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0

[摘要]长期停留在代工生产阶段,难以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是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集群营销模式具有交易成本和沉淀成本低、规模经济明显的优势,是中小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产业集群的特有环境,通过组建集群企业联合体,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的基本模式形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 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能力的提升和评价已经成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针对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指标,力求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工具。

[關键词] 制造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升,占据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且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支柱。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营销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无论从实际需要还是理论探索的角度分析,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都是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一、制造业的行业特点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制造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组织形式、经营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看,21世纪制造业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注重高科技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及时生产出先进、优良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稳定向前发展。

2.重视发挥人的作用,重视营销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人员的素质。

3.将用户至上,质量作为第一个立厂之本。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就必须真正将用户之上的精神贯穿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企业内碅C丛熘柿课幕肪常拍苌龈咧柿坎罚每突А?4.具有柔性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进行组织机构重组,使企业总是运行在最佳状态。

5.机构精练,管理层次少,管理效率高。

6.能不断向市场推出各种新技术产品,即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对制造业特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营销组织建设、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者所具有的营销理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营销能力。因此,在评价制造型企业的营销能力时,这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再综合国外学者Georage.Day、Grant等人以及国内学者林媛媛教授、曾晓洋,李劲松等提出的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分析,得出营销效益、营销战略、营销策略为评价企业营销能力所共有的指标。

因此,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营销效益、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创新能力、营销组织6个方面。具体如图:

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图

三、指标的检验

上述提出的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是建立在一定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说明其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但我们所选指标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验来说明。

通过对企业专业人士、各大高校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及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请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判。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85.3%。

1.共同度分析。我们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共同度分析,根据所提指标的共同度来检验每一项指标对营销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的共同度越大,表明用这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营销能力就越有效。一般情况下,当所得到的共同度在0.4以上时,所提出的指标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如果低于0.4,那么提出的指标就不能够很好的用来说明问题,应该剔除。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如下:

共度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共同度均大于0.507,说明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制造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2.相关性分析。根据指标建立的独立性原则,我们用SPSS11.5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这项分析可以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若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则表明有多余的指标存在,需要进一步剔除;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甚至没有,则说明提出的指标可以接受,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删除或者合并。一般来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8以上,视为高度相关;在0.5~0.8之间,视为中度相关;低于0.3时,视为弱相关,这时可忽略其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如下:

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指标之间即存在正相关也存在负相关,但总体而言,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3,且检验的结果都通过了原假设——各指标是不相关的。因此,我们认为各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没有需要剔除以及合并的指标,指标体系的构成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得,所提出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因此,上述提出的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是基本适用的。

四、指标的解析

根据上述提出的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对各指标进行详细的解释与分析。具体如下:

1.营销效益。营销效益就是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如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市场扩大率等。营销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是企业进行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营销策略实施的效果体现,是评价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营销观念。营销观念代表企业市场运作的哲学和理念,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影响企业市场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成长的极限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也不是人才,而是观念的僵化与落后。任何企业的营销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或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确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3.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是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战略,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在激烈的竞争社会环境中保持企业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平衡,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营销策略。企业要想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对其营销策略做出科学的抉择。营销策略的制定是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基础,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应对竞争者的有利武器,是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的纽带。

5.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6.营销组织。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执行市场营销计划,服务市场购买者的职能部门。企业营销活动运作都必须以组织架构的调整为基础,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已不能完全支持,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正处在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企业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强化和锻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够从整体上正确评价自身在市场中的营销能力,远远不能够满足入世后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构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制造型企业自身营销能力的评价、考量提供一定的指导框架,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杨 瑞 覃 亮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2:

产业分工视角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模式研究

[摘要]长期停留在代工生产阶段,难以在海外目标市场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是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集群营销模式具有交易成本和沉淀成本低、规模经济明显的优势,是中小制造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产业集群的特有环境,通过组建集群企业联合体,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的基本模式形态。在此基础上,将集群营销理念引入非集群企业,通过搭建横向合作平台,突破产业集群的地域局限,构建虚拟集群的集群营销模式和泛集群的合作营销模式,帮助非集群企业共建海外营销渠道。从而有效改善出口贸易模式下中小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被动地位。

