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

2022-04-20

2020年12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子家电企业国际化高峰论坛暨2020年中国电子家电出口百强发布仪式在家电外贸转型升级国家级基地——广东顺德成功举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 篇1:

论“中国制造”背后的定价权缺失及转移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制造”正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中国仍然处于这一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文章对“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以及定价权转移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本土企业由于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不足,无法占据国际产业链高价值的两端——上游及下游环节,而是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微笑曲线”中产品附加值最低的中间区域。因此,中国企业一方面应向“微笑曲线”上游移动,提高企业的研发、设计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应向“微笑曲线”下游移动,通过特许经营、品牌租赁、自主品牌等路径提高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

[关键词] “中国制造”;定价权缺失;定价权转移;“微笑曲线”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黄玲(1973-),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贸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务、跨国投资;方敏(1965-),男,江西上犹人,硕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管制、价格理论。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中国制造”正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中国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6%,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生产制造国[1]。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

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对“中国制造”背后的困境与危机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其中较新的研究成果包括:《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蔡剑、胡钰、李东,2008)[2]、《中国智造——超越制造的新征途》(王蔚明,2008)[3]、《流通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胡俞越,2007)[4]、“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张岩贵、陈晓燕,2009)[5]、“‘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价值链视角的深度解析”(高煜、刘志彪,2008)[6]、“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杜人淮,2009)[7],等等。但是这些学者在对“中国制造”背后的困境与危机进行分析时,主要侧重于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对“中国制造”背后的定价权转移问题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则甚为欠缺。本文试图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对“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缺失的原因以及定价权转移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1.中国本土企业研发能力不足,无法占据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环节

近十几年来,中国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其对高端核心技术的掌握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通过中国技术自主率(即R&D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例)与部分工业国的横向比较(见表1)可以看到[8][9],中国的技术自主率在国际上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本土企业较低的技术自主率令其在国际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即产品研发)竞争力不足,从而无法参与国际产业链中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游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大大削弱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谈判能力,从而无法获得产品定价以及利益分配的话语权。这就导致了大量“中国制造”产品背后定价权的缺失。

2.中国本土企业营销能力不足,无法控制国际产业链的下游环节

营销能力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在国际产业链中,企业能否控制下游环节,将产品或服务有效地提供给终端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营销能力。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能力相当不足、品牌意识十分薄弱。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本土企业一直专注于生产运作和品质控制,而对市场营销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日趋国际化,中国本土企业一味依赖于成本优势和价格策略,缺乏先进的市场理念和强烈的品牌意识,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据商务部调查:在中国业已开放的各大产业中,市场份额排名前5 位的几乎都是外资企业 [10]。以中国企业的“营销教父”宝洁公司为例,其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取决于它高效的营销策略,从市场调研到促销手段、分销渠道的控制、差异化多品牌的打造等等。宝洁公司强大的营销能力也为其带来了很高的日化市场占有率。中国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相比,在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处于相对劣势,有不少企业甚至无法接近顾客、无法把握市场需求、无法构建分销渠道甚至无法管理零售商。因此,过低的营销能力使中国本土企业无法占据国际产业链的下游环节,从而也导致了“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的缺失。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的缺失令中国企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微笑曲线”中产品附加值最低的中间区域(如图1)。

目前,中国的生产制造仍然以组装和OEM贴牌生产为主,缺乏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据统计,在2001年~2007年的出口贸易中,中国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都高达50%以上(见表2)[11]。中国成为了世界品牌的生产基地。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以及营销渠道等则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外商手中,他们控制了“微笑曲线”两头高附加值的环节。而中国则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区域,仍然在利用廉价劳动力这一比较优势,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例如,在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服装、钢材的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位列前五名(见表3)[11]。这些产品大部分也都是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品,是在中国进行贴牌生产的“中国制造”产品的代表。虽然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些产品贴的是跨国公司的品牌并交由跨国公司来营销。中国本土企业始终位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三、“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转移的路径选择

(一)向“微笑曲线”的上游发展,提高企业的研发、设计及创新能力

要改变“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缺失的状况,中国企业应逐步向国际产业链的上游发展。要有效开拓上游环节,关键在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进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独立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那么其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谈判能力也相应增强,对参与产品定价及高附加值利益分配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虽然最近十几年来一直稳步增长,但是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4),甚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8]。除了研发能力较低之外,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专利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根据OECD最新公布的数据,2007年中国的国际PCT专利申请量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5)[8],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设计及创新能力目前在国际上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向“微笑曲线”下游延伸,提升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力

