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2022-04-19

随着工业化、社会化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务工,以追求家庭更好的生活。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正在随之慢慢壮大。自卑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若不及时防治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该文试图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手段来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促使其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利于其未来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1: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矫正研究

自卑一般指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其他方面如家庭、工作、政治等的某些缺陷,有时是自以为是的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并不是一般的心理疾病,它是一种性格缺陷,更对一个人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健康运行和速度,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将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这样导致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失去和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同时,自卑往往伴随着冷血、无法自控等矛盾情绪,容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心理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指引,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伯叔辈代养代管。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才算一个完整的家,没有这个完整的家,孩子缺乏感情依靠,对周围人群缺乏信任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孩子表面上看可能会很乖,實际上是在压抑自我,什么都不争,什么都不感兴趣,只会躲在角落里,但其实内心是渴望爱与关怀的。

二、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该生的母亲在该生很小时便外出打工了,后来与该生的父亲离婚,该生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该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该生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家庭的破碎、经济的极度困难和村里部分人的冷眼使她非常自卑,跟人接触尽量回避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她潜意识里总认为每个人都会瞧不起她,瞧不起她的家庭。

(二)学生本人因素

该生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三)学校因素

在农村学校里,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该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改善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措施

(一)社会方面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加强家长或监护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其次,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难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媒体的作用,促进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促进社会力量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学校方面

1.要建立相关留守儿童机制,强化心理教育

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时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要分年级实行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功能室,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要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常抓不懈。

2.要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通过运用电话、信息、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沟通、经常性的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要利用春节、农忙等时机,邀请返乡劳务输出人员参加情况通报会、座谈会、问题交流会等,共同研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教育计划。

3.教师的爱心教育

平等的“爱”,是“师长”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爱千万不能随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融入心灵深处。”由于留守儿童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不容乐观。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无人关怀,这就需要老师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或者有意倾向他们的原则对待他们。要时常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心理疏导,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弥补他们在家里的缺失。

(三)家庭方面

家长要切实承担起作为监护责任,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以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为理由对孩子不闻不问。家长闲暇时间要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成长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学习及思想动态,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迫切需求,帮助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亲情电话、微信交流,多给孩子温暖与关怀,不要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关爱缺失”。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家校互动活动,有助于他们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如今留守儿童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要改善这个问题,必须父母、家长以及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当然还有社会的支持,这样才能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  江苏】

作者:朱恩霞

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2:

小学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矫正的个案研究

随着工业化、社会化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务工,以追求家庭更好的生活。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正在随之慢慢壮大。自卑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较大,若不及时防治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该文试图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手段来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感,促使其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比率就比较高。童年期自卑心理往往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一个人的某一精神支柱,其消极作用不可低估。过度的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同时阻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探究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以及克服自卑心理,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案例描述

自卑行为表现:悦悦同学每次走进教室都先迟疑一下,从教室到走廊往教室里看,在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小心翼翼、焦虑、紧张地走进去,到座位坐下后又偷窥一下,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拿出课本。在课堂上也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注意力极不集中,从不举手发言,遇到被老师叫到就如临大敌、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如蚊叫。做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二、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多方调查,得出以下导致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1.家庭环境因素

悦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外出打工了,后来与她父亲离婚。悦悦的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悦悦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

2.学生本人因素

悦悦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3.学校因素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校活动、班级管理等一些事物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悦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心理辅导过程

1.树立信心疗法

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信心的人才敢迎击困难,才有可能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乐观奋进的拼搏精神;而缺乏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敢迎接挑战,最终因自卑而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树立信心的重要性。针对该生主要因家庭状况不如别人和个子矮小而导致自卑的状况,我们通过说理和一些全国闻名的励志人物事迹来激励该生,帮助她树立信心,以逐渐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师:悦悦同学,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苦难是一种财富”,老师也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你做了很多我们班很多同学没有做过的事,承受过很多同学没有承受过的苦,老师相信你经过这些磨炼,在以后遇到挫折时会比没有受过磨炼的同学承受能力强。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课文里不是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说法吗?这些都说明了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老师相信你经历这些磨炼之后,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出息的人的。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在触电被截去双臂后,用双脚代替双手来完成生活工作的一切,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无论是吴建平还是刘伟,条件都比我们艰难多了,可他们真的做到了精彩地活着了,我们四肢健全,有理由不精彩地活着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的。