[关键词]产业分工;中小制造企业;虚拟海外集群营销;贸易式出口;营销渠道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制造能力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代工生产、订单贸易的阶段,以制造商的身份存在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中所得甚少。因此,在出口贸易模式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海外营销渠道以及如何加强企业在渠道中的控制权,成为了企业迫在眉睫应解决的问题。

由于广大中小制造企业在地理分布上既有小区域内的集群扎堆,也有大范围的散落分布,且同类企业相互间多为竞争关系,彼此缺少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开展合作营销实非易事。本文基于以上考虑,提出虚拟集群营销模式的构建思路,并从产业分工角度对此加以解释,找寻其理论依据。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术界提出的集群营销理念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集群自身为营销对象,即以创立集群品牌为目标,把集群内的企业以打包的形式整体推向国际市场(朱建荣,2003;徐洪波,2010);二是集群内企业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开展合作,通过共建营销渠道,在同一目标市场自主完成各自产品的营销活动(Fred selnesetal,2003;郑广瑁,2006)。二者虽然都以成员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但前者致力于共创品牌,要求集群内各企业在认识和行为上高度一致,其实现途径主要是依靠主导企业或政府组织的推动;而后者则具有更大的操作灵活性,企业强调自身的个性化特点,通过资源整合共同开拓目标市场,因此,更适合中小企业集群模式。

在对合作程度的认识上,学术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合作营销的范围可以涵盖产前、产中、产后整个过程,是涉及从产品开发到产品销售过程中一系列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行为(Varadarajan等,1986;Achrol等,1999;Dick-inson等,2004)。而有的学者则把对产品共同的设计和生产排除在合作营销之外(漆小迅等,2013)。笔者认为,仅从建立营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开拓目标市场等合作动机来看,集群营销的内涵不宜过大。其含义可以理解为:集群内企业间或企业与相关组织间通过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单个企业以有限的投入赢得更大的市场和回报的杠杆效应。

目前,针对“中小制造企业集群营销”和“海外集群营销”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中小制造企业集群的特点和开展海外营销的现实需求,通过搭建海外营销平台,引导集群内,甚至集群外中小制造企业共同合作,共建海外营销渠道。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研究成果。

二、集群营销的经济学解释

(一)集群营销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一般将分工程度的提高等同于效率的提高或资源的节约。从专业化分工程度看,集群营销模式显然要低于分销商模式。分销商的存在可以看成是分工和效率的需要。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量的制造商正在试图绕开分销商直接做销售,或者直接给零售商供货。这种现象可以在交易成本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交换在产生分工、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而集群营销的近乎垂直一体化的操作模式,正是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的关键所在。

在集群营销的合作企业之间,尽管谈判、履约、进行组织活动等交易成本也同样存在,但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了解构成了彼此合作的基础,集群营销在制度安排上也更接近于企业组织。较之更接近于市场的分销商模式,集群营销更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压缩现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集群营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集群营销既有纵向一体化的特征(在自身的组织结构中增加一个部门扮演分销商的角色),又有横向一体化的优势。众多中小制造企业通过横向合作,以更大的主体规模出现,在与供应链下游的买方谈判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和地位使消费者更加信任,集群营销的交易总量大大超过单个企业的出口量。相比于单打独斗的企业个体行为,集群营销的参与者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海外营销渠道,各自投入的资金有限。如果把这些投入分摊到大量不断进行的交易中去,营销活动的费用分摊就变得更加能够接受。

三、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模式构建

对于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应该进行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加强彼此之间的紧密协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团队,以集群营销的方式来共同分担风险、共享利益成果,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

(一)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模式构想

图1以鞋业集群为例,说明了海外集群营销的力量。中小企业a是生皮加工企业,b为五金配件企业,c为鞋底塑型企业,它们都可以为同一区域的企业A、B、c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一区域容易形成皮鞋产业集群。如果企业A有资源在目标市场自设渠道,企业a、b、c此时就可以借助企业A的力量走出去。如果企业A的资源不足,企业A就可以尝试与提供同类产品但各具不同特色的企业B和企业c抱团走出去,共建海外的分销渠道;如果做皮鞋的企业A、B、c认为仍然资源不足或考虑分担风险,它们就可以考虑与做运动鞋的企业DEF共建鞋类分销渠道,甚至与做服装的企业G、H、I共建鞋帽服装类分销渠道。由此可见,海外集群营销模式并非仅限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分销渠道设计

