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音乐教学论文

2022-04-1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课程音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程音乐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音乐教学评价初探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那么,具体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上,我们应如何来评价呢?

一、情感评价

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信息传递,不是单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而是用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学的规范和创新评价应在一个大的背景下灵活展开,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

二、过程评价

在音乐课中,我观察到多数学生注意的是愉悦性。没有兴趣,谈何喜好!我在苦苦反思,我的个性开朗活泼,有时也挺幽默,学生经常被逗得开怀大笑,但为何他们却没有一种对音乐课完全自我的投入呢?更让人不解的是总卸不下戒备的面具。

1.重视音乐欣赏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主客体的转换,在以往的欣赏课中,往往是教师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评价,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欣赏音乐舞蹈的潜能。

2.让学生评价教师

从哪些角度去评价,设计哪些评价指标,最重要的是导向问题。而且,学生参与评价,是促进素质教育走向深入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公平地考核教师的一种方式。这已经不是该不该搞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怎样制度化的问题。首先,它是教师了解教学状况最直接、最有力的一个方面。其次,學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是有发言权的。

三、多元评价

1.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也应贯穿于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但平时应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实施日常形成性评价。

2.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是在起初就确定一些项目,如唱歌、演奏、舞蹈、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在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

除上述评价之外,还包括考试评价、自主评价、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城内第二小学)

作者:肖志芳

新课程音乐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把信息技术广泛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性地学习。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精心组织生动而富有活力的音乐教学?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的应用使得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把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的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而是通过电脑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情感体验、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软件展示了蒙古人民生活的美好画卷: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宛如白云一般,一顶顶蒙古包洒落在草原上,“那达慕大会”上蒙古人民载歌载舞,进行摔跤、射箭、赛马比赛等场景(配上蒙古风格的音乐)。极具异乡情调的生活环境、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是那样新颖,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蒙古人民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过着美好生活的瞳景。

2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原有的知识中去学习和理解音乐,这就要求尽可能地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时时感受到音乐就在身边、音乐具有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针对普通中学音乐课课时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欠缺这一现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生动直观的影像资料对音乐课程中涉及的音乐知识(如各种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的异同;中外戏曲的特点;交响乐、轻音乐、流行音乐的不同风格;等等)进行展示,使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知识,增加信息量,开阔视野,也能够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信息技术手段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

3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省时省力,增大教学容量

在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背对学生在黑板上用粉笔拼命抄写音符和歌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凸显课堂组织松散,一堂富有激情、美妙的音乐课变得使学生厌倦而乏味。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只需在备课时把所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制作成课件,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课件呈现在屏幕上,还可以通过电脑演示文稿的制作,使各种字体用各种颜色带着不同声音用各种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

器乐教学是学生直接参与的艺术实践课,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把学习的曲谱事先抄在黑板上。如今,使用信息技术,把课前准备好的曲谱放在实物展示台上,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而且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充信息,丰富资源

数千年来,人类创造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教材只是选择了其中极少的一些优秀作品。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显然是不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育的时空界限。影视、广播、网络上关于音乐方面的资料是应有尽有,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施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新年”一课时,笔者改变了以往学完歌曲,再让学生谈谈家乡过年习俗的教学程序,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各个民族风俗是怎样欢度新年的,世界各国人民在过新年时有些什么不同的习俗,庆祝新年的歌曲还有哪些,等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

音乐是情感艺术,也是听觉艺术。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既适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共和国之恋”一课时,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教学内容的视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知识分子面对落后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展现出他们的崇高品质和爱国情怀。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他们因祖国的贫弱受尽歧视和不平,却仍然发奋苦读;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放弃已有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思念已久的祖国;回国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高科技推向令人刮目相看的境地。看着视频,听着音乐,学生会联想到很多。

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两弹一星的发射过程,直观形象的实录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理解音乐作品。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艺术形象,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

6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信息技术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建构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音乐知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7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是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启发来实现的,即音乐教育完全可以抛弃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理论灌输,而将音乐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课的审美感知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信息技术的运用日趋成熟和其功能的多样化,在音乐课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在对音乐作品展示的全面性和强烈的美化、感染功能。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以结合乐曲和内容的介绍,播放视频片段,结合镜头画面指导学生如身临其境地欣赏全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在欣赏钢琴曲《黄河大合唱》时,教师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后,指导学生通过观看信息技术展示,从视觉、听觉方面进一步体会乐曲的主旋律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他那浑厚、深沉、奋进、激昂,进一步体会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从而在心灵深处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荣辱感。

