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15

摘要:优化课间见习教学,提升中医临床教学质量,可以为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一个好基础。文章针对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课间见习的现状,提出了课间见习的优化建议,旨在培养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 篇1:

医患沟通在医学实习生教学中的作用那建宁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临床教学中医患沟通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的接受医患沟通教育后有92. 9%实习生主动与病人沟通,85.8%实习生要做沟通前的准备,92%的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有助于临床实习,理论知识和病人信任的缺乏是实习生开展医患沟通的主要问题。因此,加强医患沟通教育在医学实习生临床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医患沟通;临床实习;教学

近些年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与患方之间产生的医疗损害等纠纷。近几年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令人痛心不已,但这些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值得我们从深层面去研究其发生原因及杜绝和解决的办法。根据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提供的医疗纠纷数据统计,医疗纠纷80%以上为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医生除了满足患者诊治疾病的需求外,还要善于利用医患沟通技巧,把握患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努力去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实习生更应当利用与患者解除的实习阶段加强医患沟通的学习,打好基础,为将来进入临床做好准备。

我院自2010年开始对实习生进行了医患沟通培训,提高了医患交流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和谐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患沟通培训促使实习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对2010年至2014年5年间来院实习的120名实习生,分别在实习一个月、实习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26份(仅回收全程完成实习学生问卷,中途转实习人员问卷未统计在内,实习一个月113份,实习结束113份),回收率94.2%。设计分别涉及实习生医患沟通的实施情况、对医患沟通的认识等方面的问卷调查表,主要了解临床实习中实习生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及他们在医患沟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结果

1.实习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情况。见表1。

三、结论

1、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医务人员的必修课,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开展医学服务工作的必备技能,但就目前的现行医学教育模式来看,医学生往往只重视医学理论的学习,把医学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甚至存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的想法,见病不见人,尤其是在临床实习这个进一步加深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基本医学技能的关键时刻,对疾病本身的重视程度会更高,更易忽视病人的情绪、病人所需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67. 3%的实习生不知道医患沟通方式方法,这种现象必将导致医学实习生不仅不能从与病人的交流中取得疾病的第一手资料,巩固所学知识,也得不到病人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反而不利于临床实习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由于医学发展本身有历史局限性,现代医疗面对疾病仍然有尴尬情形存在,疑难、重危病例是放弃努力还是冒一定风险全力救治,在患方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医生需要与病人共同承担风险,这时候医患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即显示出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实习期间人文知识、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实践,一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临床经验不足,缺乏沟通能力,会使自己施治困难,工作寸步难行。正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一样,是无能的表现。”因此,实习生应加强培养医患交流的能力和意识,成为基本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能力均合格的毕业生。

2、医患沟通加快了实习生的培养。通过5年对实习生医患沟通教育,我们发现,医患沟通加快了实习生的培养。(1)医患沟通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主动学习:在对临床实习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2.9%的实习生主动与病人沟通,85.8%的学生与病人沟通前要做相关的准备,包括查资料、看书、请教上级医生等方式,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相联系,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动者,92%的实习生认为有助于基础知识与临床结合。(2)医患沟通的过程促进了实习生病史采集技巧的提高:83.2%的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有助于“三基”能力的培养。实习生经验不足,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难免有疏忽或遗漏,但与病人进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病人详细的陈述会起到很大的提醒作用,有助于实习生将理性的理论化为感性的认识,印象更为深刻。(3)医患沟通有利于实习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通过与病人的沟通,感受病人的疾苦,了解病人的想法,使实习生树立对病人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4)加快了实习生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其更早、更快地适应社会对医师的要求:病人及其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会通过交流影响实习生,有助于实习生形成法制的行医观念,规范其医疗行为,从而避免一些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3、实习生的医患沟通所面临的问题。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实习生在进行与病人的沟通中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1)实习生缺乏主动进行医患沟通的意识:问卷调查发现,67.3%的实习生不知什么是医患沟通,缺乏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45.2%的实习生没有为沟通做准备,实习生仅把医患沟通作为一种形式,没有认识到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医患沟通已经成为医生的一种诉求,这样的实习生一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举步维艰是显而易见的。(2)实习生的专业水平不足:实习生的专业水平不足,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可能解决不了病人提出的某些问题,这会导致实习生在沟通中底气不足,也会影响患方对其的信任度,更严重时可能带来医患矛盾。但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不应成为拒绝与病人沟通的借口。(3)缺乏系统、规范的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实习生往往不知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这样的医患沟通结果就是实习生仅仅成为上级医师的传令官。(4)患方的不信任:患方相信专家、权威,忽略实习生的沟通,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尤其是对实习生作用认识不清时,患方的不配合更容易发生,导致实习生的医患沟通失败。四、带教教师在实习生医患沟通中应起的作用

