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聚焦点。文章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依据美国贸易打击清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例进行剖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 篇1:

2000-2009年《科学学研究》被引期刊情况分析

[摘 要]利用中国知网(CNKI)中的数据,对2000-2009年12月近10年引用中文核心期刊《科学学研究》的国内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客观揭示引用该刊的期刊分布及学科交叉情况。

[关键词]期刊研究;科学学研究;被引;调查分析

Analysis on the Journals of Cited Literature From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During 2000-2009Ma Ning1 Tang Yonglin1 Zhang Hongluo2

(1.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

2.Luoyang 613 Institute,Luoyang 471009,China)

《科学学研究》是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于1983年创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科学学研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科学、科学研究”类的“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鉴于此本文拟就该刊载文近10年(2000-2009年12月)被国内期刊引用情况进行一次系统调查,并对有关数据进行必要的定量研究与分析。本文通过对引用《科学学研究》的相关期刊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相关期刊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引用《科学学研究》期刊之统计分析

利用CNKI可以统计参考文献的功能,数据采集于2009年12月12日,共采集5 989条记录,录入excel中,统计出1 762种期刊引用,10年引用《科学学研究》前10名的期刊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同学科内高频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反应反映了学科内领域的“近亲”关系,信息的易用性原则得到了体现。《情报杂志》等其他学科的期刊高频引用则表明了学科交叉渗透的迹象。学科的交叉引用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吸附与融合。在类型上,学科交叉可以是双向交融或多科杂交;在内涵上,学科交叉可能是学科思想的交融、学科功能的互补或者学科层次的交错,具体表现为学科概念、理论法则、测试方法、结构功能等方面的交叉。学科交叉产生了交叉学科,也就是具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它是学科之间发生质的变化后而生成的新的学科类型。例如,二元交叉产生的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空间与海洋科学,多元交叉产生的能源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资源环境生物技术等,这些学科在我国都得到了大力支持。

表1 引用《科学学研究》前10名的期刊

刊名被引频次(次)期刊类别大类科学学研究415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71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科技管理研究363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科技进步与对策274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科研管理128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中国科技论坛126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科学管理研究117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情报杂志95图书馆学,情报学G25,G35研究与发展管理88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中国软科学75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2000-2009年《科学学研究》被引期刊情况分析May,22 每年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之分析

2000年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1种;2001年1种;2002年2种;2003年6种;2004年5种;2005年8种;而且期刊都是属于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没有出现学科期刊交叉引用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学科横向渗透还不是那么广。

表2 2000-2005年每年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统计

年份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科学学

研究科技管理

研究科学管理

研究中国科技

论坛科技进步

与对策科研管理研究与

发展管理高频引用

期刊数高频引用期刊

数/期刊数(%)2000131128200117111520021014226720031826101013106405200441281416105258200543393518151513108325

2006年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10种;2007年15种;2008年19种;2009年19种。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呈逐年递增趋势,就2008年和2009年比较,虽然都是19种,但是具体的期刊不尽完全相同,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2008年引用《科学学研究》10次的《情报理论与实践》在2009年的引用情况明显偏少,但《情报科学》《图书情报工作》在2009年引用次数明显增多,说明学科交叉引用并不会因为一种期刊引用的减少而变化,相反,会有同学科其他期刊的替代而更加交叉。

表3 2006-2009年每年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统计

年份科技管理

研究科技进步

与对策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

论坛情报杂志科研管理软科学研究与

发展管理中国软科学2006324163121310200761515363281821161320084882872422231114182009115907865332823171716年份管理学报技术经济现代管理

