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论文

2022-04-24

摘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容、特点及功能等,决定了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善于把和谐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论文 篇1:

文化体制创新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

摘 要: 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是时代的需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运用文化引领、凝聚、推动功能,牢固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新思想新举措,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打造优秀的文化主体,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体制创新;新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文化体制创新的目标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理论的演进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更加深入的阐述了文化强国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赋予了文化强国以新的内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推进民族振兴的步伐,把实现人民幸福的愿望变为现实。在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要保障国家安全,不仅要增强国家主权的维护意识,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还要依靠政治、文化和道义力量。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有效路径,同时指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方法和措施,既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又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增强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丰富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强调了两个独特性的辩证关系,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性,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后者决定前者,前者予以后者以深刻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放在突出位置,并且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趋势,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掌握文化特征、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把握文化体制改革及其功能,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诸多功能,可以看出,文化具有引领、激励、影响、凝聚、传承等方面功能,它有助于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文化强国和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国家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化软实力功能,因此必须把握文化软实力功能,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强国建设。

(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重视从各个维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握文化发展方向,正确运用文化的引领功能,发展先进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借鉴国外文化,取舍分明,发展真善美的文化,摒弃假丑恶的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先,把握文化的引领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次,明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文化市场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合法化,推动文化管理机制到新坚持以现代先进文化为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增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中国梦对文化的凝聚功能做了最好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人民的的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增强人民的文化强国信心,增强人民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述蕴含丰富。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以为人民服务。[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之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具有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凝聚民心、激励民志,发挥民力,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可靠的依靠力量,最坚强的后盾,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构筑中国梦,汇聚强大的实现人民共同梦想的力量。全国人民信心百倍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共同理想,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必定能汇集成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梦想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阐述指明了文化强国之路。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感染力,铸造民族生命力、创造力。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持。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两手抓,两结合,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它具体表现为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竞争力。[5]文化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抵制国内外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和新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强调中国梦的推动功能,更加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功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推动中国人民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牢固把握文化体制改革新思想新举措,开创文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首要的任务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两个体系,开发文化市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开放。逐步建立起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途径,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的宏观战略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建立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先进性的文化体系。[6]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打造优秀的文化主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一)把握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正确方向,为文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为文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首先,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管理体制为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提供秩序保障。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为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提供组织保障。政府组织要推进文化的社会化,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事业管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统筹城乡文化,兼顾东中西部的文化发展差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改革文化管理体制不可因循守旧死搬教条,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进行扬弃,分清旧与新、合理与不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在观念上要破旧立新,在方法上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社会和经济效益要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公平要兼顾。其次,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微观生态文化环境。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有利于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利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国建设打造优秀的文化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文化主体,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新举措。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文化主体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需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不仅要打造优秀的文化事业主体,更要打造优秀的文化企业主体。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加强高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文化人才是一股重要的文化事业主体。高层文化人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导力量。高层次领军人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锋队和引领者。[7]高层次领军人物站在文化建设的前沿,是文化建设的先锋队和排头兵,站得高看得远,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要造就这样一批高层次文化主体。其次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文化人才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强大后盾。基层文化人才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来自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主体。[8]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的基础力量。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的基层文化人才,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再次是加强文化队伍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工作作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和改造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培养和工作作风,用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基层文化人才弘扬科学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共同营造和谐奋进的良好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走中国特色文化体制创新道路,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走中国特色文化体制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文化体制创新需要把握好几种关系,必须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主流价值文化与主流价值文化的关系。首先,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进文化创新,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要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和优秀的部分,又要保持本土文化的中国特色即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进行中国特色文化体制创新既要开发国内文化市场,又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对外宣传民族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地位,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次,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不等于软实力,当代文化不等于软实力,强调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统一,决不能偏废。对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不能全部否定,也不能全部吸收,要取其精华的部分,剔除其糟粕的部分,既要有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又要改革创新,发扬时代精神,保持时代特色。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再次,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处理好主流价值文化与非主流价值文化的关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事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主流价值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主流价值文化,必须坚决弘扬,使之占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对待非主流价值文化要谨慎辨别、区分,分别对待,非主流价值文化中的有价值的、积极的、高尚的外来文化,我们要合理运用,发挥其最大效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非主流价值文化中以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侈靡之风为代表的庸俗、低俗的文化是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杜绝、消灭。因此必须走中国特色文化体制创新道路,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文化强国建设的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检察日报,2013-11-13.

