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符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中职学校扩大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目前中职学校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作用明显,但开展企业继续教育,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有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建议:夯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强化应用,完善信息化教学“驱用机制”;加强校校通、院院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学 数字化校园

當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顺应时代,更新中职学校教师的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教学模式、方法的变化,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等问题,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目前,国内各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经历了从“数字化”到“集成化”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变迁,大部分中职学校处于“集成化”阶段,呈现出用有限的资源承担各种挑战、按需扩展困难、爆发式需求趋势等特点。这要求中职学校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数据与流程”为主线的设计模式,以“师生”为服务对象,从用户体验入手,构建创新型、生态型、智慧型信息化校园。

那么,在庞大的建设经费投入之后,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应用情况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呢?为此,我们在 2017 年下半年对广东师范学院、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等十几所中职学校通过电子问卷、随机走访等方式进行随机调查。

二、调研内容

本次主要调查研究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总体情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校园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时代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校园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上限。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电脑机房、一体化教室、网络教室、一体机、校园网等。各中职学校要实现建立层次分明的数字化校园分层结构,建设高速可靠的网络核心和骨干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教学、实训、办公场所全覆盖,满足教师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翻转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涵盖校园内各种管理应用平台的建设,包括多媒体素材(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及教师优秀教学课件、课堂案例、电子教案、试题库、电子文献(包括杂志、图书、报纸)的收集和创建。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在数量和形式上追求精细,所选用的信息化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宗旨与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有机整合,使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得到最恰当、最优化的应用。

(三)信息化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作为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贯彻者和信息化教学技能的实施者,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以及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因此,走在信息化教学前沿的院校,都十分重视创建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大环境,促使教师必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着力打造一支“上得讲堂、下得机房”的信息化师资队伍。

(四)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的建设。为保证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效果,调研工作的重点关注涉及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数据。做好数据比对工作,及时调整改革过程中的偏差,是确保信息化教学改革成功实施的保障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还应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系统,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及学生与老师间的评价等。教学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使其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其知识的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三、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我们采用调查问卷进行问答式调查,从各调研点学校抽取一定数量的师生,调研组向师生们详细介绍调研的目的和意图,最后采取实名制问卷的作答,分别选取了各校的校长、行政干部以及一、二、三年级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学校校长问卷发放 14 份,回收 14 份,有效回收率 100%;行政干部教师问卷发放 100 份,回收 99 份,有效回收率 99%;学生问卷发放 1500 份,回收 1375 份,有效回收率 91.67%。调查结果主要采用了 EXCEL2010 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各校信息化资源教学的现状。

整阅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调研结果:

其一,各中职学校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较为充足的资金,各校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调查显示,高达 88% 的中职教师已经懂得使用教学信息化技术,且有 95% 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通过接受教师应用的信息技术教学对自身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千兆光纤接入、百兆到桌面的合理网络结构建设,校园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涵盖多门数字化专业课程,极大地扩大了总容量。可见,中职学校师生对于信息化教学在认识和接受上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他们从信息化教学中获益。

其二,中职学校数字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升,信息化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使用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评教系统的应用以及融合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实训室等校园信息化设施的配备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全面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大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建设部分。

虽然部分学校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信息化教学实施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引发教育教学改革,但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还没有同步行动,导致混合式学习在大部分院校逐步成为主流。比如,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年级没有配套教材,教师不知如何授课,校本课程开发也相对滞后,此问题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最大障碍之一。

第二,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学习信息化环境变好了,但广大职业院校教师还不能用足用好,更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办法,導致师生互联网代沟正在形成。调查显示,在教师方面,有 88% 的教师已经能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学生方面,96% 的学生认可教学上的信息技术应用,并普遍认为这对促进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教师提取信息化资源备课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等,类似“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综合利用较少。

第三,教学活动越来越依靠信息化环境支撑,数字化教学媒体正在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移动终端参与教学、学习越来越受学生欢迎,教学管理软件越来越发挥更大作用,但广大教师的设计制作理论还不够熟练,更没有达到信息化教学运用自如的要求。调查发现,虽然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信息化教学技术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参与调查问卷的大部分教师表示,教育部门有必要多开展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活动,以稳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样的,很多学校也要求上级部门加强相应的培训,包括基础信息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

