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造成农村中形成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比起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容易产生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第一篇: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不同留守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

摘 要:目的:考察不同留守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其父母的外出情况、外出的时间长短和团聚的频率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母亲外出、父母外出时间较长、与父母团聚频率较少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相对较低。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留守情况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观注的问题,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展开了各种研究,多数研究结论突出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认为留守儿童总体适应不良。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都不能适应社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处于不利条件下的留守儿童,有的儿童能够适应环境健康成长,有的儿童却出现成长问题,研究者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与心理弹性有着密切关系[1]。心理弹性是克服逆境时个体本身具有的内在特质、能力或潜能,是静态的、恒定的。后来采取发展功能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美好幸福的目标。

除此之外,不同的留守类型可能对儿童的适应产生影响。如根据父母外出打工的数量,可将农村儿童的留守类型分为类:父母双方现均在外打工的儿童称为双留守儿童,父亲或母亲现在外打工的儿童称为单留守儿童[2]。以往研究虽关注到不同留守类型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但较少研究关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差异以及父母外出时间的多少和团聚频率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因此,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留守情况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留守情况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贵州省惠水县断杉镇中心小学和中学9-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300名,共发放300份问卷,筛选有效问卷226份,其中男生111名,女生115名。

(二)研究工具

儿童心理弹性量表:Block & Kreman编制的心理弹性量表(Ego-Resiliency Scale)。共14个项目,使用简便,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3]。

(三)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留守情况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父母外出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表示P≤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父母外出情况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4,221)=0.318,P<0.05)。再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父母外出情况中,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最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这可能是母亲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能给孩子关爱和支持。

(二)不同父母外出年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父母外出年数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4,221)=3.35,P<0.05),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外出的年数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

(三)不同团聚频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表示P≤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3):和父母多久团聚一次的主效应差异显著(F(4,221)=1.34,P<0.05),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父母团聚的频率越高,孩子的心理弹性越高。

三、讨论

(一)父母外出情况

父母外出情况的主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父母双方都不在家,最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大量的研究都验证了这个结果[4],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双方或是父亲外出打工比较常见,但是如果只是母親一方单独外出打工则很少见,并且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夫妻双方出现了感情问题,迫使母亲外出,导致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可能是处于不太和睦的家庭当中,造成留守儿童缺失来自于母亲的关心和爱护,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但是对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不能够及时得到来自于父亲的关爱,但是他们通常都会得到来自于母亲的关爱和支持,母亲与留守儿童的亲密关系更有利于孩子心理弹性的提高,所以相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言,母亲在家照顾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相对较高。

(二)父母外出年数

父母在外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年内>2-5年>6-10年>10年以上。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关爱与支持对儿童的人格、社会交往有显著的影响力,甚至对其一生的健康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外出的时间越长,亲子间的沟通越少,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发展,人格的不健全发展会造成低心理弹性。

(三)与父母团聚频率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次数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这一研究结果与李永鑫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结果相一致[5],这是因为如果父母常回家看望孩子的话,会增加亲子间的交流,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从而减少因思念父母而产生的孤独感,更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人格,反之孩子与父母团聚次数少,必然会让孩子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会让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弹性造成很大影响。

四、结束语

母亲外出、父母外出时间越长、与父母团聚频率越少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王少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自尊、情绪加工偏向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范兴华.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情绪适应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11(2):71-77.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303-305.

[4]骆鹤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

[5]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3-18.

作者:刘庆英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造成农村中形成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比起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更容易产生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农村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差异,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作者:唐罗胜

第三篇: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363名农村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困扰较大,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困扰大于女生。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注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及加强男性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关键词: 学习困扰 调查 留守儿童 非留守儿童

1.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据2013年8月17日教育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到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六分之一[2]。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其中留守儿童为6972.75万,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相比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3]。另据全国妇联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比例已经超过50%,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呈现总体规模扩大等特征”[4]。据李小君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对陕西省12县(区)的32所中学的调查,留守儿童占农村中小学儿童的62.66%,留守儿童在吃饭、生病、家庭负担、学业及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留守儿童数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4]。

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无法回避的产物——留守儿童,目前国内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进行了既交叉又有所侧重的研究。现今国内此项研究不断升温,研究视角呈多元化,以差异性研究居多,国内大部分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论有类似之处。从研究结论上看,负面结论比较普遍。但在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方面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因此本研究予以探讨,以发现其普遍性及差异性,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是否存在明显学习困扰问题?二者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北部不同县四所乡镇小学为研究对象,因为这四所学校一方面远离县城,留守儿童较多,另一方面这四所学校是这里偏远地区特别普通的学校,具有代表性。对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估计一二年级的学生在理解问卷有一定的困难,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四所学校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为164、91、98、48。共计40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363份(留守儿童185份,非留守儿童178份;男199份、女164份)。

2.3研究工具

本研究共设计了用于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制定上是否存在困扰的一份问卷。该问卷由20个条目构成,由研究对象对每个条目进行“符合”、“不符合”评价。此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每分量表包括五个题项:(1)动机过弱,用来测查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太弱;(2)动机过强,用来测查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太强;(3)学习兴趣,用来测查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扰;(4)学习目标,用来测查学习目标是否存在困扰[6]。每个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5。记分规则与结果解释:每个题目若选A记1分,若选B记0分。假如被试在某组(每组5题)中的得分在3分以上,则可认定他们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均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学习困扰,因为被试在每组的得分都未达3分以上。但相比之下,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及动机太强方面困扰稍强;在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方面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困扰稍强。为了检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在动机太弱、动机太强及学习目标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兴趣方面,其Sig.(双侧)值(.04)小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不含有零,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3.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差异明显,男生的均值明显大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困扰明显大于女生。在动机太强方面,女生的困扰稍大。在学习兴趣及目标方面男生的困扰也比女生大。据独立样本t检验,在动机太弱方面,其Sig.(双侧)值为.002,小于.05,说明男女生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三个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对于非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方面,男生困扰稍强,在动机太弱方面,女生的困扰稍大。对于非留守儿童在这四个方面其Sig.(双侧)值均大于.05,且差分的95%置信区间均含有零,可见不同性别的非留守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非留守儿童学习困扰差异

4.结语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动机太强、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四个方面均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困扰;可是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困扰较大,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性差异;留守儿童在动机太弱方面,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困扰大于女生。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学校、家长等应注重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应加强对男性留守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3-8-17(2).

[3]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40.

[4]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发布—留守儿童达6000万,流动儿童超3500万[N].光明日报,2013-5-17(14).

[5]李小君摘.五大问题困扰留守儿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1):86.

[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Zg4lW6MVZQpJpY

UHd5klcHwK-q0ZjpqCguc02cKUljuW2btvp-DhqpZ0smXYaF

4MdU5U_fEOycJWC9NFnXlmrrGtMr2pJEmscLNO5UwVw7.

本论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陕北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SGH13097)”及上海外教社横向课题“陕北地区留守儿童英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YDH2013-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李小芳 吴箫言

上一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下一篇:艺术设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