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9

【摘要】采用青少年韧性量表(RSC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HHMI)对山东鲁西南地区59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条件、户籍、教育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迫使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进行照顾,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学者们比较公认的是指父母双方或是一方一年中在外务工时间累积达六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祖辈、上代、同辈监护或是自我监护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根据全国妇联 2010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8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已高达 6100 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也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许多的研究对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如许多的研究都是基于留守儿童存在的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心理社会问题(如同辈群体)和内部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展开调查和研究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关注到那些在不良环境下依旧生活、学习很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尽管也经历了亲子分离,但是并没有出现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非留守儿童做得更好。本文将继续探讨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应用,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要追溯到神话、童话故事、艺术和文学里的英雄故事;20世纪初,研究人员关注的个体在适应环境方面从自然选择到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转变,其中在对自我的研究上一般是集中在动机、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方面,但对有问题或是在危险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关注的还是他们的问题方面;在随后的研究中,令大家感到震惊的现象是,有些在高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比在低风险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发展得更好,所以研究者们将视角转向那些在高危环境中却发展得很好的孩子,并且使用心理弹性来描述这些存在生活问题和精神病学危险但在生活中依旧发展得很好的孩子。

二、心理弹性理论的定义、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一)定义

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指在逆境中一类有特点的积极适应的模式,其包含两种判断:第一,对行为的期望而言,那个人都是做得好或更好的判断。第二,减少对好的结果威胁的判断。

(二)影响因素

与心理弹性相关的因素包括良好的发展成果、威胁等危险性因素、资源等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发展任务是指社会或历史文化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环境的儿童所给定的期望,包括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威胁等危险性因素可以由单一的指标来定义,包括离婚、虐待、早孕,父母生病、患精神病、贫穷、无家可归、战争的巨大创伤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可以由累积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两个主要形式:风险指数和生活压力经验分数。累积风险分数是指在孩子的生活中的危险因素的总分,而生活压力通常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遇到的总的消极事件和经历。资源是相反的危险因素,有证据表明,它们的存在能更好地预测适应性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社会进程中的物质资本,保护性因素是在高危条件下人能够预测更好的结果的一种素质。

(三)理论模型

Masten认为,现在有两种主要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心理弹性,分别是变量集中的弹力模型和人集中的弹力模型。

以变量为中心的弹力模型考虑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为可加模型、交互式模型和间接模型。可加模型认为,风险和资源都可以直接单独地影响个体,但是最终的结果取决于谁的影响力更大。交互式模型认为,一个变量有调节作用,能够改变风险或是资产变量的影响,如减少个体易感性或是激活威胁保护系统,能促进儿童个体的发展,这种变量可以称为调节剂或保护因素。间接模型关注某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如家庭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方面,保护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危险性因素通过中介因素受到阻碍,从而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弹力模型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被试类型的选择上,考察弹性人群,并比较他们与适应不良人群或未经历危险处境的人群之间的差異, 从而说明哪些因素导致了适应结果的不同。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研究:一是对概念模型具有启发式的个案进行研究,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弹性研究的个案,但是能激发对于弹性个案的研究。二是寻找具有弹性的子组。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方案就是对考艾岛的纵向研究。1995年,研究人员在考艾岛上, 根据多个风险指标,对于那些2 岁之前就被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在他们10 到 18岁时,考察他们的综合发展和智力健康分数,从而确定一个弹性子群,后可以将弹性组与同等高风险下的却做得不好的孩子进行比较得出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三是补充性研究,此研究中包括有一般人群的儿童,实验分为目标弹性组、低风险—适应组、低风险—不适应组以及高风险—不适应组。通过将四组被试进行比较确定哪些因素会引起适应环境的不同。

近些年来,对于心理弹性的解释更多的是趋向于路径模型。因为经典的弹性全面诊断模型有相当数量的时间跨度,风险和资源衡量弹性不是瞬时现象而是随着时间在变化。心理弹性路径模型,它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更明确的方式追踪行为的动态系统模型。该理论认为,生命历程是个体对好的结果进行探索,对不适应结果进行反抗的过程,主要分为三种路径模式:路径A反映了一个成长在高危环境中的孩子能一直生活得很好。路径B反映了本身适应很好的孩子,突然受到重大的打击和恢复的过程。路径C反映了弹性发展的晚期模式,在高风险环境中适应不好的孩子,提供给他生活改变的机会,从而适应生活。如高危青年寻求第二次机会,参加军事服务、培养积极浪漫的关系、确定新的方向。

