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情况调查论文

2022-04-22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形象与智慧。向世界各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以调查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现状为起点,结合传播学视角带来的启示,并为中国民间故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给出探索性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市场管理情况调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市场管理情况调查论文 篇1:

影响惠州的外来文化

惠州地处粤东门户,具有1700多年历史,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岭南名郡”之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惠民之州建设,惠州人民在享受惠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外来文化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传统文化和惠州本土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

一、惠州外来文化基本现状

为尽可能把握惠州外来文化全面性和真实性,我们采取四种举措。一是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到有效问卷579份;二是开展访谈,共举办座谈会四次, 访谈人数120人;三是参阅资料,收集有关单位信息进行研究;四是网络调查,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果:

1. 影视文化。影视文化成为惠州人吸纳域外文化,丰富现代文化生活方式之一。调查表明,韩国电视剧、港台影视节目、美国的电影深受欢迎,按照喜欢程度依次为33.5%、23.4%、19.1%,而国产影视剧占24%。根据反映, 韩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大致相同,境洁清幽,加上剧中美女与俊男和平民化理想浪漫的故事情节,所以容易获得群众认同。香港影视以动作快感的武打动作及惊悚恐怖情节和搞笑娱乐活动最受青少年所喜好,台湾影视大多以情意绵绵的爱情感动年轻人。美剧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个性十足和丰满的人物角色,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制作精巧、气势宏大、特技惊人、回味无穷,为文化层次较高的惠州人所偏好,他们对西欧影视片也情有独钟。在惠州人看来,国内电视剧粗制滥造,过度营造舆论氛围,造成了外国电视剧在惠州大受欢迎 。

2. 图书文化。国外图书的销售量逐步在提高,在图书零售市场所占比例为8.2%。首先是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像《简·爱》《茶花女》《鲁宾孙漂流记》《巴黎圣母院》等,它们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真正经典,是喜欢阅读经典作品的惠州读者的必读书。其次,是国外的获奖文学作品,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如君特·格拉斯《铁皮鼓》、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等国外的流行读物,近几年在惠州市场越来越受到欢迎,年增长率约在20%以上。第三是奥地利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少儿书和韩国的青春读物也在惠州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日本的卡通、连环画、武侠、言情口袋书在青少年中也很流行。近年来,外来图书领域呈现新的特点。随着《谁动了我的奶酪》在惠州畅销,财经、少儿、建筑类图书销售增长较快,计算机类图书则有较大下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外来心理自助类图书的销售量增长30%。调查发现,美、英、日国家是惠州外来图书主要来源,占外来图书总数的80%以上。

3. 节日文化。这几年,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日” 在惠州越来越多受到人们青睐。调查表明,63%的市民表示有过洋节日的经历, 特别是圣诞节,节日气氛丝毫不亚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现在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 人们需要找机会放松放松紧张的神经。“洋节日”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这种心态,人们借此可以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与此同时,每逢过节,商家都会借机大力宣扬,极力炒作,达到促销目的。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下,很多人就会受其影响。年轻人思想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缺乏信仰,喜欢新鲜刺激的生活,过洋节日对于他们尤其具有吸引力。很多人盲目跟风,推波助浪,掀起过洋节日的热潮。

4. 网络文化。 在外来网络文化面前,惠州人表现极为活跃。以电影、文学和游戏三项内容进行调查显示,32.3%惠州网民通过网络观看国外电影,美国电影新片以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传到网上,网络收看率处于前列。26.5%惠州网民阅读和欣赏外来的文学作品或相关信息以及国外音乐、美术等。不少网民沉迷网络游戏,有22.9%的人喜爱战争暴力游戏。其游戏制作地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日本71.3%,美国20.1%。根据了解,由于受到外语水平限制, 惠州网民欣赏网上原著的为极少数,大都是译著。据网民反映,国外文学和电影作品尽管翻译有其语言上的特点,但语言上与他们的欣赏习惯差别很大,难以享受到原著的精华,导致欣赏外来文化时不得不受到限制。尽管如此,外来文化在网上的传播力还是越来越大。

