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是不断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点,而舞蹈技能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舞蹈的美育功能能否得以发挥,关键还取决于学前教育教师舞蹈水平的高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本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剖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课程实施结构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等等。并且提出几点改进措施:改进课程内容,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增加实训教学,深入幼儿园学习。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实施 问题对策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关系到学前教育未来幼师师资培养质量,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影响下一代。但就目前来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课程实施结构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

一、概念界定

1.中职学校

中职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属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其中之一。它的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力的人员为主,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

2.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发生的情况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它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学前教育课程有了较大改革和发展。随着课程之间更多地融合与交叉,课程内容融合许多国外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观念,使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更为系统,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仍缺乏合理性。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教材的选择上,甚至现在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在沿用陈旧教材,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化的,没能融入新的各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速度有些脱节。

2.与学生的社会实践脱节

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但这些课程要想让学生很好地融会贯通,需要学生一方面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社会实践锻炼。中职教育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应该在课程的社会实践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在幼儿园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满足与专业自豪。但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中职学校学生大多在学校进行集中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变成中职学校课堂上的情境设计,这样使他们没有机会真正面对幼儿,无法接触幼儿园实际,不利于日后职业生涯发展。

3.课程实施不符合就业需求,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即当我们工作时,发现学校学的东西基本没什么用,而真正在幼儿园要用的,在学校基本没学。究竟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实施未考虑市场需求,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学生要全面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地朝自己的事业巅峰前进。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实施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

三、问题解决策略

1.改进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要与时代同步。社会在发展,学前儿童教育随之发展,因此学校对作为未来学前教师的师范生的教育也要革新内容与时俱进。

其次,灵活调整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幼师生教师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但有一些学科的内容有些重复或散碎甚至重复,可以在教学中对这类课程做适当调整——或整合或删减。这样既节省理论教学时间又将节省的时间用在能力培养上,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实施也应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实际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出有特色、有针对性、有服务性的课程结构,并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实施,以推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发展。

3.增加实训教学,深入幼儿园学习

为了弥补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以课程教学为主,欠缺实训教学的现象,学校可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幼儿园做中学,做中实践,做中发展。只有充分地实训学习,结合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最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更全面地实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极为深刻地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而另外一个著名教育家谢台臣先生也提出“在做中学”。他们思想的实质都是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总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应该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C].教师[2011]6号.

[2]侯艳清.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4:6.

[3]董海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武汉:河北师范大学,2011:9.

作者:杨玉翠

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篇2:

舞蹈课程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摘 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是不断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点,而舞蹈技能的训练更是重中之重。舞蹈的美育功能能否得以发挥,关键还取决于学前教育教师舞蹈水平的高低。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中职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在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舞蹈课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

一、明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的舞蹈技能训练与艺术院校专业训练不同,学生所掌握的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是作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而不是培养舞蹈演员,因此,在舞蹈理论知识方面和舞蹈训练内容上要尽可能更广一些。笔者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学生前两年时间掌握舞蹈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芭蕾形体训练,并且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民族舞技巧。为了让学生今后从事学前儿童教学时,能够运用舞蹈这一手段对幼儿进行美育及舞蹈特长的启蒙与培训,集中第三年时间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表演和儿童舞创编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会跳,还要会编,掌握创编舞蹈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由于学前教育舞蹈专业的上述特点,教师必须合理编排课程,正确处理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1.基础训练。学生必须接受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通过科学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在具备专业素质、基本技术技巧的同时,使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蹈解剖学的知识,了解有关肌肉的训练意义和各部位身体训练的运动路线,为将来对幼儿的舞蹈形体训练打好基础。

2.民间舞训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通过民间舞蹈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选择了藏族、汉族、蒙古族以及维吾尔族的民间舞。除此之外,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材的教学。

3.儿童舞及儿童舞创编。儿童舞表演的训练,笔者主要采用了北京舞蹈学院校外考级教材和复旦大学《舞蹈基础》教材之中的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强调幼儿的直观性和想象力,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能够进入童心世界。在学生具备了儿童舞蹈的表演能力和收集了一定的儿童舞表演素材后,再有步骤地把儿童舞创编理论传授给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侧重实践应用,并以每天留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创编的技术应用和乐趣。要克服和避免舞蹈创作中的“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培养学生独立编创舞蹈的兴趣;其次,应鼓励学生大胆去创作。

二、重视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有的学生尽管自身专业素质好,具有一定的舞蹈感受力与表现力,但却无法适应幼儿舞蹈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教学的能力较弱,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观察、分析、指导能力和准确评估幼儿水准的能力。虽然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光靠课堂教学,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但如果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加强教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做到能将意思表达得尽量简洁、明了和准确,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生思考,并反复实践,臻于成熟。其次,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自身动作要领,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能力。这一点对今后从事舞蹈教育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点,主要采取“小先生”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思考,自学互学,在提高观察、分析、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果