第四,信息化教学整体资金的投入不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库有待完善。调查发现,有 70% 的人认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影响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生和计算机的比例已达到 10∶1,部分设备已经老化,甚至濒临报废,但还在继续使用。并且大部分老师认为,缺乏资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最主要障碍。因此,构建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融合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实训室等校园信息化设施的配备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完善,全面提高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大部分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建设部分。

四、建议

(一)夯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打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发布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代表着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既是各级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度,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校园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上限。针对以上调查发现的若干问题,我们认为,首先,各中职学校要实现“传统垂直封闭的系统”向“水平开放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转变,数字化校园应实现平台化、开放化和移动化,建立层次分明的数字化校园分层结构,营造一个更为优化的教育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满足师生对校园信息服务的随时随地、随需而动的需求;其次,各中职学校要建设高速可靠的网络核心和骨干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教学、实训、办公场所全覆盖,进一步建成较高水平的数据中心机房;最后,各中职学校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经费投入,购置适合自身需求的网络教学平台,满足教师辅助课堂教学、开展翻转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二)强化应用,完善信息化教学“驱用机制”。具体如下:

1.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和推广培训。开展翻转课堂、微课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等专题培训,人人参与,实现培训覆盖率 100%;定期、定量开展信息化教学公开课等全校性教研活动。在教育教学中促使教师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通过不断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化教育的潮流中。

2.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用。各院校应举办本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赛项围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设定项目、参赛名额。教学能力大赛中教师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能使教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政策引导,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存。各院校应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提高课酬,发动、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积极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并将信息化教学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校校通、院院通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各中职学校可以建立校校通、院院通工程,使各院校的先进教学信息得以交流互用,实现院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我们可以建立院校开放性共享的信息平台,使每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享自己的信息资源,通过共享信息使信息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校校通、院院通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杨同华.李赵国.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C]//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2006

[2]王启坤.谈网络信息资源共享[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3]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4]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桂教职成(2016)26号]。

【作者简介】卢树志(1981— ),男,广西岑溪人,广西交通技师学院信息与宣传中心主任,语文教师,德育教师。

(责编 江月阳)

作者:卢树志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 要: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符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中职学校扩大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目前中职学校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作用明显,但开展企业继续教育,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有限。因此,城市中职学校要逐步向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扩展,农村中职学校要承担起农民继续教育,构建起各级各类教育结合的继续教育网络,使中职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增长点。

关键词:中职学校;继续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简介:孙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课题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教育专题”成果之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面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研究”子课题成果,主持人:郝克明。

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为已结束了初始的学校教育之后走上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广大社会成员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继续教育,是发挥我国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建立起多主体多形式的教育提供方式,满足社会成员多种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有文化知识补偿教育和专门职业技能的培训。从实施目标分,有一般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从教育对象上划分,主要有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有与企业行业合作的,面向企业职工开展的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有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有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的转岗、下岗再就业培训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功能的提升与扩展,加强中职学校开展各类教育与培训,满足社会广大成员的多种教育与培训需求,已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办学方向和内容,对此,国家也从政策制定、组织实施、条件保障诸方面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中职教育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出了一定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符合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在终身学习的地位与作用,正如1999年在汉城召开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二届国际大会在建议书中指出的那样:终身学习是一条有许多支径的旅程,毫无疑义职业技术教育是这个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职业技术教育在这个新时代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UNESCO,1999)。

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首先,中职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个人职业学习与工作世界的结合,提高每个人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水平,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中职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教育活动,主要为全社会已经进入现实职业生活的成年人提供更新技能、持续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教育和学习机会。第三,中职学校提供的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关注的是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这就满足了人们终身的学习需要。第四,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还是一种发挥中职学校学习资源,实现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共享的过程,它是学习型社会构筑不断丰富的学习资源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最后,中职学校开展的继续教育是以开放、灵活、弹性为最显著特征的,实施的各类证书培训是一种以能力标准为依据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认证,这从制度和方法上不断消除了社会的学习障碍,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拓道路。

(二)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大众的教育类型,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消除贫困,改善社会不利群体地位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教育组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如国际劳动组织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给失业者、各种处于不利条件者接受培训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是“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它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UNESCO,1999)。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也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特别提出职业教育还应成为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要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通过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解决劳动者充分就业的要求与产业结构、岗位技术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要求中职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需求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作用。

因此,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实际上已经促成职业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学校中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又涵盖在工作中的培训与提高。它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更为社会上各种不同年龄段的所有人群,包括现实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提供技术培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可以说,通过对不同社会人群开展的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实施全民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的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各种处境不利群体,通过对其实施各种职业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解决生活困难,以此保持社会安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

