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殷墟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短视频化手段去传播与呼吁,保护此类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时代与社会价值。本文结合当下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现状、内容、途径、效果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鼓励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者身份多元化、提高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程度以及加大对殷墟文化短视频运营过程之中的管理力度三种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篇1:

试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摘 要]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市场扮演着调整经济生活供求关系的角色,政府给予宏观上的调控和扶持。相对于物质文明,在文化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满足和引导文化需求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工作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宏观调控

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区分

通常,人们把公益性、非营利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事业,而把通过资本运营达到利益诉求的文化活动称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这在文化建设的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文化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而体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文化产品事实上就是精神的载体,人们享受文化产品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因而,从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角度讲,文化产业永远都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就文化的事业属性来说,它是一种公益性、非营利性、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面向广大百姓、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公共产品;就其产业属性来说,文化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具备时,其运营主体能够在自身投入产出的核算和循环中变化发展。2004年我国首次公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活动的集合,并将文化产业界定为核心层、外围层、相关服务层三个层次,以及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用品等十几个行业。从文化产业分类来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化是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密切配合、共同存在和发展,也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文化的精神内容与物质内容互为载体,其物质内容只有具有了精神内容时才有价值,而其精神内容则又只有借助于物质内容才能得以存续和传播。任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都只有在具有了思想光彩与智慧内涵之后,才会获得受众的青睐,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先进文化的要求。文化产业在本质上要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效益。

一般来讲,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对于一个社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稳定、延续和发展,起着基础的、能动的促进作用。文化事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要通过和借助于市场或产业化的载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国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组建了相当数量的产业集团,这些产业集团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无不借助于现代产业运作机制积极组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占据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加大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3 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振兴、强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的客观世界里,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纵横联系。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无论是艺术文化、历史文化、物质文化还是观念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其自身相对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纵横联系起的作用。它能使每一种文化内容的价值不断成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又把其他文化反馈到这种文化中来,使内部不断调整,这就形成了社会文化群的自动调节机制。但这种自动控制和调节性能还不是文化调控,只有通过政府行为把这种性能社会化,才有可能产生有效的社会调控。社会文化调控的本质是在异文化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时,能够作出极为敏感的反应,并且能够运用社会力量消除异文化的影响;基本法则是培育群体文化的自控能力和群体内聚力的规范,以此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主要方法是经过政府主导文化的中枢调节作用,如决策、指导、信息、咨询、监督等途径,对社会产生控制作用;社会文化调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文化发展总体的平衡,从客观总体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必须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实现调控机能。

发展文化事业有一个发展观的问题。文化事业的发展观是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回答什么是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谁发展文化事业和怎样发展文化事业等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首要的问题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谁是发展的价值主体的问题。毫无疑问,人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客体,离开人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文化事业领域要特别注意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价值主体。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即让其价值主体——人的发展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是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动力的终极源泉。如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样遵循社会的、历史的规律。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面向公众、面向市场才能繁荣。

发展文化事业第一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文化活动。积极保护、挖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第二,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和规范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制度,实施分类管理。要加强社会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培训,使文化事业管理人员素质逐步提高。第三,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要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第四,要大力发展少儿文化事业,加强少儿文化工作的行业管理,完善监督保障机制。第五,要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单位的核心和辐射作用,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事业与产业互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赢机制。大力开拓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等社会扶持力量,为文化事业长足健康发展建立良性运营机制。

4 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不但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今天,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标记的产品,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很难找到不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

文化的作用是由其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决定的。文化产业市场化,主要是从经营和运营方式来讲的,它要求文化产业进入市场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但文化的内容特别是涉及意识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内容,不能简单地交给市场来定夺。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层次。文化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较高产业关联度的新兴产业,而且文化产业作为联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其发展有助于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第一,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把握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以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规模孵化能力等,都将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综合性的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开发性的文化资源,选准重点突破口,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第二,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培育市场。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土地使用、市场准入、投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尽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到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规。第四,在文化产业中,要充分发挥中介组织、文化经纪人的作用,以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转化。要發挥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才华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第五,在有效保护丰厚资源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文化产品在传承创新中发挥其功能,增强其活力。牢牢把握住特色文化产品与主流市场需求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保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步伐,使其遵循市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开放型、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并通过一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发展项目,尽快实现人才、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有效整合。对政府主持的有关文化产业项目,应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投标制度。