分销渠道设计是对海外集群营销模式的具体化。本文提出三种分销渠道设计方案:

1.集群内企业组建海外营销联合体的合作营销模式

中小制造企业集群不论是供应链合作关系还是同类型企业集聚,都可以通过组建海外营销联合体开展合作营销(如图2所示)。

组建集群海外营销联合体是从组织上建立集群营销运作机制。联合体是一个常设机构,由合作企业共同组建、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决策,负责在海外目标市场的机构设置、确立与国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对国际营销标准化与本土化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对合作企业的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所有营销活动的策划、实施和费用的核算等等。在联合体以及海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中,合作企业可以用资金投入,也可以用已有的海外市场资源作价投入。营销活动可以单个企业独立开展,也可以多家企业联合开展。

驻外机构是联合体在海外目标市场设立的如驻外办事处、海外销售公司等各种形式的营销实体组织,其主要任务:一是落实联合体的营销计划与决策;二是寻找合作伙伴,如对当地中间商、经销商的选择;三是对自营网点的布局安排与销售管理;四是组织开展具体的促销活动,如组织策划或安排参加展会、订货会,对合作企业的产品进行联合宣传推广,如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的开展等;五是进行物流配送活动的组织;六是为合作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售后服务;七是收集、分析海外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联合体,帮助合作企业作出正确的生产与销售决策。

2.虚拟集群的海外集群营销模式

虚拟集群的海外集群营销已经突破了地理上的集群概念,这些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形成地理上的集中,彼此间也缺乏了解和信任,共同组建实体性质的海外营销联合体的方式并不适用于这些企业。因此,其合作只能依托一种媒介,即虚拟平台来开展。虚拟平台是一个网络组织。借助于强大的互联网和通讯技术,跨地域的同类型企业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就海外营销合作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磋商,充分交流意见,并达成最终的实施意向,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集群营销合作模式。图3揭示的正是这种模式的运作机理。从图3可以看到,所谓的虚拟并非完全的虚拟,而是半虚半实。海外部分是各个合作方共同建立的实体营销组织,国内部分则是依托一个虚拟平台。虚拟平台要有极大的公信力才能吸引企业加入,其资金投入也是巨大的。要建立这样一个虚拟平台来实施集群营销,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彼此都信任的中间组织。能担当此重任的,只有政府或行业协会。资金来源既可以是政府出资,也可以是各会员企业(合作企业)共同出资。其职责一是提供信用平台,弥补合作企业的信任缺失;二是提供各项服务,包括网络圆桌会议,使合作各方能在此完成谈判,订立游戏规则;三是履行监督职能,对合作各方的违规违约行为予以监督和处罚。

虚拟平台解决的是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问题,执行层面中的海外营销实体组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海外营销实体组织由合作各方共同组建,其职能如同前面所述的驻外机构。

3.泛集群的合作营销模式

介于集群和虚拟集群之间,还可以建立一种泛集群的合作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以某个产业集群的海外营销渠道为依托,与集群外的企业或其他集群共享集群营销渠道资源,扩大合作的阵营。

泛集群合作的前提是一个成功的海外集群营销模式的存在。基于这种成功带来的声誉和信任,集群外的企业或其他集群,具有了加入的意愿。合作的平台有两种形式:加入已有的集群海外营销联合体,或者和已有的集群海外营销联合体共同组建虚拟平台(如图4所示)。

各机构的职能如前所述。

做好海外市场的集群营销要注意如下几点:(1)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其产品要各具特色,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以低价抢市场;(2)企业之间要统一目标,加强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3)除借助企业自身网络外,行业协会和政府一定要起到连接企业和形成集体力量的作用。

四、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支持体系

面对诸多的条件约束,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只能借助一切可能的外部力量(其他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通过正确的方式选择(合作),运用恰当的策略来赢得在海外目标市场的主动。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应该从各个方面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海外营销创造条件,不论是政府、行业组织,还是学术科研、金融机构,都应该以扶持中小制造企业开展海外营销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并为此作出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一)政府支持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基本保障

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行为。但由于中小制造企业的“先天不足”和固有特点,其海外集群营销的成功必须借力政府支持才能实现。政府支持体系主要包括政府规制、人才供给、设施建设和活动组织等方面。

