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2022-04-27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必然与作家的心理、尤其是与作家受到童年早期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心理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分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发现,童年的苦难经历是曹文轩自卑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文学创作是他释放和补偿自卑情结的有效方式,而正确的生活意义则是他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因。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儿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篇1:

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分析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树立信心疗法、行为疗法和培养兴趣爱好疗法,帮助留守儿童矫正自卑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 矫正方法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许多儿童不能直接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在我校,留守儿童就达到了将近1/4。“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比率就比较高。如果留守儿童的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正,那必将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迫在眉睫。以下是矫正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一个案例。

一、案例描述

自卑行为表现:小梁同学每次走进教室都先迟疑一下,从教室到走廊往教室里看,在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小心翼翼、焦虑紧张地走进去,到座位坐下后又偷窥一下,确定没有同学注意自己后才拿出课本,但在课堂上还是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注意力极不集中,从不举手发言,遇到被老师叫到就如临大敌、面红耳赤、吞吞吐吐、声如蚊叫。做作业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

二、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分析

自卑心理形成原因与成长环境、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多方调查,得出以下导致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该生的母亲在该生很小时外出打工了,后来与该生的父亲离婚,该生父亲也长期在外打工。该生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家庭责任感又缺失,一年到头既没有寄钱回来,对子女也不闻不问。该生和年幼的弟弟常年跟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生活非常艰难。家庭的破碎、经济的极度困难和村里部分人的冷眼使她非常自卑,跟人接触尽量回避与家庭有关的话题。她潜意识里总认为每个人都会瞧不起她,瞧不起她的家庭。

(二)学生本人因素

该生有些学科学习成绩不错,体育科耐力型项目成绩也比较好,但因为长得比一般同学矮小,力量型项目不如其他同学,但就是这一点,也让她产生自己样样不如人的想法,以至于连自己的优点都不敢相信,常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就形成了。

(三)学校因素

在农村寄宿学校里,封闭式的管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班主任扮演着师长、警察、星级服务员、修理工、心理疏导师、调解员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全班人数很多,造成了老师对该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在她失去父母关爱之后又没能感受到学校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失落感,做得好时也未能得到适时的表扬,所以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产生了。

三、心理辅导过程

自卑心理是一种过低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它会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针对小梁同学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采用心理分析疗法、树立信心疗法、行为疗法和培养兴趣爱好疗法,帮助该生矫正自卑心理,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心理分析疗法

通过分析该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达到减轻她的自卑情绪的目的。同时帮助她忘记发生在他们家的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通过洗刷阴影法来消除她的自卑感。还通过类比法,来激励她重新振作,消除自卑感。

师:小梁同学,老师了解你的家庭,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谁来做我们的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所生活的家庭,无论父母怎样,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都要感激他们。既然父母与家庭我们都无法选择,那么我们就坦然接受它。父母这样做,从对子女负责这一点来说是他们的不对,也许他们也有苦衷,但是我们改变不了他们,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改变我们的未来。其实你现在的处境与下面这个人的处境要好得多,他就是“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他当年的处境比你现在要难得多,他13岁就得支撑起他们那个家,他爸爸患有精神病,把他的妹妹摔死了,还把她的妈妈也折磨走了,这样已经家不成家了,他爸爸还不消停,还给他捡来一个弃婴妹妹。这么艰难的处境换了别人肯定是死的心都有了,但洪戰辉一边上学的同时,还一边照顾这个看不到明天的家,因为他知道,像他那样没有任何依靠的家,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改变他们家的窘境。他带着捡来的妹妹艰难求学12年,期间为了生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做生意。当时也有人看不起他,但他并不因此自卑、消沉反而是自强不息。这样才使他们家走出困境,他也因此被评为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成为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他当年那么艰难都能扛得过来,而你的处境并没有他当年那么难,并且同学们现在真没有人会瞧不起你,反而会因为你没有被困难吓倒,认真学习,成绩也不错而佩服你。所以你不必担心有同学会因你家庭困难而鄙视你,更不会有同学在你背后议论你的,你想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每天的作业写都写不完,哪有闲心观察、评论别人?做事躲躲闪闪、慌慌张张反而会引起别人的高度注意,所以以后进教室也好,面对大庭广众也好,都要大大方方的;自己在心里默念着:“我没有什么过错,我不必害怕。”老师期待你大方的表现哦。