参考文献:

[1]杨继瑞,郝康理.文化经济论——基于成都市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于洋 刘振民 刘振卿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篇2:

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分析

【摘要】殷墟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短视频化手段去传播与呼吁,保护此类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时代与社会价值。本文结合当下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现状、内容、途径、效果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鼓励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者身份多元化、提高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程度以及加大对殷墟文化短视频运营过程之中的管理力度三种建议。

【关键词】殷墟文化;短视频;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ASCX/2019-Z141,指导教师:尤元学。

科学技术的革新,促使媒介高度融合、交互发展,在当下融媒体时代,运用新媒体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失为一种较为便捷、高效、全面的传播方式。安阳殷墟作为晚商都城遗址,以其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成熟完备的甲骨文体系,被推至世界古代文化的高峰,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殷墟文化的新媒体呈现方式的探究与传播效果的研究不仅对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播的途径、方式、效果有着现实的实践价值。

1. 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的优势

殷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我国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甲骨文的主要发源地。殷墟文化与其他类型的文化不同,殷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习惯。在进行殷墟文化的传播工作时需要将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特点考虑在内,并且传统传播殷墟文化之中的甲骨文、玉器、宮殿、都城遗址等内容在传播时,一般由当地年龄较大的原居民进行面对面传播,进而使得殷墟文化只能在当地或者当地附近区域进行传播。传统的传播方式不仅涉及到的范围较小,而且对殷墟文化遗产的后期传播与传承造成的负面影响。然而短视频化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殷墟文化传播的地域性特征,当地居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对殷墟文化之中的甲骨文、铜器、玉器等器物文化进行短视频的拍摄,在短视频之中讲解各种文化的来源特点以及文化背景,而且短视频发布者还可以及时与信息接受群体进行及时互通问答,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群体对于殷墟文化的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短视频发布者的传播效果。

2. 现阶段我国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现状

2.1 短视频传播者身份较为单一

现如今,有关于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信息传播者的身份较为单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身份:

第一,文化保护机构。据相关统计,在各种新媒体短视频软件之中,殷墟文化遗产官方的文化保护机构对于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发布量较多,并且此种机构具有专业的文化管理理念,对于殷墟文化保护意识较高。发布的短视频内容一般以殷墟文化之中的甲骨文、景区特色,青铜器以及甲骨窖穴的基础知识以及来源历史较多,视频发布频率较高,并且内容较为全面是殷墟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者的主要身份之一。

第二,以经营殷墟文化产品的为主的各种企业机构。此种身份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性质,其短视频内容也多为与殷墟文化相关的各种文化产品,例如:甲骨文书籍、青铜器模型等等,企业发布短视频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第三,民间自发形成的殷墟文化交流组织。此类殷墟文虎发布者一般是殷墟文化研究学者,其短视频信息发布较为频繁,而且内容理论性较强,一般多是各种文化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前景。

第四,文化遗产项目工作者。殷墟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会根据实际殷墟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发布出传播性较强,内容较为丰富的短视频信息,提高殷墟文化遗产在世界之中的地位。

2.2 短视频传播内容同质化

由于殷墟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者的身份不同所以对于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内容也具有一定差异性,一般来说殷墟文化短视频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各种文化知识来源与背景介绍;殷墟文化之中历史人物的故事讲解;殷墟文化学者访谈;有关于殷墟文化活动报道;殷墟文化保护工作动态。殷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其内容显得较为传统,若在短视频仅仅涉及到以上五种内容,则其中的内容总会受到些许质疑与误解。例如:一个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公众号就有一个有关于殷墟文化历史来源的制作精良的短视频,但是由于内容过于理论化,并没有起到较好地传播效果。

