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入学门槛低、见效快等特点,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能够使贫困学生摆脱贫困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精准帮扶还能有效的阻断贫困代际相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文化之思考

摘要:文化是人们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资源和信念体系。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院校文化主要指高职院校精神、高职院校环境、高职院校制度,核心是高职院校精神,即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导向性、引领性、认同性之特征,其结构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高品位、有个性、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内涵;文化特征;文化结构;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王明伦(1954-),男,湖北十堰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对文化作出的价值判断。而高职院校文化则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的显著表征,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内在根基。

一、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

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特定的时代、特定区域的物质生活状况、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精神风貌、社会意识状况和社会组织机构的集合和凝练,它涵盖了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的合成词。文与化连接,则使内涵更为深厚。关于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说法。一般说来,文化是价值观、信仰、习俗和制度等要素的综合,有价值观、制度、环境和产品四个层面的体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的认识和界定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易经》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文化成”,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鼓励人们提高人文素质,提升道德精神。增加艺术品位,进而教诲民众,转化世俗,成就事业。据笔者对文化的分析和考证,笔者认为,文化的内涵是精神价值。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共同分享的核心价值资源、生活习惯和信念体系: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对民族振兴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二)高职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是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院校精神、历史传统、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依赖于这些文化,使学院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之下。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是高职院校精神和价值观,价值观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约束。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充分尊重高职院校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既要坚持各种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又要使各种文化有利于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既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一以贯之,又要弘扬高职院校的文化传统,在坚持和继承中汲取多元文化的智慧,不断培育和丰富具有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的文化。高职院校文化的培育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即人的成长,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人的作用,把爱校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质提升作为高职院校人的目标追求。

二、高职院校文化的特征

(一)导向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对高职院校人才的文化品质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高地,其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选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性不仅体现在对高职院校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价值取向和育人教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难免有各种落后、腐朽的文化垃圾影响到高职院校校园,作为文化传播地的高职院校不仅要肩负起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而且要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内涵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核。既要传播先进文化。又要塑造师生人品;既要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范和英雄典型,又要积极营造追求真、善、美的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环境。

(二)引领性

高职院校文化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一旦形成为有效模式,它不仅会引领高职院校变革,形成核心发展力,而且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靠高职院校人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不断丰富其内涵:另一方面,利用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高职院校人健康成长。以校训为例:校训不仅是综合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学风的训词,而且是高职院校人品质提升的座右铭,对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追求、学习动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整个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系统中。校训是最富有个性的。是最具影响力的。透过校训。往往能够深切感受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学校形象、校长品质、师生精神境界。

(三)认同性

高职院校文化体现在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等方方面面,引领高职院校人在以实现高职院校宗旨为最高追求目标之下,形成一个和谐的、有生机的教师群体或学生群体,达到目标的认同性。行动的一致性。高职院校文化不是哪一方面力量或哪一位领导的行为标准,而是整个高职院校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它作为高职院校人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使个人的行动、思想、感情、智慧与高职院校整体利益发展有机联系在起来,进而形成一种同心协力,奋发向上的高职院校发展氛围,推动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高职院校文化的结构

高职院校文化主要指向精神文化层面,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有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及其物质形态。有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办学思想、制度和规范,有师生在先进理念和价值取向引领下的教学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式。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结构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和谐的、富有个性的院校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元素中,以物质文化打基础,以制度文化练内功,以精神文化铸辉煌。

(一)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为师生所认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做事方式等。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实际上,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质和文化,只要用心去感受。都能够感受到这个活生生的“东西”。即精神文化,都能够反映出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品质。虽然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却深深熔铸在每一处。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气质、行为,核心价值观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都管用,使师生

终身受益。引领学校持续发展。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训“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为例,它经历了由中专到高职的演变,一代又一代南工院人的传承、深化、积淀、发展。成为南工院发展史上一张文化名片,张扬出南工院人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个性与特色,使之发展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办学者需要确立“精神文化是真正的高职院校”的理念。用心去培育它、继承它、丰富它、发展它,成为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保障系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激励人,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更不是压制人。作为办学的决策者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人品养成中的育人功能,重视师生的需要、情感、兴趣,关注师生的成长,强调以人为本,素质为先,从整体上建构一个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体系。一是文化育人体系。就是要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使高职院校制度成为高职院校人用心做事和用心学习的文化自觉:二是文化创新体系。制度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突破口。让每一种新的制度文化都能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办学理念创生的契机,使高职院校目标定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师生的潜能充分发展。使教学、科研、学习成为有效的自主创新活动。