[3]赵义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四重维度[J].湖南社会科学,2013(2):10-12.

[4]冯宏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程、经验与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4):50-56.

[5]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J].求实,2013(6):73-77.

[6]佟斐.国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研究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34-138.

[7]陈辉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人民主体性的三维解读[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26-30.

[8]石方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探论[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5):12-16.

(责任编辑 陶绍兴)

作者:王焕成

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论文 篇2:

和谐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摘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国发展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容、特点及功能等,决定了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善于把和谐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结合起来,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和谐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第一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标志着我党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新认识、新概括。对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与推进文化创新。其中,建设和谐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和谐文化的概念是2006年5月胡锦涛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同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文化建设任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容、特点及功能等,决定了它在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和支撑条件。

1.和谐文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价值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就需要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倡导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倡导和谐理念为价值取向,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方向,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时代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体系。它决定着我国当前社会的伦理取向和行为取向,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诸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发展过程。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妥善处理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要制定新的文化发展目标与政策,对文化领域的各项内容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具体方向与价值目标,以及实现改革目标的具体规划及具体措施,都需要先进的、共同的理论、思想和道德规范的引导,具体说来就是要有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和指引,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引领,大力发展和谐文化,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和谐文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凝聚力量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提供动力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只有保持协调有序,才能确保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由于和谐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倡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即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通过和谐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必能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使人们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不断进取的心态,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动力支持与智力支撑。

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建设和谐文化,即引导人们用正确的思想、观点、方法观察一切事物,培育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正确而理性地看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另外,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构建和谐世界。和谐文化提倡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的理念处理对外关系,有助于引导世界形成包容、开放、合作的共同价值追求,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3.和谐文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容整合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异常活跃、观念碰撞激烈、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渗透、吸收、融合,也有摩擦、排斥和斗争。如果不注意协调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就会引起思想混乱,进而引发社会危机。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既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借鉴国外先进文化。因此,急需某种文化能实现文化软实力内部各要素的有效整合。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文化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的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因此,建设和谐文化能有效促进文化软实力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对文化软实力的内容进行科学整合,进而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属于软实力范畴。“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中,文化软实力是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和核心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标志着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

点,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选择。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和谐文化的建设。同时,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无疑面临着更高的发展要求。

1.建设和谐文化对内要能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和谐文化应充分发挥其理论统领、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等功能,及其在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永葆国家生命力与创造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吸引力。

和谐文化,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在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我国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思想道德规范都给出了明确的判断,从而对提高和增强人们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增强中国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二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兼容并包精神及和合精神,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兼收并蓄、大胆创新,推崇天人和谐、“和为贵”、“和睦相处”等思想,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并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整体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三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多方面的创新。文化体制创新通过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内容形式创新通过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传播手段创新通过提高文化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

2.建设和谐文化对外要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中国文化对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和谐文化,是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体系。在处理对外文化关系上,和谐文化应在坚持本国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强调各国思想文化要相互借鉴、和谐共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通过积极贯彻“文化走出去”、“文化走进来”等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交流和碰撞,推动不同文化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赢得他国理解、尊重、接受、认同和信赖的同时,提高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正如胡锦涛2006年4月在耶鲁大学演讲时所说:“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理念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增强中国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过程,更是增强中国文化、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等方面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三、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把和谐文化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联系起来,利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一契机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遵循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目标导向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2003年,他对“软实力”作了进一步解释,即软实力就是吸引力,包含两方面意思,一个是国家政权靠什么才能产生并形成自己的吸引力呢?进行有效的对外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更根本的还是这个国家必须具有事实上存在的、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理念;另一个是能够产生吸引力的首要理念是如何对待人,即民主与人权的实现。因此,怎样对待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根本之所在,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目标导向。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原则,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原则。