(二)树立信心疗法

信心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信心的人才敢迎击困难,才有可能在人生处于低谷时仍能保持乐观奋进的拼搏精神;而缺乏自信的人遇到困难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不敢迎接挑战,最终因自卑而一事无成。由此可见树立信心的重要性。针对该生主要因家庭状况不如别人和个子矮小而导致自卑的状况,我们通过说理和一些全国闻名的励志人物事迹来激励该生,帮助她树立信心,以逐渐消除她的自卑心理。

师:小梁同学,很多成功人士都说过“苦难是一种财富。”老师也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因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经历磨难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你做了很多我们班很多同学没有做过的事,承受过很多同学没有承受过的苦,老师相信你经过这些磨练,在以后遇到挫折时会比没有受过磨练的同学承受能力强。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课文里不是也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说法吗?这些都说明了苦难也是一笔财富,老师相信你经历这些磨练之后,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出息的人的。老师在《非你莫属》节目中,看到郑州工程学院无臂大学生吴建平在《非你莫属》上求职,有老板给他开出了20万年薪。6岁时他在麦田里玩耍不慎触碰到变压器,两只胳膊被截肢,失去双臂的吴建平并未自暴自弃,用坚强毅力在高考中考出548的高分,凭自己的本事进了郑州工业学院。失去双臂的他,平时用脚写字、刷牙、穿袜、上网等。他说:“今天我承受多大的苦难,或许明天就可以获得多大的成功。我把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当作历练的机会,只要我能超越命运,百万年薪或许是很简单的事情。”中国达人秀冠军——断臂钢琴师刘伟在触电被截去双臂后,用双脚代替双手来完成生活工作的一切,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无论是吴建平还是刘伟,条件都比我们艰难多了,可他们真的做到了精彩地活着了,我们四肢健全,有理由说不精彩地活着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的。

(三)行为疗法

身体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就像语言的交流一样,肢体动作同样传递着信息。自卑畏惧时,目光游离,步伐沉重缓慢;坚定自信时,抬头挺胸,表情放松,步伐铿锵有力。我们决定用行为训练法来提高该生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我们经常说:“说的容易,做的难。”的确,单单说理还不能完全消除该生的自卑心理,还得从行动上来训练。我们的做法是:(1)老师在旁边监督,要求该生走进教室时不能迟疑、东张西望,而是要大大方方、昂首挺胸地走进去,在座位上坐好后不能偷窥其他同学,直接准备上课用的物品,如此坚持训练两个星期后,她在肢体动作方面基本上表现出自信来了。(2)与英语老师协商,指定该生为英语领读,以此培养她的自信心、责任心,消除自卑情绪。(3)学校运动会上,指定她参加耐力类的运动项目,以此培养她的胆量,增强她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增强她的自信心。(4)班级和学校的文艺晚会上,指定她表演节目,来克服她胆小怕事的弱点。(5)教师上课,经常提问她,适当鼓励她,使她的自信心慢慢增强,自卑感逐渐消除。

总之,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尽量寻找一切机会对她进行行为训练,以达到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的目的。

(四)培养兴趣爱好疗法

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自卑的人往往太关注自己的弱项和失败,所以我们打算培养该生的兴趣,将她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上来,让她从中获得乐趣与成就感,提升她的自信心,驱散她的自卑阴影。