(三)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折射出高职院校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许多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文化、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建设一支具有人格魅力、治学严谨、善于育人、精于教书的教师团队文化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核心,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基础,校园规划与建筑文化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在校园规划中,既要结合学校所处的行业背景和区域发展优势,又要全面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特质,突出技术文化的时代性:要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融合,耐人寻味,常思常有新意:要体现经典性和普适性的和谐,构建有个性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绿色文化。

四、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

(一)着力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精神则是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办学方向,支配着高职院校人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选择,因此,培育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是建设高职院校先进文化,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发展品质的第一要务。首先。确立高职院校人为之奋斗的追求目标。一要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高职院校人的改革创新意识。积极引导高职院校人自觉地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发展的伟大实践:二要以人为本,为高职院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努力满足师生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为师生发展拓展空间。其次,树立“高职院校的发展首先是文化的发展,要真正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的高职院校经营理念,按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要求,用文化管理理念提升师生的核心价值观,使之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更符合市场需求变化的脉络。

(二)树立文化管理提升高职院校品质的新发展观

高职院校管理经历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文化管理的目标迈进。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文化来管理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发展的品质越来越依托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对高职院校文化的投资不仅能营造高职院校发展所需的动力和氛围,而且还能够减少高职院校大量的管理成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只关心高职院校校园规划、建筑标志、教学设备、办学规模等有形资产,不大关注潜在的、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精神文化等无形资产,严重缺失把高职院校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去研究、去开发、去发展的办学思想。为此,当下高职院校一项迫切的建设任务就是要转变“重硬实力、轻软实力”的办学思想,经营好、发展好文化资本这一特殊无形资产,牢固树立文化管理提升高职院校品质的新发展观。

(三)加强高职院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在规划与建设高职院校的进程中,要特别注重高职院校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利用和开发,重视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总结、凝炼和弘扬;加强与校友及校友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的文化信息资源,深入开展校情校史的宣传和开发;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徽、校歌、校旗等文化形象标识和公共设施类、文化宣传类、办公用品类、学校礼品类等应用视觉标识,全方位展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发展特色。彰显高职院校的文化个性,反映高职院校的文化品质,展示高职院校的文化形象。扩大高职院校的文化影响力。高职院校校园建设要突出现代性、人文性、开放性、生态性的特点,开发具有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建筑艺术形象、景观雕塑和环境品格,彰显历史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系统折射高职院校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让每一个高职院校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文化成果,使高职院校校园真正成为提升师生品质,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的“精神家园”。

五、结语

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本质上却是高职院校文化的竞争。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管理归根到底是文化管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应重点在培育高职院校文化个性,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质,传承高职院校文化精神上下功夫;高品位、有个性、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之魂。

作者:王明伦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湖南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现状分析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入学门槛低、见效快等特点,职业教育精准帮扶能够使贫困学生摆脱贫困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教育精准帮扶还能有效的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目前,教育精准帮扶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贫困生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能力贫困和精神贫困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精准帮扶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精准帮扶优势,本文对教育精准帮扶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解析当下教育精准帮扶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精准帮扶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现状分析

为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发展职业教育是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首先,扶贫先扶智,致贫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低。通过职业教育可以直接有效地让受困人口掌握技能,加之学制短、费用低、就业前景好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是摆脱贫困现状的捷径。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问题,寻找根源,克服惯性,成为实现教育精准帮扶的前提。相对于国家精准扶贫来说,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意义格外重大,因为只有解决了国民受教育的问题,只有教育质量得以不断的提升,才能保证国民知识脱贫,从而带动经济脱贫。如果教育跟不上,再有力的经济扶贫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状态。

一、教育帮扶的现状

教育扶贫关乎个人成长,关乎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教育扶贫旨在扶智,利国、利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尽管在多年努力之下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已经有了较为突出的进步,但是,扶贫工作还有一些历史性难题需要得到解决,因此,要借助职业教育工作,逐渐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以及高技术的人才队伍。基于此,职业教育助推精准帮扶项目就成为了各个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关键。在进行信息调研的过程中,因缺技术、缺技能等问题较为突出,因学导致的贫困数量也不在少数,因此,研究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二、教育精准帮扶的意义