随着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增大,加强中职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扩大其内容及范围,将是中职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各项职业教育政策,都已将中职教育开展继续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并确定了中职学校承担继续教育的功能与主要任务。一是要发挥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扩大中职学校的教育培训功能,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各类职业学校应成为技能人才的综合培养基地和就业联系最紧密的办学实体,成为社会各类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县、乡、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和扶贫开发的基地。”2004年教育部确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城乡职教资源,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模,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稳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始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

2002年2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技工学校要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进行改革,围绕企业需求,拓展培训领域,改革办学机制,加大技工学校承担社会培训任务;要求技工学校成为面向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综合培训基地;提出技工学校要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培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使技工学校真正办成“中国制造”的人才输送基地。

中职学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逐渐成为各类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基地。“十五”期间,我国许多省市由教育部门牵头,充分利用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和职工培训工作。如江苏省教育系统在2001-2003年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8万人次;浙江省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教育厅自2001年起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培训工程”,2003年培训119万人次;湖南省教育系统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4年又推出了“湖南省职业院校免费培训农民工百校行动”,由学校自筹资金,每校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工100人,等等。增强中职学校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城乡职教资源发展多形式、多内容的继续教育,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也是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变化,构建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成绩、特点及主要问题

(一)中职学校承担了大量的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在公共职业培训领域发挥出了较大的作用

1.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对此,中职学校承担了以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内容,且培训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5年至2008年,中职学校承担的资格证书培训、岗位证书培训结业生数在逐年增加,与2005年相比两类培训结业生数都增加了42万人,这几年来中职学校承担的培训总量占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培训总量一直保持在12%左右。2009年起,中等职业教育承担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有所下降,但中等职业学校承担资格证书培训和岗位证书培训下降情况在2010年有所缓解。(见表一)

数据来源:《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

2.社会培训。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我国企业技术工人的重任,近年来,技工学校不断探索与企业人才需求和劳动者就业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技能人才的综合培养基地和与就业联系最紧密的办学实体,形成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为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技能培训服务的技工教育体系。技工学校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数量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273万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484万人次(见表二),从2008年起,每年的培训数量都在400万人次以上。技工学校除开展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新生劳动力及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外,还承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据统计,2008年技工院校招收了近6万名高校毕业生,强化技能操作训练,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2009年登记求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达40万人次。

3.高中毕业生培训。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劳动预备制度,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要求从当年起,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收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掌握相应的职业资格或一定的职业技能后,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初中毕业生和近百万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他们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预备教育。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出了加大对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与技能教育的要求。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见》,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的功能与任务。文件指出,要“动员和组织各类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学到一门或几门实用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技能”。文件规定:①各地要将中等职业学校面向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工作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②各中等职业学校可凭普通高中毕(结)业证书,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自主招收高中毕业生(包括往届生和高中毕业进城务工人员),以就业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或培训。③实行学历教育的学制为一年或一年半。④可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合格者,发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

近几年来,中职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包括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据教育部职成教司根据各地提供的招生数据汇总,从生源结构上看,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约占招生总数的85%,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包括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约占招生总数的15%。

(二)中职学校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力军

2001年5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农业、劳动、教育等六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3月教育部印发《农村力转移培训计划》以来,教育系统的中职学校积极参与,承担了大量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2005年共有7492所中职学校完成了992.55万人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占总培训的30.35%,校均培训约1221人次;到2008年仍有6553所中职学校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了878万人次的培训任务(见表三)。可以说,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中职学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并将提供培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5日第8版,教育部内部资料。2007、2008、2009年参与培训的中职学校数中包括有若干所高职院校,但所占的数量都很少,有4-6所左右。

同时,教育系统的中职学校在教育、农业等六部门共同实施的“阳光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余万人次,转移就业24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为教育系统培训机构完成,完成的任务超过30%。据农业部对14个省(区市)的统计,在确定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中教育部门管理的学校占35%,居于首位。如四川省2005年劳务输出1637万人,而各类职业学校培训农民工569.4万人次,三个劳务输出者中就有一个是在职业学校接受的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已成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力军。甘肃省在实施“阳光工程”中,共有35所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承担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占培训基地的30%,培训人数达16690人,占总培训人数的26.7%。

