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论文

2022-04-19

【摘要】开发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转化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论文 篇1:

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校本课程开发后,我国小学音乐的校本课程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小学音乐校本课程还在向着创新性、多元化的方向继续迈进,将成为更加符合我国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之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策略

一、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小学音乐师资情况的影响

在进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所以,在音乐校本开发过程中,音乐教师的师资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教师的数量。在大多数学校,音乐教师的资源都保持在劣势状态,特别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学校中没有一定的音乐教师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一项难题。(2)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在我国许多小学,存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水准低、学历不高、教学水平差等现象,这种现象都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对课本及课程内容缺乏认识,从而使音乐校本课程受到

影响。

2.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我国大多数小学,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这种片面的看法使音乐课程遭到了忽略,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部分学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让一些所谓的“主科”占据了音乐课程的时间,不仅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创新性也有所下降,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展。

二、促进现阶段小学音乐校本开发情况的对策

1.加强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在我国众多小学中,只有不断地扩大音乐教师的队伍,引进一批专业水准高、创新能力强、能力素养精的教师队伍,才能在进行校本创新时,提出比较专业的教学标准,创设出比较贴切的教学理念,编排出比较科学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2.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在开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时,应当大量地关注民间的文化资源,并且加以创新,运用自己独特的思路将其融入音乐校本课程中去,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3.利用社會音乐资源改进小学音乐校本课程

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整理并且搜集大量的音乐资源或让学生去观赏一些社会中的演出,使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让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有所

提高。

在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在音乐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就我国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音乐校本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对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同时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地方的音乐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使小学音乐课程真正地走向音乐校本课程的道路,从而使校本课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好的

作用。

参考文献:

金世余.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J].北方音乐,2012(03):121-122.

作者简介:丁霞,女,1984年2月出生,汉,江苏省南京市人,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丁霞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论文 篇2:

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探讨

【摘要】开发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转化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影响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开发音乐校本课程。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校本课程

本世纪初,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及其管理体制。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及其开发活动的出现,正是在音乐课程领域顺应这一要求的体现。就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通过发掘、整理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本地区音乐文化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比较薄弱,音乐校本课程开发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试就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展开探讨,以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指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绕,开发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吸收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尚习俗和民族语言等不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也拥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成为中华多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发展好,才能有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艺术。就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结合起来,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同本民族音乐文化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及内心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族群凝聚力的内核,是族群保持自我特色的关键。少数民族音乐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具有极强的价值,其所体现的韵律和节奏可以使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体验和启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因此,加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挖掘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让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将民族音乐文化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音乐素养。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4]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校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音乐教育是确保每一位国民获得音乐基础素养的根本途径,不仅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平等的文化价值观,拥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廣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延续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然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正日益恶化,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因为长期处于“原生态”状态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濒临灭绝的危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代浪潮的冲击下,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俗活动的逐渐弱化,对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渠道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因不能有效传承而渐渐消失,故而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加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认识和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缘由、文化积淀以及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本土音乐文化素养,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建设民族音乐遗产的意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

二、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音乐校本课程是以本地区的音乐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和音乐教师为主体,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目的所开设的音乐类课程,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自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在保证学生接受基础音乐教育之后所应达到的共同素质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音乐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在照顾地方和学校差异性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发展、保护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在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师资力量薄弱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拥有具备本土音乐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是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开发能力有限的状况,不利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据刘江峡的调查,东北地区有5所锡伯族学校,其中仅有1所学校有较为系统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即使这所学校其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只能靠2个教师担任锡伯族音乐、舞蹈教师。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此外,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知识能力储备不足,笔者在进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行民族音乐作品推广时,对当地四所中学的音乐教师也进行了访谈。Y老师提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唱法,我个人觉得不知道如何欣赏,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在这方面还没有尝试开发过校本课程。”