2.行为疗法

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就像语言的交流一样,肢体动作同样传递着信息。自卑畏惧时,目光游离,步伐沉重缓慢;坚定自信时,抬头挺胸,表情放松,步伐铿锵有力。我们决定用行为训练法来提高该生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1)老师在旁边监督,要求该生走进教室时不能迟疑、东张西望,而是要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在座位上坐好后不能偷窥其他同学,直接准备上课用的物品,如此坚持训练两个星期后,她在肢体动作方面基本上表现出自信来了。(2)与语文老师协商,指定该生为语文领读,以此培养她的自信心、责任心,消除自卑情绪。(3)学校运动会上,指定她参加耐力类的运动项目,以此培养她的胆量,增强她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增强她的自信心。(4)班级和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指定她表演节目,来克服她胆小怕事的弱点。(5)教师上课,经常提问她,适当鼓励她,使她的自信心慢慢增强,自卑感逐渐消除。

3.培养兴趣爱好疗法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自卑的人往往太关注自己的弱項和失败,所以我们打算培养该生的兴趣,将她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上来,让她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提升她的自信心,驱散她的自卑阴影。通过与音乐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学校文艺队;与美术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鼓励她课后去打球、跑步,多与同学聊天等。总之鼓励她少想多做,“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自卑兴奋灶,转移该生对自卑症的高度注意力”。

总之,通过实施以上四种疗法,悦悦同学性格开朗多了,与人交流也落落大方了。面对悦悦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提升自卑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针对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一步步打开他们的心结,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关心与温暖,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江苏】

作者:马玉娟

儿童自卑心理研究论文 篇3:

优势视角下个案工作介入流动儿童自卑心理的实务探讨

基金项目:广西2022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以解决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为介入目标,以个案工作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介入方式,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流动儿童小A的问题、产生原因及需求分析,分三个阶段对案主的心理、亲子关系、师生及朋辈交流等领域进行介入。通过介入后评估发现,案主的自卑心理、学业情况和人际关系都有所改善,但介入过程也存在多方面需要反思和完善之处,为相关领域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势视角;个案工作;流动儿童;自卑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加速期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二元体制下受束缚的农民,开始走向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带来了中国独特的进城务工人员流动大军,同时也产生了规模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口基金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流动儿童3426万人,占全部儿童的比例为12.6%,全国共有9个省的流动儿童规模在150万人以上。[1]

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缺乏知识文化和社会技能,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工资较低、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大的一些体力劳动。因此,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基础差,住宿条件相对简陋,但由于流动儿童居住在城市,他们目睹了城市新奇与发达的一面,潜意识里产生自己及自身家庭渺小和落后的思想,但他们的家庭经济并不支持流动儿童像城市儿童一样生活、学习、消费,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急需得到解决。[2]

笔者在南宁市S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对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了实务介入。本文选取儿童小A作为个案,借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介入思路,依据优势视角理论,对个案工作的过程和思考进行阐述。

二、案主的问题及原因

(一)案主概况

1.生理状况

小A今年13岁,女,几年前随父母进入南宁,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体格属于稍壮,皮肤黝黑,属于憨厚老实类型的儿童。但是额头上比较大的胎记,母亲工作繁忙不能经常带她去理发,服务对象头发长了只好绑起来,额头上的胎记就会特别明显,小A提到在学校大家都嘲笑她,因此她在心里认为自己非常丑,显得特别自卑。