1.完善、协调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模式,在制度层面上对政府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海外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在中央政府层面设有中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公室(依托商务部),在地方层面上设有中小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中小制造企业货物出口贸易中还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监管,如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等。这些管理和服务部门在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制度上能否协调一致,能否针对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实施做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海外营销活动和渠道建设的成功与否。

2.促进海外集群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吸纳

社会如何提供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所需的专门人才,以及中小制造企业如何吸引、留住这种专门人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多层面、多方位的立体化人才培养设计,才是解决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人才短缺的根本途径。

中小制造企业多缺乏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缺少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很多企业仍然是被动出口,坐等中间商上门。对于产品交付后的流通过程,以及目标市场对自身产品的反应知之甚少,市场需求等信息均来自中间商。这种信息不对称极容易导致企业被中间商绑架。专门人才的缺乏同样造成企业对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际物流、货物投保、海关关税核定、报关和海外市场分销渠道等缺乏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晓。因此,拥有能够帮助企业独立自主开展海外营销活动的专门人才,成为中小制造企业重新划分目标市场份额的先决条件。

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在策略上不同于大企业,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更有针对性。而目前的人才供给市场却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也就是说,上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中到大专院校,下到社会培训机构,都基本没有把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作为教育培养的专门内容。在体系规划、专业和方向设置、培训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缺失直接导致“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国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难以为中小制造企业所用。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有赖于在国家教育体系的多个层面中加强对“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

由于起点低,平台小,中小制造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弱。作为政府,为鼓励专门人才进入中小制造企业,应在制度设计上有所考虑,如,对于那些在中小制造企业服务了一定时间的人员,当其自主创业时,由政府给予信贷、税收或土地等方面的优惠。作为企业,应考虑从股权安排等方面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并使之与企业共同发展。

3.搭建虚拟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

中小制造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使得企业间缺乏互信,加大了合作中的交易成本。政府利用其公信力和资金、技术支持为跨集群的海外集群营销合作搭建虚拟平台,能有效聚集具有相同目标市场的企业,并通过其监管增加合作企业的诚信度,减少企业的违约和监督成本。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政府服务经济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制造企业海外营销中,及时掌握目标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机会至关重要。政府利用其驻外机构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市场信息,为企业海外营销提供有力支持。

4.组织海外参展,帮助中小制造企业贴近海外市场

参加国际展会,加强与目标市场终端客户的接触,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中感受、贴近国际市场,建立海外实体分销渠道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小制造企业自身固有的缺陷,缺乏对东道国文化、法律等的了解,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安排显得尤为必要。

对于工业制造类企业来说,自行建设海外分销渠道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积极参加行业展会和峰会,以及在目标市场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行业展会为参展企业和客户提供彼此联系和交流的机会,是企业感受国际市场的有效方法。在企业积累了一定量的买家资源后,企业就可以考虑在目标市场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以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更好、更及时的售后服务,提升其他渠道建设如物流渠道、付款渠道和信息渠道。

对于生产消费类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目前有能力在海外自建分销渠道的企业少之又少。由于当前中国消费类产品仍欠缺品牌效应,中小企业多没有能力开设专营店。所以,这类企业首先可以考虑的是目标市场国的中国市场及超市;其次还可以与目标市场国的企业达成战略联盟,生产差异化产品,借助目标市场国企业的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实现共赢。

政府可以利用和海外商会的关系,为企业提供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等展会的信息;组织、协调和安排企业在海外的参展和产品推介活动。

(二)大学和科研机构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必要依托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门化研究是帮助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实现品牌设计、产品研发的重要支持。

目前的世界市场上并不缺少“中国制造”,缺乏的是“中国品牌”。没有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价格低廉,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中小企业若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就不能满足于为国外大型企业做嫁衣裳,而要从主观上意识到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品牌不仅是一个名称、一个LOGO,还包括了产品背后的文化和服务理念。集群营销中多个企业开展合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个甚至多个品牌的产品。如此之多的品牌同时进入同一个目标市场,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会是怎样,这些品牌和目标市场是否存在文化冲突等相关问题,都需要在市场计划启动之前予以充分考虑。各企业品牌相互间的协调性,如外文名称、标识设计、颜色运用等都需要由专门人员来帮助完成。在企业产品研发阶段,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合作,能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而这些产品在目标市场的营销效果、变化趋势、市场预测,更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跟踪研究。