科学科学管理

研究情报科学商场

现代化商业研究图书情报

工作自然辩证

法研究科技管理

研究2006151145200718191220081815251310812009151212111111101010 续表3

年份工业技术

经济中国青年

科技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济统计

与决策工业技术

经济价值工程情报理论

与实践高频引用

期刊数高频引用

期刊数/

期刊数(%)2006111027120071511111534820081712111019420200919406

从以上两个时间段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2006-2009年高频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在绝对数量(高频引用期刊数)和相对数量(高频引用期刊数/期刊数)方面都呈稳定增长态势,且跨越学科范畴,向图书馆学、情报学(《情报杂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及统计学(《统计与决策》)等学科渗透。

以情报学为例,笔者探讨《科学学研究》与情报学期刊的互引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类期刊,以《图书情报工作》为例,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一半以上是情报学领域的;《中国图书馆学报》本是图书馆学方面的期刊,因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之间的渊源而融合,根据邱均平教授的研究,见参考文献[7],同时笔者以《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1期为例,经统计发现,16篇文献中有9篇是图书馆方面的,即也有一半左右的文章为情报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具体应根据论文的主题进行判断。

对《情报科学》《情报学报》《情报杂志》等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文献全部作为数据来源,对两栖类期刊,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等刊载的论文做出甄别:结合学术论文标题专指性强的特点,从标题做出判断,凡是涉及图书馆学领域的论文一律剔除,剩余的论文则为数据来源论文。

根据CNKI期刊导航的统计数据,图书、情报与档案共有81种,其中档案学期刊26种,即有55种图情方面的期刊,29种是图书馆方面的,13种两栖类的期刊,13种情报学的期刊。经统计发现,引用《科学学研究》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为26种,占图情期刊总数的4727%,频次为377次,依据上述数据处理原则,有24种涉及情报学内容的期刊引用《科学学研究》,占总数的7059%,频次为321次。情报学期刊的文献引用了《科学学研究》,《科学学研究》是否也引用情报学的文献呢?经统计,《科学学研究》引用了21种图书情报学的期刊,占图情期刊总数的3818%,引用频次为189次,依据上述数据处理原则,有18种涉及情报学内容的期刊被《科学学研究》引用,占总数的5294%,频次为146次,说明情报学借鉴《科学学研究》的力度大于《科学学研究》借鉴情报学的力度,这与情报学本身的学科性质有关。

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比如情报学利用文献计量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如对于某国、某学科的论文数量、年度增长率、利用状况、对文献中所附参考文献种类、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科学学研究可以借用这种研究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及被《科学学研究》引用超过10次的期刊见表4:表4 引用《科学学研究》超过10次的期刊

及被《科学学研究》引用超过10次的期刊

编号引用《科》期刊频次被《科》引用期刊频次1情报杂志95情报科学322情报科学40情报学报243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5情报杂志214情报理论与实践28图书馆165现代情报25情报理论与实践166情报学报237图书情报工作208情报探索113 高被引频次的论文统计

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反映论文与已有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是科学研究严谨性的体现,同时还是尊重前人的科学发现权和著作权的致谢行为。如果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论文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分布如此之广,究竟是哪些文献是高频被引文献呢?笔者利用CNKI下的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统计,被引频次前10名的文献统计结果如表5:

表5 《科学学研究》高频被引论文

作 者论 文 名 称发表时间被引频次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2002,05122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2005,01114郭 斌,陈 劲,许庆瑞界面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向2005,01113 续表5

作 者论 文 名 称发表时间被引频次许庆瑞,刘景江,周赵丹21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2002,01103张 钢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组织创新2000,0198杜义飞,李仕明产业价值链:价值战略的创新形式2004,0596许志晋,凌奕杰,宋凤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1997,0194魏 江,叶 波文化视野内的小企业集群技术学习研究2001,0492陈 劲,李飞宇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社会学诠释2001,0391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003,0389

4 结 语

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学科种类之多,分布之广,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用《科学学研究》的期刊比较集中于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G3(除G35),同时图书馆学,情报学G25,G35,自然科学总论N,工业经济F4/F6(含F27,除F59)也引用了《科学学研究》大量的研究成果;与《科学学研究》相关的经济、统计、一些偏远学科等也引用了部分研究成果,揭示出《科学学研究》自身的研究特点。学科交叉是一种趋势,各个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引用《科学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毕竟《科学学研究》是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的重要刊物,大量引用《科学学研究》的刊物集中于G3(除G35),体现出期刊本身的学科特点。

参考文献

[1]唐志红,苏万鹏,刘建国.文献信息分类法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89-92.

