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心智活动。重视“双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培养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的进取心态和习惯,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操作能力的高低、操作效果的好坏都与人们开动脑筋的程度有关,都与人们的进取心态有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树立创新教育观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观,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创新型教育观转变。其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人才,把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已有的一切,而是创造出新的一切。要集中时间、精力去从事那些创造性的活动:讨论、研究和实验等。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创造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活跃,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研究和把握所从事的各项活动。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迷雾渐渐消失,对处于劣势一方的军事人员来讲,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造力,就无法在战争指导上胜敌一筹,实现以劣胜优。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设想或方案,其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即使是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做到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某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会在各种方案、决策中选出最佳者。

三、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灵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追求灵感也就是为它的产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因人而异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发现这种条件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巨大的劳动付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因此,培养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要以有准备的头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要善于抓住某些奇异现象,努力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此外,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要多组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要多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要让学生既会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又会单独沉思,还会在休息、轻松时抓住思想火花,掌握灵感思维方法。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有丰富经验积累之上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养成习惯。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整个科技创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奠定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丰富的经验,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与灵感联系密切,有时也需要媒介触发,也可将两者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慢慢见到效果。

五、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将它与别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即类化和个别化,这时靠的就是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不难,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就已开始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不够,综合训练不够,将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够,今后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发明创造课、思维训练课及创造性的制作竞赛等,来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有很多时候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如对形象的重新排列组合、类比、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在创造及设计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作品补缺,即让学生把一个残缺的作品补完整;素材想象,即教师出示某一些素材,学生想象都能创造出哪些作品;为某些作品命名;自由创作;功能想象;开发右脑。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承担,故有人称右脑为“创造的脑”、“艺术的脑”,表明形象思维对创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少数艺术家、发明家之外,大多数人的形象思维用得较少,因而潜力极大。

虽然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思维,但并非是少数科学家、发明家和军事家才具备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凡是以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有所成就的,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说,创造能力是智力正常的人都具备的能力。人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和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正是培养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大好时机。如何做到真正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把握好创造思维培养的规律,科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镇江船艇学院)

作者:陶建刚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心智活动。重视“双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培养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的进取心态和习惯,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操作能力的高低、操作效果的好坏都与人们开动脑筋的程度有关,都与人们的进取心态有关。养成苦练基本功的良好习惯是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创新;欲望;动机;苦练;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终极性目标,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启动内在需要——激发创新欲望的策略

启动创新的内在动力系统,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需要和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逻辑起点,最常用的方法是:

1.用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杰出创造,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他们的创造才干都不是生来就有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就曾被人称为“差劲的笨瓜”“智力迟钝”“一事无成”的孩子,这说明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介绍一些国内外发明家、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并开展生动的学习教育活动,激励学生从小树立创新理想。

2.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创造欲望。根据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特点,我选择有利于開发创造智慧的内容,适当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有利于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创新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度的思维转换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人脑对未知领域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是一种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的创新素质结构中心的核心要素,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心智活动。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创新思维思维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走上发明创新之路。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不断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2.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主要由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五种能力构成,它们彼此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使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维结构。

三、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策略

创新活动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需要聪明手快,心灵手巧,善于操作,需要较强的应用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否则,往往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再优秀的设计,再出色的方案也难以变成现实。传统教育的一个显著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政府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1.加强创新实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任何发明创造活动,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律,因此,重视“双基”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必要选择,要在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创新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创新,严格训练,不仅对实践者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进而形成、发展实践能力大有裨益,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这一点对学生的创造人生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2.培养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探索的进取心态和习惯,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操作能力的高低、操作效果的好坏,都与人们开动脑筋的程度有关,都与人们的进取心态有关。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促进大脑积极思维,反复思考,诸如实践目的是否明确、操作方法是否合理,操作步骤是否严格,操作结果是否可靠等问题,因而有助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它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同时,使知识教育更具活力,更有成效。

作者:李凤林

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论文 篇3:

“四解放,一回归”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探索

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成功申报四川省创新教育实践课题“基于创新课程实验室的中小学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学校作为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开展要求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学校创新课程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以机器人为平台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智能机器人教育进课堂实践,并以机器人创新为支点,深化了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四解放,一回归”的阶梯式创新教育模式。“四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一回归”即创新教育回归课堂教学;“阶梯式”创新教育即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四解放”中的四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解放学生的脑,学生就能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学生就可以去亲身实践;解放学生的嘴,学生就可以多提问;解放学生时间和空间,创新教育就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学校的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是分开的,将创新教育放在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制作和小实验等创新实践活动,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显现出第二课堂作用有限的问题,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是辅助性的,是不重要的,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为了更好地改善创新教育效果,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将创新教育回归到课堂教学,确立课堂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将创新教育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创新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训练。

同时,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中,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让少数优秀的学生参与机器人竞赛或完成小发明、小制作,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教育活动内容,阶梯式创新教育更好地突现了创新教育的层次性。

在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中,学校针对全体学生,开展了“自由的想象与真实的创造”活动。通过创新活动与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策划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针对选拔的部分优秀学生,发起了“美妙创造”活动。通过组建学生团队,通过查阅有关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结构等文献资料,让学生团队联合攻关,反复推敲,完善设计,完成预定的项目任务,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建设了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了开放性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机器人制作场所,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可以自行拟定实验课题,可以自由设计、制作和组装机器人,实验小组通过CDIO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实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四解放,一回归”的阶梯式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从“限制”到“突破”的转变,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减少器材、程序等框架的约束;二是实现了创新教育从“教学”到“研究”的转变,从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塑造和人格培育等方面,研究学生的自主成长轨迹,寻求创新教育成果提升的新动力;三是实现从“创新活动”到“创新文化”的转变,在开发以“机器人”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感、时代感和创新特质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谭礼俊 张林

上一篇:光纤光缆通信工程论文下一篇: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