我与音乐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学校文艺队;与美术老师协商,鼓励她参加美术兴趣小组;鼓励她课后去打球、跑步,多与同学聊天等。总之鼓励她少想多做,“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自卑兴奋灶,转移该生对自卑症的高度注意力。”

通过实施以上四种疗法,小梁同学性格开朗多了,与人交流也落落大方了。面对小梁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提升自卑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针对有自卑心理的留守儿童,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一步步打开他们的心结,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关心与温暖;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发现并适时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霾。愿全社會都能行动起来,一起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责编 秦越霞)

作者:韦玉先

儿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篇2:

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心理研究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必然与作家的心理、尤其是与作家受到童年早期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心理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分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发现,童年的苦难经历是曹文轩自卑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文学创作是他释放和补偿自卑情结的有效方式,而正确的生活意义则是他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因。在正确的生活意义的指引下,曹文轩不但肯定苦难、正视自卑,而且从自卑情结中升华出了“悲悯情怀”这一崇高品质。曹文轩笔下的儿童经历了由自卑而超越的心灵成长历程,这对于培养当代儿童读者的悲悯情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危机,树立超越自卑的信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曹文轩 儿童文学 自卑 超越

自卑感是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阿德勒认为,当个体面对困难情境时,对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一种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表现感到不满与失望、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适应环境生活缺乏安全感、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一方面可因生理缺陷造成,另一方面也会因社会或家庭的种种不如意引发。将阿德勒的自卑理论用于分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发现,童年的苦难经历是曹文轩自卑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童年自卑情结的释放和有效补偿,其笔下的儿童大都经历了与他相似的精神危机或心理冲突,并在不断克服与超越自卑中成长起来。童年的苦难经历也滋养了曹文轩的心灵,促使他树立了正确的生活意义。在正确的生活意义的指引下,曹文轩不但肯定苦难、正视自卑,还从自卑情结中升华出了“悲悯情怀”这一崇高品质,曹文轩通过儿童文学将这一可贵的品质传达给今天的孩子们,他笔下的儿童具有质朴、正直、善良、悲悯等品质,这对于培养当代儿童读者的悲悯情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危机,树立超越自卑的信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童年苦难经历:自卑情结产生的原因

阿德勒的自卑理论认为,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心理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童年经历是自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带有童年自传性质的少年长篇小说《红瓦》的开篇,曹文轩借主人公林冰之口坦言道:“我几乎一生下来就是自卑的人。”这“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必然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曹文轩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江苏盐城的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时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再加上当时农村本身的贫穷落后,使曹文轩在生命的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几年中不得不面对物质极度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给他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在追忆童年时说道:“小时的印象很多,其中之一:穷。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

贫穷的生活不仅带来了物质的匮乏,还给童年时代的曹文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情结。由于缺少食物“有一度时间,我竟然粘在地上不肯生长,这引起家里人的恐慌:莫是个矮子!常常仰视,使我有一种自卑感,特别是当我走到高个孩子跟前时,莫名的压抑便袭往心头。”在《红瓦》中曹文轩也写到:“在二十岁之前,个头问题始终是我的一个敏感问题。它是我自卑的一个情结。”除了身高,衣着问题也常常使曹文轩感到窘迫和自卑,冬天的棉裤破绽百出,使这位处于青春期的懵懂少年在女孩子面前感到无地自容。《红瓦》中,“我(林冰)”将自己与赵一亮作比较“他的衣服板板地穿在身上,仿佛是刚熨过的,而我的一身衣服皆皱皱巴巴,仿佛是从一个沉重的大屁股底下刚拽出来似的。”通过这些细致的心理描写,曹文轩将自己无可奈何又无计可施的自卑心理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阿德勒指出,身体的缺陷,属于客观条件引起的自卑;心理上的无能感,属于主观条件引起的自卑。可见,在曹文轩的早期经验中,这主客观两个方面都是造成曹文轩自卑情结的主要原因。

