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程机电一体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中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满足企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通过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值得探索。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及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职机电专业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心,以职业素质为重点进行全面实践型教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职专业课程机电一体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1: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研究

摘要:数字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中职院校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不仅能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资料的查找,还能借此来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对于中职教学效率的提升作用是显赫的。本文将针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当前中职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具体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前言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吸引力的艺术,教师作为这项特殊艺术的“演绎者”,应积极探索出一条高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是当今中职教师的首要任务。中职阶段的教育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其主要教育任务是培养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一项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化教学资源探讨

1.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及特点分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对诸多多媒体类教学材料的泛指,这些教学材料一般都是通过数字化处理的,并采用电子介质的形式来进行持久储存。像录播课程、音像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等都是典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强交互性及可共享性是其典型特征。所谓“强交互性”就是指教师及学生能在计算机教学设备的辅助之下进行灵活化的互动,教师对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会更加关注,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可共享性”则是指数字化教学资源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不断地进行重复使用,教育者和教学机构都能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以上两种特点便决定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2将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入中职教学的意义

首先,将教学模式数字化能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来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能在制定学习计划、独立研究学习、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对自身知识体系的运用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反思。这不仅能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还能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意识,线上教育平台的构建也能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课前自学。另外,数字化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要想完成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借助小组成员的帮助。这种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大量的实践表明,基于小组合作式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将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到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中职教学机电一体化中数字化的运用

2.1注重专业数字资源库的设置

专业化数字资源库的设置能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式数字化提供根本保障。以下图为例:

各中职院校可结合专业级资源和课程级教学资源两方面的内容来设置一个数字资源库,将专课程标准、学习情境及学习单元等方面的内容囊括其中,教师便可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从本校数字资源库中查阅资料。

2.2注重仿真模拟教学软件的运用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很高。各中职院校可在机电专业的功能实训室中安装一些仿真模拟教学软件,以供师生进行仿真模拟实训,下图是通过三维仿真技术呈现的平面磨床具体操作。

仿真模拟教学软件能将理论化的操作知识转换为一个直观化的操作过程,学生能在动手操作软件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专业技艺的理解,专业实训室的利用价值也比以往高了很多。数字化教学软件的运用是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方面的补充,学生可在学习完平面磨床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在虚实一体仿真软件上进行实践操作。

2.3注重教学评价及反馈机制的设立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参考是考试成绩和作业表现,整个评价模式都呈现出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态度,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是极其不利的。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入,中职教师也应注重起对教学评价及反馈机制的设立。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来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并在平台上记录下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此之后,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價时便可参照平台上的数据,从课前预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的积极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促进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线上反馈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学情况进行一个实时的反馈,确保反馈信息的时效性。

3应用难点分析

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代中职教师必须提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正确认识。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其对于中职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当代中职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入时一定要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考虑要如何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必须要明晰的一点是,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完成、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引入而引入、为了应用而应用。教师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教师应先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另外,教师还应思考要如何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过度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用很可能使得学生变得麻木,甚至还出现反感的心理。穿插性的应用才会使得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好课堂时间的分布,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结语

对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育而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对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此展开了具体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模式构建,希望能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郝芳.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研究——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36-137.

[2]吕会凤.中职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2(02):69-70+83.

[3]汤木坤.关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212-213.

作者:贺淑敏 张华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2: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建设及改革

摘 要: 中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满足企业、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通过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市场需求值得探索。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及质量评估机制等方面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职机电专业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技能作为专业课程建设的重心,以职业素质为重点进行全面实践型教育。

关键词: 中职机电一体化 专业建设 职业技能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标志着经济发展已开始由传统的对自然和资源掠夺式的工业经济时代向对知识和人才资源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人才资源的质量及合理的人才结构成为衡量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机电、机械制造等制造业需随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升级,但目前本专业教育方式与产业对人才要求有相当的差距,本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急需改革与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没有构建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对机械产品及生产自动化控制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类机械装备的核心技术(电子—液压、电子—气动、PLC、传感器、人机交互界面、现场总线技术,过程监控系统)中,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没能很好地综合“机”与“电”两学科的知识点,无论是机械方面,还是电子方面,单方面偏重都不利于专业发展。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独立的,知识未能相互渗透和融合。

2.“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在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仍只占一小部分,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教师缺少接触当今科技前沿的渠道和机会,导致教学知识结构落后,对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有着严重的限制。

3.教学实验设施陈旧,实际训练水平过低。

各中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虽然拥有教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师资和实验训练的条件,但通常都是进行一些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缺少综合大型性实验和实训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

1.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知识面广、动手性强,发展快、更新快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两大突出特点。由于中职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性地实施设计、规划、操作,因此应把机械结构的原理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突出电气化控制和计算机运用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灵活地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职业岗位变化情况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随区域发展情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满足区域对对口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模拟生产实际情况,培养学生能力。