5. 餐饮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惠州人对快捷、方便、营养的国外饮食也逐渐认可。近年来,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日韩料理、棒约翰、巴西烤肉等在惠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男女老少大多有品尝的经验,青少年更是消费主流。调查显示,56%的中小学生承认自己非常喜欢吃洋快餐,33%的中小学生比较喜欢吃洋快餐,而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吃洋快餐的学生仅有11%。究竟他们最热衷于哪类快餐,调查表明:42%回答喜欢西式快餐,32%回答喜欢日韩式餐馆。人们对国外饮食的认同,首先是其良好的饮食环境,洋快餐店十分注重店内整洁干净,装修典雅大方,让人们觉得饮食是一种享受;其次是食品较卫生安全,上述各种洋快餐店都是国际大牌,生产和管理标准化、流程化,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性强;再次服务态度好,洋品牌注重员工服务的培训,保证其员工有较高的服务质素,店里经常开展多种活动,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设法为顾客提供细微服务。

6. 服饰文化。国外品牌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对惠州人人乐、天虹、丽日等几家大型超市和服装店调查发现:外国品牌占39%,崇尚国外名牌服饰的惠州人占31.6%。年轻人尤其喜欢外国运动品牌,前三个受欢迎的品牌分别是耐克(35.8%)、阿迪达斯(30.3%)、乔丹(26.9%)。国外品牌服饰主要有以下四个来源:一是正品、二是贴牌品、第三类是挂牌品、四是假洋品。

二、 惠州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及对策

外来文化对惠州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正产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1. 侵蚀人们的思想。在外来文化大交融背景下,惠州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格局。诚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给这个城市带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扩大开放,充满激情,增强创新,积极向上的活力。但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低学历者较多地持推崇态度,高学历者则失却原有激情。国外的节日、餐饮、服饰具有时尚性、娱乐性、消费性的特点,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感官享受。商家通过包装,借助传播媒介进行商业炒作,动不动冠之以“文化”的头衔,使之流行于市井,满足人们尤其青少年猎奇、追求刺激、张扬个性的心理,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被同化,过度追求享乐主义,放纵,崇尚自我,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动摇理想信念。更有甚者,外来影像、图书、网络传播文化垃圾,充满色情淫秽和暴力,甚至别具用心地宣扬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的价值观念。这些外来文化传递的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容易被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所吸引、模仿,并逐步由感性的欣赏变为内在的理性追求,从而丧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对主流文化、主流道德观、价值观构成了威胁。。

2. 鼓励崇洋媚外的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一,生活上唯洋是图。一些人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均已“洋化”, 吃的是洋快餐,穿的是洋服饰,喝的是洋酒,饮的是洋可乐,读的是洋图书,看的是洋影视,唱的是洋歌,听的是洋曲,学的是洋文,玩的是洋游戏,追求的是洋婚姻、洋文凭、洋资质、洋证书,追捧的是洋产品、洋技术、洋方法、洋规则、洋民主。其二,消费上“享乐主义”。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一些人崇尚的是“超前消费”,讲究享受,花钱无度,把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生活标准,置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不顾。其三,学习上照搬照抄。人们喜欢的一些流行乐大多是抄袭国外音乐,大多受美国、日韩等地的影响,歌曲旋律、歌词也基本是洋文化的味道。还有的盲目学习国外,迷信洋货,冠冕堂皇地进行“招商引资”,花费大量钱财,引进国外设备,结果发现引入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这些都是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带来的祸患。

3. 挑战惠州本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惠州所传承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城市品位、城市个性和城市精神。名山、名水、名人、名文是惠州文化的灵魂,“四东”文化是惠州文化的核心。惠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交汇地。惠州名人志士多,名人事迹、故事多,这些都是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惠州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整体认同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有着其区域的独特性。然而目前受外来文化环境不断地变异,惠州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不少惠州人更容易喜欢肯德鸡、美国好莱坞大片、耐克服装、西洋音乐。而对惠州的客家菜、客家山歌渔歌、本土广播电视声屏、传统节日越来越淡薄。比如,客家餐饮很难形成影响,有的还掺杂着洋快餐的元素,丢失了其原有的特色;惠州富绅等服装尽管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可相当部分惠州人却是热衷于外国品牌。在“贸易自由”名义下外来文化不断扩张和渗透,惠州本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针对以上情况,为减少外来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和惠州本土文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 加强思想修养,提高鉴赏能力。一方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主旋律,加强思想文化修养,促进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强化惠州人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树立传承意识。此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强大促进作用,努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引导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觉抵制各种反科学、反文明、反现代化的愚昧迷信意识的能力,从而在与外来文化频繁接触过程中,提高人们的判断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同时,用一个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它们,积极引导人们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强化对国家民族和爱国主义的认同,自觉地维护传统文化。