扶贫先扶智”是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之一。扶贫除必需的“输血式”措施外,主要在于“扶智”,即培养一名贫困学生,脱贫一户贫困家庭,造福一村,教育是贫困脱贫的重要手段。

1.教育帮扶是提高扶贫工作实效的前提

缺乏文化水平、缺乏技能是致使难以脱贫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职业知识培训进行教育扶持,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无论从思想文化素质,还是技能水平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这也是职业教育精准能够进一步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教育帮扶能够改善、稳定发展扶贫工作的基础

在缺资金、技术的地区,前期开展物质扶贫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谓的“输血式”扶贫措施。给钱给物,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只有合理的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斩断穷根、挖掘富源。且贫困地区人口致贫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针对各种贫困原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进行帮持。

3.教育帮贫是“斩断穷根”的利器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收入也较低,投入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资金有限,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导致贫困地区教育严重滞后,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造成他们长大成人后,成为文化素质低、收入低的劳动者。因此,要彰显教育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以教育帮扶为核心要素,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教育帮扶是自身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知识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文化水平不一样的人,劳动生产率也不一样。 贫困地区的人员接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从而导致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缓慢。由此,將教育帮扶贫作为有效途径,也是为创新扶贫开拓机制、提高扶贫程度的重要抓手和工作使命。要调整工作方法,完善政策措施,潜心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全方位地帮助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三、教育帮扶存在的问题

1.教育帮扶经济投入不足且不均衡

加大教育扶贫攻坚力度,资金问题无疑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而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存在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且分配不合理等现象。由于城市的人口数量较大,加上经济增长的需求,城市的教育支持资金投入往往比贫困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大得多,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在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学校进行经济投入时,我国的财政支持也倾向于高等教育的补助,对基础教育的支持相对较少;对于不同级别的院校,也常常倾斜于重点院校或示范性院校。

2.教育帮扶跨地区协调难

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乃至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没有树立整体系统思想,推进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各自为政”现象,难于实现教育帮扶上的同频共振和共鸣。如若不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下的省市间跨区域的运转有效的工作调节机制,各贫困地区很难站在片区高度制定协调发展、连贯一致的教育政策。缺乏整体性的协调,长此以往将会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产生影响。

3.教育帮扶主体单一

近些年来,教育扶贫社会氛围良好。然而,我国教育扶贫治理结构仍然呈现出自上而下由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特征,没有形成由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教育扶贫治理格局。首先,政府行政职能在教育帮扶治理中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出现角色错位、越位现象,将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等多元社会主体排挤在教育帮扶工作之外。其次,教育帮扶机制不完善,无法保障一些社会力量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部分社会力量在参与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多元主体的扶贫效能。

4.教育帮扶方式粗放

教育帮扶主要包括扶贫对象精准和帮扶措施两个方面。而当前的教育精准帮扶在对象识别与帮扶举措两个环节都缺乏一定的精准性,影响了教育精準扶贫工作的开展。目前实施的一些教育帮贫工作出现了帮扶举措与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模式僵化、帮扶举措雷同,导致扶贫工作效果较低役方式粗放教育精准扶贫主要包括扶贫对象精准和帮扶措施与成效精准两个方面。而当前的教育精准帮扶在对象识别与帮扶举措两个环节都缺乏一定的精准性,影响了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

四、教育帮扶的改进措施

1.加强组织,凝聚合力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帮扶工作的思想认识与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完善配套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将职业教育帮扶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职业教育帮扶政策措施与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为贫困职校学生开展扶贫支教活动,鼓励高校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工作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为职业教育帮扶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建立机制,全面脱贫

高校教育帮扶工作有着天然优势,而教育脱贫、育人“造血”是一个长期和细致的工作,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以智扶贫,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化、系统化、标准化的继续教育方案,将包括技术培训、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方面在内的多角度、多渠道教育内容囊括在内的人员教育体系,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期教育支持系统。

3.以“互联网+”为契机,扩大效应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是高校开展教育帮扶的优势,高职院校拥有远程教育网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及多年丰富的远程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这些都是进行教育帮扶的有力手段,也意味着高校继续教育扶贫工作能够通过互联网,将自身的优势进行放大式利用和发挥,打破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物质条件缺失等硬件限制,同时能够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性、高效性、可行性,这是传统教育帮扶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知识改变命运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改变的铁律,“教育帮贫”在精准扶贫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要坚持做到把培育“造血”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利用好智力、人力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帮贫,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引导与推动作用,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政府的教育帮扶考核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精准帮扶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芳.论职业教育的扶贫助困功能[J].河北职业教育,2017(04):5.