还有,作为中职教育组成部分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承担了大量工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农广校招生64万人,毕业62万人;各级农广校及其1744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1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1000万人。

(三)中职学校开展企业继续教育不多,参与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有限

职工培训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与企业需求结合承担企业职工培训任务也是中职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学校在做好本校学生的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外,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承担企业培训需求,也是中职学校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功能之一。一般而言,学校承担的企业继续教育项目有:特有工种安全培训、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操作工培训等,培训类型有: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等。但是,相对企业的需求与企昐,现有的职业学校开展培训的情况有限,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化工教育行业协会2005年对全国243家化工企业及45所化工职业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就业前接受培训比例占48.8%,未接受培训比例占51.2%,化工行业从业人员希望在职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是,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训占26.1%,外语、计算机培训占13%,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占5.8%,继续教育占11.6%,而化工类职业院校开展的短期培训人数由2001年的6929人增加到2004年的47709人(见表四),培训的需求和数量在逐年增长。但有一个问题是,承担这类培训的主体是高职院校,企业需求的是能适应企业技术发展与管理水平提高要求的培训,而不是一般的操作技能培训,所以对中职学校而言,承担企业职工培训的能力有限。

数据来源:《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第196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四)中职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在提升农民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龙头作用

当前,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中职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开展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提升农民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龙头作用。

1.以中职学校为中心,开展多方面的农民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教育系统职成学校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信息中心、务工人员联络中心、政策法规宣传中心、教育资源整合中心、企业培训服务中心,使农民能够利用现有场地、网络等,及时了解学校就业培训、企业招工的最新信息,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择业。为确保培训质量,职成学校联合,针对不同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培训。首先,条件好的职业学校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如四川省建立72个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劳务培训基地的“龙头”,带动各地职业教育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发展。其次,把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如四川省德阳市2000年正式启动“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实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

2.创新培训方式,扩大中职学校服务农民继续教育的能力。针对劳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许多中职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式。如:中职学校为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采取“校企结合培训”、“订单培训”、“定向输出”,为他们确保培训后实现就业;为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了能够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的“学分制培训”模式,形成学分互认机制等,还采取“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模式,以及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举的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许多中职学校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对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状况、收入目标、求职意向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他们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等,组织转移培训,实现他们的就业目的,促进转移就业率的提升。

3.中职学校加强新增劳动力培训,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针对农村新增劳动力,许多省(区)的劳动、教育等部门要求他们接受职业学校技能培训,职业学校要按照市场用工需求,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对家庭特别困难的转移劳动力,试行由用工单位垫付或代扣培训费的办法,保证每个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因困难而失去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江苏省农村中职学校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多种模式的培训,如就地转移培训、联合培训、新增劳动力培训、创业培训和网络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等。

三、中职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发展思路及政策建议

扩大中职教育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将开展各类继续教育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此,应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实行“一校多制”,实行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举,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并举,充分发挥其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就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农村劳动者与实用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要以县级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广校、农村中小学校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继续教育服务网络。

(一)城市中职学校要增强承担社会继续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办学要逐步向公共职业培训机构扩展,这是城市中职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提高发展能力的努力方向

根据世界银行教育专家卡尔·达尔曼的观点,中国人员技能提高已超越正规教育体系,需要多渠道的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城市职业学校要适时转变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和提升职业学校的功能,除承担学历教育和新增劳动力素质提高外,大力发展短期培训,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并向公共职业培训基地转化,无疑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承担起公共职业培训的任务,将公共职业培训中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培训、适应性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等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中职学校要成为一个多功能、多形式、多元化的开放教育机构;其次,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应根据公共职业培训需求进行调整,以贴近、实用、易懂、好学为原则,根据培训需要开发教材。

事实上,不少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开展了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社会培训的条件和能力。如北京市将台路职业中学利用本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有针对企业在职人员、下岗职工、外地进城务工人员、现役军人等方面的培训,学校具有组织学员参加技术等级证书考试、鉴定资格的优势,组织了电工、空调制冷运行与维修、汽车修理、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初、中级工资格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等,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培训任务,现年培训量已达到1200人,已超过全日制在校生,办学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四川江油建材技校多年来与周边企业联系,承担各种岗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学校建立起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部分通用职业和建材特有技能的培训和鉴定任务,年创收100万元,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同时,城市中职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后续生源的严重不足。2008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2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各地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学龄人口减少,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上升等现实矛盾,使得中职生源的不足问题将日趋严重。2008年北京、上海两城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70%,进入普及化阶段,伴随着学龄人口减少,许多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富余现象,许多中等职校生源短缺,资源空闲,造成严重的浪费。如何充分利用职教资源,发挥职校作用成为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职教规模的扩张使生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下岗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学生“回炉”技术培训,这些潜在的人员将成为职业学校生源的重要组成,中职学校生源多元化的发展将是必然趋势。职业学校成为公共职业培训机构,从某种意义上使得未来的职教资源空闲矛盾得以化解,同时生源问题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农村中职学校应承担起农民继续教育的骨干主导作用,并构建起以县级职业学校为龙头,由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继续教育网络

