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2024-04-09

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精选8篇)

篇1: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风险治理视角下审计道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作者:穆建亚

河北学刊 05期

在审计工作中,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审计质量与审计效果,在特殊环境下还会败坏审计职业形象,危害审计事业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审计工作最终失败。按照信息经济学原理,委托一代理关系的存在,容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是审计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审计人员未能严格履行责任义务,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便有可能形成判断失误风险与道德风险。当前,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存在较多的层级,其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在这种内部约束机制下,审计道德风险会变得更加严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越来越明显的障碍。因此,有必要防范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提升审计绩效。

一、道德风险与审计道德风险

在公民社会中,社会和谐是社会个体和群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人的行为需要和社会秩序相契合,社会则要借助有效途径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要发挥调控作用。比如,为控制主体进行合法性辩护,对可能引起冲突的价值观念加以阐释和引导,借以形成良性的道德氛围。而当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对于社会发展的把握也就变得越来越清晰,公民社会或和谐社会的构建便会逐渐实现。但不可避免的是,道德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陷入风险之中,给社会进步造成一定阻碍。

(一)道德风险及其成因

1.道德风险释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随着媒体、法律、制度等要素的介入,道德风险受到前所未有的制约,但即便如此,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场景之中,道德风险仍有可能形成现实破坏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存在着大量“委托一代理”关系,用以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提高社会组织的运行效率。但是,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这样一来,道德风险就成为“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直接产物,当委托方处于信息劣势或疏于监管时,代理方就会围绕自身利益作出有损委托人的行为,伤害委托人的利益,道德风险由此产生。而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道德风险具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代理人会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放大自身的效用。

2.道德风险的成因。首先,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错位。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前由市场经济所主导的经济文化也是如此,它一方面使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和开放,另一方面使道德人格更加多元。一些个体的道德心理出现了“分歧”,道德人格的矛盾与冲突时刻困扰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方面对个人道德极度维护,一方面对社会公德逐渐漠视,在一味地构建服务于自身的道德体系之时,对公共道德的构建袖手旁观。其次,按照意识论的逻辑,认知指导行为,行为增长认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的断裂也是需要关注的另一个事实。从原则上看,两者是对称、协同和一致的,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不对称性和矛盾性正日益凸显,两者的反差在部分大学生群体身上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再次,自我道德修养的“放任”和外部道德教化的缺位。这样一来,个人道德体系逐渐扭曲,其道德行为只为利益诉求服务。

(二)审计道德风险的表现

审计是经济行为的一种,指的是依照经济原则和委托人的要求,为了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进行的专项活动,其职责在于完成受托任务、履行受托责任。从理论上讲,审计道德风险系指从事审计活动者(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在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的不利于他人(比如委托人)的行为。这些问题源于以下情况:在不确定性、不完全性或限制性的合同中,负有责任的一方(经济行为者)由于未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此也不承担行为的所有后果,不获取行动的所有好处。在审计工作中,道德风险亦称“审计败德行为”,是审计人员的行为偏离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所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假陈述。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出来。但是,一些审计人员出于对非法利益的追求,在审计报告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主观上的隐瞒,以达到与利益相关者“合谋”的目的――这明显违反了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2.市场寻租。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会向被审计单位释放“特定信息”,被审计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向其寻租,以便完成审计造假,出具一些应付性、包装性的审计报告以欺骗委托人――这种审计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强化了不正当竞争,而且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增加了社会成本。

3.职业怠倦。在委托人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在审计工作中“偷懒”,比如,通过简化程序或省略必要的审计环节减少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消减审计精力,甚至因此获得额外收益――这种行为与审计职业道德直接相悖。

(三)审计工作中引入道德风险的必要性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进步,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构建的法律体系都是不完备的。因此,社会规则的建立除了要强化法律的作用之外,还须注重道德的约束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特定案件时,依照法律和道德作出最小偏差的推断和研判。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所采取的任何审计方法都要以职业道德为基础和支撑。也可以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是“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的二元函数,单纯依靠专业技术或职业道德进行审计都是不恰当的,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消除审计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审计失误。所以,有必要在审计活动中引入道德风险因素,在关注审计技术与审计程序之外,还要对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和因此而产生的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加以思考和度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对人的约束比制度更为深刻,这也是审计风险因道德而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若想降低审计风险,通常要寻找道德风险的成因和可能爆发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设计和审计行为取得良好效果,保证审计准则、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按照既定的路径推进。当然,在审计活动中,在审计管理和审计技术层面也会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但这些风险只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部分影响。对于这些微观层面的事件,只要借助制度规范等对应措施就可以有效化解。相反,道德风险对审计绩效的影响是宏观的,由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会使社会信用陷入尴尬境地。从这个角度讲,在审计活动中引入道德风险变量,具有明显的检验意义。

