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物流企业需求和国内高职院校特点,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平台的搭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监控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课程考核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创新性人才需求总趋势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方式。本文在明确管理类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阐释了全面性、过程性和多元性的课程考核原则,设计了较为科学的管理类课程考核方法,即从出勤率、自主性、个人学习、团队学习、自我总结、综合考试等六个维度实施考核。

【关键词】创新能力 管理类课程 个人学习 团队学习 “一页开卷”考试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研究(编号2013Z030)。

一、创新能力培养对课程考核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学生成长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下,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必须实现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三大教学目标。而课程考核是高校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关键的一环,对实现课程教学和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目标单一,只重视理论水平的提升,严重忽略了课程的实践和能力目标,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学生,既无法满足新课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的用人需求。

以笔者所讲授的管理类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为例。《组织行为学》是学校校级精品课程,面向管理学院全体本科学生开设,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对于人的认知和激励的能力。从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传授内容来看,《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能够胜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任务。[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把理论教学过程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三大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则是指个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凭借自身所拥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品质等个体要素。[2]因此,管理类课程考核的中心,也应该向评价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体现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以及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的三大原则。

1.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

传统大学课程考核的最主要的弊病就是在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考试主要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为重点,而忽视了对于理论的应用过程。在应对这样的考试时,学生必然把精力放在全盘照抄和死记硬背上,根本不需要关注对课程知识的深入探究以及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在知识与信息呈几何递增的新知识经济时代,如此的教育模式就显得相当死板和僵化。传统的考核形式不仅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更加不利于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全面性原则,在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考察与能力考察同步,全方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平时和期末并重的过程性原则

传统高校考核的弊端还表现在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在管理类课堂教学中,由于期末考试在最后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导致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多、表现不积极,但是只要临阵磨枪,在期末考试来临前好好复习一下,就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导致学生降低课堂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而且用一次性的考试分数来决定学生课程的学习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追求结果的习惯,进一步加剧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尽管很多高校也有规定,平时成绩要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通常不超过30%,且衡量平时成绩的标准相当模糊。 [3]因此,在课程考核时要加强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和管理,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并重。

3.个人和团队表现结合的多元性原则

团队学习是由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承担学习任务的学习模式。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人际沟通技能的提高,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及实践能力。管理类课程通常以团队形式进行报告、案例分析、游戏等。但是如何将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既防止搭便车现象出现,又能客观考核每个成员在团队中的表现是一直存在且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因此,考核中既要体现个人表现,又要将团队表现及个人对团队表现的贡献考虑进来。

三、 管理类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依据上述原则,笔者在《组织行为学》实际授课过程中制定了如下的初步考核方案。

总成绩=平时成绩?鄢50%+期末成绩?鄢50%

平时成绩=出勤率?鄢10%+自主性?鄢5%+个人学习?鄢20%+团队学习?鄢20%+自我总结?鄢5%

1.出勤率

出勤率考察的是学生的到课行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为了防止学生过于自我而忽视课堂的学习过程,同时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引导学生遵守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采用学生上课“出勤率”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维度指标,以学生上课缺勤、请假和迟到的次数来进行衡量。在实际操作中,出勤率的评价标准以百分制计:旷课一次扣20分,三次以上不到出勤率为零;请假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迟到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2.自主性

自主性考察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组织行为学课堂授课方式灵活,教师提问较多,用课堂主动发言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实际操作中,自主性以平均分50分起评。主动发言一次加10分,加满为止;点名发言无法回答一次扣10分,扣完为止。

3.个人学习

通常采用论文作业或者案例分析的形式考察个人学习情况。以论文作业为例,根据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实际和热点问题,给出相关研究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在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符合要求的课程小论文。这一考察指标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延伸课堂学习,在课后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将课程学习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中个人学习以论文和案例分析等个人作业体现,计算方式:以满分20分评定各次作业分数,个人学习最后得分为各次作业平均分,未完成作业按零分计。

4.团队学习

通常以案例报告或主题报告等形式考察团队学习情况。团队学习由团队得分和个人贡献度得分构成。教师提前布置大型案例或课程相关主题,要求团队在课后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主题报告,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和交流。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多少,可灵活处理。当授课人数小于40人时,每个团队都可以获得上台汇报机会。其他团队可对汇报团队提问,并根据相应标准评分。团队得分由教师评分和小组交叉评分综合而成。当授课人数大于40人,客观上无法满足所有小组在课堂上汇报的要求时,将所以作业上传到课程公共邮箱,每个小组可下载其他小组作业评分。