因此,要促使文化软实力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应遵循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一个根本利益”为目标导向。首先,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应始终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及宗旨,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其次,要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发展依靠群众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使其在文化创造中各尽所能。再次,要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就应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上,充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全体人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

2.探求和谐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载体支持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在认识与思考自然、人类自身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生活的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文化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载体才能充分表达自己,起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载体一般包括文化媒介体,如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等;文化设施,如教育设施、体育与娱乐设施等;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这些都内含于“两大服务体系”,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服务体系之中。“两大服务体系”实现了软硬两种实力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与促进文明进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现实路径,它们互为两翼,共同保障和谐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载体支持。

首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的总体实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民生与民心工程,最能体现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平等权利,体现建设和谐文化与提升文化软实

力的价值理念。因此,应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一个覆盖全体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解决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总体实力。

其次,加强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仅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不够的,还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拓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渠道,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要加强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树立发展意识,开拓发展思路,通过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体制内容形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还要通过构建文化传播体系,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提升文化传播技术含量和优化传播队伍等手段大力提高文化传播力,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鼓励优质文化的大力发展,强化对庸俗文化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3.选取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内核

提升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目标导向、载体支持,也需要精神内核。精神内核是文化软实力得以存在与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科学支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重点内容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等,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主流不废”、“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等精神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精神内核,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与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主流不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与感召力,而这主要来自人们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为此,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以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为全体人民提供共同的思想指导、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及强大的精神支柱。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坚持“主流不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二是坚持“和而不同”,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中华文化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灿烂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和而不同”为精髓,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从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因此,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筛选、包装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与影响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言,文化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文化创新,通过增强文化活力,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与影响力。

作者:柳礼泉 丁 蕾

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论文 篇3:

“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推进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

摘 要: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馆进行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文化扶贫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予以帮助,从而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有效推进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是当前的重要策略。文化馆要进一步地接地气,要做到文化下乡,让人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文化,学习到文化,不断发挥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做好文化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馆;优质化;平民化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文化馆服务能够为公民提供基本的文化需求,能够通过自身的功能组织群众进行文化运动,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培养大量的文化精英和文化骨干。文化扶贫主要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更多的扶持和帮助,让他们通过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能从精神和物质上彻底地摆脱贫困。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机构,“精准扶贫”赋予了文化馆新的意义和内涵,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这是对文化精准扶贫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通过文化馆实施精神塑造工程,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扶贫氛围

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的群众文化机构,通过文化馆能够实施精神塑造工程,能够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扶贫氛围。要大力发挥文化馆的功能,通过文化馆培养家风文化,每个地区和地方都有不同的家风文化特色,文化馆要善于整理和总结当地家风文化,弘扬孝道,兄弟和睦,姐妹团结,为建设新时代的家庭而努力奋斗。文化馆要大力培育节日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发挥更大作用,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传统的节日,文化馆通过节日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文化扶贫。同时文化馆要大力培育广场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大多数是农村,而贫困人口则大多数是农民,要在文化馆中建立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加快文化与历史的融合,加快文化与当地风土人情的融合,同时要加快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乡村的道德讲堂、历史传统讲堂和科学文化讲堂,传授给农民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市场管理技能,让农民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农民,打造适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学习平台。要进一步突出精准文化扶贫的主体,通过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的方式选出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通过家庭和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快文化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要大力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要以阅读为美,要以学习为美,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要开展广场舞、大秧歌等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对生活充满希望。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文化扶贫意识,要让文化扶贫通过文化馆的功能进入学校、家庭和社区。总之,要通过文化馆实施精神塑造工程,传授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扶贫氛围,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从精神和文化上摆脱贫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推进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就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吸引更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群走进文化馆,在文化馆内读书写字,学习文化,陶冶情操。同时要以文化馆为基础,多方面筹措资金,健全市区、街道办事处以及农村的文化设施,建立跟文化馆匹配的图书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构建文化服务堡垒,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要让贫困地区中的贫困人群能够在家门口学习、娱乐和健身。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要以文化馆为重要载体,以文化扶贫进农村为重要内容,通过文化馆组织和开展各种文化服务,比如组织流动的舞台车,舞台车可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够感受到党给他们的温暖,能够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文化。要组织流动图书车,将一些优秀的图书通过图书车的形式让群众第一时间看到,比如通过图书车展览《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让人民群众学习几代领导人的著作,感受中国的发展和面貌的变化,鼓足勇气,力争上游。文化馆要带领流动电影队深入农村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比如放映一些革命题材的老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放映一些当前比较流行的正能量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失孤》《战狼2》《我不是药神》《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民群众切身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祖国的日益强大。文化馆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地方历史,加强主题文艺创作,以精准扶贫为主要内容,将这些节目打造成文化扶贫和物质扶贫的典型。