[2]房宝金,吉久明.2000-2006年我国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16-218.

[3]王文,王惠翔.《中国图书馆学报》被引文献作者调查分析[J].现代情报,2008,(7):160-162.

[4]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33-234.

[5]陈何芳.学科演进与大学学科的融合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

[6]尹方屏,张大为,刘静伟.中国服装学科论文著者的洛特卡分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2):141-144.

[7]邱均平,谭春辉,任全娥.基于四类数据源的情报学发展动向之计量分析[J].情报学报,2007,(10):677-683.

[8]http:∥baike.baidu.com/view/15746.htm[EB].2009-12-15

作者:马 宁 唐永林 张红洛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 篇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研究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聚焦点。文章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算,并依据美国贸易打击清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例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区域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有显著性差异,环渤海地区效率波动起伏较大,效率值总体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大区域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在最优生产前沿面上的企业仅有11家,仅为选取样本企业的1/3,说明大部分样本企业要么是纯技术无效率,要么是规模无效率,即企业规模不经济导致的,但三大区域企业投入产出效率仍有上升的空间。针对实证研究结果,从产业创新驱动、技术联盟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旨在对中国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政策启示

一、引 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本土经济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也是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主要聚焦点。在2017年美国国际与战略问题研究所CSIS的中美经贸论坛上,美国声明实施对华经贸制裁,其目的是要拖慢甚至拖垮中国高精尖科技全面赶超美国的进程,以保证美国高新技术全球领先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领跑地位。2018年3月美国宣布拟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计划,特别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将要征收关税的行业,与此同时,中国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列进了美国贸易打击清单,这6家企业分别是美的集团、中国中车、清华紫光、中国化工、中国商飞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应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的威胁。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任务。一般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国民财富的创造体系。2017年国家统计公报明确“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为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各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以引导与刺激其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7年政府全面启动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21个重大工程,推进已有相关部署工程项目,包括对信息消费、生物技术惠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和项目建设。我國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区也先后出台了振兴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2017年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评价办法》。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乐泰创业园进驻的109 家高技术企业孵化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志正在由高端制造模效率最优的企业为引领,适度通过地方政府扶持扩大生产规模,实施技术追赶战略,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处于领跑的企业终端产品,通过“嫁接”方式,突破薄弱的制造环节和可改进的生产技术环节,增加新产品的销售收入,降低专利研发投入出现沉默成本的可能,形成自己的规模优势和关键技术点。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 逯东,朱丽.市场化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J].产业经济研究,2018(2):65-77.

[2] 姚潇颖,卫平,李健.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微观调查数据[J].科研管理,2017,38(8):1-10.

[3] 程贵孙,张雍,芮明杰. 国有与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效率研究——基于2005-2011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2013(10):96-105.

[4] 李晓梅,白雪飞.基于超效率CCR-DEA的国有物流企业绩效实证分析——基于16家上市物流企业的样本数据[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4):26-32.

[5] 李晓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制结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1):57-65.

[6] 吕岩威,孙慧.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8个大类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1):137-146.

[7] 王水莲.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框架[J].中国科技论坛,2017(2):164-170.

[8] 刘志阳,孔令丞,梁玲.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获利影响因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1):95-105.

[9] 邸晓燕.新兴产业形成中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概念内涵与现实需求[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54-57.

[10] 张晓涛,贾骏阳.中美制造业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对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1):103-107.

[11] 刘志迎,张吉坤.高技术产业不同资本类型企业创新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3):45-52.