以往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一些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但是对那些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发展很好的留守儿童而言,心理弹性理论认为的可能原因有:一是个人特质,如智商高、积极乐观、外向等。二是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如有效的父母教养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等。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适应良好的现象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内外因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三、心理弹性理论作用机制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措施

心理弹性理论的作用机制旨在阐明保护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Rutte在对以往文献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一是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免或减少与危险因素的接触。二是减少由于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例如, 由于得到良好照顾,儿童得以幸免于由于父母的去世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三是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弹性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的提高来实现。研究发现,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以及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儿童解决不利的处境。四是为个体获取资源或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提供条件。

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方面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话题,近些年来,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引起社会的重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因素,以帮助留守儿童顺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经历了早期的亲子分离,与父母缺乏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会做更多有关于亲情的梦,情感上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在小学阶段会比初中阶段表现出更多的亲情冷漠和憎恨。所以,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我们看到此类留守儿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看到了一些可以操作的环境变量能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健康发展。儿童的弹性研究及其成果对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启示至少有三:

第一,学校是适学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而言,在家庭中,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易出现心灵孤寂和情感缺失,学校老师在心灵上的支持和关爱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自信地处理不利情景,还能帮他们脱离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处的危险情境,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如,学校组织定期家訪,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培训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及时解决;开展心理健康课,培养留守儿童自尊、自信、乐观、开朗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尤其要教给留守儿童应对挫折和调控情绪的技巧;组织在校留守儿童团体,进行团体内自助。

第二,留守儿童是社会上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社会和社区的关注和重视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弹性理论认为,有效的学校管理、创办社会组织、高水平的公共安全设施、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及公共健康服务都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弹性,使其顺利面对不利情景。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和社区要及时预防或减少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以减少留守儿童抽烟、酗酒及物质滥用等不良行为;通过志愿者行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家庭帮助。同时提供各种健康娱乐设施资源,如社区可以专门为留守儿童开放儿童俱乐部、休闲娱乐室、绿色网吧等,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创建良好的社会紧急服务和公共健康服务系统,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紧急卫生服务,为他们进行定期身体检查,保障他们的健康。

第三,家庭是孩子坚实的港湾,能给孩子坚强的依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充满安全感,勇敢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坦然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父母关系和谐、家庭功能良好、亲子关系良好对儿童心理弹性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能够勇敢地处理生活中的不利情景。对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日常必要的感情沟通和心灵交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的支持、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工作多忙,父母也要定时给孩子打电话,询问孩子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跟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支持和肯定孩子的一些成功经验,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品质;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不要把自己摆在家长的位置上对孩子进行说教,而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系学生;指导老师系郑州大学教育系研究生导师葛操教授)

作者:朱秋锦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2: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 采用青少年韧性量表(RSC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HHMI)对山东鲁西南地区595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286,P<0.01);心理弹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399,p<0.01);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部分中介效应显著(p<0.01)。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4.1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大规模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指那些因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需由其他人照顾抚养,且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近年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相对不利,其呈现出较多的焦虑、敌对、适应性差等心理问题。目前,一些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生活中重大压力或逆境时,身心仍保持健康发展和适应的状态。研究表明,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他的社会联系,如亲友、同事、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研究证明,社会支持既与个体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也与心理弹性有着密切关系。

总体而言,以往研究较少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三者的关系,本研究旨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特征,并探讨三者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山东鲁西南地区选取6所中学(初中部)的留守儿童,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5份,其有效率为90.15%。其中男生289人(48.6%),女生306人(51.4%);初一199人(33.4%),初二203人(34.1%),初三193人(32.4%)。

(二) 研究工具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选用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在中国内地施测,具有良好信效度,符合心理学标准。量表共27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测量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其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等编制,共10个项目组成,采用4级评分,测量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因子。该量表信效度已多次验证,指标良好。由于被试为中学生,实测前进行修订,将第2题“同事”改为“同学”,第3题“邻居”改为“舍友”,第4题“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夫妻”改为“恋人”、删掉“儿女”项,第6题和第7题“配偶”改为“父母”、“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老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3.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HHMI):选用由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已验证具有良好信效度。问卷共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测量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多,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三) 施测过程