2. 监管文化市场,抵制低俗之风。针对西方流行音乐、美国影视、国外电子游戏及因特网等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警惕敌对势力“西化”战略图谋,建立校园、家庭、社会、政府四为一体防范体系,实行统一、规范的文化市场管理, 有效地控制外来文化传播,积极引导人们有关外来文化的开放意识和交流观念,科学制定对外文化交流政策,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的关系,引进种类均衡、品质上乘的优秀外来文化产品,对品位和质量低劣的文化产品要坚决打击。通过开展一系列外来文化产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外来腐朽文化,坚决抵制淫秽色情和格调低下的不正之风,运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文化市场监督长效机制,确保外来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干净的文化消费环境。

3. 推进文化创新, 提升竞争水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提升竞争水平。当前,对传统文化和惠州文化应放眼向前看,着力创新发展。内容上既要保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有国际视野;文化艺术形式和题材、体裁丰富多彩,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来丰富全人类的文化宝库等;体制方面,采用新的创造手段,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潜力,以强大的创新机制和高度的应变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为此,根据惠州市委市政府有关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和惠州本土文化要进一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进一步以建设和谐文化为重点,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向心力;进一步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引导力;进一步以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为龙头,增强文化建设的竞争力;进一步以推进群众性文艺活动为载体,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亲和力;进一步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增强文化建设的创新力。总之,推进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和惠州本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重要力量。外来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未来,对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捍卫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开展惠州外来文化的研究,积极做好外来文化的引导,竭力减少不良影响,弘扬惠州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出贡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惠州外来文化研究》06XL-09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邱丽

作者:陈 梦

文化市场管理情况调查论文 篇2:

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形象与智慧。向世界各国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以调查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现状为起点,结合传播学视角带来的启示,并为中国民间故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给出探索性方案。调查结果表明,对外传播中跨文化差异和翻译质量两种制约因素影响着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关注度;因中国民间故事种类和传播媒介的不同,海外受众喜好不一。文章针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受众反馈,从译作质量、传播媒介和文化认同3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民间故事;对外传播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状况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0602076

一、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现状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积淀的成果。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与时俱进。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民间故事目前在国外的传播状况。以下内容均基于前期馆藏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阐述。

(一)传播情况

1.故事种类和译本情况。从调查的8个不同省份大型图书馆对外译本的馆藏情况看,对外译本所收录翻译的民间故事种类相对丰富,比如传说、神话、宝物故事、神仙魔法故事、女性故事、社会政治故事、民间习俗故事,基本上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馆藏的译本数量和种类与中文版的民间故事对比来说是比较少的。2015—2019年这8个大型图书馆的译本更新种类多为社会生活故事和爱情、人物故事,其中四大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新得最多,特别是《白蛇传》。可以从中看出,我国对外传播的译本的种类偏向于经典的,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生活性、趣味性更强一些的。在调查问卷中,《花木兰》这一故事的知名度最高,可能与准备上映的电影宣传有关。接下来知名度稍高的依次是《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哪吒》《牛郎织女》。以上提到的这些故事本身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民间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几乎全民皆知。馆藏译本近几年更新的种类和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国外受众比较喜欢的种类基本一致,爱情传说和人物故事相比其他种类来说在外传播的状况比较好。译本的语种多为英语,也有法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朝鲜语、印尼语等。对外传播的范围广,主要集中在亚欧地区。馆藏译本的更新速度较慢,近几年图书馆对于这类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更新补充较少。

2.故事传播的载体。我们调查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出版的纸质书籍,其中多是译本,少有一些相关的外文期刊、文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载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例如,在欧美上映的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电影、电视剧,海外戏剧演出,亚马逊、淘宝、當当等网站售卖电子书籍,网络论坛等。纸质书籍是最传统的传播载体,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传播方式。中国图书在国外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性的说服行为,一种修辞活动[1]。但现在最受欢迎和流行的载体形式莫过于电影、电视之类,传播中国民间故事更为形象和直观。

3.社会关注度。调查问卷中有一个提问是“生活的区域附近是否有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大概73.27%的人选择了“是”,26.73%的人选择了“否”。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人比较容易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间故事在外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比较大,社会整体上对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度较高。