2.做好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必须有足够的实训设备和场所满足实验、实训需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技术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实习的机会,开设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的课程,增加、强化实践环节,多与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多让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搜索信息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3.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技术能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专业建设效果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调整专业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除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拥有出色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前文中提到“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组织教师参加由教学主管部门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班;让教师进入企业中进行实地培训,融入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能力;进行校企合作,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经营项目的研发中。

4.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逐渐总结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依此管教,依章管理,保证教学稳定有序进行。建立校企联姻合作,教学质量反馈渠道及评价机制,以此达到对整个教学中各环节的有效监控和反馈,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根据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对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及时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的中心,先进制造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优势学科方向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这将需要大量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抓住发展机遇,紧紧把握适应人才需求的趋势,准确定位,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使教学紧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趋势发展变化,培养出真正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鹏飞.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76-77.

[2]陈萍.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建设及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153+170.

[3]刘美荣,聂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20:129-131.

[4]褚元娟.浅议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科技资讯,2006,20:134-135.

[5]张砚松.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3,03:85.

作者:吕蓉

中职专业课程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3:

基于“三元联动”区域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摘 要: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中职和高职深度合作的三元联动,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中高职衔接办学的体制与机制,形成地市级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三元联动;区域

作者简介:阳彦雄,男,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职业教育。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精神,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逐步扩大职业院校自主招生权和学习者自主选择权,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1]由此可见,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已经在国家层面进行了专题规划,但分权体制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应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在政府主导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建设主体是单一的,其他建设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创新活动的结果,未能形成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多层次创建架构,不利于调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主体的积极性。

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实践与研究还停留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中高职教育内容、课程、方法衔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更未能结合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2-3]因此,在国家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多元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体制与机制,由政府主导,发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传统,构建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本文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提出的“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办学的体制机制创新,结合对口支援宜宾市属中职校建设的实践,对探索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梳理与总结。按照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4],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能力为目标,提出基于“三元联动”的区域中高职衔接贯通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为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之路。

一、构建“三元联动”中高职衔接与贯通的体制机制

“三元联动”是指“政府、高职、中职”三方联动,政府主导,高职和中职深度合作,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技术技能人才。即政府统筹,体制创新;高职和中职为主体,机制创新。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围绕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确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贯通的专业,构建中职与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形成区域内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通过三元联动、多方合作,整合地方政府、中职与高职为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建立政校、校校合作机制,创新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中高职衔接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路线如图1所示。

二、政府主导,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体制创新与保障体系

宜宾通过职业教育三年攻坚,促进了宜宾职业教育大发展,为实施工业强市和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与终身培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5]宜宾市政府推出三年教育行动计划,出台中高职衔接相关的政策和优惠制度,主要涉及人事保障、组织保障、招生政策等;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积极支持高职与中职学校合作发展,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注入强有动力。

(一)体制改革

推动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清除体制障碍。鼓励以中高职衔接为载体,在市教育局的牵头下,形成高职、县(区)政府和中职连锁化办学,实现中高职衔接贯通。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大力开展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搭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立交桥。目前,学校与市内的屏山县政府和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高县政府和高县职业技术学校、南溪区政府和南溪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校县(区)、校校合作办学战略协议,推动中高职衔接贯通以及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待条件成熟,逐步扩大校县(区)与校校合作办学的范围。

2.高职院校适度扩大单独招收中职校毕业生的比例。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学校用于中职校考生的单独招生考试录取比例与规模逐步增加。2012年,学校单独招生规模与当年招生比例为400人、12.5%,2013年为800人、25%,2014年为800人、25%,2015年为1020人、32%。单独招生用于中职校考生录取人数占当年招生人数比例为:2012年40%、2013年51%、2014年73%。用于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年提高。

3.改革中职学校的招生政策。由市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将中职校原有注册入学制度,升级为注册与中考并行体制,各中职校的重点专业以及中高职衔接班,按照中考成绩,择优录取,秉承百姓“学而优则仕”的思维,让百姓乐于将成绩较好的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学习。

4.开展“2+3”的中高职衔接贯通办学体制。结合宜宾区域经济与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在签订校县合作协议的中职校中,联办“2+3”五年一贯制高职,集中职校丰富的基础课教师资源和高职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实现中职、高职贯通培养与质量保障。

5.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办学体制。为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打开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结合宜宾市内各中职校的特点,选择部分专业开展“3+3”的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学制,按照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在中职校学习3年,参加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或参加对口高考,升入高职院校,完成后3年的学习。对未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3+3”联合办学双方,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辅导教育,让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加强领导,突出宣传

由宜宾市教育局主管,各区县政府和高职中职校,建立定期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职业教育目标,纳入各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实行中高职衔接贯通专项督查督办及年度通报制度,对政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6]

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黑板报、岩报、标语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宣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贡献,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校校联动,实现宜宾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机制创新