二、审计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

在传统审计模型中,不道德行为产生的风险是难以描述的。所以,在研究审计风险时引入道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的成因是十分必要的。总体而言,审计道德风险的成因主要有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不正当竞争压价诱发审计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等。

(一)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除了要最大限度地公开信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外,还应对因审计道德而造成的损失作出明确认定,并给予其极具威慑力的惩罚。但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虽然中国的审计环境不断向好,但与法律相关的约束机制却一直处于软化状态。比如,民事赔偿机制缺位,监管力度不足等。这种状况的存在直接推高了审计师行为失当发生的概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监管和惩处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行为被起诉的概率也越来越低。实际上,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低风险行为或高风险行为被容忍,极易诱发新的道德风险,风险的级别也会越来越高,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比如,审计师会出于对“显著利益”和“隐性惩罚”的考虑,签发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也可能为了“迎合法律”,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审计报告加以粉饰,以增加结果的模糊性。当然,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越来越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类人群和组织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如果不颠倒“违规得利大于惩罚成本”的状况,其道德风险就会不断提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二)不正当竞争压价诱发审计道德风险

按照行业要求,审计师在履行审计合同所规定的责任之后,会从委托人处收取约定的审计费用。这样一来,审计行为就成为一种典型的市场行为,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审计收益三者之间就构成了制约关系。如果审计师追求较高质量的审计,就会因此增加审计成本,而审计成本的增加会“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审计收费不断走低、竞争环境不断激化的情况下,较高的审计质量势必会降低其收益。这样一来,对于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审计师来说,出于对既得利益的考虑,要么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其市场份额,要么放弃更高层次的审计独立性与职业道德,以换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当然,这种出于不正当竞争而出现的压价行为,一方面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审计主体被迫接受和履行审计合约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另一方面,也因这种“理性选择”而造成了“偷懒行为”,审计道德风险由此而产生。

(三)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紧密相关。在审计活动中,注册会计师承担主要的审计任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存在提供失真审计信息的可能,并以此提升自身效用,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此外,审计作为一种专家服务,审计事故的出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是否违背了审计准则、是否违背了审计道德、存在造假行为,是很难判定的。但是,一旦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高额回报,就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合法审计信息失真与非法审计信息失真,作出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审计行为。

三、审计道德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道德冲突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常见的矛盾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处于复杂阶段时表现得尤为明显。道德冲突最终导致道德异化和道德选择,而在道德实践中,基于道德异化的道德选择又成为其他道德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由此可见,道德冲突是人类道德活动的根源,它关乎人类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的生成与规范。从这个角度讲,防范和治理审计道德风险需要按照这一逻辑进行:注重审计道德的内化教育――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

(一)注重审计道德的内化教育

对道德教化主体而言,道德人格是其道德体系的.重要表征。在对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中,重塑教化主体的道德人格是提升其道德教化水准的基本维度。为此,在选择道德教化主体时,应注重其是否具备足以影响其道德人格的关键素质,比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有效的沟通力和驾驭局面的引领力等。此外,还应进一步提升道德教化主体的人生价值系统,充分认识到与道德教化相关的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当然,道德教化主体还须具备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教化客体表现出来的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应对其进行重塑和道德教化与内化,将道德教化多主体下的养成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化模式加以实施,使之能够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和遵循道德准则,将道德人格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理诉求。

(二)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

严肃对待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认真落实审计意见与建议,对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从规制上确保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审计师应保持独立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发生利益关联,严格按照审计原则和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的职能完成审计,在法律和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对被审计客户予以正面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投资者对审计师和审计活动的担心与质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利润及经济利益,不能为了较多的咨询服务而降低审计服务收费,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审计师的独立性。

(三)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

经验表明,在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时,政府或当局即便再强大也难以控制住每一个人――这是管理学中“破窗理论”屡试不爽的定律。在审计活动中,为了降低因道德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除了提高法律本身的效力外,还要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加大惩处力度,通过提高审计道德风险成本,消除审计行为主体的违规意愿。为此,需要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社会认知度,让更多的审计师认识到审计道德缺位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此外,无论是审计师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都要熟悉和钻研审计法律法规,通过公平执法、公正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纠正,增加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赖与热情。比如,培养通晓审计业务的法律专业人才,加强对法官独立审判的教育,提升审计职业的社会公信力等。

(四)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审计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计技术和审计经验对审计结果的准确和客观会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较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会增加经济价值,否则,不仅会降低经济价值,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道德风险,还需要在审计领域内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号召社会或社会组织为增加价值的审计活动支付更多报酬或社会认可。如此一来,技术到位、经验丰富、道德水准较高的审计师就会拥有更好的声誉与审计收费,并会为其事务所带来更多未来收益。同时,审计师也会主动抵御那些“有利可图的诱惑”,自觉完成既定的审计程序,综合衡量审计成本和收益,服务于更多的客户。