为了防止搭便车现象,笔者还在小组学习中提出了个人贡献度得分。不仅要求小组报告中要注明小组成员分工,还要求每次小组报告完后,由小组长提交由小组长和团队其他人评分的个人贡献度评分,如下列计算方式获得:

团队学习得分=个人贡献度得分?鄢40%+团队得分?鄢60%。

个人贡献度得分=组长评分?鄢60%+团队成员互评平均分?鄢40%

团队得分=教师评分或(教师评分+团队互评加权平均分)/2

5.自我总结

学生按照出勤率(30%)、学习态度(30%)、学习收获(40%)三个方面评价自己课程表现,以百分之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考试时将自我评分以及总结写在答题册最后,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分数与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也是基本相符的。

6.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来自于期末考试,可采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允许学生在期末考试时除了可以携带一张事先写下课程要点的A4 大小的白纸以外,不能携带其他任何书本和参考资料。对这张A4 纸的限制是:只能手写。至于写了多少内容,具体写的什么内容都不用加以限制。 [4]

前文分析到,以组织行为学为代表的管理类课程应强调实践性和自主学习性的课程目标,所以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可能会使学生局限于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束缚其创新思维;而很多课堂上惯于采用的开卷考试,又容易走向让学生完全不复习巩固知识要点,在考场上才翻书作答,考完即忘的另一个极端。

因此应用“一页开卷”的考试方法,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该考试允许学生将概念和理论事先整理好,写在纸上带进考场,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可以敦促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考前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才能在一张A4 纸上提炼出课程的考察重点和记忆难点。所以客观上来看,“一页开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而不再是一学期只有考场上的两个小时在看书。 在笔者的实际执行过程中,“一页开卷”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应试心理,减少了作弊现象分发生,应该说这也是对传统考试方法的一种合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铁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0(7):114

[2]肖天明.基于“六性”考核趋势的高校管理类课程考核方式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76-77.

[3]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62-64

[4]董凤丽,周静.“一页开卷”考试方法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756- 758.

作者简介:

张敏,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在读博士;周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金平,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作者:张敏 周勇 马金平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物流企业需求和国内高职院校特点,从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平台的搭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监控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创新;建议

Key words: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s; suggestion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是国家、民族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找到更有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教育部提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口号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模式,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突出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是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教师多创设学习情景或实践项目,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模拟、社会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搭建校内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熟悉物流运作流程、完成项目实训任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是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参观、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四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如参加全国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物流电子沙盘比赛等项目,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五是推行“双证书”制度,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

虽然近几年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了足够重视,但是由于学校实训条件、实践项目和教师实践经验的限制,以及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较欠缺。学生探索、求真的欲望没有被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潜能和智慧也未能被完全挖掘,造成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少,能踏踏实实动手创新的人更少。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外高职教育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外界变化的“迁徙”能力以及创新精神[1]。因此,高职教育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2.1全力营造实践创新环境

(1)营造创新型人文环境。在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环境和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把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学校可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新的标语,介绍有创新精神的人物事迹,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建立注重鼓励、宽容失败的实践创新机制,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的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思维。除了教师不断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引进课堂之外,学校还要有计划地开设《思维方法和思维创新》、《创新思维能力》等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报告会、创新创业等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3)建立严谨、高效、和谐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保障,学校要从制度上理清各职能部门的关系,鼓励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创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又要从制度建设上鼓励专业教师更多投入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可专门成立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专项基金,负责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另外,学校也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2.2积极搭建实践创新平台

(1)引入“教学工厂”模式,把实训环境与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

念[2]值得国内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教学工厂”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营造企业的真实环境,由模拟到模仿再真正到校企融合,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与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可借助当今网购形势,鼓励学生开设网店自主创业,同时利用学校的物流实训室成立信息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客户管理中心、退换货处理中心,运作真实业务,配备相应的岗位人员进行信息处理、货物入库、盘点、分拣、打包、配送等,这样即可以使实训场地充分利用,又能真正实现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的零衔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理论学习、实践经验、创新创业齐收获。

