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专业职业技术论文

2022-04-23

摘要:立足“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分析其专业设置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指出了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职院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机电专业职业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机电专业职业技术论文 篇1: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并着重对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兴起的一类新型教育,主要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这既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向。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需要让学生既懂机械又懂电子,教学内容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学科,而这三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全部传授给学生,这种专业定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最终造成了学生既不太懂机械,也不太懂电子的情况,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并没有将电气控制以及数控技术应用的地位凸显出来,而后者又恰恰是当前实际应用的重点。

同时,体现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的课程设置有待突破,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也很少组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方向单一、市场适应力弱的明显缺陷,难以满足行业发展以及就业岗位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部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陈旧,与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并不相符,且课程体系内的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相关的知识并不能得到有机的渗透,每门课程都要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而影响了彼此之间的融合,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这并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更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的比重要明显大于实践课,教学实践训练水平并不高。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机电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训设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开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定、课程结构的调整等诸多环节,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要确保能够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重组和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入手,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单元化、专题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出发,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其一,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堂,以确保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更富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其二,注重市场调研,课程设置要考虑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除了要反映企业的岗位需求,还要遵循学生当前的学习规律和今后的职业成长道路;其三,课程体系改革应建设宽泛的专业基础理论框架,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學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其四,课程体系改革应加强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制订与学生实践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五,课程体系改革要明确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将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总之,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能力为本位,即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应强化专业方向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防止重复现象发生。课程体系设置应强化专业方向,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充分考虑到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拓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2.注重“机”与“电”的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应更具应用性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注重“机”与“电”的联系,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里,合理安排机械与电子的学习时间,确定相应的课程,注重知识之间的渗透,使其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懂机械又懂电子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应强调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结合,使课程设置更具应用性,而不必完全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制订应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准,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一体化综合实训室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加以调整,将某些与实训课有关的专业理论课,融合到实训课中,采用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以及一体化教室,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既节省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具实用性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实训是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实训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有必要建设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以满足机电一体化技能培训的需要。实训课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对学生电机驱动的培训、编程控制技术的培训、传感器检测的培训等,这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因此,实训课的开展一定要有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予以辅助。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真实性的综合学习平台,借助职业化的实训设备,培养出职业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四、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1.机电一体化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包含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基础的理论和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较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机械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技术基础。

机械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结合机械CAD进行综合实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产品零件和装配图的能力;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CAD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的应用能力。

电气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涉及到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电磁和电磁感应、电容、磁路等内容,电子技术基础涉及到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集成触发器、直流稳压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数/模转换等内容,结合电工综合实训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日常电工工具、电工测试仪器仪表、电子仪器设备以及设备维修的能力,还有运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图以及设计相应的印刷电路板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基础以及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结合单片机综合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此来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全国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证书”。

2.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到实际岗位能力应用的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应用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是以岗位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置,这部分课程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构成,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这部分課程的教学和实训来得以实现,因此,这部分课程必须突出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控制技术、机电设备检测与维护技术、自动生产线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其中,机械控制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由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气控制与PLC以及液压传动与气动三部分组成,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电机的基本原理、主要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能力,还有设计、安装和调试典型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获得“全国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证书”。机电设备检测与维护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设备修复技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进行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自动生产线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有自动生产线的基本机构、控制和管理基本方法,结合自动生产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典型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的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由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两部分内容组成,结合机电一体化技能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调试、维护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证书”。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正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其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福固,王恩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2):31-32.

[2]王恩凤,李福固.以综合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4):10-11.

[3]陈云庭,钟波.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J].大众科技,2006,13(7):159-161.

[4]施卫保.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9):9-11.

[5]姜鑫,刘龙江,修学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学理论,2011,13(1):252-253.