要改变“中国制造”背后定价权缺失的状况,中国本土企业不但要向国际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同时也要尝试向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延伸。不能只满足于中间制造环节的贴牌生产,而应大幅提高自身的品牌营销能力,以使自己在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竞争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掌握产品的销售渠道、定价权利,提升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利润回报率。中国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一些路径向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延伸,从而实现部分或全部产品定价权由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的转移。

1.特许经营路径

目前仍然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在加工组装环节上做着OEM(贴牌生产)的部分中国本土企业,可以尝试特许经营的路径以实现定价权的转移。一些在国际产业链上从事OEM的中国本土企业,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知名度,但在国内市场却拥有极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甚至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掌控了有效的分销渠道等(如:格兰仕)。这些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国内市场的种种优势,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与一些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合作:一方面按照特许人所要求的经营模式来运作,帮助这些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则作为受许人,取得该品牌的产品生产和国内市场销售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定价权的转移。

2.品牌租赁路径

对于一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品牌知名度都不高,只是通过从事OEM来赚取微薄利润的部分中国本土企业来说,品牌租赁也是一条可以成功实现定价权转移的路径。这些中国企业可以和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美誉度的国际大品牌所有者进行合作,通过品牌授权方式,中国企业成为品牌租赁方,在一定的租赁期限内拥有这些国际品牌的使用权。根据合同,中国企业也相应地拥有了这些品牌的销售收入及利润,从而使得产品的定价权在一定程度上由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转移。这条路径适于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采用,既可以利用已有的知名品牌打开市场,又可以以较低的风险让企业从OEM延伸到产品销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部分的产品定价权。

3.自主品牌路径

自主品牌是中国本土企业跳出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领域,向产业链下游转移的根本路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因为劳动力优势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大工厂;但是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OEM不是中国企业的长久发展之计[12]。要想把握市场、拥有产品的定价权,从而不再受到国外品牌的诸多制约,中国本土企业应该重视自主品牌的创建、品牌营销策略的制定以及品牌战略的规划。如果中国本土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就可以有效控制终端,从而通过整合下游资源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最终实现拥有绝对的产品定价权并逐步占领国际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少中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即“微笑曲线”中产品附加值最低的中间区域),而且也意识到了逐步改变这种状况的必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应该选择更为有效的路径,向“微笑曲线”的上、下游高端环节发展,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产品定价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Industrial Statistics 2010. http://www.unido.org.

[2]蔡 剑,胡 钰,李东.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王蔚明.中国智造——超越制造的新征途[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8.

[4]胡俞越.流通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张岩贵,陈晓燕.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J].世界经济研究,2009(10):8-13.

[6]高 煜,刘志彪. “中国制造”信任危机:价值链视角的深度解析[J].中国国情国力,2008(1):12-15.

[7]杜人淮. 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09(3):5-9.

[8]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in Science & Technology Indicators: 2009/1 edition[EB/OL].http://www.oecd.org.

[9]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08各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2006[EB/OL].http://www.mofcom.gov.cn.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陈环,谢崇誉.如何实施自主品牌的营销策略[J].江苏商论,2009(1):66-68.

(责任编辑:张积慧)

作者:黄 玲 方 敏

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 篇2:

数字“双循环”,启航“十四五”

2020年12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子家电企业国际化高峰论坛暨2020年中国电子家电出口百强发布仪式在家电外贸转型升级国家级基地——广东顺德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佛山市顺德区经济促进局共同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顺德区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家电商会、佛山市顺德区电子信息商会、赛文思营销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协办,《进出口经理人》杂志承办。来自商务部、产业集聚区地方商务局、中国电子家电出口百强企业、机电商会电子家电会员企业、数字化赋能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相关单位的500余位代表参会,2 000余人通过线上直播同时观看论坛。

本届论坛以“数字双循环 启航十四五”为主题,分为主论坛和“信用风险管理高层论坛”“海外品牌营销创新峰会”两场专业平行论坛,以主旨演讲、企业对话、展板展示、座谈交流等形式,从国内外形势、风险管理、海外营销、渠道拓展等角度,探讨数字经济和“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全球竞争态势,交流后疫情时代电子家电行业“出海”模式。主论坛通过“致辞”“起航‘十四五’”“奋斗‘十四五’”“数字‘十四五’”四个环节,就“十四五”开局所创造的新的历史机遇期展开深入讨论,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迎接“十四五”开局,保持深耕国际化的战略定力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经贸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前11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了5.4%的增幅和连续8个月的同比增长,家电行业出口更是取得了增长22.2%的骄人成绩。电子家电行业的一批头部企业和细分产品的隐形冠军,积极调整、主动作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国际競争力获得稳步提升,整个行业表现出充分的底气和强劲的韧性,诠释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优势。

