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

2022-12-10

1 中等职业学校及其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现在基本是“免试入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已有初中毕业证但知识不达标的学生, 二是没有读完初中的学生, 包括只上到初一就辍学的学生。现在的客观事实是, 没有多少学生是自愿来中职校学习, 也没有几个学生有良好的初中学习基础。这里面牵涉的问题很多, 如有国家对中等职校的定位问题;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的因素;专业与课程的设置问题;教师与教学设备的问题。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恐怕是学校与教师最为头痛的。由于高校这几年的不断扩招;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与实际需求不符, 学校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只能是靠扩大招生来解决。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而是专注于娱乐、交友, 专注于穿着打扮、追赶潮流, 专注于课堂上起哄、与老师对抗。他们用这些行为来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并引以为荣, 师生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很困难。可以说, 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道德素质比较低下。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所以, 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问题上, 德育应是第一位的。教育应该首先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成为一个勤劳、善良、积极进取的人, 这是对其进行其他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是教育事业最基本的要求与保证。现有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要求, 他们需要与时代接轨的、新型的德育教育。

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创新

虽然德育课效果不佳是各级学校的通病, 但中等职业学生的表现让社会更为失望。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教育方法简单化:基本上采取的是课本知识传授或做大报灌输的简单教育方法, 缺乏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组织机构, 事务性工作抓得多如:档案管理、卫生检查、学生错误处理, 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时代学生创造的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利条件, 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上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的现实与时代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 信息素养教育与德育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 9 8 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或者说信息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辩的反映能力。也有人译为信息文化, 其本义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理念。要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与未来劳动者, 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信息社会中公众获取信息并不难, 难的是获取有效信息, 自主分辨和判断信息价值, 进而加以选择和使用。媒介信息必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商业动因。通过大众媒介传载和建构的大众文化,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 而新媒体的扩张使原本纷繁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人们把大众传播媒介称为“看不见的学校”, 而这所无形学校的课程, 甚至比传统学校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 如何教育学生明智理性地辨识大众媒体, 尤其是如何培养学习者辨别信息之真伪和美丑, 反思媒体对个人正、负面影响的能力, 亦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

4 信息素养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信息素养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是指在德育教学过程中, 把掌握传媒知识、获取传媒技能、提升信息素养等活动与德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两者有效结合的方式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尝试。

4.1 把媒体作为交流工具

把媒体作为交流工具主要用来完成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情感与信息的交流。交流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硬件条件具备的环境下,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报道、专题讨论、B B S或聊天室,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或简单浏览, 或发表意见, 或提出疑问, 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袒露出来, 师生之间可以真诚地交流。对于学生来说, 老师不再只是板起面孔进行说教的“老夫子”, 而是能够与他们共同关注相同的问题, 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朋友。对于教师来说, 增加了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 能够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能够真正地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真正地做到德育以人为本。例如, 本人曾任教的班级07商务 (1) (2) 班, 07文秘班, 07会计大专 (1) (2) 班等班级都建立了Q Q群, 在群里, 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信息、交换意见, 即可以提出问题, 寻求帮助与解答, 也可以发表见解, 互相讨论, 针对在课堂上没有机会提出的疑问进行探讨。这种方式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 增进了感情, 减小了距离, 使学生更加信任老师, 老师更加欣赏学生, 这种积极的改变有利于促使德育“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2 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德育的内容

一是对现有的信息内容进行解构与分析。比如5.1 2汶川地震后, 可以根据“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一个主题, 选择表现此主题的各种媒介来相互比较, 探讨哪种媒介的表达方式更吸引人, 哪种媒介更简洁明了, 哪种媒介的可信程度较高,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从而可以增加学生对媒体内容的分辨能力。也可以针对同一种媒介, 看它在哪一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哪个专栏比较受欢迎, 其原因是什么。还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报道或节目, 讨论其优缺点, 评判其得与失。如万科的“捐款门”事件中, 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 自己是怎么分析辨别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学习, 使学生了解所有的媒体都是经过有意的组合、筛选、设计之后所呈现的产物, 并非全然真实, 更反映出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分辨真实与影像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学生们增强了对媒介的了解, 增长了知识, 削弱了对媒介的盲目信任, 提升了辨别能力。

二是学生自己制作广告、报刊、新闻等媒介内容此活动并不是强调制作这些内容的能力, 而是让学生亲历制作过程, 增长媒介知识, 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例如, 在讲宗教这方面内容时, 本人要求所教班级的学生以分组形式做一份反对邪教的手抄报活动。这样可以激起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搜集资料, 选取主题, 策划专栏, 安排版面, 不仅锻炼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而且可以增强团队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进步, 不是竞争的结果, 而是源自共享整个团队的知识和资源。

三是对媒介的某些特质的讨论如: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会辨别新闻、记录片、戏剧以及媒介故事与新闻之间的差异。受众问题——主要讨论受众和媒介的关系, 受众对某种媒介或内容是否接受, 反响如何等问题。

5 结语

如何直面中职教育的实际困难, 在发展中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时代赋予中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信息技术的提高、互联网以及其它传媒工具的普及使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心智的成长极大地受到各种传媒的影响。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不稳定的身心发育阶段, 被种传媒打左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 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把德育教育有机地和素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种传媒的优势也许是改善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不利局面的有效途径。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大多都是各方面素质不高, 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进入到职业学校, 对其进行品德、道德教育比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更为重要。本文在介绍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论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整合的意义、目的和几种实用的整合方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田德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及意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2) .

[2] 范翠香.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山西科技, 2003 (05) .

[3] 屈勇.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9) .

[4] 张亚莉.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03) .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去库存会计核算方法优化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