2.心理状况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进行会谈,发现服务对象性格沉闷,不爱与人交流,平时在家除了玩手机就是做家务,或者坐在床前看电视,由于小A的哥哥姐姐平时都要住校,父亲因几年前发生车祸致下肢残废,至今卧床,后来又突发中风,常常口齿不清,其母亲在一家酒店担任服务员,需要较晚的时间才能回到家里,小A必须承担父亲的饮食起居以及自己操持家务。很少跟朋友一起出去玩,交际圈小,只跟固定的一两个朋友玩耍,小A父亲由于说话口齿不清,在教育小A的时候,小A常常以鬼脸回应。

3.社会适应情况

小A之前在老家上学,上学成绩好,懂事能干,积极帮家人分担家务,是村里人人都表扬的好孩子。后来由于进入城市生活,小A的学习无法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父母都很着急。由于母亲的教育手段单一,常常使用教训的口吻来教育小A,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因几年前父亲遭遇的车祸,导致家庭发生变故,小A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导致案主的自卑心理产生。

4.自卑心理量表测量分析

笔者通过借鉴Fleming自卑量表中文版以及结合其他学者的量表分析,对小A进行自卑心理的测量,主要从自我认知、他人评价、学习认知、身体外在认知、体育或其他才能五个维度,共36道题对案主进行测量,答案分为七个程度级别,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如此,得分越高,代表自卑心理越严重,案主按照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最后测量发现发现案主的自卑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服务对象自卑心理原因分析

1.个人原因

小A在老家的时候学习成绩优秀,勤奮能干,帮助家里人分担家务,得到许多人的夸赞。当小A进入城市生活,学习成绩的下降,身边不再有人对她进行夸赞,随之而来的只有母亲的不满和谩骂,而小A正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外界事物的敏感使得心里产生落差,并且小A的身心发育都不成熟,无法理性地面对眼前的挫折,导致小A产生自卑的心理。平时开展活动时,当看到大家都玩得很开心,笔者观察到小A总是很羡慕想加入但不愿意主动参与。后来在对小A的访谈中提到:“我家里经济不好,父母也不像其他同学的父母一样有文化,学习成绩也差,我怕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不敢跟同学玩,也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小A因为怕被老师和同学看不起,而不敢与老师同学交往,学习遇到问题也怯于请教老师。

2.家庭原因

小A家庭经济条件极差,两个哥哥姐姐都在市里上初中和高中,父亲因为中风问题一直以来都要靠药物治疗。据其母亲介绍,小A及其哥哥姐姐的学费和其父亲的医药费都是靠亲戚们借来的。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十分糟糕,案主住在一栋三层的小屋里,屋子狭小,屋子里的一层堆满垃圾,屋子里没有太多的家具,只有两三张简单的凳子,连电视机的都是90年代普通家庭才会使用的机型,二楼的墙甚至是破烂的。从对小A的访谈得知,小A父母的知识文化并不高,如遇案主成绩下降,案主父母通常以呵斥的方式教育案主,案主为此常常哭泣或沉默不语,甚至出现自残行为。小A母亲没有辅导案主课业的能力,导致小A缺乏环境的支持,学习成绩不断滑坡,便产生无助感,这些堆积的无助感致使案主产生自卑心理。

小A的内在心理过程与外在社会环境在交互作用中逐渐失衡。小A在学业上得不到老师的支持,怯于向老师请教问题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加上母亲对小A的呵斥和不满,单一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支持网络不健全,加重了小A作为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

