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德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塑造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学情,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 篇1: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当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高新科技的核心和代表,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它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并且日益迅速地、强有力地进入教育领域。站在时代潮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制定积极的对策,是当前中学德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对中学德育具有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有万万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中学德育的变革,它扩大了德育空间,丰富了德育的方法途径,加速了德育手段现代化和德育主体的个性化,给当代中小学德育工作创建了日新月异的多彩局面,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向前发展。而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也对中学德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如下:

1 不可轻忽的负面影响

(1)垄断信息,真伪难辨。一些信息大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垄断信息资源。特别是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垄断,使其可以肆无忌惮地向他国的学生传播错误思潮,传输其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以削弱他国优秀的文化道德传统和基础。这种传播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缺乏辩别能力的学生极易受骗上当。

(2)不良信息,污染严重。由于技术、管理、立法等方面存在的漏洞,以及网络的开放性,致使信息高速公路上奔涌着一股黄色浪潮,许多学生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种种迹象表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无疑是许多中学生早恋、过早发生性关系和暴力行为的导火线。

(3)网络信息,良莠难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网络和校园,使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中学生无所适从,无法辨别香花毒草。由于中学生自制力较差,整日钻进网中,跟着感觉走,浑浑噩噩,难以自拔。有的学生上网一泡就是一天,严重的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调查,上网青少年中大约有七成沉迷于网上聊天,成为“网虫”,甚至不经意中发生了网恋,游离于现实生活,与家长、老师格格不入。据有关媒体报道,长沙、上海、南昌等城市,就曾发生学生连续上网猝死网吧、离家出走等悲剧。

(4)滥用网络,聊天风靡。由于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很容易把网络当成他们躲避负担与压力的“防空洞”。据国家信息产业部2007年初的统计,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到1.44亿。在中学生中有80. 49%的学生喜欢上网,有1.2%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8个小时,从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来看,热衷上网聊天交友的比例最高,接近20%。

2 中学德育如何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利和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传输信息速度快、质量高、效果好的优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应用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把其作为工具和载体,来传输德育信息,达到德育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减少和消除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网络教育,既不要因其具有优势而盲目发展,也不要因其有负面彭响,谈网色变,因噎废食。

(2)积极发展德育信息技术,加速德育现代化的进程。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除了它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外,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在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角逐的重要武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工具。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只有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校园网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去占领德育阵地,才能掌握德育的主动权,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并减少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3)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监管。对现代信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关注,并通过政策、法规以及现代科技手段,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监管。对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网吧要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等文件的规定进行管理。对校园网安装网上信息安全灶,净化网络信息。社会、学校和家庭在传授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键康的网络道德观。要功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以便教师进行及时指导和有效监督,使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4)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中学德育队伍。当前,中小学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现代科技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我国实施中学德育工作的宝贵经验,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提高他们的德育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水平、德育信息加工制作技能以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加强学校计算机过级、多媒体制作等继续教育的力度。中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文化中的“网毒”类型,熟练掌握上网技巧,及时了解各类网站的信息状况,将一些优秀的网站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要了解学生上网的兴趣与目的,指导、点拨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

作者:黄 绢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 篇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德育工作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塑造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学情,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先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然后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创新策略

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小学生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还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前德育课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小学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营造有利于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促进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德育成为小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获得知识途径单一,主动性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很多学校德育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所以,很多教师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在教学中照着教材讲、照着教案讲,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不懂得自主探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指令对德育知识死记硬背,学生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1]。还有一些學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对教师过度依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健康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陈旧,脱离时代。德育内容丰富,涵盖了生活、科学、品德、地理、历史等众多知识领域,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宰着课堂,偏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深层次的研究,只注重讲解教材的语言文字,介绍画中的人物和场景,把德育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2]。还有的教师年纪大,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不灵活,所以很少使用新的教学工具,使得德育课枯燥、乏味,学生的活力没有被激发出来。

3.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依赖性强。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在作祟,很多教师不会主动地去完善教学环节,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小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不会主动和教师互动交流。有的教师只给学生播放电子课件,不与学生互动,小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敢举手提问,整个课堂死气沉沉,难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3]。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环节较少,甚至有的时候不设置课堂提问,这样学生就没有参与互动的机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1.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课堂是做好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所以,小学德育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丰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给小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防止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先进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为德育教学服务[4]。同时,教师还要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借助信息技术为小学生营造知识探究的学习情境,调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和生活,进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开展微课教学,丰富学生情感。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走进了德育课堂,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另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把小学生的兴趣点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现行的德育教材大多是通过选用一个或多个主题故事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虽然教材内容是图文并茂,迎合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却是有限的,对于书中的图文故事经常看得是云里雾里,缺少情感活动,看不透教材的本质,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深度。而通过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素材制作成微课,把书面的文字变成生动立体的图像、视频和动画,从而引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小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上灵活地应用微课解决重难点,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真正达到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个微课,使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微课,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营造生活情境,调动参与热情。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小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知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还可以引发小学生对生活的关注。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异性,其中有很多内容距离小学生比较遥远、陌生,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那些抽象、遥不可及的教学内容用真实、直观的影像资料展现出来,触动小学生的内心,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讲授民族团结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播放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运用多彩的画面、悠扬的音乐、有力的解说,唤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民族团结的高尚道德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到公园去清理垃圾,向人们宣传文明礼仪,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进行义卖等等,以此锻炼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的教学模式正在悄悄改变,由传统单调的教师讲授向机动灵活的实践活动转变,课堂不再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小学生的视野投射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思维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内化道德认知,并把道德认知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教师经常会发现很多小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熟视无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讲清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道理。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鼓励小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资料,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后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将小学生的成果和收获集中展示,用真实、鲜活的材料触动小学生的内心,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德育实效。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向榜样、模范学习的主题班队会,让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先进人物的事迹,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进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5.运用网络优势,增强认知能力。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使教材不再是德育教学的唯一资源,扩大了德育教学的课程范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大开眼界、大饱眼福。以前,小学生学完教材就完事了,没有练习的材料和实践的机会,而如今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练习材料,丰富小学生的认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适当延伸和拓展,整合小学生身边的事例融入到教学中,深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教育意义,以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学生身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例子制作成课件,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引發小学生的共鸣,强化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上最新的新闻报道、热点话题、图片等网络材料,作为课程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组织小学生讨论和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一堂课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德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拓展了小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德育教学不再单调枯燥。对此,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小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有效增强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深化小学生对社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进而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珍,张宝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J].中华少年,2015(27).

