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论文

2022-04-23

摘要: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面向社会的综合发展,能够为社会建设输送具有良好职业技术水平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的发展,关系着职业技术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过去,传统的中职人才培养活动当中,主要是以基础性的课程知识讲授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论文 篇1: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现代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于专业能力和职业化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将实践课程的开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方向,因此,学校也应该结合岗位与企业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建设专业课程。机电专业是中职院校的一个基础专业,但是当下大多数院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过于偏向理论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教师需要对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

目前电工学与计算机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并且渗透到传统的机电学科领域,使得机电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得到一定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机电专业人才,是中职学校所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机电专业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该课程时,不能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1 重视课程专业体系标准化建设

随着教育的创新,课题的研讨上也需要教师做出一定的改变,从而达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规范。教师将专业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混乱的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不够重视,只注重最后的结果部分,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专业化教学的过程中其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落实。[1]因此,为了建设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性课程,教师可以将一些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专业内容的定义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部分,并且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技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懒的行为,还能够有效的保证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 优化考核制度保证教学的质量

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是中职学校对于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具体程度的一个检测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优化考核的制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种评判方式,分别为教师评判和学生考评,机电专业的学生其考核的内容则是针对专业课程的标准考核,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保障。在现阶段,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课程考核的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考核的制度都是教师按照以往的制度进行规定的,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与社会的发展。在考核制度方面,教师还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够完成考核的检测,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将夯实的机电技术应用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完善实训专业机器设备的建设

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开展的教学方式为实训教学,因此,这一课程的特殊性也就导致教学的机器设备有着很好的利用率,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中职学校当中又很多具有专业设备的实训室,而在专业机器设备的建设上,针对设备的添加和改善都应该由专业课教师直接的参与进去,并且结合学生的发展和当下该工作岗位的实情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形成一个教学合一的实训方案。[2]除此之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室作为一个小规模的教学基地,需要保证日常的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化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对于实训设备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基于专业项目开展一体化教学

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离不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行,教师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教学时,就是“工作过程”的体现。现阶段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主要的教學课程具备规范性、标准型和科学性的特点,教学课程的建设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具体的专业化项目,采用一体化教学的理念,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为核心,课堂教学为辅助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教师将技能与知识教学转变的体现,贯彻的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一体化,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针对理论课程讲解的模式,而是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更加侧重学生专业化能力、自主探索意识和学习方式的培养。[3]比如,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知识按照教材当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就算是教师讲解的十分细致,学生还是难以将该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将实践操作作为核心,以学生为基础形成台钻速度的调节、千斤顶的拆装等多样化的项目,将理论知识落实带项目学习当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于从实践当中探索真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地位进行了翻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强化专业化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且规划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发展方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始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进行开展,将培养社会技术人才作为核心重点,凸显出岗位需要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机电技术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要掌握实际的发展方向,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来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浅谈中职机电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11)

[2]王振振. 创新及深化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内燃机与配件. 2020(20)

[3]包小平.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3)

作者:全晶晶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论文 篇2: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面向社会的综合发展,能够为社会建设输送具有良好职业技术水平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中职教育的发展,关系着职业技术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过去,传统的中职人才培养活动当中,主要是以基础性的课程知识讲授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安排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以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往往只关注到了基础技术知识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适应日益革新的技术要求,并不能够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因而,在中职院校当前的发展中,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提升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是中职教育当中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專业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提质增效、建立健全专业人才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一)不完善的实训实操教学制度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要把实际动手操作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现今中职院校把工学结合、情景教学作为教学宗旨。但未做到真正有效的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电实训室的环境问题,不规范的配电设置会给学生的安全埋下极大的隐患。或机电所用的机械设备问题,机电设备的不合理配置也会给学生在学习上造成困难。在设备使用的方案上达不到统一标准,没有科学地进行实地调研工作,虽然有较高的成本投入但始终缺乏实用性。中职教师也会因为设备的实用性偏差而导致教学演示工作无法有效进行,理论模块知识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提升。

(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同样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习能力较弱,对于难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中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另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充分且有效的锻炼,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学习能力是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性保障措施,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授课模式较为抽象化

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式较为固化,方式单一,还是以传统的口头讲述方式为主要授课形式。脱离实操而单纯强调理论教学是不可行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具象化,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演示结果作为依据,使大部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书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到充分应用,机电技术实操时也感受不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机电技术学习中较高难度的问题,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会打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举措

(一)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认识

在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学生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形式之一。校企合作是实践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础,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建设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其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职业道德认识与职业价值认识。只有学生自身能够对未来工作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能够确保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在强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层面需要为学生提供全真模拟的课程教学环境,或是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在中职机电专业的教学当中开展相应的实训教学,教师在相应的教学过程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将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结作为课程教学指导的基础,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给予相应的时代内容,帮助学生对工匠精神树立起正确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将常规的课堂学习空间转移到外部环境中的企业实际工作与生产车间当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内容当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二)创新教学理念方法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同样是教学进步的根本性举措,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机电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后的问题,需要以工匠精神作为指导,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机电类专业教学目标。例如,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基地内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接受专业锻炼的机会。机电类教学对于基础设施要求较高,而通过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很好地满足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专业的机电设备,在以专业设备、仪器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对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完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课堂作业不能科学地评判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在任务式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应该适当的调整。比如在机电类任务式教学授课之后,老师不应该纠结于任务的完成度的高低,应该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小组合作的态度,学习技能的提升,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科学分配任务占比,并且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利用小组内部投票和各小组之间投票的方式选取出本节课的“学习之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结束语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始终是围绕对学生实操技术的提升和专业方向的落实展开,以培养国家一线技术人员为重点,贯彻实施以岗位需要和工作实践为目标的宗旨。近年来,由于机电技术的应用备受关注,在掌握其实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发展策略,可以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郁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电类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2):164.