(三)案主的需求分析

结合以上问题和原因分析,案主小A的需求体现在生理、人际交往、学习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从生理方面看,小A由于额头上的胎记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使其遭受心理上的伤害,社会工作者应该想办法对案主进行形象上的改造,尽量帮助小A把额头上的胎记隱藏起来,提高其对外在形象的自信。从人际交往方面看,小A在人际方面的交际圈较小,只和固定的一两个朋友玩耍,尽管她有加入集体活动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个体认知偏差,人际交往的需求受到压抑,社会工作者应该从改善小A人际关系入手,纠正小A的认知偏差,帮助其慢慢参与到人际交往中,逐步改善自卑心理。在学习方面,小A学习成绩的退步导致心理上产生无助感;学校老师及父母与案主沟通不够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未能了解小A的内心想法,导致一向有主见的小A产生排斥,环境支持不足加之心理上的无助感,使小A心态进一步失衡,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其改善学习方法,制定阶段性提升目标,通过改善学习成绩来减轻自卑心理。家庭环境方面,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处于青春期的小A适得其反,使得小A出现更加严重的不适和排斥,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社会工作者需要适当借助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针对小A父母进行沟通辅导,促进其父母改善教育方式,增进亲子间理解信任,改善亲子关系,健全小A的家庭支持网络。

三、介入方式及理论选择

针对案主的情况和问题,本文选取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一个案工作的介入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流动儿童置于他们所生活的的情境中,从生理、心理、社会方面分析影响其自卑问题的因素,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治疗的技巧,减轻流动儿童内心的冲突,调整自身的人格,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改善流动儿童周围的环境,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城市。[3]该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个人内在的心理过程怎样与外在的社会因素发生联系,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4]

介入实践借助“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这一理论提倡社会工作者以人为本,坚持以欣赏、尊重的态度去挖掘和探索服务对象的资源和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达到目标,做到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5]优势视角认为人们拥有解决困境的优势和资源,服务过程不再将焦点放在服务对象的问题,而是聚焦于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利用优势和资源解决服务对象的困扰。服务对象可能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但是他们身上的某种优点和品德都可能被开发利用,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6]

以“优势视角”看,案主小A自身很聪明,善于思考,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导小A思考和认知改变,推动其更积极地投入学习,促进学习成绩提高。小A喜欢上网,家长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利用小A对网络的兴趣,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通过运用网络布置作业,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激发小A对作业的兴趣。小A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平时自己一个人料理家庭琐事、照顾父亲的起居,从来不抱怨生活,这是个体改变的重要基础。另外小A的父母都希望能改变目前的现状,改善与小A的亲子关系,提高小A的学习成绩提升和发展,这是来自家庭的优势要素。

四、介入过程

解决服务对象目前的困境,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层面的调整,更要改善服务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改善案主与母亲以及老师之间的沟通。心理社会模式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治疗技巧,直接的治疗技巧主要针对案主进行学习辅导、情绪宣泄等活动;间接治疗主要面向环境改善,帮助案主父母改变交流方式,增进亲子沟通,并借助学校方面的力量为案主寻求支持。

(一)建立关系阶段 :初步接触与生活陪伴

在和小A第一次见面时,小A显得比较拘谨,也不开口说话,心理防御机制较重。社会工作者了解小A喜欢网络,协助其下载了一款大多儿童都比较喜欢的网络游戏,并结合社区游戏室提供游戏,供小A发泄压力,制造轻松的氛围,让小A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社会工作者运用自我披露的技巧,鼓励小A表达自己,通过对小A的鼓励和接纳,让小A舒缓自身的压力,感受到身边的支持。为了使服务能顺利有序进行,社会工作者和小A共同制定服务协议,澄清小A的需求。

第二次见面时,已和小A建立了初步的关系,社会工作者来到小A家时,小A正要去菜市场买菜,为了进一步和她建立关系,便协助其完成买菜的任务,共同分担她的日常任务,让她感受到社会工作者是设身处地为她着想进而卸下内心的防备。为了帮助小A提高学习效率,社会工作者和小A共同收集错题集,把易错的和较难的题目收集在一个记录本里,供小A有针对性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在此期间向小A母亲以及老师介绍社会工作者的计划安排,请他们配合服务的开展。

(二)直接治疗阶段:情绪宣泄和计划制定

第三次会谈,社会工作者使用非反映性的直接治疗技巧,通过鼓励小A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小A刚开始显得有些茫然,社会工作者通过将问题具体化,把问题具体到一件件小事中。社会工作者让小A回忆童年生活的温馨,让其阐述自身觉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同时,对小A数学成绩提升给予肯定和鼓励,一起总结近期取得的进步,使小A得到鼓励和支持,再继续为小A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减轻小A内心的冲突。

