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化市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近年来,武汉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管理问题进一步突显,居民文化消费体系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等。目前学术界缺乏关于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问题及原因方面的实证分析。

第一篇:文化市场管理论文

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

国内企业文化发展到现阶段,许多企业开始面临一些新的难题,如集团文化建设的问题,并购重组过程中企业文化整合與融合的问题,国际化经营中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以及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文化的重构问题等。此外,企业如何从文化建设迈向文化管理更是这个巨变时代面临的全新问题。

本书围绕企业文化本质,全面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新问题,诠释了企业文化不断延展的体系,探讨了企业文化重构、集团文化建设、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与融合、跨文化管理等重要话题,并且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化管理,为企业面向未来构建文化指明了路径、提供了方法。

作者:王吉鹏

第二篇:武汉居民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管理问题实证分析

摘 要:近年来,武汉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管理问题进一步突显,居民文化消费体系还不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健全等。目前学术界缺乏关于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以及文化市场管理问题及原因方面的实证分析。基于问卷调研在具体分析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管理现状及其供给存在缺口、消费价格参差不齐、文化市场管理不规范等主要问题以及万达电影乐园这个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相关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管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对文化精神的消费有了更高的需求,国家也开始对文化产业不断重视起来,这些年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文化消费也成为我国推崇一种消费方式,随着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发展,和它有关的文化市场及其管理也显得特别重要。武汉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文化消费、文化市場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已有一定研究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缺乏相应的调研及实证,特别是缺乏将三者结合起来对某地区的研究,尤其缺乏关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问题及原因方面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问卷调研以武汉市为例对此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1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进而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狭义来说,文化消费指的是通过一定货币的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消费、享受和使用。这些年来,通过武汉市政府引导和大力支持,武汉文化产业不断发展,2011年文化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8%,2014年为3.86%,增长远高于其他行业。2016年,武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7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不过这样的发展速度比起武汉制定的生产增加值占据生产总值一成以上,这样的程度距离成为武汉市的先导和支柱产业的目标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

根据课题组问卷调查数据得出,武汉市居民可用在文化消费上的资金,年文化娱乐消费两千比例有三成左右,两千到五千元者占34.07%,五千元到一万万元者占21.24%,一万元以上者占11.84%。在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方式来说,大多数的市民还是偏好于阅读杂志、书报之类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然而,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演唱会、话剧等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文化消费项目,新兴的文化消费方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增加。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供给存在缺口

目前,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的供给数量规模和种类都比较缺乏。小到文化娱乐场所,大到艺术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是居民文化消费活动的场所,但目前还存在缺口。武汉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主要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和管理,其次才是个人私营提供的文教娱乐场所。武汉市政府对文化消费供给比较支持,但投资力度不够大,管理方面也存在欠缺。从而直接影响着最基础的文化建设诸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武汉市个人私营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场所与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相比也存在缺口,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1.2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价格参差不齐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方面存在的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相对较高,且参差不齐。居民收入等不变的情况下,文化消费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不成正比。当其价格过高时,居民就不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消费欲望,转而投入其他需求。这样的情况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很不利。当文武汉市文化产品的价格下降时,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增加。不仅如此,武汉市同种文化产品与服务消费价格参差不齐,比较混乱,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从而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1.3 武汉市文化市场存在管理复杂性及长期性问题

根据武汉市的文化市场历史年鉴,文化市场不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具有以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文化消费经济活动竞争平等、政府的直接干预文化消费较少的特点,武汉市文化市场和产业和其他公司一样,文化产品也是如此,不仅如此,文化产品还拥有独特的精神产品属性。可见,文化市场自身具有一些个性特征,其经济活动相对自由,也就决定了文化市场管理具有双重性——经济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管理体制也就更加复杂。也就是说,武汉市文化市场管理既要具有经济效益,又要具有社会效益,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了,所以文化市场管理非常复杂。因为文化市场管理十分复杂,所以其管理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武汉市文化市场。正在蓬勃,花样繁多的文化产品供给不避免地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提出了严苛的挑战。长期来看,文化市场的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只会问题越来越多,管理难度愈来愈大。