(二)接受情况

1.接触方式。国外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书籍译本、图画漫画、影视改编、经典歌曲、网上论坛、戏剧海外演出、学校课堂、社会宣传等。外国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最多的就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学校课堂、图画漫画、书籍译本、网络论坛,比较少的是经典歌曲、海外戏剧演出、社会宣传及其他方式。学校课堂接触比较多,表明中国文化的传播已经渗透到了国外的教育系统中,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获得了一些成果。而受众最喜欢的接触了解的方式恰好也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图画漫画、网络论坛、经典歌曲。其中可以看出国外受众比较喜欢通过娱乐、轻松的方式去接触、了解中国民间故事。影视、漫画、论坛、歌曲的形式传播有一定的优势,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影视改编。改编有时候因为拍摄需要、迎合大众口味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本的故事,这样就会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理解存在偏颇。

2.对中国民间故事的了解程度。把受众对中国民间故事思想内涵的理解分为4个程度:“比较理解”占大部分,为67.33%;“完全能够理解”为20.3%;“不是很理解”为11.39%;“完全不能理解”为0.99%。总的来说,受众基本能够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对大部分人来说不难,只有少部分人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这反映出中国文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接受和认同。受众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所代表的中国形象,有68.32%的人认为是积极的,12.38%的人认为是消极的,19.31%的人不清楚。积极的形象远大于消极的形象,中国民间故事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促进作用。绝大多数受众认为中国民间故事所起的作用是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少数人认为是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和增加了对中国的喜爱。中国民间故事为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为弘扬中国文化发挥了作用。

3.受众评价。受众在浏览网页时看到的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评价认为正面数量居多的占70.3%,正面、负面数量相当的占19.31%,负面数量居多的占10.4%。说明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评价大多是肯定的。对于译本的评价,很多人认为一般,有一定收获,但短时间内难以读懂。少部分人认为很好,翻译的融合性很强,可以读懂。极少数人认为很差,内容晦涩,完全读不懂。而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不了解,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各民族文化和审美差异,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盲目性。在译本翻译这方面仍需努力和改进,尽量减少差异,能让大多数国外受众理解。

二、国外受众需求

(一)喜爱程度

依托既有对国外受众的问卷调查,在第10题“您对中国民间故事喜爱程度是?(单选)”中,有效填写人次为202人。共有87人选择B选项“比较喜欢”,所占比例最多,为43.07%;共有73人选择A选项“十分喜欢”,所占比例为36.14%;共有38人选择C选项“一般喜欢”,所占比例为18.81%;共有4人选择D选项“完全不喜欢”,所占比例为1.98%。

结合第10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共有98.02%的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持喜爱态度,其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选项为“比较喜欢”,所占比例为43.07%。说明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喜爱程度较高,需求量大。

(二)受众需求

國外受众主体以学生居多,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工作者中,教师居多。这些受众大部分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很大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了解《花木兰》《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哪吒》《牛郎织女》这些故事的国外受众相对于其他中国民间故事来说较多,受欢迎的程度较高。国外受众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是生活故事,其次是传奇故事、神话传说、才子佳人故事。调查报告显示,有75.74%的人为了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而主动查阅相关的资料,98.02%的国外受众喜欢中国民间故事,其中非常喜欢的有36.14%,比较喜欢的有43.07%,一般喜欢的有18.81%。国外受众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文化需求;二是国家价值观体现在文本中;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国外受众对于中国文化有相当大的需求,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受众需求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所有受众在以自然人的身份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往往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同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不断为人类所接受,同时,价值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更新[2]。

问卷第13题“您想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原因是?(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56.93%的人选择了A选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77.72%的人选择了B选项“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的文化认同”,72.77%的人选择了C选项“各国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B、C选项的人数分别为157人、147人,占比大,说明受访者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大部分原因是对中国元素的认同和自己国家价值观的认同。当然,A选项占比56.93%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不少受访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而选择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无人选择“其他”选项。

中国元素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几乎80%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的文化认同”。受访者受自己国家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民间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共鸣。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超过半数的人选择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文化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一个大好时机,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极为重要。

2.个人因素。除了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民间故事海外的受众需求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受众自身的个人心理因素。

第11题“您喜欢什么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本题为多选题,有效填写人数为202人。共有124人选择C选项“生活故事”,所占比例最多,为61.39%;共有119人选择B选项“传奇故事”,所占比例为58.91%;共有111人选择A选项“神话故事”,所占比例为54.95%;共有107人选择D选项“才子佳人故事”,所占比例为52.97%;共有99人选择E选项“公案故事”,所占比例为49.01%;无人选择F选项“其他”。

结合第11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受访者对于不同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的喜爱程度比较接近,不同内容的中国民间故事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浮动,最突出的是“生活故事”与“传奇故事”,分别占比为61.39%、58.91%。