由此可见,品牌创立首先是基于品牌设计。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绝非单个中小制造企业能够独立完成,也绝非多个中小制造企业合作就能够独立承担。因此,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亟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门化研究成果。而大学和研究机构本身及其政府主管部门,则应该从机构设置、资金安排等方面激励科研人员多接地气,走进中小制造企业,开展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为中小制造企业的海外集群营销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是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的重要推动力

中小制造企业开展海外集群营销,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不仅对资金量提出较大要求,在相关业务的操作层面上也同样亟需专门化的配合和专业化的指导。

单个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现实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担心中小企业无力抗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然而,海外集群营销带给中小制造企业的是对市场的更好把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来的更大附加价值,企业的整体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企业合作营销模式也给融资安排带来了更大空间。银行、保险等相关金融机构应重新评定海外集群营销模式下中小制造企业的信用等级,并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制度安排。

行业协会在中小制造企业海外集群营销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和政府作用相类似,行业协会同样可以利用其公信力组织,策划会员企业开展海外集群营销,参展和抱团融资、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通过协会与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谈判,其作用要远大于单个企业作用。

[责任编辑:陈瑾]

作者:符可 吴珂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制造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研究

[摘 要]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满足不断提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需要,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战略与战术评价相结合,利用集成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案例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标杆企业对比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本文建议的成本管理评价方案,可以弥补当前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制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

[关键词] 制造企业;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07

1 引 言

目前,成本对企业来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指标,而是与企业的产品结构、市场定位、工艺技术水平、战略目标等紧密联系。成本管理的目标也从传统的“局部成本最低”向“综合总成本最低”及“价值创造最大”转变。虽然根据财务信息可以确定成本水平,但却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科学、及时的综合判断,从而其真实、潜在的成本水平状态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导致决策失误。因此,这种成本管理评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有效地对成本管理进行及时评价和改进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等)和财务指标、战略与战术评价相结合,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案例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标杆企业对比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

构建集成成本管理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找出本企业与其他制造企业的成本差异所在,通过深入的业务分析,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成本竞争力的综合分析,研究其他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所在,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成本竞争力。

2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出现许多新动向,必然要求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2.1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模式,是把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促进企业长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在信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的综合支持下,能够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整体地或单独地进行描述、分析、规划、设计和维护,从而不断实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集成优化的一系列思想、方法、技术和行为的总和。

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由“制造成本”扩展到“研发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营销成本以及质量成本”等。因此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时必须予以关注。此外,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它侧重于静态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这种基于历史成本规则的财务报表只是讲述企业过去的故事,与制造企业现代制造环境不相适应。

因此,为使制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衡量其成本管理绩效的优劣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利润、投资回报率等相关财务结果指标,而是应该根据成本源流、战略控制思想将视野向前延伸到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以及产品的质量管理,制造工艺的改进等方面以及其他非财务指标,并由“成本垄断理念”向“成本与人、信息相结合”转变。这就要求制造业的成本评价由战术评价向战术评价与战略评价相统一,由注重财务报表结果过渡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反映企业成本管理绩效全貌、具有良好预警性和针对性、考核主体明确、评价结果可信度高、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按照成本集成管理的要求,本文建立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来考察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的能力。

2.2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提出的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成本管理决策水平以及企业文化导向。

2.2.1 成本基础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企业的成本基础管理薄弱,是造成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通过技术和工艺的持续创新,提高制造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综合采用各种节能技术,降低各种能源、金属料以及辅助材料的消耗;并加强对各种废弃物料等的回收再利用,最终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使企业内部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3)有效的生产组织可以通过提高连铸比以及主体设备的作业率,增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设备管理是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以及降低设备维修费用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设备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维修费用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降低企业的成本。

(4)质量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加强原主材料以及制造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有效降低产品的废品率以及内外部损失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5)综合成材率。该指标综合体现了企业资源利用、工艺操作、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水平。

(6)战略供应链管理。该指标可以评价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从优化物流、提高效率、降低采购价格及库存等方面提高企业的销售和采购管理水平。

2.2.2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是增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相对计算机在其他管理环节的应用起步比较晚,目前,计算机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仅限于成本计算。此外,由于各个部门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导致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度不高,形成许多“信息孤岛”。这些孤岛的存在,不仅使各种基础信息不能共享,还自行制造出许多不一致、冗余的信息,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成本管理领域并与各种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在集成制造环境下,建立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支持系统对于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2.3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企业的成本管理最终还是要依靠各级人员来贯彻和落实。因此应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还应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成本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工作凭经验和习惯来做的作风。虽然近几年,企业员工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和市场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员工的素质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决策与实施能力水平