(五)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审计行为能否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不仅取决于外部环境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风险因素,还对被审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运行状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做好各项制度构建”,有必要建立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以经营管理权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为起点,构建更为严密的审计监督体系,防范审计道德风险的发生。现代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不同层级的分支机构都扮演着代理人的角色。因此,认定代理行为是否合法和有效,必须借助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才能完成。从这个角度讲,在保证被审计企业独立性的同时,应以完全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制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处罚制度,合理利用和处理审计报告,以防“只审查、不处理”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消除违规、违纪等不道德审计行为。

审计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而存在的,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审计活动在对外经济往来、协调国内和国际各种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其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倾向、道德倾向对中国审计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借助各种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教育、道德培训和道德约束,使之能够从职业道德出发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主动践行职业道德行为,为消除审计道德风险、规范审计市场作出更多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提升审计职业形象,促进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

作者介绍:穆建亚,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思想政治教育。

篇2: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作者:谭红梅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3期

篇3: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一) 客观性

审计从开始到最后结束的过程中, 我们应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完善审计监督和约束机制, 开展审计创新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 避免和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审计风险虽然可以控制,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 风险本身依然客观存在。

(二) 潜在性

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 就算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出现了不切实际客观事实的行径, 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也不必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那么这种风险还只是在表面显现, 并没转化成实质性的风险。所以, 审计风险也只是一种可能性风险, 它存在一个潜在的过程。

(三) 多重性

审计风险的最终影响, 损失的范围不仅影响审计机关, 同时, 还会使某级政府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不仅关联到经济领域, 在政治领域也有重要体现。

(四) 不可计量性

审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要在实践中却很难有数学公式精确计量, 需要综合性地考虑各种因素, 通常这些因素指标就不能确切地形成量化, 审计风险量化也不是十分确切。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 审计法律环境方面成因

履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权利的前提下, 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也予以明确。在已出台的《审计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及《刑法》等有关法律中, 明文条例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全面履行职责,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因为违约、欺诈等原因, 给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就容易引起行政复议的几率, 自然成为被申请人, 产生审计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现如今法律法规体系内部还有诸多“顶牛”现象, 尤其表现在部门法与部门法、部门规章与部门规章、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不相一致的矛盾、混乱的规定, 都使得审计人员在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时, 面临诸多风险。

(二)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有效程度不高导致审计风险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与审计风险以正比关系存在。如果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规范与监督, 内部控制风险的整体水平较高, 势必会增加审计风险的难度。同时, 有的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没有考虑职权分立和制约, 整套审计业务流程都有一个部门完成, 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形成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三) 审计技术方法和审计手段的影响

现代审计方法注重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水平与分布, 采用的审计程序不能完全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必须追求审计效率与审计效果的互相抵消。现代审计普遍采取抽样审计技术, 从理论上讲, 必然承担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从实践看, 当前还是以判断抽样为主, 而无论采用哪一种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或多或少有些误差;这就加大了抽样风险的概率。同时, 虽然近年来在审计工作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手工对账、判断抽样仍旧起主导地位。审计人员只凭借自身知识和经验所作的判断, 难免抽样误差很大, 也有认为不正确的审计事项, 使抽取的样本不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特征, 无疑会加大国家审计的风险。

三、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 加强质量法制化建设

健全完善统一的审计制度机制, 积极推动了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低效无序。一方面, 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很多变化, 及时修改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审计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各种程序作了详细的审计执业规范以提出更具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的合理执业规范, 是国家审计机关或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 要完善《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等法律法规, 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背景下国家审计, 使国家审计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规范化。

(二) 构建审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机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减少舞弊、防范控制国家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首先审计机构内部要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的监控制度、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 严格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的层次和幅度, 采取恰当方式处置各种风险事宜, 正确把握审计风险的真正含义, 保证和监督质量, 减少主观风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还需要积极稳妥地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如审计机关改为隶属于立法部门, 直接对人大负责和报告工作, 并对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垂直管理模式, 推动审计工作创新, 确保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并从宏观角度和源头上解决影响国家审计风险的管理体制上的症结。

(三) 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每个过程的应用推广须引起各级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 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等现代技术优势, 实施审计监督, 使审计工作趋于规范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一, 更好地推进满足业务需要的审计软件质量是关键环节, 建立起审计常用法规、审计项目档案、审计统计等信息资源库, 积极探索和稳步推进远程联网审计;第二, 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在审计过程中, 严格工作程序, 注重实物证据、口头证据、书面证据和计算证据的收集, 应定期召开审计分析总结会, 商讨解决各种问题的具体办法, 适时调整审计重点。

参考文献

[1]夏映.如何加强对国家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J].财会研究, 2011年20期.