张钰晶会长强调,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作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行业,中国电子家电行业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增强国际市场营销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创新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并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深耕国际化的战略定力,开展务实、灵活、多样性的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业务精细管理,优化国际产能布局,加快品牌国际营销建设,加强行业交流与信息共享。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查卫民表示,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中国企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深度融入人工智能、5G技术和“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过程中,电子家电行业肩负重任、大有可为。在疫情威胁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行业开展对外贸易投资仍面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世界主要经济体间贸易摩擦加剧、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项目合作面临迟滞等各类风险,需要提高警惕,妥善应对。在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信保除了将从承保信用供给、业务运行效率、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为企业继续提供全方位支持外,还将与电子家电行业企业一道,在研究、创新、借势3个方面共同突破。

广东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桦指出,电子家电是广东省出口的拳头产品,华为、美的、格力、格兰仕等一批民营企业培养成长起来的行业品牌更是“粤货”的优秀代表,是品质的代名词。尽管2020年前11个月广东省外贸总体数据有所回落,但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其中,民营企业持续增长,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表现出色,广东省的家用电器行业出口同比增长13.7%,发挥了外贸“稳定器”的作用。广东省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发挥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蓝图下,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各个重点领域加快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尝试: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加速制度创新;以刀刃向内的改革提升营商环境并与国际接轨;以“数字政府”改革为牵引提升治理能力,全力以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顺德区人民政府常委周旭表示,顺德作为中国电子家电产业集群的代表,本地家电企业不断在品牌、技术、销售渠道上寻求突破,面临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快速向“数字化+智造”转型成为重要出路。他表示,顺德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充分利用海外市场基础优势,大胆尝试数字“出海”新模式,全面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主论坛“起航‘十四五’”环节,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力表示,2020年我国总体上稳住了外贸主体,稳住了市场信心,稳住了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住了国际市场份额,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需求大幅下滑,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但是中国外贸韧性足、潜力大,企业创新能力强,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要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引领,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四个创新”。

中国信保国别风险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晓在演讲中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在主论坛“奋斗‘十四五’”环节,美的集团国际副总裁赵文心、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广东奥马冰箱有限公司副总裁余魏豹、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颂文分别就“全球突破”“海尔品牌全球化创新与实践”“持续创新成就奥马新高度”“物联万和”话题分享经验成果。

在主论坛“数字‘十四五’”环节,益普索中国消费科技研究院院长周群解读了世界消费科技与数字赋能趋势。涂鸦智能副总裁孙新涛、阿里云全球首席解决方案总经理姜青松、中兴通讯行业规划首席架构师王卫东分别就“开放平台,推进家电产业智能化变革”“阿里云智能助力中国品牌出海”“5G时代的工业精准云网”主题探讨了数字时代电子家电产业如何突围。

总结“十三五”成就,首次发布中国十大家电自主品牌出口企业

主论坛期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隆重发布了“2020年中国电子家电出口百强企业”名单并为入榜企业颁奖。出口百强名单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按照行业与细分产品,根据出口额、贸易方式、销售规模等因素,结合企业参与行业活动、行业建设、维护行业秩序等情况综合评选,华为、中兴、海尔、美的、小米等企业代表领取了电子信息、家电等细分行业的出口百强牌匾。

“2020年中国电子家电出口百强企业”榜单的发布,既是对“十三五”期间电子家电行业企业所取得成就的总结,也有助于增强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复杂环境的信心,鼓励企业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创新发展、深耕国际市场。

“十三五”期间,中国家电企业抓住世界家电品牌格局变革的有利时机,通过本地化经营、海外并购等举措,加快全球化经营布局,在海外自主品牌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海尔、海信、美的、格力等10家企业荣膺中国十大家电自主品牌出口企业。

深度研讨信用风险防范,把握“双循环”下发展机遇

在“信用风险管理高层论坛”上,商务部国际司二级调研员傅波就“抓住RCEP对地方发展和机电产业的机遇”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回答了企业提问。中国信保资信评估中心处长陈刚、贸易险承保部处长于文海、贸易险理赔追偿部理赔经理宋霄霖、担保业务部主管邵轶烨分别介绍了“ ‘双循环’背景下电子家电行业发展趋势”“电子家电行业承保情况与发展趋势”“从理赔看电子家电行业出口风险”“电子家电行业担保业务情况”。