问卷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发放,集体施测,并统一指导语,严格控制测试流程。所有问卷由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并当场收回。

(四) 统计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

(一)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状况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总分为(89.69±10.72),社会支持总分为(34.97±5.73),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139.34±31.97)。

经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相关,其中心理弹性总分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见。见表1。

(三)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机制,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结果,根据温忠麟推荐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以社会支持总分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因变量,心理弹性总分为中间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其中,X代表社会支持,Y代表心理健康状况,M代表心理弹性。依次检验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社会支持还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当加入心理弹性变量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由0.286降为0.237),表明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 讨论

目前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发展出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如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焦虑紧张、消极自卑等心理问题,及抽烟、酗酒、攻击、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山东鲁西南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为(2.32±0.53),表明留守儿童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该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级因素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中,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问题越多,心理健康水平也越差),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积极保护因素。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留守儿童,在面临生活压力、逆境时更容易保护自己,其心理健康水平也發展的越好;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留守儿童,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能更有信心勇气应对挫折,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因此,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已有研究表明了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作用的内部机制,对于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更少。本研究验证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又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因此,留守儿童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这能够帮助教育者更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保护机制,也为如何提高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客观依据。这提醒教育者,要采取有效方案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如开展心理弹性团体训练,从而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并积极应对,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维海,蔡昭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11):23-29.

[2] 郑丽娜,鲁志鲲,高园艳,等.流动儿童910名学校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校园心理,2014,12(5):305-308.

作者简介:

杨梦莹,1986年1月,女,汉族,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硕士研究生,助教,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

作者:杨梦莹

心理弹性留守儿童论文 篇3:

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内容摘要: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社会凝聚;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该流动人口数增加了11699万人,增长81.03%。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还将以更大规模的速度增长,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儿童青少年(因为就学等原因)迅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域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结构变化,因此城乡结合部这一独特地域的留守儿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其自理能力较强且更为坚强。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所言,“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 那么,哪些因素会使留守儿童成功应对留守逆境从而“变得坚强”呢?另一方面,从越轨角度来看,当人处于逆境时,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也就是说,假定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中都有着越轨的动机和倾向,那为什么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越轨行为?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视角。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心理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保护、 情感特点、 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 等,社会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进程 等。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凝聚理论,来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赵景欣、申继亮从有关个体发展的理论历史发展入手构建了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理解“留守”这一环境与儿童发展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方式是认识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或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该文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对远环境与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生态模型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留守儿童生态模型的构建给予了我们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理论上的支持,并且给予了我们新的介入思路,比如增强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唐有财、符平认为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静态的,在留守儿童的动态研究上是缺失的,并且认为动态视角更能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是在留守与流动的状态之间不停地转化,而这样频繁的身份转化让他们难以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化场域,留守儿童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在留守与流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基于动态视角,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是双面性的,比如与父母或同伴群体的联结感会因联结对象而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或者消极作用。

目前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也有研究认为‘留守’造成的影响目前还并无定论,但就绝大多数研究而言,对留守儿童得出的负面结论更为普遍”。 基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正向行为表现,及促成其正向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将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分析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为留守儿童的积极表现和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支持。

(二)概念界定

1.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就达成共识的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有:(1)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在外;(2)涉及的对象为因各种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3)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4)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者自我照顾。存在分歧的内容有:一是儿童居住地;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三是留守儿童的年龄;四是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是一个概念。

就此,我们结合调查对象特征,采用如下定义:“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是指居住在城市的远城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务工或者从事其它工作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在附近的城镇就读、年龄在18岁以下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或一方连续分离长达半年以上并且留守在农村或者远城区的城镇中。

2. 心理弹性

对心理弹性的关注和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从多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以至一生的发展和潜能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弹性。 关于儿童心理的弹性变量,当前研究大多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 这种划分方式偏向于形式上的分类,虽然全面但是未必有内容上的综合性,我们不易从中看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而社会凝聚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赫希社会凝聚理论可以为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提供重要的社会因素视角和更具综合性的分析变量。