2.3 短视频市场运营存在缺陷

从某种角度来说利用短视频来进行殷墟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具有市场效益,利用殷墟文化短视频来进行某些文化纪念物品牌的构建可以提高短视频的传播规模,但是我国有关于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运营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对于殷墟文化进行短视频传播往往只关注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市场之中短视频市场的运行是否顺利,进而使得一些付费类型的短视频的价格偏高,使得部分喜爱殷墟文化的社会群体不愿为此买单,长此以往会打消了其对于殷墟文化的热情,使得真正喜爱殷墟文化的人群数量减少,给殷墟文化短视频市场的顺利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殷墟文化的宣传工作。

3. 殷墟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化传播的建议

3.1 提倡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者身份多元化

现如今,随着短视频化传播方式的普及,不能仅仅依靠文化保护机构、经营殷墟文化产品的为主的各种企业机构、民间自发形成的殷墟文化交流组织以及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者作为主要的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者,应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的身份变的多元化,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网络公众人物实现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者身份丰富性。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网络之中,存在一部分具有一定粉丝群体的“网络红人”。这些“网络红人”可以对粉丝的兴趣走向产生引导作用,在网络环境之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殷墟文化若想提高其在社会之中的知名度可以利用网络公众人物的积极效应,使得网络红人也可以参加到有关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化传播活动之中,引导其粉丝的关注重点逐渐向殷墟文化靠拢,进而在网络之中产生殷墟文化的追随者,提高殷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质量。

第二,提倡殷墟文化爱好者参与到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活动中来。殷墟文化爱好者具有较扎实的殷墟文化知识储备,所以殷墟文化短视频传播应该提倡和鼓励殷墟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进而使得殷墟文化可以缩短与社会群众的文化距离。殷墟文化爱好者具有较为专业的殷墟文化知识储备,进而可以保证殷墟文化的各种历史来源信息的准确。鼓励殷墟文化爱好者用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宣传引导不仅可以提高殷墟文化遗产的权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殷墟文化爱好者对于殷墟文化的兴趣,促进殷墟文化后期传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方面,安阳市文旅举办的抖音挑战赛“古都安阳飞常美”,充分调动安阳文化爱好者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去传播安阳,宣传安阳,具有极高的传播价值。

3.2 提高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程度

殷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统性,所以殷墟文化短视频宣传者应该根据时代特点调整殷墟文化短视频表现形式,使得殷墟文化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时代特点,主要应该重视短视频的创新。殷墟文化短视频的创新具有两方面:

第一,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创新。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据实际社会大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对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所以在对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进行创新时,殷墟文化短视频发布者应该对当今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加以了解。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对其中的热点信息加以深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当代社会人群的喜好偏向于哪方面,若发现殷墟文化可以利用某些热点事件或者效应扩大其视频化传播规模,则可以及时将殷墟文化短视频的内容与热点事件加以联系,提高有关于殷墟文化短视频的社会认可度,进而达到宣传殷墟文化的目的。

第二,殷墟文化短视频形式的创新。现阶段有关于殷墟文化短视频的各种内容形式已经基本饱和,其中的内容形式基本雷同,所以殷墟文化传播者应该及时对殷墟文化短视频内容形式加以创新,对于内容形式的创兴应该及时借鉴国外或者国内比较热点的短视频内容形式,对殷墟文化短视频之中的背景音乐、内容类型、画面效果以及基础拍摄环境加以调整,使得内容形式可以符合年轻群体的口味,进而提高殷墟文化短视频的社会活力,通过短视频内容形式的创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化传播之中。

3.3 加大对殷墟文化短视频运营过程之中的管理力度

针对于殷墟文化遗产短视频市场运营存在的缺陷,社会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殷墟文化短视频运营的管理力度,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短视频运行市场的平衡。现如今有关于殷墟文化的短视频变的具有艺术与商业双重属性。双重属性决定了必须加以合理化引导,在关注商业效益时关照艺术性,再利用商业推动艺术的传达。所以市场管理人员应该及时维护短视频市场的平衡,严格规范殷墟文化短视频运行企业的运营,使得有关于殷墟文化的短视频运行企业可以实现稳定的运行。