舞蹈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处理好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融洽性,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艺术享受。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先生曾谈到:“真正有才能的教师也只能严厉到一定程度,如果长时期对学生缺乏理解、同情和关心的话,也会使学生感到伤心、压抑和痛苦,从而削弱教学效果。一般水平的教师如果再加冷漠无情的话,消极因素就更大。”因此,严格要求与诱导、启发、鼓励和赞扬的教学态度,将是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在平和、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热情的教学氛围中,在尊重和爱戴教师的基础上,才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施展才华、各显其能。舞蹈的美育功能对每一个学前儿童在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以及在世界观的形成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学前教育阶段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因此,必须重视学前教育教师舞蹈技能水平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杨佳

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农村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中,要突出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与技巧,激发幼儿音乐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养。

【关键词】声乐;音乐素养;创新能力

一、实施循序渐进式训练,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胜任工作,在声乐教学中,科任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循序渐进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声乐功底和幼儿歌曲演唱方法与技巧。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阶段, 中职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声音的基础训练,避免演唱中错误的发声。学生在声乐训练过程中,真假声混合演唱难度比较大,新生在歌唱中经常唱高音时用假声,低音时用真声,出现两种不同音色的声音,致使歌曲听起来不是一人在演唱,缺少连贯性、一致性。只有掌握好用混声的技巧,才能使声区统一,达到连贯、和谐一致。除了发声训练外,咬字练习也是歌曲演唱中的关键,对于刚从初中毕业进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原来可能或多或少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是缺乏正确、系统的歌唱方法,这时,不应该刻意强调发音、吐字的训练,而是注重声音规范统一的练习。在发声练习中可以主要采用闭口音练习,让学生发声训练时声音通过气息运用及声音位置准确度,使音色统一和谐。

从二年级开始,幼儿歌曲与艺术歌曲相互辅助进行教学。运用艺术歌曲的技巧演唱儿童歌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艺术歌曲从演唱风格上划分,可分为民族、美声、通俗三种类别。民族唱法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咬字清晰,而且演唱时变化丰富,经常带有装饰音,以真声为主而混声相对较少,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美声唱法声音位置比较靠后,在头腔中形成强烈的震动,咬字与其他演唱方法也存在不同,口型比较圆满;通俗唱法的声音位置着力于口咽部,自然发出声音,咬字明显口语化。这三种演唱风格在声音和吐字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可以运用这些不同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幼儿歌曲演唱能力。在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加以开口音的练习,解决好学生歌唱中强调声音时咬字不清,强调咬字就发不出声音的现象。

二、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声乐教育创新能力

(一)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以后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如何,需要从现在抓起、现在培养,才能在幼儿声乐教学中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所谓的争吵,多给学生创造更多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声乐教学创新的途径

在幼儿声乐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儿童音乐节奏和教学情境设计两个方面入手。

节奏训练。歌曲的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首先运用歌词唱说的方式进行节奏训练。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是一首好听的儿歌,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朗读歌词,初步培养学生节奏感,并逐渐固定下来。其次是运用幼儿的肢体语言训练节奏。借助摆手、摇头、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来表达节奏的感觉,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智力,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后是采用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的感觉。根据新的节奏,配上肢体动作,能很快熟悉和掌握新的节奏类型。

情景設计。要想上好一堂幼儿声乐课,必须让孩子对这堂课感兴趣,因为兴趣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情景进行设计的能力。良好的情景设计,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情感环境中,让幼儿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接受音乐的熏陶,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声乐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借助如舞蹈、故事等表现形式,把歌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表现出来,提高孩子的兴趣。在老师教唱的过程中,可以边唱边跳,让孩子们产生想学习演唱的兴趣。

(三)构建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也可以依据本专业的“城乡互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幼儿园,多接触、多感受,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园声乐教学的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准备,提高声乐教学的能力。

三、注重声乐教学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课前互动与交流

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在课题准备阶段,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活动,如讲童话故事、询问小朋友家庭生活、做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并且通过多媒体打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图片,或者采用一些道具来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小朋友音乐学习的兴趣。这种课前的互动与交流,调动幼儿激情,激发她们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步骤与方法

首先是小朋友通过听来感受歌曲的,对歌曲有一个第一印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演唱进入学习的初级认知阶段;接着,小朋友在教师的示范中辨析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过渡到模仿教师的演唱,这一环节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在巩固效果时,教师让小朋友独自演唱,并把唱得较好地和存在问题的学生相比较,让其他小朋友来评价,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三)借助视频资料,拓展幼儿视野,加深歌曲印象

人的五官在接受信息方面,视觉的感知能力最强,留存信息最多,因此,针对幼儿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像、视频资料来帮助教学,为小朋友们展现故事情节,为课堂营造了气氛,还可以根据上课内容,选择一些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

(四)培养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心理无距离,彼此就能很好地沟通与交流,那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是师生教学关系中的高层需求,是互动的一种高级形式,能有效弥补教学上面的失误。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师生情感和有效地交流方式,如饱含热情的态度,激情洋溢的讲课方式,多含鼓励的眼神和话语等,提高艺术教育的效果。

作者:彭洁

上一篇: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