在心理弹性方面,我们拟定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或者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事件时能积极适应的一种能力。对于心理弹性,学界存在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处不利处境的一种表现;二是心理弹性指向一种积极结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3.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

赫希假设,人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犯罪?或者说,当人们都有犯罪动机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绝大多数人未从事犯罪活动是因为他们担心犯罪会使他们失去家庭、亲朋、学校等重要社会因素的联带和信念。而这些联结或信念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因此我们假设社会凝聚对心理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参加,信念。在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很少有集体的课外活动,对信念的意识也很朦胧甚至几乎没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联结感和大众性投入这两个与留守儿童成长联系最为紧密的指标,来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进行测量。联结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关爱和体谅他人的感受,担心对他人的伤害。这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带,包括对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伙伴等,也泛指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学校等。大众性投入指一个人对社会主流性行为如教育和职业等方面投入的时间、金钱和能量。另外,赫希社会凝聚理论也有不完善之处,有学者认为赫希关于“所有形式的联结感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论断与许多研究结果相违背,学者们发现联结感的影响还取决于联结对象。 而心理弹性理论兼顾影响因素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此我们结合两种理论视角进行探究。

(三)研究问题

基于实际调研与理论梳理,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有:

第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下的心理弹性现状如何?

第二,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哪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

第三,保护性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预测效果如何?作用机制如何?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三个市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经验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0的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武汉市、潜江市与天门市三座城市,在武汉市选择了江夏区和新洲区,潜江市选择了后湖镇,天门市选取了张港镇作为调查点,总共选取了四个镇或区 ,共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根据分层与随机抽样方法,首先确定每所学校的四、五、初一、初二年级总共及分别有多少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其次确定每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步骤为,我们在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在该班级中调查所有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若是该班中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则随机抽取部分留守儿童,若少于样本数,则继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以上操作,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完成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本次调查对象共有608人,其中男性310人,女性298人;独生子女人数214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394人;小学五年级有157人,小学六年级150人,初中一年级121人,初中二年级180人,分别占25.8%、24.7%、19.9%、29.6%;共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608人,其中56.1%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27.3%由妈妈照顾,10.2%交给爸爸照顾,选择交由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最少,仅有3.8%。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二)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是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等在2008年编制,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该量表有5个因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人际协助,问题的答项设置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说明儿童在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越强。

2.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在联结感层面,根据赫希社会凝聚理论的探讨及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将联结感划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家庭维度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子女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父母的督管程度、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水平六个方面;学校维度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同学正向行为特征程度;社会维度表示为社区文化,即社区教育重视程度。对于大众性投入的测量,我们根据赫希对社会凝聚理论中大众性投入与常规性活动的描述,并基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的现状,我们将大众性投入表示为“家务劳动的投入”、“学习投入”与“组织活动的投入”三方面因素。自变量的答项设置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该项的投入程度、关系程度或联系频率等水平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概况

由表2可知,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不同时心理弹性有所差异,而在年级方面并无差异。性别方面,男性的心理弹性为14.637,女性为15.269,由t检验,P值小于0.01,故男性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在监护人方面,由爸爸妈妈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次之,而亲戚等监护人监护的心理弹性水平最低,仅为13.128,均低于男、女性别的心理弹性平均水平,由F检验可知,四种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差异;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方面,排除“不知道”选项,在以下四种选项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依然有较大差异,其中,父母期望为“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与“没有要求”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分别为15.456、15.167,父母的期望为“挣很多钱,学历可以不高”或“学历很高,钱可以不多”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分别为13.733、14.405,P值小于0.01,父母期望对于留守儿童有显著影响;将年级分为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或三年级,经F检验,年级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并无显著影响。

(二)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亲子情感关系、亲子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父母督促程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学行为特征、社区教育认同度、家务投入、学习投入及组织活动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家庭经济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在联结感维度中,师生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亲子情感关系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程度最高,这说明,在学校中留守儿童与老师关系融洽,在家庭中留守儿童与其家人的关系和睦温馨,以及与父母情感关系友好,都有助于提高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大众性投入方面,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大众性投入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组织活动参与、家务劳动投入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度较高,说明若是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举办的活动,或者提高对家务的承担程度,都有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高。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为比较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的各相关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预测程度,我们将心理弹性作为因变量,将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将联结感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与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将二者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同加入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数据显示,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及亲子联系频率七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共23.1%的变异量,此变异主要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家务劳动投入四个变量造成,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20%的变异量。