[2]徐博.中职院校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116-117.

[3]赵红娟.中职院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4):245-246.

作者:赵凌晨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技术论文 篇3:

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应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将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模块课程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

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给以自身正确的定位。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对中职群体有着较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群体又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他们已是中考的失落者,他们拼尽全力没能挤进重点中学的大门,他们中考的成绩落差巨大,好的有近六百分,差的不到三百分,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运而生的是中職的分层教学,极少部分中职学生有目标围绕对口升学的综合职高,而更多的则是目标围绕就业的普通职高。中职学生中考成绩三、四百分,可以说在他们的学习上已存在着诸多缺陷,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佳,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志品质薄弱,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学科间不平衡,偏科现象严重,更甚者由于多种原因已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保持学校稳定,维护中职教育良好社会形象意义深远。

对职业中学部分学生,根据学生入学基础,按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重突破技术训练程度,针对本专业特点,打破学科的限制,按专业需求进行取舍,强调能力本位,突出技术、技能的训练地位。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较大的重组和调整,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必需,够用,实际”的知识点,而非一味求全求高。

笔者长期从事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一些尝试,摸索出既能符合专业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此希望能与同行共同探讨和完善,以此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

一、 课程体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基础理论适度够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强,结构合理

(一)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便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培养方案始终围绕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四个层面 ”, 即以学生的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主题;以职业素质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专业认知模块、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模快、专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由初级到中级的方向运行。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及时修订教学计划

本专业每年都在广泛的收集调研基础上,通过实习座谈、咨询专业顾问委员等方式,根据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分析职业岗位群需要何种能力要求,调整和组合专业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实施计划,适度向专业倾斜,体现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专业技能训练课服务。

(三)全面制订(修订)切合学生就业需要的各科课程标准

对新生的原入学基础和本专业毕业班就业知识需求作两个具体的问卷调查,了解两方面情况,一、现阶段机电专业入学学生学习情况、能力结构、兴趣特长、健康状况、发展目标等;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要求规格(也包括以上等方面)。有了以上基础,便于根据新教学计划,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对原教材进行取舍,使中职教育能力和生产实践结合更紧密。

(四) 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专业认知模块课程、专业技术模块课程、新技术应用模块课程,并整合了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图1:部分课程设置与整合

(五)专业课尝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加大实训改革力度,密切实训和专业课教学关系,构建项目式,模块化课程,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技能考证和学生技能实质性提高为最终目的。创造条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尝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让学生拥有“一张文凭,多种证书” ,真正获得一技之长。

图2 融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六)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和电化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有了以上基础保证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中,必须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过分倚重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课堂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开设指导性自学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成为必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加强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例如: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等内容都应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理论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掌握教学的进度与难度,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地演示,再通过测试软件,即可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程度,这就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若能大面积地推广多媒体教学,那么将彻底地改革“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

此外可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聘请校外实习基地或高等院校等单位的技术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的前沿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二、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

建立企业(行业)参与教学机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企业(行业)参与教学,就是有专业顾问委员会,他们由当地大型机械(电子)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及专业协会的各专业人士组成,对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合理的意见及建议。

所谓 “请进来” ,就是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聘请本行业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为学生授课,如《机械加工工艺实训》就是聘请当地知名气缸套制造公司专门负责设计、制造气缸套工程师和技师来校授课,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完整的图片资料,讲课时图文并茂,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

所谓 “走出去” ,就是我们的专业老师,经常去相关企业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经验,经常参加机械方面的展览会及行业协会,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收集新信息,并将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因此,学生所学到的不至于是陈旧而落后的知识。

另外重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广泛与社会、企业联系,建立可靠的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分组进入大型企业实习,通过实训,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机械产品的生产、机械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适应社会、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校外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主要来自校外实习基地,都是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负责在实习基地为学生现场讲解授课。实训期间,有工程技术人员给予指导,带队老师跟随指导和检查,学生的考核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从带队实训效果来看,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相当浓厚,学习自觉性也很高。例如,05级机电(2)班,按照教学安排的实习于 6 月底结束,学生们利用暑假期间自己联系企业又参加实训 30 多天,专业知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另外,大型拆装实验、电工考证、 车钳工考证及 PLC 技术实训等等,很好的保证和锻炼学生动手和实操技能。

三、适当开设选修课,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专业学生学习依据社会实际需求,适当开设选修课,灵活选择选修课的内容,以适应社会对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不斷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积极的选修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如形体训练、FLASH动画制作、网络基础、网页设计、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学、音乐欣赏、美术等,除此之外,为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适当地开设专业选修课,部分见下表。

本专业部分选修课列表

总之,创建适合我国国情、满足高科技发展下社会生产技术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既要保持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将是今后若干年内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职校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培养目标,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阮艺华.日本职业训练的模块式实践教学[M].

[2]黄克孝. “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事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A].

[3]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正茂(1976-),男,江苏洪泽人,供职于淮安市洪泽县职教中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机电课改。

作者:刘正茂

上一篇:国际运输中的保险合同论文下一篇:电影辅助英美文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