当前在农村,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中职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站等,但总体上这几类机构存在着资源分散、多头管理问题,难以独立承担大规模农民继续教育的任务。特别是近些年来,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培训机构数量在逐年减少,功能在减弱,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不相适应。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7年,农村成人学校数从49.64万所减少到15.33万所,年培训规模从8732.31万人减少到4670.35万人,教职工从41.35万人减少到22.37万人。农业技术推广站作为提供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的重要机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良好,正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百万之众,其中国家一级农技人员占0.05%,省级农技人员占2%,地市一级农技人员占6%,30%多的农技人员在县一级,50%多的农技人员在乡镇和村组,构建起了农业科技推广的“金字塔”,保证了农业科技进步及有效推广,而现在也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局面。据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统计,2007年我国县、区、乡级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职工86.5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0%,农技人员接受进修培训的机会极少,2003—2007年间,参加过进修培训的仅占8.7%,其中接受过3个月以上培训的人员只占2%。据调查,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对农业技术望眼欲穿,而河南省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1/3能正常开展工作,1/3能做少量的工作,1/3已不见踪影。农村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影响着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

农村职业学校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了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用,为农村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结合,与农业发展、科技推广结合,共同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在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培训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农村职业学校除承担起学历教育任务外,根据农业经济战略调整和城镇化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将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因此,农村中职学校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长设专业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农村中职学校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开展实用性劳动技能培训;根据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品种推广应用要求,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根据新农村社会文化建设需求,开展以农村政策、法律、生产、生态、经营等知识为主的乡村干部培训。如河北利用县级职教中心的资源优势,开展了“送教下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活动。在办学模式上,形成城市职校与农村职校联合办学,采取弹性学制、学分制、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开放式教育、远程教育等方法,拓宽办学渠道,增强教育活力,逐步建立起以职业院校为核心骨干,以县级职业学校为龙头,由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广播电视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农民继续教育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教育部通报,2004-6-15.

[2]2006--2008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教育部职成教司内部资料.教育部2008年第10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教育部网站.

[3]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杨金土.改革和发展农林职业教育之我见[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5]孙琳.公共职业培训——拓展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发展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6]孙琳.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2(7).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孙琳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中小城市办学的思考

摘要:生源的高度农村化、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办学规模缩小,使位于大城市的中职学校面临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中职学校布局中小城市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分析,提出中职学校的布局中小城市有利于开展产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生劳动力的聚集;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功能提升;通过校园资产的置换有利于中职学校的规模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分析与思考

作者简介:张光跃(1957-),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

城市的新功能正在不断的增强和转化,而蜗居在城市中心地段的中职学校却面临学校发展和生存的危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管理部门力不从心,学生管理难度增加,生源减少和流失严重,培养的学生不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度差,使学校的管理层和教育者感觉非常的困扰。中职学校有没有发展的新机遇,中职学校可不可以从城市的中心撤退出来,转移到广阔的中小城市、产业园、开发区及边远地区办学?中职学校布局向中小城市及周边地区转移对学校的生存、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提升有那些益处?本文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中职学校布局中小城市办学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分析

(一)经济性分析

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可知,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中职教育是塑造人力资本重要的方式之一,而且是回报率较高的投资,学生花钱读书,购买教育产品,就是指望将来能得到回报。这种回报在短期是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能顺利的就业,从长远来看是使投资者获得事业和收入上源源不断的收获。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要考虑学习和教育的经济成本。中职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其学生的数量、素质及其结构、地域的分布制约着中职学校的空间分布。中等职业学校布局集中在城市必然要增加农村学生的食宿成本,交通费用,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会出现因经济原因而无力支付子女教育费用,同时大量的中职学校布局于城市之中也会增加城市的经济负担,就业压力和城市的稳定。