篇4:试论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默认了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近年来国内外的事务所不断的发生会计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开始对审计独立性的高度关注,并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审计独立性产生的怀疑。审计独立性的缺失有下面几点原因:

1、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是由脱钩改制过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很难做到独立和公正;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期望依赖有关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力去分割独立审计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屈从权力主体的压力而不再保持独立性。

2、法规不健全、惩治不力且违规成本低。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如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加之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不力,违规处罚力度偏弱,审计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注册会计师最终选择与企业“合谋”,丧失审计独立性。

3、审计定价不规范。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公平价格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审计收费越来越低。为了获得利润,不得不减少充分的甚至是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造成了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有关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的矛盾

《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有关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对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这便导致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尺度不一致、不平衡;使注册会计师法律问题的复杂化,当注册会计师遇到法律诉讼问题时,就根据这些法律条文的空隙,逃避自身的法律责任,也就使得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增加了。

(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限

目前社会上小规模企业数量多,其资产规模小,经营业务简单,会计记录简单,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其所面对的经营风险和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概率大于一般大型企业,许多会计人员在领导权威和利益驱使的双重压力下,往往在诚信和失信之间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以致触犯法律,这必然增加审计的风险。

(四)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专业程度

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工作的很多人员都不具有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存在欠缺,在审计的时候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失责情况并不一定能发现,并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注重调查研究,常常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实施不到位

我国颁布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事务所未能认真贯彻《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必然增加。

(六)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扭曲

除国际“四大”外,国内事务所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大都选择要实习生,既是为节约成本,又可以在事务所的忙季的时候减轻工作量,但在外勤审计的时候实习生就会出现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如果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事事亲为的话,对审计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事务所的品牌

我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品牌都有差距,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差距就更明显,国际著名的“四大”会计公司不但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我国的会计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四大”的品牌在这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本身品牌的构建,而形成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审计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社会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结果,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又促进业务收入的提高,业务收入的提高才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促进事务所良性循环的发展。

1、树立事务所的和谐文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应是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的执业活动中形成的、与其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经营理念、执业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群体行为模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精神风尚为发展目标,统一和规范事务所员工的价值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事务所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统一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2、提高事务所的服务水平。面对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事务所应该将产品的内涵从最终报告扩展到各个服务的过程,体现在报告形成之前的全过程之中,给予客户报告背后的财务方面的指点、鉴证或咨询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积极引进并留住事务所的人才。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引进从业人员的时候,应打破这种单一的人员来源渠道,积极引进法律、英语、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类人才,以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尤其应当引进既有深厚功底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既可以改善和优化事务所执业人员的构成,提高事务所人员的素质,又可以为事务所的各类型的企业及各种业务提供专业性意见,从而提高的审计的质量。对于已经招进事务所的非注册会计师人员应该主动培养成为事务所的后备人才,提高职业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程度的规避。

(二)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实现做大做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再次掀起了规模化的浪潮。真正做大做强,让公众认同大事务所的竞争和价值,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坚持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根据不同的专业建立发展的平台,除《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的审计、验资业务,还可以发展请如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其他业务。事务所内部机构应该做好协调配合的工作,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多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事务所人力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约事务所管理成本。

2、规范审计收费,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收费對维护公平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越高,其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应该设立审计收费监管委员会,合理收取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收费的监管力度。

3、健全法规,重塑会计诚信。一是行业协会的规定。各事务所应该遵循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的各项规定,并且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带头规范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维护注册会计师职业形象。二是行政法规。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像美国国会那样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那么严格的法律法规,应该加大违规处罚,提高监管力度,完善处罚机制,提高处罚成本,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才能增强其风险意识,诚信执业,提高审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5、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谨慎。根据美国公认审计准则(GAAS)的规定,应有的职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坚持诚实和正直的立场,勤勉地搜集和客观地评价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不得因为信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诚实而满足于获取不是完全令人信服的审计证据。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被审计单位舞弊的蛛丝马迹,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安永和已经倒下的安达信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6、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7、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安永在汽车和计算机行业,毕马威在银行和保险业,普华在计算机、矿产、通讯业以及永道在通讯业具有显著的行业专长优势。AICPA(1998)指出将行业专长列为影响CPA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竞争策略方面看,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是为了适应审计市场激烈竞争而采取差异化策略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事务所能将自己的审计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以此吸引客户且得到认同,那么事务所将获得审计收费的溢价和取得竞争的优势。

总之,风险总是存在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的几点防范对策是不全面的一部分,但只要认真谨慎去对待、控制、防范、就能期望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成功地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韩玲.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财会研究,2009(20).

2、廖义刚,孙俊奇,陈燕.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与事务所客户选择——基于1996-2006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风险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9).