二、文学创作:补偿自卑的有效途径

童年时代的自卑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埋藏于心灵并伴随着个体生命的整个过程,同时,由于受到“向上意志”的支配,为了超越自卑,对自卑感的补偿和对优越感的追求成为个体行为的动力。阿德勒指出,“自卑是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善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会推动个体去追求补偿,改善处境。”這种心理补偿机制推动着个体努力补偿缺失感和自卑感。

曹文轩对童年时期的饥饿经历刻骨铭心,因此,他在《追随永恒》中说道:“现在我对吃饭很在意、很认真,甚至很虔诚,并对不好好吃饭的人,大为不满。”儿时的缺衣少穿,也使他在成年后尤其在意穿着的考究和整洁。这都是对童年期的缺失感、自卑感的补偿行为。除此之外,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心理补偿机制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实现的。“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童年期的苦难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能够通过文学创作得到释放和投射,并且作家通过自主的故事情节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童年期的心理缺失感,补偿并超越自卑。

曹文轩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指出:“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心理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必然与作家的心理、尤其是与作家受到童年早期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心理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童年经验是作家创作的基调和底色,因此,作家题材的选择、创作的动因、创作个性的形成,往往和童年时期对他们的心灵影响最大、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作家内心往往都埋藏着深刻的童年情结,它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又能够有意无意地通过创作对象得到宣泄。曹文轩认为:“小说家是以个人的经验作为小说的内容的——小说就是写个人经验。” “我的小说往往都是背对当下,而回眸往日去寻找我以为可作为小说的材料。只有那些与我的血液和灵魂一起存在过,又得到沉淀的东西,我才能感受到,才有信心去伺候他们。”可以说,曹文轩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众多儿童形象就是他童年的缩影,尤其是《草房子》和《红瓦》中的主人公桑桑和林冰,曹文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桑桑和林冰做过的许多事他都做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失望到希望、由自卑到自信的心路历程正是曹文轩本人的亲身经历。

在心理补偿机制的作用下,曹文轩的童年早期经验,即内心沉淀的童年情结和自卑心理,作为他个人早期经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文学作品投射和释放了出来,文学创作是他补偿自卑情结的有效方式。《山羊不吃天堂草》中机灵又善良的主人公明子,因患有尿床的毛病,不仅要经常忍受尿液灼烧臀部和背部而造成的火辣辣的腌痛,更严重的是要在精神上不断承受尿床给他带来的羞耻感,这生理的缺陷对明子的自尊构成了最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明子作为一名在城市求生的农村人,经济上也感到深刻的自卑。《草房子》中的陆鹤,因自己的秃头经常被同学的取笑而感到痛苦和自卑。《草房子》中的杜小康本是生活优越的“红门之子”,却在父亲的货船沉河之后被迫辍学,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体验了无助、孤独、寂寞、自卑等种种滋味。类似的儿童形象还有《远山,有座雕像》的“独臂少年”达儿哥,《青铜葵花》中的青铜、葵花,《暮色笼罩下的少年》中的亮子,《红瓦》中的马水清、林冰、乔桉、赵一亮,《草房子》中的桑桑、细马、纸月等等。阿德勒指出,“这三种情境——有缺陷的器官、受宠爱和被忽略——是对赋予生活错误意义的巨大挑战。”曹文轩笔下的这些儿童,他们或者是有身体缺陷的儿童、或者是受宠爱的儿童、或者是被忽略而缺少关爱的儿童、或者是经济贫困的儿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面对人生的苦难,不论是现实生活的苦难(贫穷、落难、家变、缺乏关爱)还是生理上的苦难(身体残缺),都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危机,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沉重的自卑压力。

