或审计结果同管理层意志相悖,审计工作可能得不到组织成员配合和支持,易发生干扰和阻碍审计检查事件,诱发审计风险产生。

(二)客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局限。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包括审计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有限,不具备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专业技能,不能将审计关注的事项检查反映到位,难以形成客观的审计结论,使审计质量难以达到审计项目要求,或审计结果不符合管理层和组织需要,为整个审计过程埋下风险隐患。同时,在审计实践中,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各异,使制定的审计方案、审计程序,运用的审计方法不尽相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运行和管理经营活动存在的重大差异和缺陷揭示反映的客观性、準确性有限,审计技术风险随即产生。

2.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存在缺陷。内部审计强调审计方法同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性,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前提,并且分析性复核方法和审计抽样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其中,分析性复核方法的科学性和取得证据的证明力,会因审计对象和内容不同而产生差异,同时审计抽样的方式、样本数量、抽样范围,受限于投入审计成本,会造成抽取样本的代表性不同,因此审计结果产生技术性误差是客观的,形成审计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直接产生审计技术风险。

3.审计监督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不断变化。内部审计的审计依据大部分是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改革转型日益深化和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细化,造成审计人员对变化的审计依据掌握有限或获取时间滞后,在审计过程中习惯用旧经验和老规定开展审计检查,不结合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去收集新的制度规范,不注重对规章制度变化的及时学习和掌握,容易产生“刻舟求剑”的审计认定,造成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强,甚至审计认定结论有误的严重后果,审计风险随即滋生。

4.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各行业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展,已是一个渐大趋深的过程,推促内部审计对象趋于多元化,从早期审核组织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发展到对组织活动的多个方面和层次的审核评价;随着组织机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和管理效能,使内部审计内容趋于复杂化,开始关注组织业务运行和管理活动的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以及管理层的履职效果性,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认识和分析困难,致使获取审计信息的质量随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增大而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风险在所难免。

二、审计风险规避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人员职业操守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风险的产生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根本因素在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具备的工作技能,更决定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只有全面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才能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二)审计人员来源多源化,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内审计机关应不断拓宽审计人员来源范围,积极引入多专业人才,适应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拓展的发展形势,同时以内部审计转型发展为契机,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行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全面培训,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内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审计风险评估,控制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项目和审计环境,现场审计前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可能引发审计风险的隐患进行防范和化解,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目标可接受的程度。审计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成本同审计项目开展成本的适应度,在合理评估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手段,注重和强化审计规程管控等措施来调控技术风险,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质量评估机制是规范强化审计程序,防范控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不同层级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落实评估周期和评估责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不断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辉,路勇.基层央行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3,09:44-47.

[2]王建平,刘玉洁.信息化环境下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J].北方金融,2015,06:53-54.

[3]王立新.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开展风险评估的必要性与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4,01:39-40.

作者简介:汪军(1970-),男,汉族,甘肃嘉峪关市人,大学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央行內部审计与财务管理。

作者:汪军

上一篇:课堂氛围构建管理论文下一篇:化工项目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