我国制造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在经营决策、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营销方面,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决策能力上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领导节约成本的意识以及成本管理决策能力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客观上来讲,没有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任何战略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领导者除了具有经营管理的才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只有才能和个人品质完美地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2.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脱节会损害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甚至可能导致成本管理战略实施的失败。因此企业应注重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重科学、重改革、重效益的企业管理文化。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成本管理绩效的标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在对现行度量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综合度量模型。该模型是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度量模型的综合,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模糊综合度量模型的问题,即:当涉及较多因素时,权重不易分配,每一权重分量都很少,使得单因素度量矩阵在合成运算时作用减弱甚至不起作用,从而使度量结果不易分辨。

设待评价企业序号为s(s=1,2,…,q),G(s)代表第s个企业的综合度量值;一级度量指标Ui的集合U={U1 ,U2,U3,U4,U5};二级度量指标V1j(j=1,2,3,4,5,6)的集合V1={V11,V12 ,V13,V14,V15 ,V16},和V2j(j=1,2,3,4)的集合V2={V21,V22 ,V23,V24 }。

3.1 建立度量集

度量集是对度量对象可能做出的总的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s),度量集是等级的集合,vi(i=1,2,…,s)表示第i 类可能的度量结果,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及很差等。

3.2 确定隶属函数和隶属度(决策矩阵)

每一度量指标的隶属函数,都应准确地反映出成本的管理绩效情况。根据隶属函数或专家评分结果,可以得到各企业成本管理绩效对每一个度量子指标的隶属度,这样就构成了决策矩阵R=(rij)n×s。本文采用由专家组根据评语等级直接对这些指标进行判定。由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构造,涉及较多的主观因素,为了减少这些主观片面性,应注意专家组的人数,成员的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等问题。

3.3 确定度量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值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确定了该指标因素的重要程度,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

3.4 多级多目标模糊度量

先从最底层的度量目标开始逐层往上度量,直至总度量目标(以三级模糊综合度量为例,三级以上的因素层次可类似进行)。

3.5 成本管理绩效的决策

对于度量指标bj(j=1,2,…,n)可根据最大隶属度方法确定成本管理绩效水平,即: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最大的bj所对应的评判元素vj作为综合度量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根据各方案的度量值的大小,判断成本管理绩效的优劣及排序 。

4 应用举例

下面以某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为评价对象,来说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综合评价中的数学方法和步骤。

4.1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主要考虑的5个因素集如下:

U={U1,U2,U3,U4,U5}={成本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成本决策能力,节约型企业文化}。

对前4个因素水平的衡量又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

U1(成本基础管理)={工艺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规模经济与设备管理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能力,综合成材率,战略供应链}。

U2(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硬件建设,成本信息化应用状况,信息集成程度,信息的结构、质量,}。

U3(人力资源素质)={员工受教育水平,员工工作技能水平,节约成本的意识}。

U4(成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成本分析决策能力,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

U5(节约型企业文化)。

4.2 建立权重集

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必须分别对每一个因素指标给出相应的权数。经过多名专家综合打分,经过特征向量法进行计算,并根据实际加以调整,求出两级权重集分别为:

A={0.5,0.2,0.1,0.1,0.1};

A1={0.2,0.2,0.1,0.1,0.2,0.2};

A2={0.2,0.4,0.2,0.2};

A3={0.3,0.3,0.4};

A4={0.3,0.4,0.3}。

从A中可以看出成本基础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3 建立评判集

因为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能力评分中对各因素的评定等级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五级,因此评判集为:

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4 填写评分表

评分分为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别以5、4、3、2、1表示,评估人员只需在评分表相应的位置填入相应数字即可。也可以填小数,如2.5、3.5等。本文在对国内6个制造企业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运用这种方法对它们的成本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取某一个制造企业的评分(5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专家参与)为例来说明评价过程,如表1所示。

由上面的统计数字可见,由于各位专家主观因素的作用,所打的分数有总体偏高或偏低的现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主观因素的偏差。

作者:李克柱 张浩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问题论文下一篇:急性脑卒中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