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的需要。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思考对策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上海市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初探

摘要:以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和毕业生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就业服务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让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构想。

关键词: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就业服务工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联系着学校和企业,联系着学生和职业。

研究背景

上海市率先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2003年,上海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32%;从2004年起至今,上海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高达98%以上,并且部分专业实现了100%就业。上海市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居全国首位,受到了教育部表彰。但就业率只是反映了毕业生在统计时间段内能够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数比例,并不能说明毕业生进入岗位后的稳定状态、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满意程度,也不能表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能持续发展。所以,高就业率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就业率高,就业稳定率并不高

在就业率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笔者对所在学校近六届毕业生3个月内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三个月内被辞退”的学生数来反映就业稳定率。

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作为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个月内被辞退人数”在就业人数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同时,2008届毕业生中20多位在3个月内被辞退的毕业生,经过二次推荐后能够全部参加工作;2013届要求参加工作的有361人,3个月内被辞退的人数有90人,并且有的学生经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推荐都被用人单位辞退。近几年,类似情况有增长的趋势。

(二)就业率高,企业满意度并不高

笔者通过学校就业办向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36家企业发放了《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收回36份。问卷主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满意度。详见下页表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并不高。

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主要征求企业对学校教学内容及就业工作的意见,多数企业都提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希望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相关的知识能力教育,使学生成为综合性人才;希望学校能帮助学生取得上岗证书,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等。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上海市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中职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教育部门及各个学校都在对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进行改革。

(一)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流程

传统模式下,上海市中职学校的学生完成三至四年的学习后,除小部分升学的学生,剩余的学生都由学校就业办公室的专职人员负责完成联系工作、安排面试、签订协议等事项。传统的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流程见图2。

(二)存在的问题

就业工作与学校招生和教学工作脱离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基本是由学校就业部门单独作业来完成毕业生的工作推荐、面试及签订就业协议等内容。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教学工作是脱离的。就业工作极少关注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专业教学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会导致推荐工作中学生专业与岗位匹配不当的情况。就业工作也极少关注招生专业的人数分配,会导致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相对于市场岗位需求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局面。

就业工作缺乏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 传统的中职学校就业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只负责学生从就业推荐到签订就业合同的过程,就业部门通常在面试前或上岗前对学生进行注意事项说明。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盲目就业,学生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不适合这份工作,就会出现工作态度消极、懒散、甚至不遵守企业规定的情形,导致就业失败。

就业工作缺少对用人单位的回访 传统的就业工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简单,只是为了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因此,只注重联系工作前的沟通,而忽视了对进入企业的学生的情况跟踪。这样导致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不利于学校修正人才培养教学方案;一旦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出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失业,更会导致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中断。

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构想

(一)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

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见图3。

(二)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重点

就业工作定位准确,工作目标明确 如图3所示,新型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目标明晰,是市场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和企业进一步合作的催化剂,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明灯。作为学校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就业部门,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学校招生部门和教学部门,让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招生配置,并根据企业的需求改进专业教学,培养更加实用的技能人才。

就业工作内容增多,体系日趋完整 如图3所示,新型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将学校的职业指导、就业推荐及就业后的跟踪调查等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就业工作涵盖三个主要板块:职业指导、推荐就业和毕业生跟踪。就业工作应使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变得连贯,因此,在原有的职业指导环节中增加对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增加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困惑和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的心理指导环节;并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岗前教育,确保学生第一次就业更加有效,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就业工作应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保持就业后的良好沟通,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数据统计工作,做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工作,做好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这样,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重点增多,与市场紧密吻合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就业工作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增加和转移工作中心。因此,新型的就业工作体系根据目前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将成为劳动力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的变化趋势,逐渐引导学生积极到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创业教育”,多方面创造条件来引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创业活动,不仅实现自我就业,还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为根本改善社会就业状况做出贡献。

就业工作方法多样化,促进有效就业 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所有学生和社会的工作。新型的就业工作体系采用社会实践、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和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定期与合作企业举行座谈会或研讨会,讨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及就业工作的相关问题;积极采取家校联系的方式,增加家长对市场的了解,改变家长对就业的传统观念。只有多方面开展就业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构建新型就业服务工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学校加大管理力度,保障新体系的构建。建立如图3所示的工作体系,学校需给予就业工作高度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对原有的工作进行整合和创新,并积极鼓励学校其他部门及教师参与就业工作,制定学校就业工作管理条例,建立督导和奖励机制。

第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学工作应根据行业背景和生产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和调整,并扩大专业教学面向,不仅仅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变化做准备。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和规范就业师资培训,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懂得推荐、面试的工作流程,还应了解学校专业设置、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等多方面知识。就业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由“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组成。“专职”教师主要是学校原有的就业工作教师,可推荐其参加上海市组织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培训班和相关课程,在原有的业务水平上进行提升;“兼职”教师则可以为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等,负责学生管理,积极配合开展就业工作。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环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专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考虑订单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多元办学模式,以此增加学生参与一线工作岗位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五,整合兄弟院校资源,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的完善需要所有的中职学校进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兄弟院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传递和公布的信息,发布各个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信息,交流各个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为学生推荐一些就业培训方面的信息等。

参考文献:

[1]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睿,黄育云.就业结构的趋势分析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7(2).