1.4 武汉市文化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文化市场管理的规范性有利于高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武汉市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经设立了专门的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并配备有专门的文化管理人员。但是在规范性方面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管理;二是职能部门的权利监管方面不够规范,从而不能够真正有效地为市场服务、为人们服务;三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还不够。这些都影响到文化市场管理的效果。

2 武汉市文化消费及市场管理成功案例的实证分析——武汉万达电影乐园

以武汉万达电影乐园这个成功案例对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和市场管理进行实证分析。万达电影乐园属于万达集团,作为武汉新兴文化产业的代表,是武汉市重点发展的文化娱乐项目。

2.1 武汉万达电影乐园的成功

万达电影乐园的成功离不开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万达电影乐园力图推动武汉创新型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打造出武汉文化产业的闪亮名片。万达电影乐园从文化内涵建设、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立足电影产业,进行精准产品与宣传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升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万达电影乐园的6 个项目中,“飞越湖北”得分最高,新兴文化产品定位分析在产品定位方面,与湖北省文化结合彰显荆楚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其次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的模式,对促进武汉文化产生也稳定高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 武漢万达电影乐园遇到的文化消费等相关问题及其对策

万达电影乐园在其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着消费市场不够成熟、消费者多为一次性客源、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并且基于武汉市民消费能力较低、市民节俭型消费观念较强的事实,万达电影乐园等企业和政府根据消费者的需要,引导市民的消费习惯以扩充消费群体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营造消费氛围拉动消费内需;二是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三是根据居民文化消费偏好,打造特色项目;四是加强上下游产业结合,完善文化消费链。通过一系列措施,达到了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效果。武汉万达电影乐园在不断的实践创新中,为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发展提供了动力,为武汉市文化市场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典范。

3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3.1 武汉市文化消费及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等不完善

在法律层面上治理文化市场,高效的管理机制与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一个重要因素。武汉市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文化消费及市场管理的机制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能作为有效的依据,而且也缺乏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对于政策界限难以界定,法律边缘的问题和模棱两可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钻法律漏洞的空子。最后,文化市场管理人员中,仍有一些法律和政策意识薄弱、不能准确地把握法律尺度的人员。这样就无法保障文化市场的公正,对文化市场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武汉市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监管部门可能属于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例如图书与音像出版市场除公安、工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共同在主管,纵横交错的管理体制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问题,导致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推诿。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起高效的管理机制与健全的法律法规。

3.2 武汉市文化消费布局与文化环境的阻碍

武汉市的经济形势正在又好又快地发展,但是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文化环境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没有形成多元化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汉市文化市场的发展,也直接增加了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难度。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当恩格尔系数处于百分之四的时候,人们对普通文化产品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人们对高端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武汉市平均恩格尔系处于39%左右,武汉市城镇居民对于文化需求的未来趋势是比较大的。但是根据调研的资料,中档文化消费水平的人们占大多数,但武汉市文化市场并不完善,没有满足最多的中档文化需求,其文化市场更多的是高档和低档的文化产品,中档文化产品严重缺乏。文化市场和其环境布局不合理,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就无法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和管理。

3.3 武汉市文化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武汉市文化消费和市场的竞争秩序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不够规范导致武汉市的文化市场发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大量商家违规经营,对文化娱乐的时段没有清晰的规定,经营盗版音像品的活动屡见不鲜,扰乱文化市场的社会风气形成。在剧院、剧场等演出市场方面,存在着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文化机构,独霸市场,演出费、票价等出现高费用的现象一直存在。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运营未釆用先进的现代网络信息等技术,对于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竞争出现的问题的处理还不够完善,这对武汉市文化市场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不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导致文化市场管理等不规范且更加复杂。必须完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3.4 武汉市文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武汉市作为一座历史名城,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方面的底蕴十分深厚,例如黄鹤楼、晴川阁等历史文化风景区。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有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市场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不大。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的出资兴建主要由政府主导,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和融资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引入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和其他经济元素,还没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所以,文化市场很难形成专业的管理模式,或基本还在理论研究阶段,无法在实践进行充分利用。可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势在必行。