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地域广阔,生源分布在数十个区县,其中边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居多,城市、农村差异非常大[1]。重庆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设置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让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学生不远千里到城市学习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纵向跨越过大,加上学生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增加了中职学校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同时现代都市中不和谐的成分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使其很难把握,因此,无论从经济上、教育上还是对学生自身和家庭来说都是不划算的。将中职学校布局在生源集中、文化层次接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近的地方,对求学者和办学者而言都是低成本和经济的付出。中职学校从中心城市转向中小城市办学,在客观上顺应了教育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社会性分析

中职办学与社会状况、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诸多变革在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反映和体现,其本身必然受到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否适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重心已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根据我们对重庆主城区的几所中职学校的抽样调查,城市的中职学校生源95%以上来自农业人口,这些学生勉强学完初中的课业,年龄平均在15岁左右,人生观正处在形成中,很多学生感到自己是应试教育失败者,是从多层筛过滤下来的“学习弱势”群体,他们进入大城市的学校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对城市现代生活方式和各种网上文化充满渴望和崇拜。部分学生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性,纪律涣散,不尊敬师长,排斥学校教育和管理,使城市社会的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教育和培养好未来新一代城市公民作想,中职学校应布局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二、三线城市、经济开发区或边远地区办学,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形式,利用较为艰苦的环境学习和生活,磨练学生意志,这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或是对社会文明的建设都是极为有益的。学生远离大城市生活,思想相对单纯,加强纪律和艰苦的磨练也比较容易实施,有利于学生早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们在对一些远离中心城市的中职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那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好,学生活泼,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学习积极性很高,他们生活简朴,能吃苦。这跟他们所处的地域风气和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办学,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打造,培养健康、积极向上、正直和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

二、中职学校布局中小城市办学,有利于开展“产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中职学校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不同区域的生产力层次以及产业结构的分布,会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空间布局和专业设置[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与中职学校就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正在从主城区转移到边远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分布在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及区县城市。中职学校应紧紧盯住市场,依托行业和市场的需求办学,使中职的结构形态和布局结构都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重庆市为例,重庆近几年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了以IT信息、医药化工和制造业为龙头的主要支柱产业,引入富士康、惠普及英业达等IT巨头入住重庆主城外的西永工业园、保税区、经济开发区。这些企业和公司每年需要数以万计的一线技能人员和操作者,其主要来源就是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已经转移到中小城市和边远地区,而为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学校还集中在大城市,无论从办学的经济性和对社会的服务性来说,都显得不合适。

中职学校布局在二、三线城市或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有利于学校与企业接轨,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是在产学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中职学校紧靠企业布局,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校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企业深层次参与中职学校办学是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通过向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来展示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借助企业的力量确保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稳定与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合作从企业一方获得设备、师资和学生实习等教育资源的支持。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体现在:(1)企业需要批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自学校,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品牌的树立;(2)利用学校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3)通过学生生产实习,企业可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并得到学校对企业的技术支持。学生毕业后依托企业就地就业,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对企业和学校都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模式,能使双方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中职学校布局中小城市办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新生劳动力的聚集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生源分布和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教育影响生源的发展变化,影响生源数量的增长及规模,影响生源的素质和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低年龄、低层次的人群,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一定社会层次、一定区域的学生状况及发展趋势,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接受一定形式的教育,农村生源广泛性决定中职教育的布局、速度、结构、形式乃至培养目标都要适应农村的学生的需要,因此,中职教育的规划、布局不能忽视生源特点这一重要的社会条件[3]。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内涵、规模、专业类型和层次差别等。城市水平较高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相对于城市经济水平落后地区的职业学校来说,其专业设置更多地集中于高端产业链,技术类型、层次也较高;而经济水平较低城市的职业学校规模小,专业构成单一,产业分工的类型、层次也比较低。

笔者曾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结构和中职教育结构进行过研究,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又是一个大农村,农村人口占重庆市总人口的70%以上。多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绝大部分分布在县及以上的城镇,农村职教主要依托部分职业中学及条件较差的培训机构。2000年以来,重庆市对中职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以重庆万州、涪陵、永川、黔江四个卫星城市的中等职教中心和以重庆主城职教为龙头的格局。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与中职学校就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如化工、机械制造、医药、计算机电子产品、汽车等)已经转移到重庆主城外,分布到重庆周边的卫星城市、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及区县城市。鉴于此,重庆主城区及近郊工业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已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和金融、物流、IT信息产业和国际贸易,文化水平接近普及高中,可定为重庆的工业中心/高等职教倾向地区,可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对于重庆万州、涪陵、永川、黔江及各县的城镇地区,这些地方劳动力较多地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人口教育程度以普及初中为主,可定为制造中心/中等职业教育倾向地区,应设置中职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从办学模式来看,宜采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就地就业。