[2]徐晔.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9(03):5-11.

[3] 刘细发 . 新时代教育扶贫的可行路径探析——基于我国中职教育扶贫视角 [J]. 湖南社会科学 ,2019(02):52-59.

[4] 李晓静 , 郭飞燕 . 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的现状、困境及出路研究 [J]. 决策探索 ( 下 ),2019(08):28-30.

[5] 周田田 . 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与路径探析 [J]. 智库时代 ,2019(39):3-4

基金项目:2021年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防治返贫视域下湖南省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精准帮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D021)

作者:段辉军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摘要:劳动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劳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职业学校身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借助政策扶持、内部教改、劳动教育管理与社会力量,促进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 职业教育 融合发展

前言:职业院校将实践課程作为载体组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荣誉感,培养学生匠人与爱岗敬业等精神。与此同时,该过程还能对学生劳动技能与价值进行全面考核。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国内发展教育中备受重视,且越来越强调个体发展在社会中的价值。职业院校身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受大环境影响,应全面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便于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当中,最终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一、概念阐述

(一)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工作开展,除了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关系,还应健全劳动品德,鼓励学生崇尚、热爱、积极参与劳动。劳动教育包含的内容如下:(1)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并认识到劳动价值所在;(2)帮助学生培养劳动习惯,避免养成贪图享乐习惯;(3)学习作为学生劳动的主要任务,勤奋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累积技能与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优良品质,让其承担共建社会的职责;(4)劳动教育关注学生实践操作,在校期间受院校组织,学生可积极参与实践劳动。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多为有计划、目的、组织的培养个人职业生涯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推动学生职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仍停在初级阶段,不同教育时期实施现状也不一样,落实期间应结合国内现状有序推进。一般来讲,职业教育要经过三阶段:一,让学生认识自我并做好自身职业定位;二,鼓励学生合理评估自身职业发展;三,结合自身职业现状,择优选取职业路径与目标,便于为学生未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间关系

(一)定位不同

站在定位视角分析,职业教育培养劳动者期间,要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主要目标;劳动教育身为功能教育,目的为让受教育人对劳动有清楚的认知。职业教育期间,融合劳动教育,不仅与国内教育方针相符,还符合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不同教育类型,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但遵循的教育方针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育工作开展期间,都要组织劳动教育,但职业院校会更关注劳动教育。就职业教育而言,其目标为要培养一线技术人才,要知道一线技术人才拥有怎样的劳动价值观,这和国家未来发展直接相关。所以,职业教育期间,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更符合实际。另外一些研究人员人为,职业教育可更改劳动形态,即劳动力再生产。所以,职业教育期间,融合劳动教育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本义。

(二)内涵不同

内涵方面,职业教育多关注技能教育与解决劳动能力问题;劳动教育多关注价值观教育,目的为解决劳动认识问题。两种教育的融合有一定优势。职业教育内容为:一,能力教育,具体包括技能、知识教育;二,职业教育,包含职业发展与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内容包含知识技能和思想价值观两方面。上述两方面,劳动教育多关注思想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关键为价值体认,也就是学生在各层面感知体验劳动价值,然后将其内化成自身价值观。

对比二者后,我们发现职业教育核心为解决劳动能力,也就是怎样劳动;该过程应加强个体性问题关注,便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劳动者教育多关注劳动认识问题,也就是劳动的原因和为谁而劳动等问题;该过程主要关注劳动社会性问题。从上面我们发现,一: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十分必要。职业教育若不关注劳动教育,势必会导致职业教育缺少灵魂,最终变成纯“技术教育”;劳动教育若忽视职业教育,只能变成纯“理论教育”;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优越性十分明显。职业教育多讲述“怎样劳动”,劳动教育多讲述“劳动的原因和对象”问题,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可真正解决劳动方面问题。