[2]隋金龙.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模式创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

[3]井中振.谈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构建[J].中国农村教育,2018(23).

[4]沙青青.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

编辑:郭裕嘉

作者:陈明生

信息技术学校德育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在特教学校德育中的运用

摘要:在特教学校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各类评价软件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其树立自信;利用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开发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德育模式,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特教学校 德育

对残障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残障学生有着不同于健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有着较大的困难。尽管如此,做好残障学生的德育远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为此,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德育内容直观、具体化,帮助各类残障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培养其基本的道德品质,提高品德素养。

一、借助评价软件,激发学生自主意识、树立自信

(一)依托现有评价软件,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班级优化大师”操作简单直观,学生易于接受,轻松获得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教师可将“班级优化大师”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设计个性化头像,让学生爱上学习。智障学生大都处在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利用一些个性化的新颖设计,如一朵小红花、一辆小汽车、一个棒棒糖等,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爱上学习。

2.及时点评,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优化大师”实时给学生发送点评,即时刷新排名情况,激发学生的進取心和竞争意识。

3.适时夸赞,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找到自信,促进自身素养的发展。

4.报表的自动生成,让学生的表现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就能明白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二)自主开发评价激励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自信心

学校制定评价激励制度,配套开发评价激励软件,来激发残障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楼一角设立“牛牛币”奖励区,奖励柜里摆满学生喜欢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以及卡通动漫玩具,在柜台旁边摆一台“牛牛币”奖励查阅机,学生可随时登录自己的账号查阅奖励情况。“牛牛币”积累到一定额度,学生可自行兑换自己喜欢的相应价值的物品。学校再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奖励结果公布在校园网上及学生资源平台的个人空间,将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校内校外获奖及表彰情况等及时宣传给学生、老师。通过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电子奖励币”,增强他们对各类学习活动的兴趣与自信,激励他们养成良好行为的自觉性。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后行为进行对比,将自己的表现与同学比较,找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品德

(一)主题活动中,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班主任可利用班队会,从网络上搜索下载各类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有些残疾学生认为自身有缺陷,消极、自卑,进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消除其自卑感,利用班会向学生宣传贝多芬、张海迪、海伦凯勒、周婷婷等人的事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勤奋进取。同时,可适当地给他们一些反面典型,启发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诱惑,遏制不良行为。例如,对低年级学生,可播放一些童话故事,重点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中年级学生,可借助一些寓言动画,帮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到了高年级,可下载一些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观看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慢慢过渡、层层递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学科教学中,挖掘媒体资源中的育人元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各学科教学都承载着品德培养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挖掘育人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例如,在聋校高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中,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说,无法感受到革命的艰难。老师在讲解时,就可以运用课件播放五壮士跳崖的视频,学生被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和鼓舞,恨不得也冲上战场与敌人拼杀,助五壮士一臂之力,其爱国之情也油然而生。再如,很多古诗词或通过歌颂的方式追忆先人烈士的行为;或通过爱憎分明的文字控诉社会的黑暗;或通过描绘景物赞美祖国的大好江山。这些德育元素蕴含在文字当中,学生是很难理解感悟到的,更无法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哲理。而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可以解决这些难题,教学中,将诗词中的景象以生动的画面展现出来,将诗词中的情感用音乐、视频等直观呈现,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三、利用多种信息手段,优化德育模式,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一)录制德育微课,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录制微课前,先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家长开展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需求的调查。学校依据调查结果,确定“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爱老敬老”“讲文明懂礼貌的小故事”“我爱祖国”等适合不同残疾类别、年龄、残疾程度的微课内容,成立微课制作小组,依据教师撰写的脚本制作微课。在微课视频使用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观看、学习,再通过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讲解,加深他们对微课内容的理解。

(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学生会感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从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利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小机器人,提前设置好教育内容,让学生与小机器人进行对话,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

(三)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尝试沉浸式教育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现实学习环境,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如我校投入建设的VR功能教室,学生在交通常规的虚拟环境中学会自觉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知道如何排队上下车、如何过人行横道等。对于视力残疾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系统中通过触觉感知学习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对于听力残疾学生,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比较强,可以给予更多的视觉感官刺激,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于智力残疾学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动画场景,使教育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其专注度。

作者:陈夕娥 胡向红

上一篇: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广电集团新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