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8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吴明全(1968- ),男,四川平昌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炉炼铁节能技术;田懿(1981- ),女,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技术。(重庆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冶金工程专业办学特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3-041)

一、前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科技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的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就是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使其具备必要的和急需的社会竞争力。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助推力。科技创新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科技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科技创新的需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建设。

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拓宽自己对不同科学领域的了解,训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发现”知识和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每个细节的考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都是成长中难得的历练,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4.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大学生成才的动力。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社会的这种需求是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大大调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成才的欲望日益强烈,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也因此高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第一,注重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科研活动需要相对稳定的团队,如指导老师、队员等;同时,科研活动往往需要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突破或收获。因此,这是一项需要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又考验意志、锻炼思维、苦中取乐的活动。学院主动开展与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工作,聘任有积极性且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学院的整体管理和规划。经过我们细致的努力工作,许多教师改变了以前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主动地、丝毫不计报酬地提供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或指导科技竞赛。这些专业指导教师每年都利用假期休息时间为学生开展培训工作和带领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研究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正是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甘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学院的科技创新活动才有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持。

第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如邀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航天专家戚发轫、何培建院士,韩国昌原大学材料学院金攒奎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院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为学生分析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挖掘大学生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他们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提高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大学生提供了持久的、有效的、有保障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各类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和研究课题,这些实验和课题是由学生自主设立和提出,经过指导教师的考核确定的,实验和科研的步骤和方法都是学生自主提出并完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配有实验教师,负责协调、沟通和适当的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得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而且加大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使得科技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可以传达给每一个大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科技创新的课题,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内实践基地,还与有关企业洽谈,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校外实践基地。

2.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措施的落实。科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科技活动对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智力思维,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都十分重要。所以,应努力构建以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率先设置学生科研助理,协助教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的实验和资料收集。同时,让广大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创新性思维教育观,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自由、和谐、相互尊重的环境。

第二,建立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们注意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在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时候,充分考虑科技创新活动的延续性,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组建团队,以高年级带动低年级。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建立不同的科技活动小组和科技活动梯队。学校和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3.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学生在具有探索性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能锻炼其实践技能,使他们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另外,群众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周围一大批学生投入科研实践锻炼。学院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电子大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2004年至2009年连续6年获得了重慶市特等奖或金奖,全国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先后有7人次获得重庆市优秀指导教师。

四、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在新时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是高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助推力。学院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瑜.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2]吕俊杰.我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作者:吴明全 田懿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摘 要: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入手,在总结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意义 现状 途径

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發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4.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3]童亚宾,李艳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9):126-127.

[4]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6,(10):141-143.

[5]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44-45.

作者:王 芳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3: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现有大学生科教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上,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科技创新 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26号令明确指出:“自2008年4月以后,独立学院将独立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至此,作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所依靠的母体学校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独立学院自身的实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学生应具备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进取精神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具有打破常规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技巧[1]。近年来,独立学院得到稳步发展,培养出一批的合格大学生,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和系统的培养方法。

1.1 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

科技创新能力是以文化底蕴、综合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构成中的核心成分,是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深化[2]。

1.2 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那些覆盖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完全传授的,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的构建,加上创造才能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其中发挥作用。因而,科技创新能力是学习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学生就难以把握所学习到的知识精髓,得到的只能是感性认识,而不能变成理性认识从而无法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2 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可以由不同的能力指标反映出来,这些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3]。近年来,独立学院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日益重视,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从学生和学院两方面予以分析:

2.1 独立学院学生方面的问题

2.1.1 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表现在:一方面,学生在进校时,高考分数相对较低,文化课基础知识较差,在进校后的科技创新培养能力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漏洞多。

2.1.2 科技创新的态度积极,但没有恒心。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课题和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要积极参与,更要有严谨的作风,不能仅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这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难跨越的现实,一般独立学院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花费时间少、产生效用大的活动。

2.1.3 团队意识、抗挫能力较差。独立学院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爱好个人主义,自己单独干,图一时热情,而在过程中一旦产生挫折或取得的结果达不到预期时,很多学生不愿意再继续坚持这一项目或者直接放弃科技创新活动。

2.2 独立学院管理方面的问题

2.2.1 管理部门不明确。很多独立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这块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有的独立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统一管理教师和学生科研;有的独立学院由团委管理大学生科技立项等活动,但是没有系统整体的培养方案;有的独立学院根本没有管理概念,只是由部门负责人自愿主动去做。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培养非常艰难。

2.2.2 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很多独立学院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还停留在国家要求的认识上,没有深入研究国家为什么要提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是作为任务来完成。有的独立学院对如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所认识,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制定的培养计划基本照搬母体学校,没有实际意义,效果不好。

2.2.3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很多独立学院在科技创新奖励这块投入不够,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兴趣加入到队伍当中。并且,由于奖励机制不够完善,在培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师生不愿意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因。

2.2.4 教师资源有限。独立学院的教学基本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力量。母体学校的教师往往上完课就走,在满足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很难再去辅导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独立学院自己的师资力量发展迅速,但是新聘教师一般是刚毕业的研究生生或者离退休的老教师,经验或者精力有限,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作用较小,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不足。因此,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成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极大障碍。

3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科技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人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主导性的功能,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奋斗精神、探索精神、献身精神等等是推动人们去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造性活动的直接原因。

3.2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参与科技传新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和树立典型人物及事例,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论文报告会、展示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达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3.3 健全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独立学院应成立相应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部门,由学院董事会统一规划企业、学院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系(部)组成,形成由团委负责日常工作、系(部)团学组织具体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此外,还应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评审机构,有利于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增加大学生的参与面。再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工作量计算,并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计算相应学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纳入优秀学生的推荐与评定,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4]。

3.4 培养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占主导地位。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教师,减少教师的日常工作量,使教师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性教学水平,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战胜:《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传承,2009年第8期.

[2]李佳,卞颖桃:《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8卷第3期.

[3]张志会,孙小峰.《独立学院学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教学研究,2005.

[4]李红枚:《大学生创新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王智进 田广研 陈晓静

上一篇:社区网络便利店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