3、周树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1).

4、赵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篇5: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摘要: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最近几年以来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文指出了存在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主要风险,并对风险存在的原因作了简要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原因;策略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十年,我国的电力企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仍旧不容忽略,比如,存在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就必须要加以重视,否则很有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一、存在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的主要风险

(一)审计方法方面的风险

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都采用的是综合考察与抽样判断这两种审计方法,并且一般情况下,都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在选取样本时,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根据科学的考量标准来判断样本和操作计算方法等。另外,就抽样技术的本身而言,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客观误差的。所以,在对审计方法进行选择时,也不能够盲目跟风,一定要选择最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技术方法,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也要严格地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来进行,以尽可能地避免审计结果在准确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方面出现一些比较大的误差。

(二)独立性方面的风险

相较于国家其他直属的审计部门而言,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有着较大的不同,其内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方面尚不完全,在对公司架构设置、岗位协作以及部门职能等进行审计时,大部分审计人员都不能够独立且客观地对其进行审核与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极易引发一些关联性风险。

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

(一)从主体上看

第一,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电力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部审计管理水平决定的。所以,做好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能够非常有效地规避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在技术、行为和决策方面所出现的风险。

第二,内部审计的技术。内部审计技术也是造成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一大原因,影响内部审计技术的因素有抽样误差、不规范操作和方法滞后这三单因素。

第三,人员的素质问题。因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然而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电力企业的审计人员无论是在业务素质,还是技术能力上,都普遍偏低,基本不能满足相应的审计工作标准与要求,非常容易引发人员素质风险。

(二)从客体上看

第一,法律环境。我国目前的审计工作正处于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关键时期,在一些政策、规范和法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碰撞和摩擦,最终使得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律上时常出现一些不确定性。

第二,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出现错误。在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部门或者审计人员被故意设置障碍的状况时有发生,如此一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会受到阻挠或者干扰。

第三,审计内容的广泛性与会计核算的复杂性。电力企业所经营的业务随着其自身发展的壮大而逐渐增多,审计的内容也随之而变得愈发广泛,会计的核算方法也就因此而变得越来越复92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困难。

第四,审计取证。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在取证过程中,审计人员很容易被审计对象表象所迷惑,从而出现取证失误或者失察的状况,进而造成了内部审计工作在结论判断上的失误,降低了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等。

三、防控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改善并优化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

因为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对象既复杂又广泛,所以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一定要加强控制其全面性,不断地优化抽样的技术,将传统抽样技术和先进抽样技术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使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更加合理和科学。与此同时,在对电费和售电量等业务进行分类统计时,还必须要对账簿和相应报表中的具体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使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

(二)增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在强化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相关责任人的思想观念,要使其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作用和意义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理解,促使其加强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视,以从管理的结构上对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该具有的独立地位加以确立,夯实内部审计独立性得以保障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真正确保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三)加强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培养

内部审计工作的最重要主体是审计人员,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其业务素质与技术能力,为其提供更多的接触和掌握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机会。同时,还要加强对其的职业道德与法制观念教育,着力为企业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并且业务素质高的内部审计队伍,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要求电力企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必须要对造成风险的种类与原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风险防控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辉,孙晓珍。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09:55一56.

[2]顾正丽,强化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J].广东科技,2011,18:27一28.

篇6:论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1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健全全面质量控制

众所周知,2005年发生这样一件事故:身为注册会计师,竟在验资审核中“走过场”,出具严重失实的验资报告,导致“齐二药”假药案嫌疑人王桂平的“空壳”公司得以注册,从而为王桂平销售假药原料提供了条件。江苏省南京市某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张忠仁被泰兴市检察院以涉嫌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批准逮捕。这引起了会计事务所对全面质量控制的观注。质量控制对外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质量控制是会计事务所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全面加强会计事务所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1.1接受客户委托的质量控制

现在一部分事务所特别是小型事务所存在着危机,因而他们会盲目地接受客户,这给事务所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因此会计事务所应该根据自身规模的大小对业务的承接与否做出选择。同时,也应当对客户的过去及现在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果觉得审计风险过高也应该采取回避的制度。

1.1.2选派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的经验在审计业务的实施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越高,才能保证审计制度有效执行,审计风险可以达到有效规避。第一,在选派审计人员时,要对即将委派的审计人员进行评估,看他们是否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双重独立;第二,同时确认所选派人员能够胜任该项业务,并且具有执行该项业务必要地素质、时间、资源;第三,所选派审计人员能够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1.1.3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面对不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要求的,事务所首先要解决的是审计人员的素质问题;其次,事务所要监督从业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恪尽职守。进行有效的企业审计质量控制是规避企业审计风险的重中之重,完善企业审计制度,保证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实务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审计工作的底稿制度和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考核,减少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人为风险。