第12题“您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是?(单选)”,有效填写人数为202人。共有40人选择C选项“《精卫填海》”,所占比例最多,为19.8%;共有35人选择B选项“《大禹治水》”,所占比例为17.33%;共有33人选择E选项“《八仙过海》”,所占比例为16.34%;共有30人选择D选项“《夸父逐日》”,所占比例为14.85%;共有30人选择F选项“《愚公移山》”,所占比例为14.85%;共有25人选择A选项“《盘古开天地》”,所占比例为12.38%;共有9人选择G选项“其他”。

结合第12题调查结果可得出,受访者喜爱程度排名前三的中国民间故事为《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以及《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并列第三),可分为“神话故事”与“传奇故事”。该题调查结果正好对应第11题的调查结果:共有119人选择B选项“传奇故事”,所占比例为58.91%;共有111人选择A选项“神话故事”,所占比例为54.95%。

综上,受访者对中国民间故事内容、类型的喜爱程度相当,尤其喜爱“生活故事”“传奇故事”“神话故事”这三大类故事。

3.媒介因素。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信息逐步由单向传播向双向、多向传播转变[2]。问卷第14题“您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多选)”的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31人选择了“影视改编”,占比高达64.85%;选择“图画漫画”“网上论坛”的人数过半,分别占比54.46%、52.48%;“书籍译本”“经典歌曲”“戏剧海外演出”“学校课堂”的占比分别为41.58%、46.53%、40.1%、45.05%。选择这4种方式的人数较多,且差异不大。选择“社会宣传”的人数为55人,占比27.23%;选择“其他”选项的只有1人,人数极少。

调查结果表明,影视改编是受访者了解中国民间故事最喜爱的方式,图画漫画、网上论坛次之。影视改编、网上论坛这两种方式是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这些极具便利性的传播形式更容易得到受访者的喜爱。此外,像图画漫画这种有趣、生动形象的形式也受到许多受访者的喜爱。然而,社会宣传这种较为官方的形式不太受到受访者的喜爱。

三、中国民间故事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

1.传播效果不理想。我们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状况,在202个样本中,16.34%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受众对中国的喜爱,45.54%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增进了受众对中国的了解,33.66%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4.46%的参与者未能准确理解中国民间故事想表达的意思。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1/3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加深了中国的神秘感,即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影响不够理想。

2.海外译本质量欠佳。调查显示,62.87%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一般,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但很难在短时间内读懂”,32.67%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很好,翻译的融合性很强,可以读懂”,4.46%的参与者认为中国民间故事的译本“很差,内容晦涩,完全读不懂”。由此可见,中国民间故事译本的质量直接影响译本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效果。

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向参与者了解了造成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译作困难的原因。28.22%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特定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19.8%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19.31%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16.83%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盲目性,15.35%的参与者认为原因在于各民族之间的审美差异。由此可见,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中国民间故事传播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质量不佳也是影响中国民间故事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因素较历史、政治、文化因素而言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3.对外传播渠道较少。中国民间故事传播途径排名前五的有影视改编、学校课堂、图画漫画、书籍译本、网络论坛。就影视改编而言,中国本土民间故事改编影视作品的拍摄数量和走出去的程度仍有待提高。以《木兰辞》为例,花木兰这一形象已有动画和电影作品,但是均为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而具有一定海外宣传与合作的戏剧海外演出在传播途径中的占比较少,为38.61%。我们认为,来自中国本土的传播途径较少也是造成中国民间故事在东南亚及欧美国家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传播学视角对现存问题的启示

1.海外合作匮乏与宣传不佳。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海外市场上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作品的种类较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宣传手段单一、缺乏海外合作机制等问题。鉴于调查结果,中国民间故事对外文化交流的瓶颈不在于文化内容,而在于没有切实有效的传播手段。

通过口口相传,韩国民间流传的中国民间故事讲述绵延至今;至1922年,印尼已先后6次再版《梁祝》,而且其他出版社至少出版了9种不同的印尼文版本[3];在新加坡,华人喜戏剧,2001年新加坡艺术节上演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后的潮剧;此外还有日本漫画、动漫改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呈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相较而言,中国民间故事缺乏相应的欧美海外宣传,缺乏成熟的运营机制,传播手段单一且简单。

2.海外传播专业人才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社会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也日益迫切,而中国民间故事成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在此背景下,大量中国民间故事作品被国外翻译并出版发行。

海外译介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读者对中国民间故事作品的阅读和接受。此次问卷调查中,67.33%的普通海外读者对于理解中国民间故事译本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换言之,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读者主要为汉学家等研究者,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者。