中、小城市作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有聚集富余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的功能,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大城市的稳定指数,在这些地方,无论是投资,运行经费,还是学生的学习成本都低于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发展中职教育,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可以解决城镇青年和农村大量青年转移劳动力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毕业后就地安排就业,在专业设置上还可紧密结合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人才需求的特点。中职学校布局在这些地区,还可以刺激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有效的聚集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生劳动力。

四、中职学校布局中小城市办学,有利于大城市功能提升和优先发展

农村生源直接进入大城市学习生活,会增加城市的负担,影响城市的功能发挥,同时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正确的方法是让大城市优先发展起来。国外一般都是先发展大城市,再由大城市带动卫星中小城市,由中小城市带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发展。以重庆主城发展为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重庆作为西部中心城市的四大新功能正在形成,一是建成全国的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增长的中心,这就意味着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建成西部的航运中心,国际物流和贸易将得到大发展;三是建成西部的结算中心,与国际金融接轨,对国际金融和会计结算人才需求增加;四是建成多个国家级保税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重庆成为国内唯一“内陆开放高地”,使重庆发展步入“双核”驱动时代:东边核心是以两路寸滩的保税港区,依托水港、空港,侧重保税物流,辐射本地及周边省市;西边核心是西永综合保税区,依托西永微电园高科技项目集群,侧重保税加工,重点发展高端IT产业,为全球电子信息类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在重庆落户、发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务。大城市快速、优先发展起来,使城市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增强,从而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带动周边的卫星城市和边远地区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中职学校布局在中小城市办学可以减轻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少受大城市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安心学习,磨练艰苦意志,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习惯。农村学生先在中小城市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个城市生活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内,学生的人生观将逐渐成熟,能明辨是非,能抵御城市生活的不良诱惑,学会在城市生活,当具有城市生活的能力后再进入大城市就业,对城市的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起到助推的作用。

五、利用土地置换使中职学校自身得到较快发展

许多一线城市的中职学校办学时间长,历史长久,在城市中占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但校园面积并不太大,这类学校靠自身的努力要快速发展起来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历史欠债多,负担重,招生的无序竞争,成本过高;二是其主管部门多为不同的行业,不重视中职教育,没有足够的投入;三是中职学校在城市中心办学极不容易,农村学生在城市消费高,学校运行成本增加,身处闹市的学校管理难度大,学生难于静下心来学习,极容易受城市中不良氛围和不和谐的环境影响。

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功能定位逐渐向着国际金融、商贸和物流转变,经济的飞跃发展,城市的地价不断升值,寸土寸金,黄金的地理位置被中职学校占据,发挥不了更大的经济用途,与城市的功能扩展不相协调,政府、开发商也极力想将土地改变用途,使其增值和发挥更大的功能。这对中职学校来说,迎来了极好发展的机遇,将中职学校从市中心迁向开发区或二、三线城市,建设具有较大规模、高水平、功能完善的中职学校,实现与开发区配套,增强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而且可以利用开发区的各种优势来推动中职学校的各项建设。

中职学校易地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将身处中心地段的土地通过政府评估后按市价转卖给开发商,由政府提供二、三线城市或经济开发区的低价土地进行易地重建,利用土地运作的差价重新建设学校,可以使学校原有的面积、校舍、实训实验资源、体育设施、辅助教学设备增加数倍,改变学校的面貌,使学校一举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另一种方式是中心城市的中职学校与中、小城市或边远地区的职业学校重组,在一定区域的中心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利用这些学校现有的校舍进行扩建或重建,整合已有的资源,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以职业学校建设带动城镇建设,利用土地置换的资金优势,改变过去小而散的状况,实现集约化办学。

参考文献:

[1]李涛,吴安新.教育城乡统筹的理性培育与均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1-5.

[2]王屹,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1-23.

[3]朱新生,张栋梁.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条件性资源研究[J].职教通讯,2005(7):11-13.

责任编辑 徐惠军

作者:张光跃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