(二)学校重视不够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学校对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不少中小学对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重视。据刘小宁对海南陵水地区代表中学的调查,陵水县教育局已经印刷出版了与黎族民歌相关的音乐教材,但是该教材尚未在整个地区普及应用,目前仅有部分声乐及合唱教师掌握复印副本,尚未普及。另据张爱琴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研,TX老师是银川市DW中学“花儿”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然而,随着DW中学的撤销,TX老师被分配进另一所中学,由于该校不重视“花儿”的传承,该老师被安排讲授地理课,“花儿”校本课程便没能继续开展。[8]此外,由于校方重视程度不够,很难保证开课时间,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硬件设施也无法及时到位。S老师在笔者调研时说道:“学校两周才有一次音乐课,而且没有音乐教室。”Y老师说:“有一年上级组织我们学习过土家族的清江舞,但是学以致用有点难。主要是没有场地也没有时间。一节课学不会,需要很多节课。学生在教室又不好跳,拉到操场人又多,一个老师也顾不过来,所以我老是觉得困难很多。”

(三)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效果。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学生喜欢本民族的音乐,并且认为进行相关的学习是重要的,但在音乐课程实施中主要靠音乐课渗透和兴趣小组的方式,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效果。据刘江峡对锡伯族学校的调研,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持有积极的态度,学生中喜欢锡伯族音乐的占57.7%,但由于教学方式方面的原因,学生对锡伯族音乐课程的掌握程度却不容乐观,会唱一首以上本民族歌曲的学生仅占34.8%,有40.1%的学生把其他民族的乐器误认为是本民族的乐器,另有19.8%的学生不知道本民族的乐器。从笔者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4所中学200名学生的调研结果看,仅有7.14%的同学表示,音乐课的内容会根据班级同学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设计,也仅有2.98%的同学表示学校曾邀请过民间艺术家进课堂,学校欠缺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很难通过学校途径接触和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三、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说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渠道,那么音乐教师则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性文本”。各地各校应培养具备丰富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中小学教师。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音乐知识技能的层面,更应该挖掘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加深对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为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此外,应聘请一些民间艺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带领学生参加民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都是培养学生成为“活性文本”的有益渠道,民族音乐文化也因此得以传承。

(二)开发民间音乐资源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和历史之中,反映着本民族的性格气质、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心理、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各民族精神的结晶。各校应与当地文化、音协和民委等部门开展协作,将一些民族性强、欣赏价值高、易于开展普及的少数民族音乐加以整理开发,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乡土音乐文化,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这里以初中音乐统编教材为例,每册有五个单元,均是按照主题编写的。例如七年级上册,分为“歌唱祖国”“缤纷舞曲”“草原牧歌”“欧洲风情”“劳动的歌”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5-6首乐曲,其中3首是必学作品,另外2-3首是选学作品。教师可以将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按照统编教材的主题编写,例如东北锡伯族学校可以把“家国情怀”中涵盖的歌曲编入“歌唱祖国”单元,土家族地区的学校可以把丧歌“撒叶儿嗬”编入“缤纷舞曲”单元,云南地区的学校可以把本民族的平腔和高腔编入“草原牧歌”,各校可以把各民族的劳动号子编入“劳动的歌”单元。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往往由多民族学生构成,这还要求各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需要统筹兼顾,帮助学生建立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四)教学形式多样化

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对音乐本身的热爱。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常见的民族舞蹈、独特的乐器,或者设置特定的音乐情境等这些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形式、音乐素材来丰富音乐校本课程资源,亦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通过改编民族舞蹈广播操的方式,挖掘音樂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06-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3]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4]何晓兵.契合:电视剧音乐的价值支点[J].中国音乐2004(1):50-65.

[5]刘江峡.东北地区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刘小宁.海南黎族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以陵水地区代表中学为例[D].海南师范大学,2017(22).

[8]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以宁夏回族白治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145.