海外市场传播还缺乏了解海外市场运营机制的艺术市场管理人员,也是制约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一大障碍。“走出去”也需要依托“请进来”——培养精通国外市场的海外艺术市场管理人员,唯有如此,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之路才能更加宽广。

3.海外传播难以进入主流社会。如何使中国民间故事更好地“走出去”对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审美差异,要让西方受众接受并喜爱中国民间故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4]。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海外演出是否成功,需要从3个要素进行考量,即“是否在主流演出空间;是否面对主流观众;是否影响到主流媒体”。遗憾的是,中国民间故事没有在“三个主流”上成功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特定时期的歷史、政治、文化因素,加之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无法进入主流社会。

四、对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建议

(一)提升作品翻译质量

纸质书籍是最传统的传播载体,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传播方式。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民间故事的海外译本质量欠佳,直接影响到译本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播效果。因此,提高译本质量迫在眉睫。好的译本,译者是关键。对此,我们有两点建议。首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合适的译者开展民间故事译本的翻译工作。在寻找译者时,可以请海内外翻译家、汉学家等合作完成翻译工作,以弥补译者由于来自单一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足。可以先由国内译者将民间故事翻译为目标语言,以保证中国民间故事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再经由目标语言的汉学家润色、审校,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如果能够形成稳定的跨语言合作译者群,可以更方便地提升译本质量。此外,国内有条件和资质的出版社还可以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共同打造优质的民间故事译本。其次,要从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战略高度思考高质量译者群的培养和储备问题[5]。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着力建设跨学科、跨文化的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语言知识、文化素养、综合素质过硬的翻译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要求。有了高质量的译者群,才会有高质量的译本,才能促进民间故事的海外传播,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各族人民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二)丰富作品的呈现形式

根据前文的需求数据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最受海外受众欢迎的中国民间故事形式是影视改编,其次是图画漫画、经典歌曲等。这些呈现形式较单一的文字形式的纸质译本而言更加生动直观,趣味性强,因而更容易得到海外受众的喜爱。从民间故事的内容主题来看,海外受众最喜欢的中国民间故事是生活故事,其次是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等。这些都是在国内广为流传的经典的民间故事,能够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国特色,有较强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鉴于海外受众在故事呈现形式与内容主题方面的需求,我们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以译本为主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开发民间故事的呈现形式和载体,拓宽民间故事的传播渠道。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是中国民间故事影视改编的成功范例,然而这部作品的创作团队来自海外,经由国人改编而闯出名声与市场的民间故事影视作品却很少见。因此,国内影视创作者应该把握这一机遇与历史使命,充分发掘国内民间故事资源,将优秀的中国民间故事改编为影视作品加以推广,更好地促进民间故事在海外的传播。最近几年,国产漫画逐渐崛起,从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越来越多优秀的原创国漫作品让受众赞叹不已。相对于影视作品而言,动漫这一呈现形式更容易被低年龄受众接受,这在无形中扩展了受众群体。如果能够利用好动漫这一形式,将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有利于拓展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广度。此外,近年来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我们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为故事短片,以短视频或者网络广播剧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传播,使这些作品被更多的海外受众看到。最后,官方和民间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舞台剧表演、民俗文化展览、文化周等,以海外受众更易接触的活动形式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国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可以实现民间故事对外传播形式和渠道的多样性,扩展受众群体,更有利于民间故事的对外传播。

(三)增进海外文化认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海外受众喜欢中国民间故事,并且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中国民间故事。就对故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情况而言,大部分海外受众基本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然而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不太理解或完全不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思想内涵,甚至有少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故事内涵是消极的。这些现象表明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无疑是巨大的,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够引起受访者的共鸣。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其在对故事的认知与理解上有失偏颇。因此,如何有效宣传,使海外受众以一种积极的认知观念来接受中国民间故事显得极为重要。黄文吉指出:“文化认同是文化对外传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认同不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而是从内心深处对一种文化内在价值的认可和接受,进而内化、融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6]因此,要想减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我们认为,对外传播的作品应以受众为导向,尊重海外受众的审美与接受习惯,了解海外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这是增强海外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国民间故事有效传播的前提。面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民间故事,要根据海外受众所习惯的认知方式和审美视角,合理选择所要传播的中国民间故事内容。运用海外受众“能理解、可接受”的方式,采用他们熟悉的感知视角,通过他们常用的媒体与平台,展现中国民间故事“真善美”等优良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感[7]。我们可以与当地的文化传播公司或咨询公司合作,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渠道、接受习惯等,然后分别邀请当地的汉学家、民间故事研究专家、儿童教育专家、音像图书出版专家进行座谈,确定要传播的内容。为便于理解,还可以在作品后面提炼升华故事的核心要旨,使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一目了然,引导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的文化内涵。