1.要重视教学意识转变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习阶段必须在培养学生坚实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医学伦理、职业价值观、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和医患

沟通技能等的培养。教师在临床带教时就要突出这些能力的重要性,言传身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习惯,培养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的合格医学人才。将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放手不放眼,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实习生在与病人进行沟通的同时,由于本身存在的医学知识和沟通技巧的不足,有出现或加重医患矛盾的可能。这就要求带教医生一方面要放手鼓励实习生运用掌握的医学知识与病人沟通,另一方面不能放眼,时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实习生医患沟通的进行情况,一旦在医患沟通不顺利时,可以随时介入。事先要检查学生医患沟通内容的准备情况,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医患沟通的时机和场合,让学生在出现医患沟通不协调时,随时告之带教医生。对于潜在有医患矛盾或已有医患矛盾的病人,应该提前告之实习生,并预见到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的方式,防止因实习生的医患沟通不当而加重矛盾;必

要的时候要让实习生回避与这种病人的沟通。

总之,临床实习作为进入社会前的重要转变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实习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伦理和交流沟通技能培养的重要阶段。通过积极、合理地实施医患沟通,帮助医学生具备这些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重要素质与能力,是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晓庆,陈宁,李瑾,体验教学在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08(11)。

[2] 李玲,宋九林,杨诗源,廖邦华,黄进,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满意度调查[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 (4)。

[3] 郭伟,邱小建,王磊,张亚南,杨铁城,培养医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4( 4)。

作者:那建宁

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 篇2:

优化课间见习教学,提升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摘 要:优化课间见习教学,提升中医临床教学质量,可以为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一个好基础。文章针对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课间见习的现状,提出了课间见习的优化建议,旨在培养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间见习;中医临床教学;教学质量

在中医临床教学中,课间见习是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运用,对中医基本技能进行强化训练的临床实训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为适应以后的临床工作做准备。不过,当前这一教学模式还存在不少问题:①临床教学的资源相对短缺,课间见习的临床环境十分拥挤;②相关法规的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既客观上减少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又导致了临床病源的不足,病种少,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③课间见习教学方法陈旧,年轻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④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对课间见习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强,等等。中医临床的课间见习教学艰巨而复杂,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课间见习教学实践,认为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建设,是提升课间见习质量、贴合中医临床教学管理实际的有效抓手。

1.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

教师作为课间见习组织者、教学者,是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的主要方面。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要有高超的中医技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素养,同时还必须要有敬业、爱业、爱学生的良好品质。此外,课间见习的带教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中医课间见习临床教学的新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还应该重视“教”的评价,“教”与“学”是统一的。将“教”与“学”摆到双重重要的位置,既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又能及时将“教”与“学”的信息进行互动。因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是中医专业课间见习教学的努力方向,也是课间见习带教必须具备的重要业务能力。

2.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管理,上好导言课,重视病例讨论,做好教学考核

①在课间见习前上好导言课,既要告诉学生课间见习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与考核方法,又要讲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与理论课之间的关系,使中医专业的学生在课间见习前就能全面地了解课程,从而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认识。②整个课间见习最好是在病床边进行,由带教老师示范性地向见习学生介绍患者的病史,并行进行问诊、体检,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分析病情、辅助检查结果,适当提问、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做到教师、学生与患者之间的畅通交流。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再将课间见习的病例进行讲解与讨论,最后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在整个课间见习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③要确立中医临床各专业课间见习考核指标。各专业在课间见习中要制定考核内容及方案,通过考核能够促进学习的时效性,将基础理论与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化,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

3.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立完善的课间见习教学制度

课间见习是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将中医理论知识变为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提升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各个部门都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首先是课程的主讲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路子,而应该将课间见习做好、做实;其次是中医专业所在教研室、系、院教研机构都要积极配合带教老师的工作,为学生的课间见习提供好的环境与合适的资源;最后,对于合作医院的各职能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工作,让他们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课间见习的重要性,争取让医院也乐于接受课间见习。在层层联系与落实,课程主讲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加强交流、研讨中,以进一步做到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4.加强配套软硬件的建设与运用

如建立并完善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可以解决部分诊断学、中医急诊学课间见习教学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自制或购买的部分制作优良的教学光盘,在课间见习中给学生播放,以弥补在临床中见不到的体征、病例、病种。

参考文献:

[1]农孟培,王新月,刘晋京,陈燕华.对中医临床教学中课间见习的几点建议[J].中医教育,2006,25(4).

[2]朱 杰,朱 文,沈汉慧.加强中医临床带教管理的几点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11-07-18.