作者:吉增权

高职机电专业职业技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研究

摘要:立足“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分析其专业设置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指出了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职院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契合度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相应的,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则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如何有效和区域经济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1.新型工业化全面推进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纺织、机械、轻工和建材等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地位得到巩固;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重点扶持,产业比重显著提高。

(2)产业发展规模显著提升。突出项目建设,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通过实施“航母”项目工程,“三百”项目工程,“551”产业提升工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培育了一批能集聚上下游产业链配套的“旗舰”企业,建立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工程稳步推进,突出发展旅游业。精心打造“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美食之乡、生态家园”旅游品牌;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金融业集聚规模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淮安正逐步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开始涌现。部分会计、税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综合化、规模化发展。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核心集聚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正逐渐成为苏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特色集聚区规模日益壮大。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淮通物流园、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逐步发展成为一级物流市场集群和物流服务中心。

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1)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着力培育农业优势产业,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五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

(2)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稻米、小麦等产业深加工领域和生猪、蔬菜等加工总量上获得突破,切实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接近1.2∶1。提升产业化合作经营层次,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批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农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85%。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形成,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职能机构监督、市场中介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农产品的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二、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

1.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特点

一方面,“十二五”时期淮安面临着人才等生产要素被长三角发达地区吸引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人才和技术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淮安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的分析,可以发现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二、三产业继续保持用工主体地位,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99.2%。其中第二产业平均用人需求约占71.3%;第三产业用人平均需求稳步上升,接近总需求的28%。

(2)制造业用人平均需求约占总需求的66.7%,继续成为用人需求最多的行业,表明淮安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工业拉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3)其他教学人员,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成为最缺人的三大职业,求人倍率都高于2.0,意味着1个求职者有2个以上的岗位虚位以待;保管人员、秘书、打字员、财会人员、物业管理最不缺人,求人倍率都低于0.4。

(4)近9成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硕士学历的求人倍率达到了2.23;近一半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初、中级技能或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伴随着淮安工业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加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2.41和4.03。

2.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应该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主要依据。[1]“十二五”时期淮安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环保服务等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具有环保特色的棉纺织、印染面料、化纤、针织纺织和服装业、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依旧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行业。

随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是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精神系统类、消化类新药研发业,核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人才需求的突出增长点;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成为人才需求的潜在增长点。

驻淮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三、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1.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淮安地区现有高职院校五所,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契合度分析。其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这三所高职院校2012年招生计划为计算数据源,按照教育部2004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专业设置覆盖指导性专业目录所有19个专业大类中的15个,覆盖率为78.95%;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29个,覆盖率为37.2%;开设专业91个,覆盖率为17.3%。其中财经大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旅游大类、轻纺食品大类等六大类开设专业数占总开设专业数的80.2%,招生计划数占到三所高职院校总计划数的89.76%。[2,3]

2.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分析

从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开设的全部专业来看,总体上驻淮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开始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趋势和用人需求对接。围绕淮安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三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监管、食品营养与检测、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围绕淮安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部分院校也及时进行了专业调整,开设了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伏发电)等专业;围绕淮安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三所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设置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物流技术、金融保险等专业。然而,从表2所列三所驻淮高职院校计划招生总数排名前十五位的专业比较中我们也发现,三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

(1)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没有进入排名前十五。实际上三所院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里,第一产业对应专业数仅为一个,专业数与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招生计划数的比重明显小于第一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10%以上),且招生计划数远小于区域第一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与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淮安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2)第二、三产业对应专业数和招生计划数占总专业数和总计划招生数比重分别为98.9%和99.6%以上,明显大于第二、三产业对区域GDP贡献率,且开设专业数和计划招生数过于集中在财经大类、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72.7%,而特钢、盐化工等区域主导产业,棉纺织、服装、建材等区域传统产业和淮安市重点培育的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明显偏弱,尤其是上述产业对应的核心专业设置的缺漏,致使三所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总体上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点契合度不高。甚至部分二、三产业对应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与区域第二、三产业人才实际需求数呈现两个极端的关系。

(3)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存在高趋同性。在排名前十五的专业里,会计、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等七个专业三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占总计划招生数的三成。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六个专业两所院校都有设置,对应计划招生数约占总计划招生数的16.6%。可以说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致使三所高职院校间的不良竞争在所难免。

由此可见,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未有效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对淮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

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不可或缺。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制定高职院校整体发展规划。一方面引导高职院校根据淮安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限制发展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产业急需的专业,鼓励发展特色专业,并从制度上避免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高趋同性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和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责任以及相应的优惠条件,以规范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高职院校加强市场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