五、结语

中国民间故事在国外的传播现状表现为民间故事种类丰富、涉及面广泛、传播载体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调查结果显示,国外受众比较容易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间故事对外传播的力度和影响力比较大,社会整体上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关注度较高。国外受众接触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多的就是通过影视改编。

但是改编要考虑到受众需求。中国民间故事在海外广泛激发了受众的兴趣,需求量大。国外受众主体以学生居多,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社会职业工作者中,教师居多。这些受众大部分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很大的原因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海外受众想要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元素引起的受众文化需求;二是国家价值观体现在文本中;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

根据这些受众的反馈,现阶段,中国民间故事显然达不到“走出去”的期望,仍存在海外译本质量欠佳、对外传播渠道较少等问题。结合传播学视角,这些现存问题反映了海外合作匮乏与宣传不佳、海外传播专业人才缺失、海外国家意识形态不同。只有提高作品的翻译质量、豐富作品的呈现形式、增进海外文化认同,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扩展受众群体,才能引导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民间故事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让世界各族人民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卞转转.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图书“走出去”现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03):159-161.

[2] 王聪.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以《声临其境》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02):86-87+155.

[3] 王蓉.简析梁祝故事在国外的传播情况[J].学理论,2010(10):152-153.

[4] 尹鸿.中国戏曲,海外这样觅知音[N].人民日报,2015-10-29.

[5] 吴迪.中国艺术图书“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与出路研究[J].出版参考,2018(04):29-32.

[6] 黄文吉.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03):25-26.

[7] 吕铠,李文.中国城市形象国际化表达的有效视角[J].当代传播,2016(01):26-27+58.

作者简介:钟震昊(1998—),男,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翻译学,英美文学。

战嘉璐(1998—),女,山东莱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作者:钟震昊 战嘉璐 黄银润 耿秋实 王东来 卜紫婷

文化市场管理情况调查论文 篇3:

东明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城关镇经济强弱不同的两个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比分析,试图找出解决东明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矛盾,从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加快政府的生产型服务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等多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农村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研究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化以及农村文化开始被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单独列为一条,从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和中央发布的文件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研究农村文化产品的提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应有之义和取得进展的重要性标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分析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对繁荣发展东明县农村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正确引导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次调查走访以城关镇部分乡镇干部和东关社区、董庄村部分农民为调查对象。 这两个村的经济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在山东省东明县乡村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东明县发达地区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产品供给情况。笔者采用走访与座谈的调查方法,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为核心,以两个村的文化产品提供为两条线,对比分析,找出差异,结合镇文化站建设情况,从而分析找到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对策。

一、通过走访调查总结城关镇供给总体现状

(一)农民期待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然而其有效供给却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为政府提供的非娱乐性服务不够。如以农家书屋为例,东关社区虽有菏泽市一流的农家书屋,但是书屋中的图书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知识状况和审美倾向的图书颇为缺乏,里面以武打,言情和教材类图书居多。虽然也有一些属于农民需要的农业科技图书,但是这些图书不是年代久远知识陈旧,就是里面的具体内容,文字表述和配图等方面存在缺陷,往往难以激发农民群众的阅读热情,.农民需要的科技指导的书籍种类少、量不够,文化站服务人员的素质低,服务意识差等不能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不少落后地区的农村仍普遍存在着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也难等现象。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体单一。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等参与主体受政府政策、产权界定和自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大规模进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领域,政府仍是单一的供给主体所以导致像董庄那样欠发达村庄缺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太多,而别的部门又无法提供。

(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匀。这种分布不均匀所指的是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内部的分布不均,具体来说在乡镇内部,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过多的分布于乡镇中心所在地,而底层、最靠近农民群众的行政村与自然村则缺乏足够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这种分布不均可以成为纵向的分布不均,它在现实中同样比较广泛的存在。本次调查中的东关社区和董庄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即是这种纵向的分布不均。

(四)农村文化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乡镇文化站运转困难, 形同虚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落后,无单独的办公活动场所,乡镇无图书室等基础设施。第二:文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也不高。文化人才还身兼两职。农村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基层专职文化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文化人才的素质很重要。第三:缺乏活动经费,活动形式单一,也使乡镇文化站运转困难。