其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具有预测力的因素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8.8%、6.1%;其次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解释变异量为3.4%;接下来是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与亲子联系频率,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7%、1.3%、1.0%、0.8%,对于心理弹性而言,这七个因素能预测其23.1%的变异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七个预测变量的Beta值分别为0.168、0.181、0.125、0.115、0.106、0.114、0.102,对心理弹性都为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168与0.181,而亲子联系频率的贡献率最小,为0.102,其中常量为3.138,P值小于0.01,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人口学变量、联结感及大众性投入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在以上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基础之上,将人口学变量中的性别、现监护人及父母期望纳入回归方程,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为定类自变量,现将其转化为虚拟变量,自变量变换情况如下:

1.性别:男性=1,女性=0

2.现监护人:Z1:爸爸=1,其他=0.

Z2:妈妈=1,其他=0.

Z3: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1,其他=0.

3.父母期望:“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没有要求”=1,其它两项=0.

同时对回归模型的假定进行诊断:Durbin-Watson 值均在2左右,说明个体之间无时间序列相关;模型残差的直方图及残差的正态 P-P 图拟合得比较好,说明残差满足正态性假定;反映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指标,VIF 指标小于1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如表5所示,现监护人,性别,联结感维度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家务投入度与学习投入度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共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26.5%的变异量。

在监护人方面,相对于亲戚等对留守儿童的照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都显著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其中妈妈监护的效果最明显也最好;在性别方面,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生不善于向外界求助或不善于使用自己周围的资源有关;在联结感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经常生活的场域,与留守儿童互动最为频繁的对象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明显,关系融洽、联结感程度较强则能显著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相反,则可能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危险因素;在大众性投入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务劳动投入与学习投入程度对其心理弹性的作用效果显著,可能由于儿童更多的承担家务劳动,会增加与家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通过提高情感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弹性,留守儿童更多的投入学习可以间接地强化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直接提升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四、讨论与启示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性别、现监护人的条件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中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低于女生,这与已有研究者任彩霞、 李志凯 所获得的数据一致,他们认为在性别方面,女生在遭遇挫折时更擅长寻求家庭、社会等的支持,因此较男生来说,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偏高;在不同的监护人条件下,结果显示妈妈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他监护人相比明显增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监护次之,这与学者李永鑫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认为妈妈照顾留守儿童对其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最好,爷爷奶奶的监护效果次之,但也有相异之处,学者李永鑫认为三者之间爸爸监护效果最差,但本研究加入“亲戚”监护,认为前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亲戚监护效果最差。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与亲子关系对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度>亲子关系,这与陈惠惠、 董泽松、 李永鑫 等的研究相一致,均认为家庭支持度、家庭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与已有研究存在不同之处,如有研究强调亲子情感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虽然赞同亲子情感关系的显著预测作用,但是认为,相比于留守儿童与老师、同学以及现生活家庭的家人来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结感较弱,使得父母对其子女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其子女身边的老师、同学及家人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大,这说明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除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之外,更要重视来自老师、同学以及其身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往往这些身边的保护与支持可能是留守儿童所最需要和渴望的,因此,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焦点或许不在于“问题儿童”,而在于“心理”,是在与父母不在身边时,能够维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心理的情感联结或情感来源。

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以及亲子情感关系,并且,根据戈麦兹(Garmezy) 提出的心理弹性保护模型,个体的心理弹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化的因素,而是一个可调节的、具有发展性的变量,保护性因素能够使儿童在面临逆境压力时积极利用个人力量以及环境资源,打破负向影响的连锁效应,从而提高心理弹性,但是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在儿童面临压力困境时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力量不仅要尽量规避留守儿童身边的各类显性的危险性因素,而且要努力提高保护性因素的保护水平,注意发挥其正向积极的作用效果,而避免转变为危险性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

作者:宋霞 毛丽丹 金小红

上一篇: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