8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个别化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例如,演唱、演奏、技能教学又是以一对一方式,不仅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而且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网络化教室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体验到成功乐趣时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创造心灵得以展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得以贯彻落实。

总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音乐课与传统音乐课相比,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怎样在音乐教学课中用好现代教育手段,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学习,进一步提高。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音乐课教学一定会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作者:邱雯雯

新课程音乐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音乐教学评价浅议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评价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音乐课程评价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标准性原则。那么,具体落实到音乐课堂教学上,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音乐教学呢?根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情感评价

现代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教学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来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课程目标具体涵盖了三个维度,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式、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音乐课程目标中最核心的目标,它包括“丰富情感的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其教育效应主要体现在熏陶、体验、感染等情感层面上。所以,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评价

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的,这里的“实践活动”是指一个过程,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

1.注重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学生评价

在以往的欣赏课中,往往是教师的评价代替了学生的评价,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学生欣赏音乐舞蹈的潜能。现在,教师通过运用多样化的现代传媒,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欣赏有一定的认知。欣赏蒙古的《牧歌》、新疆的《青春舞曲》、藏族的《走进西藏》、东北的《秧歌》、芭蕾舞《白毛女》选段和《红色娘子军》选段、国际标准舞《华尔兹》、拉丁舞《牛仔舞》《桑巴舞》、时尚的《街舞、劲舞》等等,学生均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蒙古舞,刚柔相济,热情奔放,具有蒙古人的性格;新疆舞“移颈”动作的民族性,节奏欢快,常用打击乐器手鼓,载歌载舞,抒发新疆人民爱生活、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藏族舞,长袖轻扬,祥和优美;东北秧歌具有“浪”“俏”等特点,用手绢花的变化烘托舞台气氛,突出欢快、喜庆的音乐主题;华尔兹舞曲轻快、明朗而动人,得到美的享受;芭蕾舞是一种优雅、舒缓的舞蹈,脚尖、肢体、身躯等都会“说话”,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拉丁舞则表现出活泼、自由、热情奔放和充满浪漫的情调,使人赏心悦目。

注重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学生评价是音乐课堂教学中主客体的转换,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激发了他们课余对音乐舞蹈欣赏的关注,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使音乐融入生活之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评价,收益匪浅。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性评价

音乐课的学习不能只限于结果。班级里六十多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如果只限于终结性评价,往往把学生定格在僵化的毫无激励作用的档次上,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谈不上陶冶学生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如在《乐海泛舟》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看学生能否以自然、甜美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的意境;能否真正感受到《鳟鱼五重奏》中不同演奏手法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能否感受到《惊愕交响曲》中最具有特色的变奏手段;能否主动了解舒伯特等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等等。这里的“能否”二字很重要,只要“能”就达到目的,“深度”另当别论。这个“能”就是一个过程,学生从这节课的开始到结束,从“不能”到“能”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体验情感的过程、获得成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享受了快乐,建立了自信。

三、考试评价

众所周知,考试是对教学效果评价最常见的方法,指令性课程范式将音乐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因此考试也是统一的预定性的。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总是一首歌加一张试卷,考试由老师一人说了算,这样的评价往往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都只是平庸者或失败者。事实上,学生因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在音乐表现上不能样样都突出。有的擅长演奏,却不喜欢唱歌,有些喜爱唱歌,却不会舞蹈。一个人声带不好,学声乐就有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使考试的评价更趋公平化、合理化、多元化、个性化。

1.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形成性评价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情操是长时间的、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平时应尽可能通过观察、提问、阶段抽测,实施日常形成性评价。

2.特长评价

特长评价就是在学期初确定一些项目,如唱歌、演奏、舞蹈、作曲、音乐表述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告诉学生到期末以组织音乐会或演唱会的形式进行测试。这种多元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艺的展示,也促进学生平时的努力,激励学生争取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使不同爱好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3.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它以“快乐参与”为主线,以“班级音乐会”为载体,对学生的吹、拉、弹、唱等表演形式不限。自主评价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互评的权利。从而构建一个真实、民主的音乐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描述性、鼓励性语言为主,尊重学生纵向的发展,音乐等级要适度放宽,避免教师片面的主观评价,尽量使评价具体化、人性化。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性、封闭性,拓宽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现代音乐教学中多样性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体验到成功,增加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

作者:孙丹萍

上一篇:生理学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多媒体网页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