作者简介:刘冰,1989,女,泰兴,民族教育在读博士,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作者:刘冰

校本课程小学音乐论文 篇3:

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及价值解读

【摘要】文章主要以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及价值解读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音乐古筝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价值,包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次从制定古筝校本课程教学目标、古筝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有效方式,进一步提高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的建设速度,保证小学音乐古筝教学质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价值

音乐是一门具有艺术性与趣味性的课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积极思想。在小学音乐阶段,古筝校本是一个具有历史特征与时代特征的乐器,音色动听、演奏灵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情感,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然而目前小学音乐古筝课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学观念的固定化,过于注重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十分必要,以下为文章对此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一、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价值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小学音乐古筝教学而言,掌握古筝乐曲的韵律与情感,需要演奏者心灵与手的相互配合,演奏者手指动作的速度与力度影响着乐曲的效果[1]。古筝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加强学生手指击弦的练习,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古筝发声时的音色与音质,利于学生听觉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培养,进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古筝的认知是技能决定一切,没有考虑到学生情感的培养,也没有树立乐曲的审美意识,导致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以考级为目的学习古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古筝校本课程,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学生在学习古筝演奏过程中会自主走进音乐的世界,体会音乐世界的美妙,使学生与乐曲发生心灵上的碰撞。由此学生便会主动学习古筝音乐演奏技巧,在演奏技能提升的同时升华自身情感,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有效方式

(一)制定古筝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制定古筝校本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项内容,第一是制定知识技能目标,第二是发展学习目标,第三是价值观培养目标。对于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古筝的基本音乐知识与技能。古筝作为古老的乐器之一,蕴涵着中华文化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古筝教学活动时,应关注古筝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加强学生对古筝历史的认知,了解古筝派别的演变以及古筝著名乐曲的发展背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引发学生对文化精神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2]。

对于发展学习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音乐的核心素养,小学古筝音乐校本课程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只是引導学生学习古筝音乐的基础知识,还要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向学生呈现生动形象的古筝乐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找到古筝音乐的演奏技巧与相关特点,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在欣赏古筝音乐的同时走进音乐的世界,发展学生艺术感与审美感,培养学生音乐赏析能力。教师在制定发展学习目标过程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喜好,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古筝音乐曲目,提高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转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价值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健全学生自身人格。一直以来,古筝享有“子者之器”的称号,以往的古筝音乐曲目体现出孔子的“中和之音”,具有较强的流畅性与圆润性,代表着君子的高尚情操与完美人格[3]。比如《梅花三弄》,在古筝的演奏中可以生动的展示出花儿的高尚气质,传达出对花儿高尚品质的赞扬,学生在欣赏过相关曲目之后,便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古筝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以整体授课为主、个体指导为辅,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多项音乐活动,丰富小学生的音乐情感,加强学生对古筝技能的掌握。首先是整体授课,小学音乐教师在设计古筝音乐的教学环节时,依据年级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将学生分为几个等级进行整体训练,例如高等、中等与低等,结合古筝乐曲的声部组织学生进行合奏。同时在教授期间以小型排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歌唱祖国》,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演奏,然后整体学生一起演奏,找到学生演奏期间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由此,树立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其次是以个体指导为辅。个体指导更加适用于乐器知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选用的古筝音乐曲目比较贴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细致地指导学生古筝演奏手型与演奏姿态,这样教师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之处,以较短的时间纠正学生的错误,不断培养学生演奏古筝的技能[4]。比如《愉快的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曲目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古筝演奏兴趣。在学生初步了解古筝曲目之后,将古筝演奏的方式与规律讲解给学生,并做详细的示范动作,发展学生的实际观察技能,接下来鼓励学生进行个体演奏,对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与认可,对胆小内向的学生给予鼓励与支持。最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最后是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古筝音乐活动。表演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古筝学习中组建古筝乐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筝比赛或者文艺演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演技能,激发学生比赛表演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建设及价值解读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小学音乐古筝校本的开发与建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情感,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陶冶学生情操。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教学校本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音乐古筝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古筝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3):211.

[2]刘琼英.初中学校开设古筝教学的优势与实施策略[J]. 音乐时空,2015(7):174.

[3]郝雪燕.校本课程中古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艺术评鉴,2016(14):135-137.

[4]黄燕.基于地方文化的音乐校本课程建设——以“紫阳”古诗词音乐校本课程建设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5(4):3-6.

作者简介:李云(1984—),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本科,杭州市临安区西林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

作者:李云

上一篇:日常英语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服装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