在针对服务对象开展情绪宣泄、心理辅导后,其内心冲突有所缓解。第四次会谈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和小A共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社会工作者要求小A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并提出定期抽查小A的作业完成情况。

第五次服务主要针对服务对象对自己形象自卑的问题,社工通过向服务对象讲解“美”不仅仅是靠表面,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真善美,让服务对象不必太过于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同时,社会工作者找到专业理发师,为服务对象修剪刘海,把服务对象额头上的胎记尽量隐藏起来,减轻服务对象对于外在形象的不满。

(三)间接治疗阶段:改善案主的外在社会环境

第六次服务重点任务是改善服务对象和母亲、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社会工作者向小A母亲介绍小A每天的学习计划以及近来的表现,要求服务对象每次完成作业后告诉母亲,增进双方交流。社会工作者对小A母亲进行辅导,鼓励母亲减少给小A的压力,促进亲子关系改善。在这一阶段,服务对象的学习情况有了一定好转,社会工作者与老师取得联系,询问小A近来的表现,请老师多给予她一些正面的肯定,使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减轻自卑心理。

第七次面谈,社会工作者邀请小A以及同伴共同参与游戏,增进案主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并组织服务对象及其同伴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同时缓解服务对象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了解,使服务对象尽可能多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促进服务对象性格逐渐改变。

(四)总结阶段

经过前期介入,服务对象情绪得到一定的排解,内心的冲突减弱,经过理解和认识真善美以及形象上的改造,自卑心理得到较大改善。通过与服务对象制定学习计划和建立互助小组,成绩明显提升,母親对其态度也有所改善,服务对象与老师以及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通畅,支持网络的重塑对减轻服务对象的自卑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服务关系进入尾声,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回顾前期的会谈内容,引导服务对象谈谈与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做好学习规划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小A说出自己未来的梦想,促使其思考需要付出何种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鼓励她努力学习并给她赠送了小礼品,鼓励服务对象在未来遇到困难时应积极面对,勇于化解难题。

五、评估与反思

本文借助“优势视角”理论,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流动儿童小A心理自卑等问题进行个案介入,通过自卑心理辅导、外在形象改造、共同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组建学习小组、亲子关系改善、师生及朋辈交流促进等方式方法,为服务对象的心理适应和社会支持带来多方面帮助。通过观察、访谈和量表测量等方式,对服务对象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总体看,自卑心理评估、学习情况评估和人际关系评估都呈现了良好效果。

纵观整个介入过程,也存在一些主观或客观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由于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对理论和介入模式的研究和理解不够深入,在介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论精髓未运用到位的问题。其次,整个服务过程相对较短,在介入完成后,在身边人员支持减弱、环境变化以及服务对象个体心理波动等因素影响下,服务对象的自卑心理状况可能会出现反复、倒退等现象,需要社会工作者以适当的方式做好结案跟踪服务。再次,个案工作的介入重点是案主本身的问题,对于案主父母、老师和朋辈群体的改变毕竟有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结合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对服务对象的同伴关系介入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邀请服务对象及其同伴共同参与游戏,对促进同伴关系的建设性作用不大。如果借助小组工作的辅助,可以更好地促进相互间的互动,从而改善其朋辈关系。最后,流动儿童自卑心理的产生,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因素,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类现象的发生,需要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入手,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求学环境,给流动家庭更多的福利和服务支持,帮助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获得全面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2015 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https://www.unicef.cn/media/7711/file.

[2]陈晓东,李娜.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25-29.

[3]王盼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的城市流动儿童人际关系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6(09):27+35.

[4]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委会.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127.

[5]卢金苗.流动儿童自卑心理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南京市N机构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黄春燕.优势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研究[J].农家参谋,2019, (09):195-196.

作者:张孟见 覃炳婵 雷杰

上一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论文下一篇:农村管理水利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