(2)紧跟企业项目、挖掘校内项目,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载体。开发出既贴近企业需求又适合学生特点的实践项目是学生实践创新的载体和源泉,也是制约各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和项目实践的瓶颈。学校可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验积累和分享经验[2],让每位老师在做完一个企业项目后,整理、归纳和提炼建立项目库,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供教师员工和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变为教学资源。同时,还要注意挖掘校内项目,每年学生举办的各种竞赛、有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等都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纳入项目库,为教学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3)加大设施环境建设力度,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条件。自由和舒适的学习场所、方便又智能的学习设施、全面又新颖的学习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如多购置新的专业图书、延长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建造方便学生研讨的活动桌椅和隔板、校园内随处都方便上网查找资料等,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条件。

2.3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方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能力。

(1)做项目提能力。教师只有深入企业,不断跟踪企业项目,才能了解企业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双师素质和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用”相一致。学校要多与企业进行合作,挖企业所想,思企业所需,想企业所急,通过让中青年教师承担企业项目和科技研发项目,逐渐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双师素质。

(2)送出去学经验。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较扎实丰厚,但缺乏实践经验,学校要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学校制定文件让教师利用暑假下企业顶岗,同时制定专业教师阶梯式培养计划,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部分教师下企业顶岗或参与实际项目,不少于半年,在实际的项目运作中积累项目经验,为项目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3)请进来传帮带。学校可高薪引进“双师型”教师,或聘请企业的业务精英或人才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这类人员“请进来”不仅有助于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也对其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缩短了单个教师送出去培养的时间、减少了成本,还能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带进学校,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当然,这需要学校制定对引进人员有吸引力、有激励性和双赢的待遇和政策,要真正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透明化,不能仅靠人际关系或情面,否则“请进来”也仅仅是浮于表面,走走过场。

2.4不断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1)改变传统的班级制,对学生灵活进行“拆、分、合”,保证实践效果。目前很多院校实践课的组织仍以班级为单位,经常是一位老师指导40多名学生,由于教师精力和实训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训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为保证学生实践效果,各高校应立足自身条件,探索更有效的实践组织方式。可以采取理论课合班上课,实践课分开进行,实训课至少配备两名教师,一位主讲教师,一位辅助教师,由主讲教师布置任务,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训练和研讨,老师辅导,力争使教师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也能对平时成绩做出准确评价,真正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深入分析学情和认知规律,构建阶梯式的实践内容体系。由于各年级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不同,教师应认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构建科学的实践内容体系。针对大一新生专业知识薄弱但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度高的特点,要注重对专业整体认知的培养,多开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内容,如物流知识竞赛、物流辩论赛、叉车比赛、堆码比赛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大二学生,要逐渐增大实践创新项目的比例,在集中实训、课内实训的同时多开展诸如物流方案策划大赛、物流广告创意大赛等创新型和创意型的比赛,多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对于大三学生要做好毕业指导工作,对于在实践创新创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可安排为一二年级学生做经验交流会,把一些好的做法、好的创意、好的点子、好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

2.5建立健全监控与评价机制

(1)建立完善的实践项目监控机制。科学健全、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提高教师能力、培养学生技能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保障。学生实践项目的监控应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路、切实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对实践项目监控范围的全面化、监控手段的多元化、监控过程的动态化,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

(2)建立科学的实践项目评价机制。实践项目实施的好坏与效果需要对其作评价,好的评价机制会促进和推动实践项目的效果。对实践项目的评价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评价,这可能涉及到教师、学生、学生处、学生社团等。二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对于专业知识运用、实践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收获和感悟的总体评价。三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职业素质的满意度,以此来全面评价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3)建立有效的实践项目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对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创新、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对举行的各种类型的实践项目要有明晰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在岗位等级聘任、晋级、表彰、考核等方面给予奖励;对学生的激励可采取学分奖励、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方式,除了颁发证书外,还可采取免修学分、增加综合测评比重、免试推荐专接本、颁发奖学金等方式进行奖励。

3结束语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服务的根本保证,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方法,营造积极、奋进、创新的学习氛围,寻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教育真正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 马庆发. 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6.

[2] 尹彬. 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J]. 价值工程,2010(2):247-248.

[3] 雷正光. 走进德国双元制[N]. 齐鲁晚报,2003-07-24(5).

[4] 陆丽君. 英国职业教育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4):66-69.