自卑感在曹文轩所塑造的儿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是他本人童年心理危机的真实反映。但这并不意味着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斥着自卑的消极情绪,而是说自卑情结是主人公实现成长必然要超越的心理障碍。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以成长为母题,成长就是一种不断地克服与超越的过程,需要超越旧有的心理状态而不断向前发展。儿童就是在各种现实打击和精神危机中成长起来的。曹文轩认为促使人成长的关键就是苦难,因此,他选择将儿童放在充满苦难的环境中,让他们直面心理危机、直面自卑。儿童如果想要摆脱心灵危机、超越自卑就必须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气、坚韧和爱,在与环境的不断抗争与适应中逐渐强大起来。例如,明子在几年后终于摆脱了尿床的毛病,不但学会了木匠手艺,还在善与恶之间坚定地选择做一名善良的人,在金钱上也更加坦然;陆鹤通过学校文艺汇演的机会为集体赢得了荣誉,不仅不再被孤立,还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尊敬;杜小康则在家变与外出磨难中变得强大起来,他放下了自己的高傲,在学校门口坦然地摆起了小摊,“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曹文轩笔下儿童的超越了自卑,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偿了他童年的自卑心理。

三、正确的生活意义: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功超越自卑。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如果我们抱有勇气,我们就会以直接、务实和满意的方式——通过改善环境——着手摆脱自卑感,但是假想一个人缺乏勇气,假如他不认为如果他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环境就会改善,那么他依然无法承受自卑感。”[6]32个体只有通过正确的补偿行为才能够成功摆脱自卑感,而错误的补偿行为只是追求了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或排除了,无法帮助个体超越自卑。

阿德勒认为补偿行为正确与否与个人的社会情感及其对生活意义的看法直接相关。社会情感是指每个人都有一种关心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不仅指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情感,而且可以扩及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如果缺乏社会情感,将自己与世界对立起来、对他人和社会怀有敌意,那么他所持的生活意义就是错误的。错误的生活意义指向的不是社会而是自我,而正确的生活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志是:别人能够分享的且被别人认同的、有效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都负有责任和义务。

从曹文轩的童年经历来看,他之所以能够采取正确的补偿措施进而成功超越自卑,根本原因在于他所持的生活意义是正确的。曹文轩在《追随永恒》中写到:“祖母、父亲和母亲给我的仁爱之心使我从不知道何谓仇恨。我从未抓住不放地仇恨任何人。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良的,尽管我常常看到恶的肆虐。”祖母的慈爱、母亲的本能之爱、父亲对他人生态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邻里乡亲向善向美的人性之光,使童年的曹文轩在承受苦难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真善美的滋养,这决定了他一生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并始终保持着对他人、对社会的深情与关爱。

在正确的生活意义的指引下,曹文轩未曾逃避苦难,而是积极地对苦难引起的自卑情结采取了正确的补偿方式:肯定苦难、正视自卑。“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进了坚韧。难怪福克纳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虽然生活中的困难与阻碍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产生自卑心理,但也只有把儿童放在这些苦难的环境中、放在心灵危机的冲突中,才能锻炼其意志品质,在生理上、心理上一步步走向成熟。

