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一线人才的任务,一定要努力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实现校企合作,扭转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指向性不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难、检验难的现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训平台和一套科学的检验体系,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1:

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利于提高中职生自我终身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科学规划,实现学生知、情、意、信、行的相互统一和转化。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教育 兴趣教学法

[作者简介]李琴(1976-),女,广西桂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0665)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规划201 O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JAl04003)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

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兴趣教学法一般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不屑提倡兴趣教学法,认为其过于形式化,甚至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深人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兴趣教学法有可能会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学阶段采用的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很单一。但到了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大大超过中小学阶段。如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中可以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网络互动教学,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和开展的,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所以在运用兴趣教学法的过程中要经常选用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兴趣模式,才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实效。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职业道德教育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形成强大的教学磁场,提高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李琴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在校企合作下深化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一线人才的任务,一定要努力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实现校企合作,扭转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指向性不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难、检验难的现状,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训平台和一套科学的检验体系,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的瓶颈职业道德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

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是高超的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完美融合。当前,中职生对职业技能普遍重视,但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培养意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没有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这样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这一现状,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滞后及社会不良行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一线人才的任务,一定要努力扭转职业道德教育滞后的现状,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一线劳动者,为实现腾飞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瓶颈

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不仅需要关注“知”——职业的道德规范、职业的服务规范、职业人际交往的准则,更要注重“行”——对职业道德行为的体验、实践和养成,学校只有切合社会职业生活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职业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才能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中职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行”的养成存在明显不足,它已经成为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现的瓶颈。具体体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与行业、企业缺乏合作,学校未能准确抓住企业最关心的职业道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也没有开拓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实践平台。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向中职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看齐,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向性,促进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检验体系,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相对弱势的中职生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不会有持续就业和发展,而中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将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整个中职教育的未来,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如何突破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瓶颈,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职业道德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探讨

教育部早在2006年3月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就开始倡导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习成为了中职学校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社会职业,提升职业技能,锻炼职业素养,顺利对接就业的重要环节。为顺应这一趋势,职业学校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日益重视发挥实训、实习的作用,不少学校已经摸索出符合认知规律的“学做合一”、“学工交替”等实践教学模式,正努力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教育改革中,德育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改革明显滞后,中职生在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内容针对性不强外,最影响教育实效的是实践环节的专门训练和验收几近缺失,学校必须积极创造职业道德养成的实践空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和检验糅合到实习过程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训平台和一套科学的检验体系。

将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校企合作的范畴,以下几个方面是合作双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探讨、解决的:

第一、学校、实习生和企业的观念突围

学校、实习生和企业在合作的对接中,都要进行观念突围,这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希望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单位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节约成本是启用实习生的主要动机,他们缺乏放手锻炼实习生的决心和耐心,因而有校企合作条件的企业一般也只是安排缺乏技术含量的操作工作,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在实习中并不能得到多少提高;作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纽带的实习生,对这样的实习工作缺乏热情,学校的实习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演变成了单一的“修满学分万岁”。这些观念的冲突,使中职学校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中职学校作为实习的主要推动者,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达成利益一致的价值观,调整实习策略,将实习作为增加学生的就业体验,体会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差别,深化和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等职业品质的训练平台加以重视、落实。

第二、明晰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

实习是职业学校重要的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明晰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必须的,它使校企双方指导员在主要环节上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有利于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开发,实现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在制定职业道德教育实习计划中,要与企业积极互动,结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人文道德要求融合进来,并据此制定适应企业需求,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实习计划,培训重点内容要涉及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目标、行业和企业细分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暂时缺失的职业品质,如敬业、吃苦耐劳、奉献等。将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糅合到实习中来,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相关培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实习生在实习中深刻体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与意义,深化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

第三、完善校企合作实施机制

完善的制度保障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建议建立以下四类实施机制。

1、实习企业基地化。目前实习企业主要靠中职学校自己挑选、磨合,会出现学校满腔热情,实习单位却缺乏应有的诚意的状况。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地方政府如果能通过宏观调控推动合适的企业尤其是公益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实习制度,这样在政策层面实现实习企业基地化,将更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的真正实施。

2、建立校企合作组织。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实习负责人、管理员等共同组成,一起参与制订校企合作的实践教育计划、培养方案、行动措施及符合实习生特点的制度等。在每年的实习期间,校企合作组织可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人事管理人员与本校指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并在实习中促成双方指导员的管理理念沟通、方法协调等,有效改善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两怨”现状,实现双赢。构建校企合作组织,将为校企投身实践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建立激励机制。由于企业更看重实习生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益,对实习生往往疏于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某些工厂流水线的班组长管理方式比较粗暴,工作中稍有疏忽或速度不够时就会大声批评甚至骂人,言传身教,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实习生实习后职业素养没有上去,反倒养成了无组织、无纪律的倒退行为,增加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难度,妨碍了校企双方顺利实现合作目标。

