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医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以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为依托,剖析了如何提升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培养科技能力创新精神进行了实践研究。从营造学术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剖析了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与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技创新能力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技创新能力医学论文 篇1:

当代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笔者从科研管理机构体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及导师的管理、创新平台等角度分析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医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

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新技术临床转化应用地加快使人类疾病的预防、诊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临床与科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传统的医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我国全日制医学生教育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8年10月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强调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具备良好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的临床医生是我国21世纪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向。然而,我国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分析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探索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的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

一、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匮乏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

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2]。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的科研平台是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学生的科研活动中均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在政策与科研经费方面鼓励学生申请科研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然而,由于学生基数大,学校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多但金额小,项目内容不能系统深入开展,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有限。学校应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吸取社会资金来校设立科研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助力度,购置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创造更多的科技创新条件。学校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可通过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络平台,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培训、项目申报、评审答辩、成果展示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撑,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3]。还可以设置虚拟课题竞

赛,科研团体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标书,参加虚拟课题申请竞赛,学校对优秀课题给予重点培养、资金资助、表彰奖励等,这种虚拟研发的手段可有效缓解开展创新活动师资、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在有限资源配置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学术论坛、开展科研讲座、优秀学生科研报告会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医学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创新,而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根本。目前绝大部分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低下,因此医学院校应将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首要培养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培养新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更好地应对现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邹丽琴,罗长坤,黄建军,黄继东.美国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4):638-640.

[2]周艳萌,向晓波,宋鸿,王欢,敖弟书.科研导师模式下的医学生创新团队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14,7(7):575-576.

[3]袁乐周,玉华.浅谈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2(6):134-135.

[4]岳鹏,王娟,李书君.以虚拟课题竞赛形式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6(3):378-38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1401254)。

作者简介:

康祥锦(1984- ),男,博士,河南周口人,研究方向:病毒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责编 赵建荣)

作者:康祥锦 丁 悦 黄玉玲 刘寒艳 刘见桥 杜红姿

科技创新能力医学论文 篇2: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浅析

摘要:以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为依托,剖析了如何提升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培养科技能力创新精神进行了实践研究。从营造学术氛围、改变教学方式以及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剖析了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与效果。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新亮点。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能在培养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

1 提供科研创新条件

想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很多条件的支撑,首先需要科学有效的科研创新环境。学校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理论课程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可组建相应的科技活动组织,将有兴趣的学生集中进行培训学习,同时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开展适宜专业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逐渐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首先可以应用学院现有的畜牧养殖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其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环境;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校内要定期举办各专业的学术讲座或进行不同类型的科技竞技活动,可邀请部分院校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现场提问作答,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与学者和专家的交流能够使学生对科研活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后期的考研学习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学校应结合不同学生的水平逐个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难度的提升,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方向的定位,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应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有效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学习相关仪器的使用技能。可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培训,为学生提有效的科技创新场所,提高其科技创新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其科研热情。

2 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地迎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这也是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日后就业的知识基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可将讨论与启发式教学融入到课堂中,最大可能地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其次,应改革高校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能力的考察。针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外科手术等操作技能,应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动手操作技能考察相结合。为更好地配合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适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考察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同时可根据考试成绩,给学生指派相应的指导教师以提升其专业技能。

3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学校应结合学生水平及动物医学专业知识,定制专业培养计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例如学校可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相关特点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群体中挑选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在养殖场内任职,学生通过担任厂长助理或专业技术员等职务,能够进行实践锻炼,进而全面地提升其开发创新能力。学校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知识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动物医学知识相关的专业比赛,同时在校内也可定期开展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开展科技作品竞赛或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其专业知识和学习成果的广阔平台,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1]。

4 开展产学结合的实践活动

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要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动手经验,因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时要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将科技创新的课题设计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同时要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2]。学院要帮助学生联系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鼓励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5 完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完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奖励制度,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这样可激发大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均要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教师可编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增加学生的科研训练内容。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对学生获得的学术成果进行相应的奖励。如部分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贡献突出,可在每年进行奖学金评定时作为参考。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也可在年度教师考核时将其作为评选的参考指标,部分取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的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时可优先考虑。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奖励,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并提升教师的职业自豪感[3]。

6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专业特色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明海,张红霞,孙亚男,等.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區域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4):3-19.

[2] 张宏玲,王 奔.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初探[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24(4):46-47.

[3] 管远红,张璟晶,赵永旺,等.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28(6):105-108.

作者:王冠清 马海城

科技创新能力医学论文 篇3:

医学教育认证视阈下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摘 要: 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构建制度保障平台、推行教学方法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丰富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 科研创新能力 医学教育 认证视域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提出“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为此,学校在制度保障、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构建制度保障平台

制度保障是提升學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1]学校制定出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和《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赣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细则》等文件从项目的申报、训练及经费等方面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推行教学方法改革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了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双语”教学、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伙伴,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安排学习步骤;精选教学内容,大幅度减少必修课学时数;丰富第二课堂,开设校级资源共享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必修课程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概论等,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有医学与哲学讲座,选修课程中开设有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自然辩证法概论、循证医学、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创造学等。

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要求医学院校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学校注重医学生科学思维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倡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一是将学生科学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三早教育”计划(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性实验室项目等)进行科学研究。三是建立学生导师制,为学生配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鼓励学生撰写论文。

五、丰富实践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龙头,以教学医院为主体,以实习医院为补充,发挥附属医院尤其是第一附属医院的示范作用,强调各基地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2012年,第一附属医院组织专家编写了校本教材《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第二版)》,供实习生临床技能训练、考核和竞赛使用;组织第一附属医院教师到各基地开展教学培训和示范教学,安排各基地教师到学校培训观摩。通过各项措施的实行,加强各教学基地的日常沟通,促进教学质量标准的统一。

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树立主动沟通、主动服务的意识,学习了解人际沟通技能;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平台,以中心团队与学生小分队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县(市)、乡村,以科普宣传、文艺表演等形式为农民服务,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吴素焕,党志勇,段斐.以科技创新项目为导向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4).

作者:漆艳春

上一篇:颅内血肿临床分析论文下一篇:箱包配件装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