第二,对殷墟文化的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由于短视频的出现,不仅会产生一些利用殷墟文化生存的短视频企业,而且還会出现一些依靠制造殷墟文化纪念物的生产类型的企业等,政府有必要对有关于殷墟文化的各种企业进行跨行业整合。对有关于殷墟文化短视频之中的宣传纪念品类型的短视频加以重视,不仅要在网络之中控制此类宣传纪念品类型的短视频在整个殷墟文化短视频的比例,而且还应该及时深入现场,检测纪念品的质量是否合理,保证有关于殷墟文化的短视频中所宣传的信息可以受到社会的信任,进而提高殷墟文化短视频化的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利用短视频的新型传播形式对殷墟文化遗产进行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短视频进行殷墟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应该重视短视频传播者身份多元化、提高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程度以及加大对短视频运营过程之中的管理力度,扩大殷墟文化遗产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宋素红,裴亚婷.器物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以安阳殷墟为例[J].殷都学刊,2014,35(02):14-20.

[2]李建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3]毕秋灵.基于短视频平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文化产业,2018(14):46-48.

作者:闻祖杨 王嘉乐 逯万翔

文化市场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篇3: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保定文化整合

[摘 要]在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大背景下,保定文化整合既面临着契机,又存在挑战。提升文化整体对保定经济的贡献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积极探索创新的新途径,注重和发挥人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打造保定市文化名牌。

[关键词]文化整合;协同发展;集群创新;“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139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保证经济高速优质增长是区域发展的首要目标。从深层次上分析,文化在区域整合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保定文化整合研究不但有助于打造保定文化名城的品牌,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盾,并能够引导经济优质持续发展,更能提升区域凝聚力,扩大保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文化整合的契机

自古京津冀地区位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界之处,为多民族文化融合沉淀之地,使得京津冀地区文化具有同源性,呈现出文化包容性强等特征,这种相同的文化根基使得保定文化可以依托北京及天津地区的优势资源来发展自身文化,如利用好京津地区群体文化消费需求量大,消费水平高等资源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又因政治、经济等诸多原因,区域内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保定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色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打造自身文化名牌。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是经济文化,文化经济化,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不论是“文化强省”,还是“文化强市”的规划提出,以及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一个契机。京津地区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与保定对口文化部门的合作加深,包括高校间、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加深,为保定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此外,保定市地处京畿,交通便利,具有文化资源丰富、高校众多、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等诸多自身优势,能更好对接京津文化经济发展。

2 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保定文化整合面临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存在演变的异质性,这使得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既有必要性,又存在不小的发展阻力。宏观上,京津地区明显的优势导致虹吸效应的存在对保定文化整合影響不小。微观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文化管理体制亟待来理顺,管理文化部门从党委宣传系统到文化部门,如文物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有一些协会等,且部门间沟通较少,造成部门和行业的分割,原本完整的市场产业链被断裂。对企业而言要接受多头管理,增加了交易的费用;就管理部门而言,无法完整的掌握整个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快速的反应。造成掌握政策的不一定了解企业信息,了解企业信息的不掌握政策资金的现象,为保定文化有效整合带来了一定阻力。

第二,现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新兴文化资源规划不合理,整体开发、宣传、营销不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并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唯一核心。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保定自身的特色,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是保定城市的一个名牌,但不是唯一可发展项目。将历史文化资源以新形式和方法呈现出来,才能更好融入进大审美经济、体验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中,才能更好地塑造出文化名城的形象。而这便需要与京津地区优势文化企业更广泛和深层次的合作。无论是从建设之初的规划和投资,还是到市场管理和运作,还是到后期宣传和维护,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持是必要的,通过多种形式合作不仅能够节省成本,更能有效带动保定市文化提升。而在保定自身资源为依托的基础之上的建设,也能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

第三,以文化在经济所占比重和贡献率来论,保定文化发展趋势虽然稳步前进,但落后态势明显。整体性文化建构有待于提升,优质文化项目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市民层面文化消费亟待开发,文化营销渠道不畅通等。诸多被动因素相互关联,制约着文化整合。

3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机制下保定文化整合

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生产和消费的大部分都是文化。加强保定文化整合能够更有效地带动保定经济持续、健康而高速的发展。