1.1.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要求:不偏不倚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观点,所涉及的会计信息已得到注册会计师的恰当保证,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做到以上几点,理应着重考虑以下的问题:从工作底稿入手,对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未调整事项、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加以关注;确定重要性水平;判断审计结论是否以事实为依据;审计报告的内容是否按规定格式和要求编写,是否符合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1.2 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007年东方电子的舞弊是管理舞弊,这与证券市场上其他重大财务丑闻一样,公司最高管理层(如董事长、总经理)事先知情甚至亲自策划。在这种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完全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交易测试主要是测试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 一般能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失灵;但余额测试并不一定失灵,如果公司在虚增收入的同时虚增资产,则在对资产余额的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造假线索或证据,如存货高估、应收账款虚增。而如果虚增收入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的实质性测试也会失灵。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过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可以查出银广夏造假,但无法查出东方电子造假,因为银广夏有大量的资产是虚构的,而东方电子是将“投资收益”洗成“主营收益”,其资产并没有虚增。这种案例的出现要求注册会计师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应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1.2.1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我国的审计人员数量虽多,但层次不高,即使有会计证的人员,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挂靠体制也养成了一种墨守陈规,不求发展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审计工作质量的低下,加大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不断进取,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提高审计质量。

1.2.2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审计是一种依靠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职业,在很多情况下,各审计风险要素的评估,审计证据收集的数量和方法等都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不管审计准则制定的再具体再详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都是审计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将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的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 这说明审计的结果是要做出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有实务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素质,使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超然独立性执行审计业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1.2.3遵守职业道德

销毁审计工作底稿,妨碍司法调查。在沸沸扬扬的安然事件中,最让会计职业界意想不到的是安达信居然销毁数以千计的审计档案。我们知道,审计最重证据。以客观、真实的证据为依据的审计,客观、真实的证据也是他们提出的会计基本假设之一。安达信销毁审计档案,是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公然挑衅,也暴露出其缺乏守法意识。安达信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销毁审计档案吗?答案只有一个:被销毁的审计档案藏有见不得阳光的勾当。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执业时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1.3 事务所接受委托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虽然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但事实上所有这一切制度与机构都是形同虚设,以至前总裁陈久霖从“打工皇帝”到“阶下囚”等许多悲剧的发生,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对审计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状况、内控制度、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方式等都会带来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时就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被审计单位。

1.3.1客户品行端正,信誉良好

客户具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小,固有风险就低;反之,固有风险就很高,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使总体审计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内。

1.3.2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委托单位的业务状况

注册会计师面临着许多形形色色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经营特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越复杂,审计的相对风险就越大,有时即使注册会计师能搜集到很多有说服力的审计证据,但也很难揭示经济业务的实质,因此,在承接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估计这一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1.3.3对财务状况不佳的委托单位要尤其加以注意

过去大部分审计诉讼案都集中在陷入财务困境的审计客户。当其面临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时,股东或债权人总想把损失转嫁他人,故这种客户的审计风险更大,执行审计时更要提高警惕。

1.3.4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环境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

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1.3.5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1.4 严格保持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奢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一系列案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问题。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显现了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陷带来的弊端,我国等银广夏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审计独立性问题,值得深思。

经研究发现: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个方面,因此,提高审计独立性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组成员或其主要近亲属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经济利益、贷款和担保以及商业关系、家庭和私人关系、与审计客户发生雇佣关系、与审计客户长期存在业务关系以及为审计客户提供非鉴证服务等损害

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将对审计独立性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尽快处置经济利益以使剩余经济利益不再重大,将拥有特殊关系的审计项目组成员调离审计项目组,由审计项目组以外的注册会计师复核该成员已执行的工作等措施来保持审计独立性。

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从美国国会等部门初步调查所披露的资料和新闻媒体的报道看,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至少缺乏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

①安达信不仅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鉴证服务,而且提供收入不菲的咨询业务。安然公司是安达信的第二大客户,社会各界纷纷质疑,既然安达信从安然公司获取回报丰厚的咨询收入,它能保持独立吗?安达信在安然公司的审计中是否存在厉害冲突?它能够以超然独立的立场对安然公司的财务报表发不偏不倚的意见吗?即使安达信发现了重大的会计问题,它有可能冒着被辞聘从而丧失巨额咨询收入的风险而坚持立场吗?面对诸如此类的质疑,即使安达信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辩解自己并没有违反职业道德,但社会大众至少认为安达信缺少形式上的独立性。

②安然公司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为安达信的前雇员,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至少有损安达信形式上的独立性。安然公司的首席财务主管、首席会计主管和公司发展部副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安然公司从安达信招聘过来的。至于从安达信辞职,到安然公司担任较低级别管理人员的更是不胜枚举。