4 促进武汉市居民文化消费及加强市场管理的对策

4.1 政府须制定相关制度,努力提高市场管理水平

文化产业的建设和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但又不能单单依靠政府,但政府应做好引导、制定好相关制度,提高市场管理水平等。政府应该在保证当前文化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着重于发展和提高对文化事业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加大对公益的投入,还有就是要对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加以规范引导。相关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机构应深刻认知武汉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障有效投资,同时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者应立足武汉市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文化市场管理的长期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长期准备,首先,要从公共文化展开正面管理,加大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力度。其次,做好长期攻坚克难的准备,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做出贡献,为武汉市城镇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最后,因为文化市场管理具有长期性,所以文化市场管理也要以反面管理切入。政府不仅要对破坏文化市场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而且要出台文化产业的相关制度与法规,把文化产业作为长期的事业来抓,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4.2 推动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提供有效供给

这些年来,武汉市的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不过因为武汉市文化建设工程大、基础较差,文化设施水平相对于东部沿海成熟地区来说比较落后。推动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体制改革,为群众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势在必行。武汉省文化体制改革是以群众需求为方向,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以及管理的规范化,这也是对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更加深入的革新。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适合居民大众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改革的重心应该着重放在群众的文化所需上,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科学的方法对过去的文化市场加以完善。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大对休闲娱乐、特色旅游等服务,能基本满足群众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切实为居民提供愿意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從根本上来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更应不断完善改进,文化市场稳定健全的发挥在那将会推动文化体制革新,这样才能生产优质的文化产品,进而实现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的高效管理。现阶段,政府可以重点抓惠及民生的重大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项目。在其他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的支出上,可以对个人资金和相关机构的投资进行引导,让资金更多的进入文化市场,并适当规划出一个文化资金的融资体系,努力从多方位筹措资金,做好长线投资的准备。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应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投资并不能马上展现出其成效,立足长线才能对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提供有力的供给。

4.3 促进法制建设,用行政手段进行监管

法律法规是文化市场的基础保障,制定权健法律,尽快立法,是推动文化市场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当下,我国正逐步从单纯依赖政府行政转向政府行政和法律约束进行过渡,首先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然后再双管齐下进行管理。举例来说,在广电总局的而要求下,中国的影视作品颁布条例包括:《电影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和《经营业绩管理条例》。武汉市还应学习中国在文化消费和市场管理的经验,运用法律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让其走上正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其他手段,形成越来越规范的法律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用法治手段控制其服务和价格。因此,武汉市政府尤其是文化产业部门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坚实有力的法律,从而扶植武汉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环境,拥有透明完善的文化法规和相关制度,才能够提高武汉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管理执法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对文化市场业务了解、对文化市场的特点熟知以及对法律的内涵和精神要领熟韵的基础之上,而且管理和执法的主体必须是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因此,武汉市文化市场的管理者不仅要合理利用法律来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而且需要制定更加适合于本市情况的管理机制与规定。

4.4 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宏观调控以建立多元化文化消费市场

文化有关管理部分应该分清自身的权力与职责,转变自身的职能,克服管理难题,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格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市场发展的需求,武汉市政府应该在宏观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要是对文化体制和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武汉政府明确文化相关行政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职责,加快转变政府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市场。武汉市文化监管部门必须补足劣势,增加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布局的多样性,最大范围的挖掘文化市场的潜力,解决文化消费、市场布局和环境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再论以提高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2016,(12).

[2]中商情报网.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分析:新业态加快成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首超4%[EB/OL]. (2017-10-25).

[3]严小平.文化消费:拉动文化消费及文化市场发展的引擎[J].消费经济,2013,(5).

[4]杨晨.武汉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

[5]杨圣明.消费结构发展的新趋势[J].上海商业,2014,(5).

[6]汤晖,王官诚.大众文化消费的从众性行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4).