(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贫乏,文化消费意识差。突出表现在,两个村的娱乐文化生活仅仅限于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斗地主,村里人最多的地方是牌场,赌博日渐盛行。在是非愿意为文化产品付费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农民表示出了较为低的支付能力。 另一方面,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认识。一些农民说,“我文化都没有,还要啥文化需求”,“只要有饭吃,有麻将打,就是好日子了,回想在1960年时饭都吃不饱呢还有啥要求?俺们知足了”,“啥文体广场、网吧,俺们不需要,有一牌场就行”。这也反映出在农村,文化生活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的便利性及明显的影响,他们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六)经济越不发达,文化建设就越落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最为紧缺。从东关社区和董庄村公共文化产品对比情况来看,董庄村文化建设不被重视,文化产品供给单一,文化产品的提供远远落后与本村的经济发展,更是与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无法相提并论。同样的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内容越丰富,需求层次越高。

二、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对策研究

通过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的情况,经反思总结后,针对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各种问题,找准原因,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整合文化资源,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

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专项资金,要将主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血胜于输血,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可以对本村或临近村进行自我投入,可谓一举两得,也是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加快政府的生产型服务职能向服务型职能的转变

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民主、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表达机制。我们应该强化政府为农村、农业和农民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实现公共产品最优供给。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直接的使用者和最终的受益者,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符合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能使广大农民满意,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文化产品的供给不取决于农民的喜好,公共决策自上而下,公共产品供给数量、供给结构和供给程序都是政府说了算,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建立通畅的农民偏好表达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才能使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更加科学和富有效率,真正体现农民的意愿和要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要更贴近农民

让农民尽可能的参与在整个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确定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直接民主与代议民主相结合的方法,或实施调查问卷的形式,或者走访座谈的方式,获得充分体现民意的意见,提出真正能够满足农村公共文化产品需求的合理化建议,生产更多符合农民群众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产品。

(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体现透明性

有限的农村文化建设经费要用到实处,用到关键之处,就必须推进财政行政分权方面的改革。文化经费的多少,来去,预算与实际应用必须透明,或者说建立完备的预算机制和完善的公共财政投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系统,做好审计和监督工作,确保专项资金不被挪用。

(五)把发展文化和发展经济相融合

把文化和经济融合起来,能形成新的强大的发展优势。长期以来我县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内涵缺乏深刻把握,只重视抓经济工作,导致“发展先进文化”仅仅是喊出来的口号,并没有实质的有效的行动。将地方的“两张皮”拧成“一股绳”,把文化融入经济发展中去,用文化指引经济发展,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把文化做成文化产品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带来了新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带动经济,是我县未来农村文化工作的新目标。

(六) 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保障

1、大力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搞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力保证。针对乡镇文化队伍人才缺失的状况,确保人员的足够编制,充实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保证做到专职专岗,坚决杜绝那种身兼数职,长期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的文化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在制度上加以严格把关,推行全员聘任制和竞争上岗制,是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到工作岗位上来,优化农村文化管理干部队伍的群体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工作中用他们的知识和素质去征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

2、加强专门的文艺宣传与演出队伍建设,充实人才队伍。由于政府财政对农村文化队伍倾斜较少,加上农村农忙农闲的季节特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招聘也有一定困难。充实专门的文艺宣传与演出队伍建设,可实行兼业与专业人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在这一方面要特别加强对农村有一定基础的民间艺人和组织的培养和扶持,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这是因为他们对农村社会的了解程度很深,所采用艺术表演形式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上是他们吸引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并起着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作用。

(七)多元主体结合,科学评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着重投轻管、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的问题。绩效评估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具有维度单一,内容狭窄,方法简单的特点,评价的标准就是投入的规模,数量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我县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否相符,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因而往往不能全面科学的对整个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出评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文化设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提高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硬件设施短期内可以迅速改观,而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却需要时间和耐心,否则就会出现漂亮文化活动室成摆设的现象。因此推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评估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的说,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科学评估方法首先要农民群众的参与。其次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另外还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评估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软硬件分开评估,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全面的科学的评估农村公共文化的总体状况。

参考文献:

[1]雎党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

[2]曾福生,李燕凌,匡远配. 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51页

[3]任保平.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肖剑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9

[5]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R]. 决策探索,2004年第4期,第4-6页。

作者:许小燕 袁海峰

上一篇:通货紧缩形成原因分析论文下一篇:方言翻译的语言学发展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