[12] 黄海霞,张治河.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J]. 技术经济,2015,34(1):21-27,68.

[13] 邬龙,张永安. 基于SFA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以北京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0):95-102.

[14] 熊婵,买忆媛,何晓斌,肖仁桥.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高科技创业企业运营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4(2):26-37.

[15] 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6] COELLI,T. 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A  Data  Enveloopment Analysis(Computer) Program[Z].CEPA  Working Paper,1996:139-151.

作者:李晓梅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论文 篇3: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分析与探讨

摘要: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目前整体处在较低水平,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农业生产的基本属性及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客观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面源污染。根据有关调查,农业生产引起的面源污染,是导致水体COD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两者的关联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农药和化肥,特别是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也造成了耕地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严峻的不利因素,因此,为确保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面,推广高效、节能、便捷的植物保护绿色防控模式,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植物保护;病虫害;综合防治

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工业、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能源利用率,但对我国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想要改善这一现状,在农业减排方面,就要充分认识到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植保绿色防控覆盖率。本文对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课题,探讨提高农业植物保护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途径,也是对落实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长远思考。

1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虽然在短短数十年间,我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保持自然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预示着生态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相关责任及义务。生态系统是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生产者,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既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可以使地球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由此可见,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植物在生长与保护过程中具有周期性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病、虫等自然灾害,如果治理不及时,会导致病虫害在短时间内扩大危害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在农业生产中,则会降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由此可见,做好植物保护工作、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2 农业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

2.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学分类

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种类可以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粮食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高度重视其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供应充足。第二,蔬菜类作物病虫害防治。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必要食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受到病虫的侵害,需要从源头强化病虫害防治,积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确保蔬菜满足无公害、绿色的社会需求和餐桌上的安全。第三,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现阶段,我国在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型病虫害防治装备和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抑制了病虫发生率,提高了经济作物的产量和效益。第四,果树病虫害防治。果树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以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为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在化学防治中,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并且要严格按要求控制农药的使用剂量。

2.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不同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特点不尽相同,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常见病虫害发生时间和危害情况,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服务理念,尽可能在病虫害发生前进行预防性控制,发生初期开展及时治理,发生中后期进行综合性治理,避免病虫害继续扩大危害范围,增加治理难度。

3 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采用多样化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具有隐蔽性特点,初期不易察觉,容易被忽略,加上大多数病虫繁殖能力较强,可在短时间内扩大危害范围,不仅增加治理难度,还会增加治理成本,植保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了解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地区气候特征、病虫害发生规律,结合工作经验,掌握病虫害防治适期,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在植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积极采用科学用药的化学防治、安全高效的物理和生物防治、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等技术措施,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其中化学防治方式见效快,但使用不当,会造成一定的面源污染,容易影响生态环境,所以一般在病虫源基数达到防治指标或处在病虫防治适期时,才选择对口、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开展化学防治。而物理防治技术,就是结合害虫和农作物特点,选择适当的性诱、光诱、色诱、食诱以及物理阻隔等技术措施,对虫害进行物理防治。例如: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采用灯光诱杀方式进行防治,物理防治能杀灭害虫,操作简单,成本也较低,并且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间互相制约的特点,抑制害虫扩大危害范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在植物虫害高峰期,将害虫天敌置于生态系统中,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基数增加,达到防控目的。统防统治重点是推行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植保药械,选准最适合的施药时期,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提升综合防效。

3.2 做好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植物病蟲害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繁殖能力强、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所以在综合防治过程中,需要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具体来说,农业技术部门需要结合以往病虫害防治经验,了解植物类型、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状态,及时发出防治预警信息,指导科学防控。为提高监测技术水平,植保部门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监测设备,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针对性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在做好日常监测工作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制定完备的植物保护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并明确划分相关职责,为病虫害综合防治奠定良好基础。