通过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部的机制创新,宜宾构建“3+3”中高职衔接和“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贯通联合培养的土壤,为实现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搭建一个平台。

(一)高等职业学校内部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招收对口高职学生,由于对口高职学生比例较少,与普高学生混合编班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得不到展现,而教学设计主要按照普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起点,挫伤了对口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吸引中职校学生力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学校从2014级新生入学,按照普高一专、普高二专、对口职高、五年制大专,分专业、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共分成83个班,其中,对口职高16个班、五年制大专6个班。

对口高职班,按照中高职衔接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专业知识向更宽更深迈进,技能向高技能与技术型的螺旋式递进。

五年制大专阶段班,按照普高二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3+3”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与创新

1.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目前,学校根据本区域内15所中职校办学条件与特点,选择了校校合作的9所签订联合开办“3+3”中高职衔接班协议,结合各县区发展的需要,确定衔接专业与学生人数;学生凭中考成绩,自愿报名,由中职校、高职校双方联合组成考核小组,综合考核学习能力、纪律观念、敬业精神等因素,择优录取中高职衔接班学生名单。

中职和高职双方联合培养、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中高职衔接班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结束,参加高职院的自主招生考试或对口高考,合格的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对未考入高职的学生,再次强化生产型实习。

2.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由宜宾市教育局主导,宜宾技术学院牵头,市内国示中职校、省级重点中职校和宜宾机械行业协会、宜宾茶商协会等以及五粮液普什集团公司等相关的100余家紧密合作企业参与,按照“学历递进、岗位提升、能力提高、课程衔接”的标准,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采用“3+3”学制模式实现衔接、中职课程教学标准与高职入口标准衔接统一,制定了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建筑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等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段贯通、逐步实施,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

(三)“2+3”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机制探索与创新

1.机制保障。学校与市内三个中职校以及对应的地方政府签订校县(区)合作协议,地方政府主导,与所属中职校联合开办“2+3”五年一贯制班,形成区域内中高职衔接与贯通体系。

2.优势互补。高职院校有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政策,中职校在本县(区)内有了一定的办学影响力,能吸引较多优秀的初中别业生报考五年一贯制大专。由于经过职教攻坚,比较多的中职校是从原有普通中学转型过来的,还保留一部份教学经验丰富的公共课教师。前2年由中职校完成专业中学阶段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后3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师资得到充分的保证。

3.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五年一贯制高职两年学习结束后,须参加全省组织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学校大专阶段学习,成绩优异者可编入学校一专层次班级学习。

(四)构建中高职衔接贯通的指挥部与践行者队伍

1.设立中高职衔接的管理机构。成立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各院校分设中高职衔接办公室,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选调骨干教师组成管理与工作队伍。

2.实职互派,全方位参与中高职衔接过程组织与管理。学校在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分别设立屏山分院、高县分院,派出两名管理骨干到屏山县职业中学承担校长、教学副校长职务,对方派出教学管理干部以相应专业部部长等到学校进修,确保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3.骨干教师互派,构筑中高职衔接的师资队伍,成为推动中高职衔接的排头兵。学校选派机电、数控、建筑和计算机等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到屏山职校、江安职校等职中,指导部分课程的教学;珙县职校、长宁职校、江安职校等中职校选派教师到学校的数控、汽车等专业,跟师进修或做辅助教师。认识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研究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开展符合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做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对接、课程内容对接、考核方式对接,实现能力提高、岗位提升、学历递进。

4.联合开展中高职衔接相关课题研究。根据本地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与市内的国示省重等中职校联合,主要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大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推进产教研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等问题开展研究。

学校2014级按照中高职衔接进行分级、分类编班和组织教学,对口高职学生避免重复学习中职内容,教师的备课以及教学组织难度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上课纪律、完成作业以及实践项目的质量,均好于上一年级。对口合作的中职校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学生入学的文化基础大幅提升,受到家长的欢迎。外地知名企业(如农牧食品企业华西希望特区集团等),考察学校以及本市相关的中职校的办学实力后,签订了联合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协议,并在本市开办分公司,中高职衔接与贯通成效受到地方政府的肯定。

综上所述,宜宾以政校校“三元联动”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政府统筹体制创新,中高职合作机制创新,以“政府—高职—中职”为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路径推进,校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区域内中高职衔接联合培养共同体,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形成地市级的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为地方建设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庄西真.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2]李德贵.美、英、澳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J].成人教育,2013(12):62-64.

[3]丁廷发,谢丽娜,杨易昆.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3(18):62-64.

[4]汪伟,孙仁斌,吴燕婷.高职生就业率78.1%起薪超名校生[N].文摘周报,2014-11-18(2).

[5]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24-27.

[6]孟源北.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3(9):23.

[责任编辑 秦 涛]

作者:阳彦雄等

上一篇:非会计专业教学会计基础论文下一篇:中小型民营企业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