(三)作用不同

站在作用方面分析,劳动教育能提高职业教育地位,职业教育可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劳动教育即和劳动相关的教育,可帮助人们科学认识劳动价值、劳动者。前些年职业教育没有得到重视,究其原因主要为,社会大众没有重视劳动与劳动者,当然这里也有劳动教育发展不好原因影响,最终使得人们错误认知劳动者与劳动价值,最终将职业教育当做二等教育。相反,若国家职业教育开发合理,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劳动价值被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也必然受到人们重视,相应的职业教育地位也会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发展可帮助提升劳动生产率与质量。劳动生产率提升会为社会创造很多价值,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最终让社会大众重视劳动者与劳动价值,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教育效果。劳动教育若脱离实际劳动,空口无凭,只能是纸上谈兵。若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则可充分体现劳动者价值。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一,提升劳动教育时效与实践性,随着职业技能的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日渐充实,客观方面也能为劳动教育融入新内容;二,提升劳动教育针对性,职业技能与教育有对应人群,上述职业群对劳动看法存在个体化差异,因此,劳动教育有必要提升其针对性。

三、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未引导劳动教育

当前,各大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期间,多以学生就业去向与导向为核心,还有部分院校为保证就业率考核达标,高度重视短期学生就业水平,因而导致职业教育内容多云集在信息发布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等劳动教育培训。要知道,职业教育目标为培养大学生为国家未来建设者,而非单纯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所以,职业教育期间,应避免掺杂功利理念,避免将职业指导变成技能指导。

(二)职业教育未渗入劳动观念

职业教育既要提升学生短期求职技巧,还应在教育期间,将劳动观念渗入其中。与现阶段发展形式相结合,部分院校职业教育期间,过度看重学生专业对口与岗位匹配问题,忽略劳动观念与职业道德知识渗入,因而使得学生毕业后随意签订合同上岗,忽视劳动纪律,这些对学生职业发展都十分不利。

(三)职业教育未培养劳动能力

部分院校职业教育期间,仍存在实践不足与方式单一等问题,最终难以激发学生就业积极性。很多院校多借助课程教育向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实际教育期间多存在重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因而使得职业教育设置的劳动活动内容多通过专题报告形式进行,此外,职业教育创新性较低,忽视学生真实需求,故而使得职业教育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更别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四、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一)劳动和知识教育融合发展

劳动和知识教育融合发展,多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丰富学生头脑,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联想、思考、论证、逻辑”作为主要学习环节,该过程需要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努力理解、记忆、思考学到的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法,使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便于将知识难点逐一分解,降低学生学习门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探究与启发式教学开展,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能力。

(二)劳动和技能教育融合发展

劳动和技能教育融合发展,操作期间将实践当做核心,全面培养学生参与实践、主动行动的能力,该过程有助于教育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行。专业实训课程开展期间,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可确保生产过程完整性。这里拿减速器装配来说:提前准备安装工具,然后将其放在固定位置,认真拟定安装方案,例如,齿轮定位与选择法,轴承安装与选择等。待安装方案检测合格后,手动进行安装,操作期间注意控制安装顺序。安装测试结束后,及时将工具收回来,做好现场环境清理。该过程需要显隐性劳动相结合。将技能教育当做基础,全面组织劳动教育,可提升劳动教育内涵。

(三)劳动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劳动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也需要通过劳动实现。劳动教学中,学生可掌握未来即将要从事的岗位,便于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与兴趣。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选择专业期间,多受家长影响,部分家长认为该项工作适合孩子,但入学前并没有让学生对该专业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借助专业职业训练,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从心底里喜欢上自身专业,便于提升学生素质,这种结果和职业劳动训练目标相符。

(四)劳动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劳动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多需要借助工匠精神与榜样力量开展劳动教育,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人员思政素质,借助劳动训练,学生可提升专业程度与自身学习水平,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借助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朝着专业道路不断前行,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可让学生爱上自身专业,培养学生爱党、爱家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劳动和职业教育融合原则

(一)贯穿性原则

院校应结合学生特点与专业情况,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便于正确引导学生劳动精神。结合学生年级进行划分,从浅到深为学生安置劳动与职业教育课程,然后结合学生需求,明确课程侧重点,逐一开展劳动与职业教育,推动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融合发展。