磐律咨询董事长、创始人郑红解析了“如何把汇率风险穿心痛变成妥妥安”,对2020年汇率进行复盘并展望2021年汇率趋势。盘古集团总裁文辉介绍了中国制造业借助跨境电商实现突围的方法。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张凌云探讨了金融业如何与电子家电企业共成长。摩洛哥外贸银行上海分行業务主管吴莹介绍了电子家电企业中非贸易结算途径。

创新海外品牌营销,加速数字化“出海”步伐

在“海外品牌营销创新峰会”分论坛上,顺德家电商会赖晓明首先致辞。谷歌代理商管理团队渠道经理罗颖骏分析了全球疫情对家电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赛文思营销咨询总经理陈洋发布了《2020年小家电品牌出海营销报告》。

Indiegogo中国区硬件业务部总监严笑笑做了主题为“产品创新打开家电品牌海外新市场”的演讲。亚马逊华南大区业务拓展总监周宇杰介绍了亚马逊如何助力中国电子家电企业乘风“出海”。阿里速卖通大3C和家电招商运营专家五菱、家电行业运营负责人奔宵详细介绍了全球速卖通品牌“出海”数字化解决方案。谷歌中国代理商管理部大客户经理邹雨江 就“家电品牌如何玩转YouTube视频营销”主题分享了精彩观点。微码邓白氏高级销售经理常浩通过解读“如何高效获客、全球寻源”,为企业加速“出海”出谋划策。品沃科技创始人陈勇介绍了家电品牌玩转海外网红带货的营销策略。SHOPLINE华东区商务负责人梁绍海介绍了如何用独立站打造直面用户的DTC“出海”品牌。

来自赛文思、Google、Amazon、合捷电器、德尔玛电器等平台和企业的负责人参与圆桌对话,分享了家电品牌的“出海”电商转型路径。

高层座谈,探讨行业国际化新机遇

论坛期间,美的、海尔、格力、格兰仕等40余家中国电子家电行业主营企业的国际业务高管参加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的行业重点企业国际业务高层座谈会,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张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介绍了机电外贸形势并分析了国际市场风险。与会代表就国际市场开拓、外贸营商环境、外贸新业态、国际市场风险等行业热点问题深入讨论,企业普遍呼吁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防范国际市场风险、加强宏观指导、增加行业交流与信息共享等。

作者:李前 黄帅

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 篇3:

中心城市纺织产业优势亟待深挖

11月2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纺织企业家联合会)主办、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全国中心城市纺织工业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陈树津,副秘书长、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席时平,以及20多家中心城市省市纺织行办(协会)、省市经信委及有关纺织集团公司、中心城市的纺织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纺织工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原建于上世纪的纺织老工业基地大都完成了“退城入园”的精彩蝶变,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亟待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会议旨在进一步做好重点中心城市的纺织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交流各地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会上,陈树津指出,召开此次座谈会对于当前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一,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尽管在全国中心城市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任重而道远。在国家统计内的全国国有476家纺织企业中,无论是调整力度还是发展悬殊都比较大,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其二,中心城市的纺织产业较为分散,经过改制后有些省市及机构疏于专业管理,产业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衍生出来的新型产业,诸多民营、外资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氛围。陈树津特别强调,西南、东北、西北地区的纺织发展实际还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心城市一定要起到带动作用。近几年来,上海纺织集团积极推进以“调结构、促转变、强管理、求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战略转型,逐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科技与时尚相辉映的高端纺织产业的新格局。2012年集团名列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第1位,中国纺织服装百强企业第4位,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第40位。

席时平指出,上海走纺织科技与时尚之路,是国际大都市纺织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推动传统纺织制造业向产业用纺织品和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转变;推动制造业为主向国际贸易、品牌营销和时尚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纺织管理体制向市场化转型;以自贸实验区改革为契机推动上海纺织再上新台阶是上海纺织行业的奋斗目标。

北京纺控公司董事长吴立,青岛纺联纺织谷常务副总秦丕涛,大连服装协会会长田平,天津纺控总会计师张发洪,咸阳纺织集团副总刘全利,石家庄常山纺织公司董事长汤彰明,重庆经信委民企促进办主任蒋爱民,湖南华升集团董事长刘政先后在会上就中心城市纺织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了座谈,并实地参观考察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三枪工业城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朱施蓉)

上一篇: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下一篇:欧洲ECE汽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