第一,利用互联网加模式,做集群创新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如做科技产业区及开发区,保定市有些条件是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整体创新战略,必然会碰到一些困境,如科技资源要素不具备、相关技术人员缺乏等。那么互联网和大数据能带来重要的突破,就是打破地域边界,通过相关行业集群模式,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这个科学工具、技术工具,能够实现北京和天津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对保定一些相对偏远地区,在技术资源条件不够密集的情况下的支持,通过互动共享,使得这些区域也能复制一些创新样板的集群,一些能够集聚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业态是发展趋势,把握好趋势才能搭上“顺风车”,为经济发展提速。

第二,文化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在文化领域的建设政府从来都是“有形的”,而且应该是有为的。尤其是公共文化层面,政府的作为是不能缺失的。因为公共文化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果公共文化也采取市场的方式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且公共文化在文化中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并不能产业化,主要是政府来提供并承担。

能依托市场调节的文化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也需要政府的作为。这种政府有为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直接出面干涉,而是利用政策指引和多方关系协调。首先要打破思想瓶颈,不仅要打破政府固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思维方式,更要引导优势创新型文化企业对外共享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才能实现互联网加模式下文化创新,建设相关文化产业平台,不止停留在表层网站建设和宣传招商引资上,而是深层次的互动,真正的交流。而这种思想交流和碰撞会引发更大的创新火花,创新理念通过保定地区较廉价的人力和产业资本转化为实际效益,不但会使文化企业保持优势地位,更会扩大其领先优势。其次,政府除给予小微文化企业,创业群体资金贷款支持外,还应引导创投公司对缺乏资金而又有潜质的文化项目予以支持。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毕竟有限,而文化投入相对来说需要长期资金及技术支持,且较短时间内不易看到利润。文化创业群体和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质原因,银行贷款较为困难。如大学生毕业依靠自己创意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将创新理念转换为现实利润,而广泛吸收民间资本的创投公司又苦于没有好的合作项目,政府通过一些平台建设和有效的宣传,降低准入门槛,与创投公司合作,使优质文化创意项目落地。以保定自身发展来说,作为文化古城,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也未和互联网加技术广泛结合。引进技术、加强创意的这种深层合作是日后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宣传及运用好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加的技术建立一个共享平台的创业群,既能节省产业园区建设的成本,又能突破土地和地域限制,有效避免产业园区投资失误或是过度投资带来的弊端。

第三,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移动互联的时代不仅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也改变了人的需求,改变了人的生产消费娱乐模式,所以文化服务商提供服务模式也要改变。如果顺利的吻合了新型人类的这种需求,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自然就能壮大,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如果没有吻合需求,自然会逐步淘汰。文化消费群体按年龄、职业等划分有不同的需求,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消费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经济发展。总体来说,适应时代性的年轻层面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审美经济和体验经济的时代到来,因而在发展保定自身文化消费中要突出新时代特色,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兼顾其他群体特别是乡镇文化消费,拉动文化经济快速增长。而打造文化城市,不仅仅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建造,更是保定整个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从饮食文化、城市街景文化、军校文化、民俗体育文化、绿色节能文化等全方位打造城市文化建設,突出时代性创意。此外,政府更应注重引导和宣传文化理念,培养市民素质,突出人文保定的城市特色。

强调人的因素不仅要从文化消费层面注重人的需求,更要在文化创新层面注重吸收和培养人才。文化产业建构及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没有人才,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文化体系建构处在低层次复制,毫无竞争力可言。驻保高校数量较多,但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将创客和微客等新兴个人状态,通过大数据汇集到一个创业大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方式实现共享,需要政府和高校的投入及引导,不仅要吸引人才,更要注重从保定现有高校资源中培养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走出经济新常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也是最佳途径之一。文化发展又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驱动力,加强保定地区文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文化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亦对京津冀协同而高效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以旅游拨动河北经济——京津冀一体化理念下的发展对策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2).

[2]陈旭霞.京津冀都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12(1).

[3]冯石岗.京津冀文化圈的渊源和载体[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

[4]苑帅民.京津冀文化产业圈区域链接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

[5]王宝林.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略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2).

[6]刘潇.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野下的文化体系建构[J].现代商业,2015(5).

作者:刘潇 韦丽丽 段晓峰 王虹 郝敬京

上一篇:整体搬迁项目进度管理论文下一篇:车辆运输成本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