安然公司成立16年来,其财务报表一直由安达信审计。很多人怀疑这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会“日久生情”,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因此建议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度(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问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审计合伙人的定期轮换;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定期轮换),以避免与客户长期的关系导致审计独立性下降,从而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1.5 缩小审计期望差

由于公众对审计人员要求过高,公众认为审计人员应揭示所有问题;而审计人员则认为他们无法保证能够觉察任何舞弊行为。因此,要加强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大力宣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以缩小审计期望差。

审计职业界应遵守审计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在执行业务中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查账验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不依附任何机构和组织,回避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对有关事项的调查、判断和意见;应公平、公正地对待包括被审计单位之内的各方当事者;应清正廉明,不应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执业中所掌握委托单位的资料和情况为自己或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谋取私利。尽量改善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度,以减少审计期望差。

1.6 通过参加职业责任保险抵御事务所审计风险

由于独立审计是一个高社会责任和高执业风险的行业,会计师事务所即使足够重视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也要承受一部分风险,而且随着与审计相关的法律制

度的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民事赔偿责任会不断增大,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抵御审计风险。我国大部分事务所采取了提取执业风险基金的做法,即提取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以弥补审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在事务所内部化解的方法。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通行的做法是参加职业责任保险。它可以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资金积累起来,由全行业共同承担职业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发生事故后的赔付能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而且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的表现。

1.7 对于中小型事务所审计风险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1.7.1 外部原因

(1)完善中小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重构审计的三方关系,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让众多的中小企业真正意识到社会审计的作用,主动要求审计。

(2)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在税务、工商、金融机构等个部门实现信息财务共享,以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为注册会计师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3)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对审计违规的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承担方法,加大惩罚力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整审计监管系统。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增加监管的透明度。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并鼓励社会公众向监管机关提供违规审计的线索。

1.7.2 从中小事务所自身抓起

(1)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事务所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并针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特别是在新准则颁布或法律法规有变动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知识,尽快将新准则运用到工作当中。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过程中积累经验,自觉主动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正确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审计成本。

(2)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审计组成员应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审计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审计项目时,应考虑自身的执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3)确保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复核制度落到实处。由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少、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业务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对此,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也明确指出,在小型事务识别出需要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的业务后,可以聘请具有适当资格的外部人员或利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

(4)积极拓展事务所的业务。由于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大部分为私营的中小企业,其财务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较低,因此中小型事务所除了一般地审计业务外,还可增加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为其提供代理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工资单处理、提供税收筹划

(5)加快转变事务所的体制转变。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以有限责任为主,少数一部分为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而多年以前我们国家就倡导转变其事务所组织形式,采取有限责任合伙制,鼓励审计工作人员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结语致谢

感谢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和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辛勤指导,感谢对论文提出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帮助的老师和同学。对于你所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还有那些自己觉得应该感谢的人,都应在论文的结尾部分书面致谢。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 CPA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3

[2]冯永梅,《合作经济与科技》审计风险特征分析,2007年 11月号上(总第 332期)

[3]邓芙蓉,《北方经贸》财务与审计 2010年第3期,1005-913X(2010)03-0063-02,63~64

[4]刘宝英,《中国市场》论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2010年第35期,1005-6432(2010)35-0072-01,72~80

[5]施浩忠,《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9期,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1672-3198(2010)19-0226-021,226~227

[6]阳晓礼,《经济论坛》安达信事件的警示,2002年第十期,21~22

[7]张心灵,《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思考,2004年第4期(第6卷 总第22期)35~38

篇7: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愈加突出,对其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力求探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主题词]经济责任 审计风险 成因与控制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责任的可能性。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审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起了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已被提上议事日程。研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发挥审计职能,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6个方面: 1.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所形成的审计风险。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各系统及更高层次(由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推进)的全面推行,审计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方法主要侧重于制度基础审计,它过分依赖被审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而内控制度本身在执行过程中就难以避免领导者个体主观性、随意性和

偶发性干扰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审计环境。从实践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任务急、时间紧、工作量大。要在短时间内把领导干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搞清楚,单靠人工方法是不可能的。现在,抽样审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审计抽样是否科学、适用,样本信息能否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否成熟可靠等等,必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形成新的风险。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更具复杂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的人格化,是对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也要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经济成分和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使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经济领域的多维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复杂化、经济发展的快速化,以及经济利益关系组合的经常化调整,无不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带来了空前的难度。许多前所未有的的经济事项大量涌现,但是,合规合法与否,与之相配套的审计法规和制度体系,目前尚未健全。有时,审计中查出的不少问题,由于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不依赖审计人员的经 2

验进行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审计工作难度,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风险。