作者:刘旺霞

第三篇:论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的转换

[摘要]文章总结了先哲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新概念,论述了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建设的时代递进,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发展自身要求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服务,解读了教育服务的内涵、研究和实践范畴,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管理文化 服务文化 转换

[作者简介]罗振新(1963- ),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林业、高职教育管理。(湖南 衡阳 421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全国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院系特色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732222)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职业院校院系文化的拓展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1CZJ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等院校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聚集之地。将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就构成了管理文化。将学校管理从教学、科研上升到文化层面,是管理思想的飞跃。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的运行,把学校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服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治校过程中为师生服务所形成的服务理念、教育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理念是影响所有服务问题的根本,是建设服务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核。根植于服务理念中产生的服务态度、行为,对服务素质、技能的要求,服务体制、标准的制定以及服务设施建设,都对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即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从封建时期的私塾学堂、书院到今天的高等学府,都有着成熟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各自的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高校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精神也要顺势而变。我们要将过去的管理自信转换为当今教育服务的自信,要将过去管理上的吃苦耐劳精神转换成当今育人为本的百厌不倦精神,要将过去管理的精细严谨转换为当今促进教育公平的服务至上。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管理文化才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完善和超越,才能在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创新。本文所制指的“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转变”,其实质就是要使高职人传统的管理豪情和管理自信在当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得到弘扬。

一、管理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先哲经验

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但管理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应用学科,它运用管理理论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工作方法,研究学校教育中的管理问题,从而在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二者的结合部上形成一套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夏、商、周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秦汉至唐学校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宋、元、明、清古代官学体制的调整和单一化,无论教育行政体制如何演变,其教育管理思想都在不断发展。从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孔子的“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商鞅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到孟子讲求权变的管理艺术,管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古代的经验管理到现代的科学管理,从现代的科学管理到当代的文化管理,每一次演变,管理思想都得到一次飞跃。晚清维新学堂顺应时代的办学宗旨,富于创意的管理体制,立足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癸卯学制实行管理方向的封建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教师管理的标准化,学生管理的严格化;民国时期壬子癸丑学制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坚持管理方向的反封建性,追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加强教师管理的明确性,维护学生管理的严肃性。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思潮有伦理主义的“道之以德”的环境管理观,“齐之以礼”的教学管理观;法治主义的“以法为教”的教育国策,“以吏为师”的教育体制,“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自然主义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管理原则,相反相成的管理辩证法。中国近代的教育管理思潮有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尚自然、展个性的教学管理观,等等。学习、借鉴和继承这些管理文化成果,就是要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创新我国的学校管理思想,为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与物质生产领域不同的特殊管理活动。学校管理文化有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制度和管理者七个主要要素①。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规范办学,坚持严格管理,努力保持优良的学风,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2012年,学院又摸索建立了三点互动式学生工作机制,即以严格管理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积极创建学生管理的品牌和特色②。

二、服务文化:创新教育管理的时代递进

文化具有传承性,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多样化发展,管理文化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必须适应生源体系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更新办学理念,调整治校方略,创新教育管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虽然也是统招,但生源高考录取线低;虽然也姓“高”,但不是高水平高理论而是高技能;虽然也是全日制,但培养模式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乘时顺势地向服务文化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服务至上的时代和社会。家长和学生希望学校给学生更多生活上的关怀,丰富业余文化,更加精心地组织实训辅导;希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各自发展的独特规律和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及学生应有的各种权利;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管理文化向着服务文化转换势在必行,这是创新教育管理的时代递进。

其实,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多交叉重叠,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具有某种同构性。现代教育精英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互联网平台在构建高校管理文化的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服务文化,也就是说,这种管理文化同时含有“管理”与“服务”两种文化因素。电话确认网上录取、公寓一体化、校园一卡通、建立学生成绩网上查询系统、举办实习就业招聘会、毕业生人事档案托管等,都含有“管理”与“服务”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文化因素。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这种同构性还体现在二者目的的“一致性”上,“管理”和“服务”都只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视野来分析,管理是一门运筹科学,服务是一种人性关怀;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服务是学校工作的过程。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这种目的上的一致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与贯通性,方法上的交叉性与互补性,体现出明显的同构性特征。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虽然具有同构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一性质的两种文化,也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管理文化的着重点是管,指挥别人、约束别人、监督别人;而服务文化的着重点是务,方便别人、服务别人、帮助别人。