作者:王艳丽 都继萌 陈军须

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探究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变人才培育理念,培育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其重点依然在课堂的教学环节,忽视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进程。通过阐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 赵丽丽(1988—),女,天津人,硕士,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序伦书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社会竞争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響,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原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等内容[1]。在创新创业热潮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要加快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改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在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潮中,高校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以专业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第一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辅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阶段;以参与校外创新实践互动为主的第三课堂,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三个课堂由高校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第一课堂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第二课堂由团委、科研处负责,第三课堂主要由学生办事处、就业办公室负责。

(一)专业课堂是第一课堂

专业课程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专业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其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要求教师、高校教学管理者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各个专业教学环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教学管理处作为高校的管理部门,必须根据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各种管理方式和途径确保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2]。在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必须树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以专业课堂为主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高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使高校教学管理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种专业课堂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持续时间长,受众范围广,效果相对稳定;但是其局限于专业课堂教学内,形式单一,不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二)课外科技活动是第二课堂

大学生课外时间比较充足,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活,高校每年开展各类科研、竞赛、展示活动。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展示,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外科技活动通常由高校的团委、学工委员会、管理部门组织,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成果展等科技活动,让广大学生在院系、团委或者社团的领导下开展创新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转变为自身技能、学术和科研成果。这种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3]。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开展了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浙江省部分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旦大学举办的“光华”校园生活创新大赛,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源创杯”颠覆性技术创新创意大赛等,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复旦大学研发的“支持餐厨垃圾处理专家”技术通过净化设备,可以培养功能菌,分解餐厨垃圾,可用于家庭、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等,并在上海多个垃圾处理中心得到了应用。高校举办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本质是学生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内化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创新,是连接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桥梁。很多高校倾向于通过举办创新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可以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但是这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系统的支持,往往短期效果明显,无法持续进行,参与活动主体少[4]。

(三)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三课堂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育人模式快速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在高校的领导下,学生以个人或者团队的方式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践问题,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成果。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级阶段,是经过第一课堂的基础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内化创新后,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但是这种培育途径受专业和外界限制,操作难度比较大[5]。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相互独立,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内容、教学管理形式的全面变革。高校必须转变过去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创新培养模式,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各高校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思想更加开放、独立,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倾向,渴望丰富多彩的人生。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理念,建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高校管理部门需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的个人情感、思想和个性得到解放,以发展和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有利的空间。同时,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过去的学生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主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为个人价值、学校价值和社会价值奋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从过去的管理对象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优化教学管理目标

教学管理目标是高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对各项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结合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优化教学管理目标,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并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在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邀请企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等社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根据社会、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制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创新能力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目标,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创新目标开展教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不同,创新创业教育要侧重市场与社会需求,打破学科专业与组织界限,避免以考试分数论成就,针对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教师尽量少讲或者不讲,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变革教学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内容改革主要从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首先,高校必须优化教学计划,打破原有固定、单一的教学计划,制定弹性学制、学分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的通识课程后,经过能力测试和兴趣测试,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专业。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目标,改变过去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不仅突出了教学计划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专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优化课堂体系结构。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课堂结构体系。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增设“创新与创业基础”“创业思维”等基础课程,将这些课程作为通识课程,通过高校导向教育、公选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创新教育。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必须开设具有实践导向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和社会热门专业课程。结合前沿技术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聘请前沿技术专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参与方的优势资源,促进学生、高校、企业共同发展。针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低等问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立创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部门,部门成员由高校教授、企业技术骨干、科研人员及学生构成,可以根据学生的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具体产品或者市场所需的产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或者聘请相关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切实提高学校创新创业导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创新素养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进修培训,让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高校定期开展创新大比武,培养全体教师的创新意识,让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教法。

(四)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个领域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势。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存储了大量的学生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财务信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挖掘高校的各类信息,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数据信息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参考。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维度和高校创新教学管理的问题,并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为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让高校制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在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下,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創新能力培养方向,将教学管理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外,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便利。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个性化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课外辅助。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资讯,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弥补高校人才培养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将课外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各个部门和社团之间的联动,通过课题小组、咨询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式,让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結语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高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外实践活动。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创新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嘉宁,秦建妃,郭鑫,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文存阅刊,2021(11):87.

[2]魏婷.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2):26-27.

[3]杨震,王路.“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6):198-199.

[4]郝志远.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山西青年,2021(5):18-19.

[5]蔡晓琳,杨宇辰.以人工智能系统为平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1):22-25.

Research on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ZHAO Li-li

(Pan Shulun Honors College,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作者:赵丽丽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论文下一篇:力学整体科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