4.审计手段及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问题带来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往往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多,审计任务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上也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既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知识及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但在现实的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作为个体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足,以及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大、涉及面较广等因素的制约,从而有可能引发诸如审计问题处理不当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失误,以及审计程序错误,由此产生审计风险。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等内容。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已成为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如不充分重视,并努力将其降低至最小程度,必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用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分析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社会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其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者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臵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加强人法技建设,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7、加大审计调查力度,从账外发现线索。面对大量违规违纪问题存在但一般从账面难以查出的现实,审计人员应在对账务资料审计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该单位的收支状况,根据该单位的职能特点以及社会反映,深入相关业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寻找蛛丝马迹,努力寻找突破口。

作者简介:厉建钊,男,1975年出生,籍贯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主任科员,审计师,联系电话***,邮箱ljz20080808@qq.com.参考资料: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朱锦余,《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 周晴,《评析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济师,2004年第四期

篇8: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日益复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 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审计责任不断增加, 审计对象变得复杂化, 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 审计人员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 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增加审计难度, 而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欺诈、违法行为又加重了审计风险, 使得审计人员难以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目前, 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审计知识, 还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审计经验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高低决定着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漏报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对于某些重要问题过于忽视, 单凭自己的推断和少量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 将导致审计风险因素的增加。

2、法律法规不完善

市场经济越发达, 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密切, 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审计工作处在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之下, 法律法规的不合理性和缺乏操作性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相应地也增加了审计风险。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监督和鉴证职能的同时让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审计担负着提供准确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目前, 国家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和变化, 相关法律法规政出多门, 不相配套矛盾日益突出, 致使相关法规、规章相互磨擦, 新旧法规以及法规之间存在差异, 增加了审计的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造成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同时, 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虚假审计信息的行为, 并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第三者的利益, 那么将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目前, 我国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谨慎态度不够、缺乏判断正误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是导致审计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只有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才能够做出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 这样才能防范审计风险。

4、审计方法存在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 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 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 既要保持各项审计活动好的效果, 又要努力追求审计活动的高效率。审计人员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往往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 放弃了一些其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 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重要项目上, 抽取的样本与代表的整体其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离在所难免, 导致审计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同时, 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水平日新月异, 而审计的计算机硬件配置和审计软件开发明显滞后, 建立在会计信息化操作系统平台上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需要提升。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要牢固树立审计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审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及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 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对象的经济行为能否被客观认定和评判、不发生主观判断错误、不被故意歪曲, 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并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和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 加强对单位内审工作的管理, 这是降低审计风险的组织保障。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注意规避审计风险。要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 增进公众对会计审计知识与工作的理解, 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 增强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了解, 改进审计方法, 监督与评价并重, 寓审计监督于公众服务之中。要建立重大审计项目审议制度, 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复核制度, 规范审计业务的流程, 完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复核制度。

2、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必须健全有效的审计准则和法律制度, 制定和完善审计法律规范, 建立与完善审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准则, 并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协调性及可操作性, 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促进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近年来, 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 国家审计风险意识不断增强, 审计准则及各项规范制度相继出台, 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不仅颁布了《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审计法规, 还数次修改审计法规, 完善审计法律法规, 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 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 使得审计执业更加规范有序, 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健全审计法律法规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 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 约束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操作, 避免了审计中的随意性, 规避了审计风险, 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准确与否, 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项目重要性的判断结果也可能会有差别。审计专业判断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知识, 并且做到跨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 具有面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的职业能力。还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强化对审计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学习,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增强其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和协调问题的能力。同时,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构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做到审计行为合法合规、审计报告诚信可靠。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感, 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 培养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 促使审计人员以职业谨慎的态度发表审计意见, 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4、科学优化审计方法

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技术保障。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上,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风险, 并进行符合性测试, 借以确定审计风险, 找准审计突破点, 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以及所需审计证据的多少。积极采用风险导向型审计降低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型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 在确定风险水平的基础上, 根据会计报表不同部分的风险大小, 以风险较大的项目为重点, 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 强调针对不同客户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针对特殊的、不同的风险点, 实施不同的程序, 有效地降低风险。努力推进审计技术创新, 运用各种新技术, 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积极运用电子技术, 提高审计水平。采用多种审计方法, 扩大审计证据范围, 充分利用分析性复核, 科学把握审计重点, 合理确定细节测试, 改善证据的客观性, 提高审计质量。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 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审计责任不断增加, 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审计对象变得复杂化, 相应地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不断提高执业水平, 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 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 增强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 规范审计操作, 约束审计行为,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尽可能地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社会信誉和国际认可程度, 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 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导致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科学优化审计方法。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清阳:从审计案例谈审计风险应对策略[J].财会研究, 2008 (24) .

[2]顾奋玲: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中国审计, 2008 (3) .

[3]宋玮: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9) .

上一篇:雾里看花优秀作文700字下一篇:你以及你的无主题论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