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

2022-04-24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文献标识码〕A〔09—0042—01让每个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这不但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也是新课改精神之所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 篇1:

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呢?我认为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论述。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因此,在高中阶段不能简单地延用初中的教学方法。

一、教法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丧失了创造力。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发展、自主健全的角度来看,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害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课前可用问题提纲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内容,并初做书后简单练习,归纳出重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认真听讲,主动学习。

2.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老师上课要在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难点,突出思想方法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3.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高中数学课程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用计算机、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对号入座。

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学法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用心感受数学,欣赏数学,掌握数学思想。

有位数学家说过:数学是用最小的空间集中了最大的理想。

2.要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例如,为什么函数y=f(x)与y=f■(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而y=f(x)与x=f■(y)却有相同的图像;又如,为什么当f(x-1)=f(1-x)时,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而y=f(x-1)与y=f(1-x)的图像却关于直线x=1对称,不透彻理解一个图像的对称性与两个图像的对称关系的区别,两者很容易混淆。

3.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的学习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4.多听、多做、多想、多问。

此“四多”乃培养数学能力的要诀,“听”就是在“学”,做是“练习”(做课本上的习题或其他习题),也就是把您所学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上。“听”与“做”难免会碰到疑难,那就要靠“想”去弄通,假如還想不通,解不来就要“问”——问同学、问老师或参考书,务必将疑难解决为止。这就是所谓的学问:既学又问。

5.要有毅力、有恒心。

数学能力乃是长期努力累积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您可能花一天或一个晚上的工夫把某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对答如流而获高分,也有可能花了一两个礼拜的时间拼命学数学,但到头来数学可能还考不好。这时你不要气馁,也不必为花掉的时间惋惜,因为种什么“因”必能得什么“果”,只要继续努力,持之以恒,最后必能证明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作者:刘文堂

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关键词〕 新课改;教学观念;教

学方式;学习方式

〔文献标识码〕 A

09—0042—01

让每个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发展。这不但是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也是新课改精神之所在。为此,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尤其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真正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再充当课堂教学的“权威”或“主宰”,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积极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尝试、探索等方式,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质疑、尝试、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要转变

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改实施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发现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不但记忆牢固,而且理解得深刻。同样,因为这样的方式,课堂焕发了无限的活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热情高涨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三、小组合作要有法

新课改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选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2.合作小组的组员要搭配合理,以防责任扩散或“搭车”现象产生,要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会沟通和交流,提高合作效率,切忌用优等生的意见代替小组的意见,让差生成为陪衬;4.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目的及过程认真设计,以便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5.合理分配合作时间。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给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6.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要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辨别和分析。

四、学生学习要得法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界流行的口号,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部分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学习动机更加强烈。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相反,部分学生因学习不得法而成绩差。若教师不及时加强学法指导,学生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进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更差。由此可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1.制订计划,有目的地学习;2.按时预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不要过分依赖教师;3.认真听讲,上课要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重要的思想方法;4.领会知识内涵,切忌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不懂就问;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6.要定期复习,注重归纳总结。

五、解题方法要归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对习题的讲解不能停留在指出不足、改正错误及讲解方法的层面,而应结合示例挖掘、归纳其中的思想方法,抓“通病”与典型错误,抓“通法”与典型思路,及时总结归纳,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使其领悟思想方法的实质,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纠错、防错能力。实践证明,只要这样教学,学生才能真正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学的数学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

编辑:谢颖丽

作者:黄敏

浅谈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摘要: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指出数学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并以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轉变教师教的方式

1.变主演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给学生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时间和空间,把教师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模型化,学会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变灌输为合作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接受式学习不再是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式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实行分类,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别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智力差异。新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转变学生学的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知识为载体,开放学生的全部感官,把知识的学习变为他们生命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的领悟提高技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主动性学习

教学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通过探究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在课堂上体现“四性”:学生看书、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有提出问题、亲手实践的主动性;学生有发表见解、敢于辩论、能发现并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学生有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索新途径的创造性。

2.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模式起源于欧洲。在20世纪初的德国,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捧读教科书和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时,曾在牛津受教的教师科翰忽然向自己发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教育更丰富?1941年,科翰在威尔士建立户外学校,开始也只是对学员进行单纯体能、生存训练,后来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从而开始创立了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数学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适度体验水平的数学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接受教师的组织引导,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和谐体验,并进而发展体验能力的过程。数学体验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在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3.合作互动性学习

合作在现代是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合作互动式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合作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这种合作性学习,可以以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进行。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布置,即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来完成。这一段时间可以是连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小课题长作业注重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其兴趣,从而能自主地进行主动性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数学学习的定性评价要体现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既要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也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定量评价是通过对学生完成一定量的数学习题、一张数学试卷、一个量化的分数去衡量学生的评价。从定量到定性,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是数学教育评价的进步,是发展性的优化评价。

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接受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就不能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以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第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他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的发展、对特性的认同,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接纳自己,拥有自信。

作者:杨清敏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管理变革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