作者:王丽君 朱伟群 晏桂华 梁攀

临床教学中医患关系论文 篇3:

治病之外,还需医生的改变

编者按: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不少医生抱怨患者越来越挑剔,不少患者却指责医生服务态度差、收费贵、潜规则多。医生与患者,从过去的相敬如宾,到现在的“势不两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今日聚焦医患关系,追寻古代中医的医患交流方式,或可为今日之医患关系带来启发。

·当你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我们就自然而然从“生物医学”走向“人文医学”,我们也才会真正找到职业幸福感。

·“药引子”曾被胡适和鲁迅作为批判中医的证据,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医的厉害,它是在“治人”而非“治病”,它是在解决病人的“问题”,而非“疾病”。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推出,伴随着患者权利运动的兴起,发达国家率先开始认识到患者是权利的集合体,医师不能再用传统的“父权”思维进行服务。中国改革开放30余载,社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而中国患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想不是他们的生物属性,而是他们的社会属性——人的权利意識的苏醒且快速膨胀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医学有没有作出相应转变呢?

如果我们用“细胞”代表人的生物属性,那么就可以用“权利”来代表人的社会属性,现代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台湾地区、60年代的美国,医患关系也是很头痛的问题。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医患关系不好,我认为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对待病人要学会尊重

试问,为什么伴随着这些年政府和社保在医疗领域投入的加大,国内医患冲突并没有好转?

我们医学界早已喊出医学模式转型的口号,但是大学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却转变甚微。

今天的医患冲突,本质上是社会民众对陈旧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医疗政策制度双重不满的非理性表达。前者是“思想问题”,后者是“制度问题”,而前者是目前改善医患关系最为迫切的问题。如果我们医学界的思想问题解决不了,恐怕只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前两年我去北京某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对我说:“王老师,现在病人一个个怎么那么难伺候。”他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在肝胆外科病房,他指着病人告诉学生,这个病人是早期肝硬化。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挨个儿叩诊了一下肝区。结果病人从床位上蹦起来说:“凭什么叩我?要叩就所有病人挨个儿叩!凭什么都摸我呀!”

若这一幕发生在30年前,可能不会有病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但现在,即便当时这位患者没有反对,也并不代表着这样的做法已经获得了他的认可,可以不加请示地去做。有人说,作为医学院临床基地,病人有义务配合。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患者心里肯定不是十分高兴的。

于是,我和这位临床带教医生讲了讲日本医院临床教学的做法。

在日本医学院,带教老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明天要去查病房,你们做一下准备吧!”同学们一听就知道,明天将会有一个正式的“拜师仪式”

日本医学生都能背诵《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名言警句。希波克拉底说:“凡教给我医术的人,我应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他。”所以他们清楚“医患就是师生关系”,拜见“患者”这位老师,是因为病人用疼痛、疾病、鲜血甚至是生命培养了我们,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提高了我们的技能,所以我们必须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病人,是他们让我们成为了合格的医生。这也正是“患者至上”的由来,即我对不起谁都不能对不起我的恩师——我的病人,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他们,感恩于他们。

日本学生回到宿舍,6个学生一组凑钱买一支包装精美的小牙膏。第二天,学生们托着这支包好的牙膏,在老师的带领下恭恭敬敬来到患者床旁。

老师征询患者的意见:“田中先生,今天感觉好些了吗?这6个孩子是我的学生,我给您介绍一下……他们特别希望您能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您愿意,今天开始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将给您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和治疗,那么您也将成为这6个未来医生的老师。”

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紧接着,这6个学生标准地90度鞠躬,然后呈上了准备好的小牙膏。你们说,患者能不同意吗?

讲完这个故事,我对那位临床带教医生建议:“你们能不能也学一学?”不久以后第二次碰到他,他看到我很高兴:“王老师,你教的做法太好了,病人拿着牙膏半天都不会说话了。有个别病人,眼里还含着泪呢。”

其实病人不是在乎这一支小小的牙膏,而是这支牙膏所传递的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我们国人、医界所遗失的东西——尊重别人。

30年前,“尊重”二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可能微乎其微。但今天不同,在街头,警察要开罚单之前必须要做一个标准的敬礼,否则开单无效。大家能够看到,每行每业都在改变。而医疗却似乎因为“求医问药”这个在医生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而使得医患关系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积极的改善。

在日本,医院的床头柜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小花篮,里面插着护士手写的卡片:我们祝愿您早日康复;在中国,我们却经常看到患者送的大花篮放在护士台上。

无论是日本、中国香港或是台湾地区,每次当医生查完房之后往往会以一句“谢谢”来作为他们的告别语,感谢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找自己看病,感谢病人又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来熟练自己的操作、提升本领。但在中国,说谢谢的往往是病人。医生也觉得理所当然:对呀,我多辛苦啊,我救活了你的命呀。

医患不融洽主责应在医生

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曾经说过,如果医患关系相处不融洽,那板子基本应该打在医生的身上。医生内心有三个敌人:傲慢、冷漠和贪婪,如果不战胜他们,医患关系就容易出问题。

我问我的学生,你们出门诊,最不喜欢遇到从事什么职业的病人。他们告诉我:老师、律师、官员和同行……我把这几类患者统称为“学习型病人”。

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生最讨厌的学习工具——搜索引擎被“学习型病人”掌握了。很可能病人拿着手机在诊室外百度完就会来挑战医生的专家地位:“大夫你没说全吧,我查了,不对吧?”