[4]朱凌云.高校学生工作反馈系统的优化及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

[5]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成丹 陈敏

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关于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 就业能力 思考 对策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与工作有关方面的能力,如怎样进行工作、如何处理与周围的人关系的能力;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如决策能力、对现实的理解能力;相关业务知识掌握程度,如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

一、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好机遇,全国各地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然而,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不如人意,找不到对口工作。主要原因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经验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解决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呢?我认为,中职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为宗旨,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从某个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

二、目前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求职心理不端正,择业期望过高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都是直接从初中升学的,并且年纪都比较小,多数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学习时不考虑与就业的关系,随意性很大,不懂得怎样扬长避短地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不高,自身素质没有根本提高。到了毕业求职时,虽然企业都需要人,但往往因为就业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或者择业期望过高,老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在社会上就出现“用工单位招工难,毕业生找工难”的现象,造成学生就业的成功率、对口率,稳定率都不太理想。

2、课程教学上对就业教育不够重视

据笔者调查,不少职业学校只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对就业教育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有限。多数学校没有设置创业就业教学课程,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能力培养,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就业指导。尽管一些学校在教学上设置有创业就业教育课程,但往往是为了教学任务而设置,没有认识到创业就业教育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就业教育效果不佳,没有根本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缺少专职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实施最终要由教师来完成。然而,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因此,讲授创业就业课程时,由于他们没有创业就业体验,要完全吃透这些理论知识并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创业就业教育在职业学校不能很好的开展。

4、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

在学校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只有卫生类及幼师类中职学校有较完善的实习基地,这类学生通过在实习岗位上强化训练,动手能力就强,能很快适应以后的工作。其它类学校由于经费等条件的有限,没有足够力量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制约。毕业后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尽快适应社会,就业能力不强,找不到理想工作。

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 更新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下,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众所周知,从我国国情来看,全部中学学生读高中上大学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我国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仍然短缺,这就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上,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进行引导,充分做好择业心理准备。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学生要转变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面对就业。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就是就业。同时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自己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2、构建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随着我国社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模式已经由以往劳动密集生产型向高新技术生产型转变,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投身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去,这就为中职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业务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意识,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较高的就业能力,在社会上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应变本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教学课程模式设计上要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订单培养,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基本形成“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学实践,能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3、设立学校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活动

就业教育的关键是实践问题。因此,设立学校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设立学校实习基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主线的实践活动。如学校的食堂、商店及校办工厂等,利用这些工作岗位设立就业教育实践课题小组,让学生参与实习,使他们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取得相应的就业实践知识。二是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利用企业来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以校外企业为主线的就业实践活动,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保证。现在,很多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打假期工,或者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创业知识,锻炼就业能力。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

创业就业教育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就业教育的教学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各职业学校都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上级有关部门非常重视,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广西来说,近几年来不断扩大中职专业师资培养规模。自治区教育厅每年都安排高等职业院校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对口免费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要培养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然,很难取得创业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在教学上构建就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信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学技能,练就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本领,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打好扎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美美 黄文皓.职业职业道德与法律[M]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昝超.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3]别业舫.择业与创业[M].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家沾

中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论文 篇3: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简析

一、近几年中职生的就业现状

(一)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连年在95%以上

2004年以来,中职学校在校生数迅速增加,据教育部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表明: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2696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063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10%,比2006年和2005年又有提高;2008年全国中职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

(二)中职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

2009年度中职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显示:2010届中职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现并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有1887%的毕业生则明确表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信心不足;有709%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甚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三)中职学历低,毕业生就业难度开始增加

从总体看,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近年有明显提高,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毕业生就业却越来越难。从学历上看,近年用人单位需求仍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使专科和中职学历者很难找到如意工作,这种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既导致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又增加了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因素简析

(一)招生大幅增加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据了解,像“毕业生数量几年间翻数倍”的现象,在全国各地中职学校中非常普遍,虽然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中职人才非常受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欢迎,但随着中职学校的迅猛扩招,一些中职学校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可能会造成部分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过剩,另外很多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却没有跟上,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幅扩招,必然会造成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相应降低,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降低期望值与中职生“抢饭碗”

大学毕业生的薪酬、岗位期望值不断降低,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愿意从事生产制造、服务行业中的低端职位和基层岗位,比如,几十个大学毕业生争一个普通文员岗位的现象早就已非常普遍了,甚至本科生、研究生激烈竞聘殡葬工和大学生当搓澡工、环卫工和保姆的例子也已见怪不怪了。大学毕业生不断地降低薪水、岗位期望值,必然将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中职毕业生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渐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还要求要有更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忠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学校为完成招生目标,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动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较差、缺乏理论知识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比较缺乏、心理素质脆弱,往往企业招用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引进人才成本,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改变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一)深化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并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才需求状况,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各行业急需或是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计不合理、社会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到停止招生。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将增强学校的适应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首先,学校要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重点抓好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

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包括:校分管领导、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班主任等,形成金字塔结构,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教育,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保障工作的优质高效。另外校外各种机构,如专业学会、政府有关部门、企业HR以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与学校共同协作,促进就业指导工作。

2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全程就业辅导。学校就业机构要帮助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低年级抓起,同时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全程、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完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设和就业市场建设。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让毕业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帮助解决毕业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学校就业指导机构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行业协会等联系和沟通,积极为毕业生的就业牵线搭桥,增加和拓宽就业渠道。

(三)培养综合素质,苦练内功加强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处理好不断扩招过程中“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中职毕业生依然会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

(四)学校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

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如活动课程、勤工俭学、创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大力规范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笔者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同时还要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逐步形成完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作者:于恩德

上一篇:教学质量评定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古筝技能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