三、育人为本:促进学生成才的教育服务理念

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是“传道、授业”的地方,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学校也是一个服务的场所,要坚持教育服务的理念。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教市场生源大战如火如荼,竞争日趋白热化,学校发展遭遇瓶颈。如何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品牌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师德新概念、打造学校新形象、调整管理新格局、构建服务新体系,将学校办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色学校,用品牌驱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建立顶天立地的服务文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许多学校都从上述困惑和思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时代和社会对学校的传统治教模式,对教育者思维观念提出的新的质疑和挑战。因此,只有实现观念突围,建设师生认同、社会共鸣、时代引领的服务文化,进而以文化力推动学校转型,以文化力提升学校竞争力,才能使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看清方向,走出困境突破制约去谋取新的发展③。

教育服务的内涵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质量、服务行为和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消费者是指其享受教育服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成员。教育服务质量就是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教育服务行为,调整教育服务关系。教育服务要变先生为服务生,从地理优势的讲台变平等交流的平台,从师道尊严变态度优良、技术娴熟的服务者。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服务对象则要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变成必须受到尊重的人格平等的“消费者”。教育服务的“产品”是指他们的能力、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品质。我们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让教育对象“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服务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六个方面:服务文化评估、服务文化设计、服务文化规划、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氛围营造和服务品牌塑造。它的建设应该关注学校整体服务文化的养成,统筹规划学校从服务理念形成、服务能力培养到品牌接触点的服务文化外显等一系列服务文化构建活动,尤其关注服务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服务文化品牌的树立。

教育服务的实施举措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我们的体会主要是强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队伍、优化服务管理、勇挑服务责任和改善服务条件五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自觉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要以让教师、学生和社会满意为宗旨,以此来确立服务指导思想;二要以教师、学生和社会满意的质量为目标,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三要以产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的追求为取向,来捕捉市场需求信息;四要把最好的教研交给学生,来完善服务能力;五要把评价交给消费者为标准,“最好的示范是学生”,让学生来打广告,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精心组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工引领为根本取向的教育服务队伍建设。学工人员要准确了解和熟练掌握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必须转变新观念、跟上新形势、定位新要求。一要发挥对大学生成长服务和思想道德的引导作用;二要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立于时代的前沿,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三要善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全程跟踪学生服务;四要言传身教,既要拓展教育途径,也要有的放矢。打造一支关注“真实问题”、学会“自我反思”、践行“真诚互助”、能够“高位引领”、坚持“行动跟进”、实现“成果分享”的教育服务队伍。

优化和完善人性化服务管理机制。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协调发展”的治校理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策略。坚持“内涵与外延并行,发展与民生并重,层次与特色并举”的“三并”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新起点,着力新目标,开始新冲刺,实施“优化提质”“合纵连横”等战略,从根本上实现我院科学发展的新突破。要勇挑服务责任,为学生发展服务。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我们强化“一训三风”建设,打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节、学习节和石鼓文化大讲台等“三节一台”文化品牌,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等“三爱三乐”校本研究,实施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战略,加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课改力度。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而且减轻了学生最后一年的经济负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和校企合作,我们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者;通过发展性评价研究,我们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人④。

要主动适应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化,努力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抓住松木工业园建设的机遇,再次督请衡阳市政府落实自来水进院工程,加大学生食堂建设等“八大重点项目”调度力度;二是抢抓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机遇,理顺校园网络建设关系,积极开发网上资源,借以提高培训、教研、科研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竞争。21世纪的竞争必将是服务的竞争、服务文化的竞争,建设服务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施服务转型。这是一种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升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官僚文化向学生导向的服务文化的转型。优秀的企业得益于企业家高度的服务文化自觉,卓越的大学首先是适时转型的服务型文化的品牌⑤。知名大学的名牌是靠优质的服务文化吸引学生的。建设服务文化可以彰显品牌个性魅力,赢得民心;提升服务创新竞争能力,是赢在当今决胜未来、引领支撑学校做强做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注释]

①王焕琦.弱势高校管理文化问题的调查研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9(1):24.

②赵红深.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41.

③苏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的研究与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6):10.

④高参参.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服务文化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9):110.

⑤葛军,杨骞.学校核心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30(7):39.

作者:罗振新

上一篇:特殊教育语文论文下一篇:高中语文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