我的学生和我讲了一个他的經历。一天他出门诊,一位儿子陪着得糖尿病的母亲来看病,儿子打印了一摞英文文献,和他讨论妈妈的治疗方案。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位儿子是某知名大学核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30多年,为了陪母亲看病,他从网上打印了美国最新的糖尿病指南,学了两个晚上,用荧光笔画得五颜六色的,就拿着资料来“考”医生,这个检查你们能做吗?我的学生斜眼看看,好几处都不认识,被问得冷汗都出来了。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病人”可能会越来越多,学习型病人恰恰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动力啊。在这一点上,欧美医务人员很聪明,因为他们发现学习型病人彻底颠覆了“父权式”医患关系。医患关系转变为了“朋友式”医患关系,医生开始改变自己,在繁重业务流程中挤出宝贵的时间来教育他们的病人,使得病人一定要与自己对“为什么要治疗,如何治疗,治疗最糟糕会发生哪些并发症或副作用”产生共识。

而今天,我们的大多数医院却没有把手术前的知情同意上升到教育病人的高度去重视与看待,反而把知情同意错误地理解为“免责”,还有医生把签字简单地理解为走程序,令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对立、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

面对学习型病人,台湾医生总结了一句话:一个半的医生总比一个医生强;一个半的护士总比一个护士周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骨科医生就很棒,他们制作了骨科手术的宣教录像,手术前不再是直接签署知情同意书,而是让病人先看视频,让病人真正“理解”自己将要进行的手术。这其实并不难,关键我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

当我们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你会发现,我们的工作永远成功没有失败,我们的前方豁然开朗。

即使遇到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也能想出很多帮助他的方法。减轻他的痛苦,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帮助他战胜对死亡的恐惧,甚至能够满足他临终前最后一个小小的心愿……当你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我们就自然而然从“生物医学”走向“人文医学”,我们也才会真正找到职业幸福感。

人类现在命名过的疾病种类已超过60000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种类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医务人员都清楚,实际上药物和手术刀可以治愈的疾病非常少,而绝大多数疾病不需要任何药物和手术,或者属于自限性疾病,或者是一种带病生存状态。

有人说古代的中医非常聪明,他们不需要借助宗教就可以解决医学的终点问题。老中医在给病入膏肓的人看病的时候往往会开最后一方药,让儿子去抓。但这方药里面一定有一个不容易被找到的东西——药引子,比如,原配蛐蛐一对。儿子拿着药方急急忙忙去找,蛐蛐还没找到父亲就去世了。儿子回家并不把父亲的死因归结为医生的无能,而是认为这是“天命”,因为没找到蛐蛐呀。“药引子”曾被胡适和鲁迅作为批判中医的证据,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医的厉害,它是在“治人”而非“治病”,它是在解决病人的“问题”,而非“疾病”。

《美国住院医师手册》的扉页上印着一句话:“一位住院医师每天除了查房,走进病房的时间决定了你与患者的关系”。而我看,中国大多数医生除去查房基本不再进入病房,更别说帮助病人和安慰病人。

永不可以己所学加害病人

医生的敌人是贪婪。图财并不可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有的人却堕落到害人性命的地步。

这些年,行业内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我想也和卫生行政部门机制不到位有关。

我们的楼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好,可是我们和患者的关系却越来越差,越来越远。在这种逻辑下,“商业利益”有时会成各医疗行业的“朋友”。更有甚者,滥用药物,已经突破了人不得“图财害命”之道德底线,更遑论医生之道德底线。我想这可能才是今天医生越发感觉职业幸福感下降,缺少基本尊严感的关键吧?

希波克拉底说,“永不可以己所学加害病人”。而今天我们的队伍中确实有少数害群之马,把整体医务人员的名声搞坏了。我们必须像切除肿瘤一样将这类医生剔除,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点滴越做越好,把我们的医院打造为最安全的医院,而这个安全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服务标准,也将是明天我们和后人所应当有权利享用的。

上一篇:村落社区新农村建设论文下一篇:雷锋赞歌的音乐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