三、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宣传力度,推进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

部分欠发达地区存在着重视经济、轻视文化的现象,人民群众的综合物质和文化修养长期以来提不上去,基于此,要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宣传力度,推进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破除欠发达地区落后的习惯和风俗,纠正他们的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馆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要跟当地的媒体进行对接和沟通,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宣传文化精准扶贫政策和平民化服务。要经常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撰写宣传语、发放宣传页。要开通文化馆的微博和微信,通过多媒介宣传机制,有效推进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进行文化精准扶贫,要注重当地的精神脱贫宣传教育,让当地老百姓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实现文化上的脱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要在当地培育和宣传精神文化脱贫的典型,对他们进行公开表彰,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运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和鼓励群众不但要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战胜精神上的贫困。文化馆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将精神上脱贫致富的典型改编成小品、相声、评书、话剧等文艺题材,并在各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活动。文化墙是农村比较常见的宣传方式,要用文化墙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要设定特定的专题。如中国革命的专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如改革开放专题,主要是中国共产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40年的历程中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设立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扶贫帮困的成果等专题。总之,要在贫困地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自觉地消除文化贫困和精神贫困。

四、多方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实现文化精准扶贫

文化馆要与时俱进,进行多方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文化馆要以基层地区尤其是基层农村地区为着眼点和突破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比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图书馆等机构,借用社会力量,建立贫困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工作长效机制。要注重“文化输血”,更要注重“文化造血”,从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推动文化精準扶贫。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要积极在农村实现全网覆盖,打造“互联网+农村”,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文化扶贫和推进优质化、平民化服务中,要善于运用微博和微信,宣传党的扶贫相关政策,发布最新的扶贫动态,发布各种宣传活动和便民信息等。要组织当地居民学习互联网和运用互联网,让他们熟悉、掌握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的实现模式,让文化在互联网的技术下变得更加接地气。一些贫困地区虽然经济上欠发达,但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历史传统,要深入挖掘和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同时要大力宣传当地的手工艺制作,手工艺制作不但能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要将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深入结合起来,文化馆要起到连接作用,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推动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总之,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法挖掘文化资源,多方联动,打通线上线下,积极推进当地的文化精准扶贫,使得文化馆更能接地气,更接近人民群众,实现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五、结 语

文化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起到了积极而特殊的作用,要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推动文化馆的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要通过文化馆实施精神塑造工程,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扶贫氛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精准扶贫宣传力度,推进优质化和平民化服务;多方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实现文化精准扶贫。我们不但要在经济上彻底脱贫,更要在精神文化上彻底扶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 戴旭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前瞻——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年第5期,第10- 13页。

[2] 戴艳清、戴柏清:《创新融合发展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供给要素配置优化》[J].《图书馆学研究》,2020年第1期。

[3] 李亚男、范雪:《浅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助力文化扶贫的探索与实践》[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年第2期。

[4] 陈波、陈立豪:《虚拟文化空间下数字文化产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5] 张学晖:《创新服务手段 夯实服务内容——浅淡未来文化馆发展方向兼及互联网+文化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年第6期。

[6] 郑玉香、陈婷婷:《“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与教育引导》[J].《辽宁教育》,2016年第13期。

[7] 周紫玲:《“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育人功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作者:李娜

上一篇:建筑企业预算人员管理论文下一篇: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