校企双方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一起探讨建立针对实习生需求层次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影响实习生,在熟练基本操作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实习生的职业素养上来。在物质激励上,可以尝试让他们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在劳动报酬的基础上给予与工作表现匹配的物质奖励,提高实习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动性。在精神激励上,要丰富奖励形式,除了平时的口头表扬、实习结束的表彰总结外,还可以请高层与实习生开展对话,对他们的工作及时肯定与鼓励;在实习过程中开展技能大赛,评选最佳配合,最佳速度等奖项,通过这些激励活动,让实习生感受到即使是简单的一线工作,也是可以精益求精,做出成绩,获得成就感的。此外,还可以以联谊会的形式加强实习生与优秀员工的互动交流,让实习生在他们身上体验到“岗位成才”、“行行出状元”、“职业道德是竞争力”等正确观念。

4、完善考核体系。在实习考核上,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认真考虑实习生的特殊角色,其考核内容都是集中在出勤率和任务达成率

上,对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基本忽略。由于实习工作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对职业技能的提高意义不大,这样的考核内容,只能使实习生感受到“资本家对流水线工人的剥削”,在实习生中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学校应推动企业参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结合校企合作中德育教育部分的内容,修订偏颇的考核体系,制定实习德育考核办法,并实行量化考核,切实加强德育的过程控制,并由双方指导员结合实习情况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实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实现使实习生初步具有职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目标。

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在校企合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为企业培养出“可靠顶用”的实习生,为社会培养出优质的一线人才,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上中获得竞争力,实现中职生的成才梦!

参考文献:

[1]李映姬.浅谈对中职学校“2+1”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思考.河北博才网www.hbrc.com.

[2]王烨,袁园.顶岗实习中学校和企业角色定位的探讨.探索,2011.3.

作者:杨小可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3:

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  主要从当前中职学校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境: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学校对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低下、中职学校对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内外脱节。并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本校的一些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中职学校岗位德育教育的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生;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困境与对策

[

一、中职学校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老师需要教授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为了就业岗位的需要学习考取的资格证书也越来越多,同时越来越难。所以中职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多以考证竞赛等为主导,更重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和追逐竞赛的名次,这样教育的功利化思想使得岗位德育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大部分中职学校中的专业教师是骨干,从事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被边缘化,不受重视,所以学生也忽视了岗位职业道德的学习。

(二)中职学校对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效率低下

中职学校对岗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根据自己学校专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教学计划。另外,教师知识体系的制约也是导致岗位职业道德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专业教师很少关注职业道德教育,即使关注,也缺乏系统的岗位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显得力不从心。

(三)中职学校对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内外脱节

很多中职学校只把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看做单纯的知识,作为以考试或考核为目的的“传授,记忆,复制”的过程。职业道德包括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但有关调查显示:只有9.8%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他们所学的专业或他们将要从事的行业。90.2%的职业道德教育只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的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很少涉及。其具体表现是80.2%的学生不知道其专业有没有国家统一颁布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解决中职学校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和完善岗位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

中职学校的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单靠德育老师是不够的,需要所有教师合力完成。因为德育老师只能泛泛讲解基本要求和规范,不可能讲解各专业和各岗位的职业道德,比如会计专业学生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认真细致等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应结合专业特点讲解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校作为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德技双高”的办学理念,实践“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的行为规范化管理方略,制定了严格、完善、合理、有效的一系列学生管理制度,提出并实施“建立台账、专题研讨、爱心补救、结对帮扶”的育人工程,对“暂时后进生”做到“不舍弃、不放弃”。做到了从保安到全体教师的全员参与管理。中职学校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设置专业的特点密切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完善课程设置,也可开发适合本校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校本教材,形成职业特色,将岗位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和校园活动的过程中。

(二)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岗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兴趣和效率

在授课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结合实际分析在工作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为自己充电,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造思想品质。同时,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三)理论联系实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首先,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应更多地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仪式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并及时把行业的最新资讯传达给学生。其次,建设仿真的校内实训场所,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例如本校的车间进校。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后要求学生遵守实训纪律,在具体实训过程中通过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及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缪玲勇.探索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J].教育与探索,2012(14).

作者:张流平

上一篇: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高校院级教学管理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