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调研,针对自身办学特点,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招聘、企业兼职、校际交流,重点扶持建设与特钢产业、以计算机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耗氯氢类盐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和食品等千亿元级主导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和外围专业,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经济特色的品牌专业群;构建与石油机械、农业机械、专用汽车、船用机械等整机产品和轴承、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液压件等基础部件制造业,轻工业和建材业等传统产业,商贸服务、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科技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一批骨干专业;开发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和LED等特色产业对接紧密的核心专业,形成若干特色专业;培育一批与新医药制造、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金属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对接紧密的新兴专业[4,5]。

3.切实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使专业设置能紧密、主动、适度超前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热点和趋势,就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随时掌握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最直接信息动态。驻淮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的对接工作,通过共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合作机构,强化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制定章程明确企业职责义务;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企业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机构的运行效能;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与企业的协调与沟通,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趋势,剖析现有专业,论证未来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方向课程的岗位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等,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切实提高驻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 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

育,2011,(2):17-19.

[2] 孙孝花.高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性研 究——以郑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14-17.

[3] 陈旭东,樊登柱.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 合度研究——以南通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2,(29):10-14.

[4] 胡玲敏.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特色建设 [J].会计之友,2010,(10):118-120.

[5] 刘正发,周德军.论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与行 业对接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2,(30):26-27.

作者:宋锦刚 神红玉

高职机电专业职业技术论文 篇3:

高职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浅谈

摘要:文章主要对高职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能够保证提高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师资队伍

TH-39;G715.1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种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综合技术,在机械、电子、轻工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所以高职高专机电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否则,学生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无法掌握实用的机电专业技能,在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比较低,就会脱离社会需求,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1、高职机电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1.1双师型师资不足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但根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较多数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双师型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事过机电一线工作,对机电实务了解的比较少,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比较匮乏,教师整体素质不够高。

1.2大量机电专业教师年龄大的教师专业知识面窄

他们所学专业基本不是机电专业,而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等专业的老师,不了解机电专业整体情况。比如,学机械专业的教师不懂电知识,学电专业教师不懂机械。这样就形成了很多教师常年只能教授某一门专业课程,不能从机电专业全局来施教,不能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1.3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

高职需要大量的一线技能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校教学,但对兼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也要有管理,也要有教学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对进入兼职教师库的教师也要有淘汰的制度。

1.4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的仍延续着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和启发性教学。甚至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极大的降低了教学质量,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高职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目标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师资队伍改进措施

2.1完善师资队伍培养的相关制度

学校依据教育厅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学校的有关制度,同时修订和补充原有的制度与规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以及激励性。将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师资培养任务的完成。

2.2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

制定高职机电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使他们在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研教改、工学结合教材开发、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等方面起带头和把关作用,具体培养途径如下:(1)派专业带头人到德国考察学习,学习先进职业技术教育思想。(2)为了及时掌握国内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每年让专业带头人到国内相关院校调研学习,并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三个月。(3)参与技术研发。每年参加1次以上新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及时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即更多要解决企业生产工作中所遇到的實际问题,提高横向项目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研发出具有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

2.3明确高职机电专业师资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和实用性人才的教育目的进行考虑,还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充分了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需要根据高职机电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等,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道德高、教学水平高、教育理念新、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师队伍。

2.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的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双师型要求和条件,在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极其重要。其建设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需要改变自身教学模式,需要从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中逐渐转变为技能型的教学模式,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关机电的实验和实训建设,积极申报机电部门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到相关企业中的机电工作中来。其次,需要适应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根据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充分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相关机电专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定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后,需要开拓教师引进的途径,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让高职机电专业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可以将企业建成机电实验和实训的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有利于安排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2.5教师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了解企业的产业发展趋势、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装备等基本情况;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各项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要求、基本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其相关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熟悉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带着项目下企业,回校后调整教学计划、补充教学内容,把最新的工艺、设备、操作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同步。

结束语

过对高职院校高职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和研究,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分析,采取相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机电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师资力量进行完善,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机电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急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的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有效的培养出社会需求的机电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桂洪.高职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07:36-37.

[2]汪超,刘景军,吴吉瑞,刘磊,张键.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24-26.

[3]张文利.高职机电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9:170.

作者:李伟莉 赵霞

上一篇:经济政策与金融全球化论文下一篇: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