3.3 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管理措施

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不尽相同,生存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植物保护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农作物实际情况,为农作物营造良好生存环境。农业生产者需要全面了解农作物生长习性及生长条件,结合农作物不同期间的生长需求,做好浇水、施肥等农业管理措施,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3.4 增加管理人员工作经验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工作人员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累计丰富的工作经验,为病虫害治理提供良好前提。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可以果断采取防治措施,同时,降低了病虫害发病率。但是,在我国农作物防治中,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缺乏,对病虫害治理产生不良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讲座,进行实践等手段,强化农业工作人员的能力,进一步保障防治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减低损耗,提高经济效益。

3.5 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数量逐年增加,对农业生产破坏性增强,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减少经济损耗。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农作物的防治工作,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当前所采取的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做好农业预防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病率,促进农作物植被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病虫害能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农作物预防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需做好农田植物保的工作,进一步确保农作物植被能够正常生长。其次,采用生物防止措施。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措施,杀灭病虫害的一种手段。生物防治对农作物治理破坏性较小,可以有效保护农业生態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3.6 加强经费投入

农业部门应加强与政府沟通与合作,加大经济投入,给予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因此,农业部门应强化资金利用,为病虫害治理提供资金保障,提高病虫害治理效益。此外,农业发展管理人员应购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加大对农作物的监测与管理,确保能够及时消灭病毒,抑制病虫害生长。不同地区,农产品结构不一样,当地农产品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不能进行盲目治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3.7 重视防治工作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农业治理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农业生产不仅对环境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好农作物防护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作物病虫害治理工作应该得到相关机构的足够重视,农业生产工作人员加强对农业治理的关注,强化预防管理。所以,农业工作人员更要对农作物治理重视度增加,并加强农作物预防工作,尽量在病虫害暴发初期,对病虫害进行抑制,减小对林区的危害,促进生态平衡,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农业正常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4.1 完善立法和监督机制

在现阶段,尽管有《农业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作物植保和农业减排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立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应加强建立完善和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有关的立法和监督制度,加强执法和监督,严格管控过量使用农药、超范围使用农药和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确保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

4.2 更新植物保护理念,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生产者应及时更新理念,在从事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时,坚持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和交流的新思维,全面贯彻科学发展新理念,推广先进农业植保技术和装备,提高植物病虫害预警及综合防控工作力度,积极使用科学绿色的防治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措施精准化、土地集约化,建立现代农业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打造一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4.3 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科学防控

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相同作物有相同的病虫源,长期种植相同作物,容易产生农药抗药性,会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引起防治效果持续下降。要积极推行农作物轮作制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率,合理轮换不同的农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同时,注意农药使用的科学性,提倡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避免使用高毒农药,树立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

4.4 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进一步加强作物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作物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进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药械和装备,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综合防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扩大为害。

4.5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在植保工作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实现农业植物保护和农业污染减排,需要培训新型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6 提高植物病虫害预警和防治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新型技术装备,提高监测水平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丰富植保机械设备,提高防治能力,减少现有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治理要充分重视病虫害治理,制定详细的治理计划,并做好防治相关工作,确保治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当前我国农作物预防没有较为完善的治理体系,想要建立完善体系,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协作,例如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合理的治理方式等。所以,农业工作人员要做好病虫害监测,加强调查,不断累积经验,进一步强化防治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容易产生病虫害问题,不仅会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作物病虫害侵扰,需要农业技术部门和农业从业人员密切配合,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加强监测预警,注重预防控制,开展综合防治,实现减量增效,推广绿色防控,普及统防统治,丰富植保机械,提高防治效果,提倡科学用药,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正超.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相关技术分析与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08-109.

[2] 宋茂俊.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5):38,48.

[3] 图雅.植物保护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农经,2020,17(23):73-74.

[4] 葛文来.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5):71,73.

[5] 韦彦.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J].乡村科技,2020,17(9):107-108.

作者:李江南

上一篇:党委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论文下一篇:中职学校课程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