(二)协同性原则

院校职业教育多由管理部门操持,但近两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国家经济结构随之转变,单纯的凭借就业管理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就业形式。基于这一现状,院校应促进就业指导朝着系统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业指导期间,应鼓励多远组织参与,特别在职业教育期间,应鼓励全员积极参与。另外,院校应宣传劳动与职业教育融合效果,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明确劳动与职业教育内容。比如,入学前两年,院校开展劳动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内容;后几年,院校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能力,全面贯彻就业指导内容,同时在教育期间,完成劳动与职业教育融合,便于达到共同教育、培养效果。

六、劳动教育全面发展路径分析

(一)理念价值融合

职业教育价值导向作用明显,会影响学生就业观念。所以,如果将劳动和职业教育融合起来,很容易改变学生劳动意识与观念。结合实际,身为主要劳动者,学生职业教育和劳动知识间关联性较大,其为劳动和职业教育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利用融合教育,可帮助提升学生劳动认知,指明劳动在促进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就业,实现职业理想。在此期间,有必要端正学生思想,提升学生就业素质,鼓励学生自主就业。

(二)意识融合

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培养自身劳动习惯,课余时间全面累积劳动经验,提高劳动技能,磨炼自身劳动意志,用积极心态对待劳动过程。就业期间,学生可全面发挥创新意识,联合自身特长与才能,积极探索劳动内容,完成自主创新,便于为自身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再者,院校还应发挥价值观引导作用,加强劳动教育改正学生错误认知,改变学生错误劳动价值观。另外,职业教育期间,既要确保学生找到适于自身发展的就业渠道,还要辅助学生客观认识岗位薪酬。针对这一点,职业院校开展劳动与职业教育期间,既要邀请社会人士,还要邀请专业技术人才讲述自身职业生涯,在此期间,即可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领域事迹,帮助学生了解劳动价值与精神。

(三)课程设计融合

课程教育身为劳动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二者相互融合,有必要结合相关理论指导,促进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相互融合,便于实现教育融合双赢。一,理论指导期间,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中应指明劳动的意义,讲述当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能为职业与劳动教育融合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两种教育顺利融合。二,课程设计期间,将劳动教育作为基础,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具体而言,院校可设立“劳动通识教育”类课程,课程设计期间,将职业分类与就业形式当做基础内容,同时联合科学知识与特色教育内容,积极建造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必修课。劳动通识类课程开展,不仅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还能解决劳动异化问题,便于帮助学生找到个人价值。三,教育实践当中,院校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多展现在职业教育实践普适性中,这种普适性能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逐步深化自身理论知识,培养自身劳动能力。

(四)能力提升融合

劳动教育中,学生除了要在理论方面了解劳动价值与意义外,还应在日常生活当中亲自感受和体会。所以,院校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对接期间,若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全面参与社会实践。具体而言,院校应与自身办学情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妥善为学生安置实习与实践活动。比如,就传媒专业学生而言,院校应组织学生加入劳动文化与传播当中,鼓励学生讲授劳动故事与劳动精神,同时在文化产业当中积极建造和学生成长与劳动教育结合的平台,便于让学生感悟劳动精神。再者,就政法专业学生而言,院校可组织学生加入普法工作当中,通过教师引领向社会大众宣传劳动法,在此期间,学生既可全面掌握劳动法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为劳动者服务,培养学生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精神,便于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综上,面对当前的新时代,职业院校要想进一步发展,除了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劳动教育认知外,还应提高劳动价值理念,让学生、家长对劳动教育有人新的认识,如此方能将其更好的融入职业教育当中,促进二者有效融合。通过融合教育方式更改学生错误价值观,让学生全面感知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承袭国内优秀劳动文化,便于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相信随着,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职业教育地位终将提升。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

[2] 龍云霞 . 基于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J] . 四川劳动保障 ,2018( 增刊 1):11-13.

[3] 耿协萍 .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J]. 河南农业 , 2020(30): 11-12+15.

[4] 赵伟 . 试论劳动、 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19(11) : 103-108.

[5]刘慧,匡瑛 . 劳动模范职业规范养成的生成逻辑 , 规范培育和经验启示 [J]. 职教通讯 ,2019(21):24-29. 课题信息:

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2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的对策研究》编号:2020B86

作者:李方照

上一篇:物理诗词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发展交通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