正确的生活意义不仅使曹文轩肯定苦难的意义与价值,而且他还从苦难的童年经历中升華出了“悲悯情怀”这一纯洁高贵的品质,成功地实现了对自卑情结的超越。《红瓦》中林冰到校乐队排练却遭到赵一亮冷落时,曹文轩写道:“我一直趴在桌子上,看着报纸,让心受着煎熬,这场煎熬对我日后的悲悯情怀大有益处。”早期经历确实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但最终也因此而孕育并滋养了他的悲悯情怀。曹文轩还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将这可贵的悲悯情怀传达给今天的孩子们。他认为“文学的职能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悲悯情怀是“最普遍、相对稳定的基本人性。”也蕴含着大爱和纯真,曹文轩通过笔下的儿童的质朴、正直、善良、悲悯等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动当代儿童,使他们能够将这些儿童人物身上的悲悯情怀内化于自身,形成正确的生活意义,超越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从自卑与超越这一视角考察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一方面,儿童文学创作是曹文轩对自我心灵成长的回溯,也是他补偿童年时期自卑心理的有效方式。曹文轩所塑造的儿童形象因自卑感而痛苦、羞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他本人积淀的自卑感,而儿童们最终的成长与超越,也使作家仿佛再次经历了心灵蜕变的过程,真正释怀了埋藏于内心多年的自卑情结,并肯定造成心灵危机的苦难经历,不仅超越了自卑,更从苦难中升华出了悲悯情怀这一崇高品质。另一方面,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在苦难中挣扎的儿童的精神危机的展现,有利于小读者人格发展中自性的整合。由于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位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因困难或挫折感到自卑,产生心灵的矛盾和冲突,阅读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使小读者因主人公的自卑得到替代性和象征性的满足,暂时忘却自我的自卑,主人公由自卑到超越也能够起到教育并帮助儿童在无意识中超越自卑情结的作用。这些作品“可能会让我们伤心、让我们叹息,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不容易,但在另一方面,书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和价值观能鼓励我们摆脱或忘记生活中的灰暗、颓废、失望和迷茫,最根本的是它们能给我们生存的勇气、信心和方向。”从作品中获得的勇气和信心使儿童读者能够驾驭成长期的心理问题,最终实现人格整合和统一。另外,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应为“健全民族性格、提高民族的质量以致人类的质量做出贡献。”,对于物质生活充裕、少有磨难的当代儿童来说,曹文轩的苦难叙述,能够引导小读者体会苦难、理解苦难、尊重苦难,为他们的性格中注入坚韧的品质和处变不惊的从容风度,树立战胜困难、超越自卑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曹文轩.红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曹文轩.追随永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挑战自卑[M].李心明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3.

[4]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5]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6][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吴杰,郭本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的人格哲学[M].罗玉林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8]曹文轩.曹文轩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9]曾凡. 文学在今天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8,04:197-199.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朱跃娇

儿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论文 篇3:

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原因分析和改善策略

摘 要:福利院儿童是一群特殊儿童,主要是指生活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其公民权利、生存、生活和受教育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且无人抚养的孤儿、弃婴、弃儿和残疾儿童。我国的孤残儿童群数量众多,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儿童福利院,用于收养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但是由于家庭、社会、个人以及福利机构的集中收养制度等原因,福利院儿童在生存发育上的语言、动作、智力落后于社会同龄儿童,也就是生长发育迟缓,同时其人格特征也异于普通儿童,“人格分裂”“情感障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问题比较多。虽然在福利院儿童的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得到了保证,但是福利院的集中教养方式不能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加上社会外界的不恰当刺激,更易导致其缺乏归属和爱的情感,产生自卑的心理。本文主要着力于福利院儿童的心理自卑问题,首先阐述了福利院儿童的自卑现状,然后对其自卑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定分析,指出了解决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必要性,最后就改善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原因;改善策略

在2006年的时候我国再次对残疾人进行了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未成年的残疾人口高达700万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接近残疾人总数的百分之十,在这700万多人中,未满14岁的残疾儿比例占半数以上。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见,我国的孤残儿童的数量非常大,对于这群体庞大的孤残儿童们的生存以及教育问题该如何解决,由国家福利机构集中教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我国各地都设有儿童福利院,用于收养这些残疾儿、孤儿,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一、福利院儿童自卑现状

(一)福利院儿童的生长发育

孤残儿童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而且有很多儿童都存在发育缺陷,比如在语言、动作、智力的发育上跟不上正常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特别是没有家人的照顾更容易导致其发育迟滞。国外有个著名的儿科医生曾经发表关于福利院儿童文章,文章中指出院式的集中养育方式从短期来看会造成孤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致疾,长期来看会慢慢造成孤残儿童体弱多病和经济依赖性大。另有调查显示,儿童在福利院生活三个月,其生长发育就落后于正常家庭迟缓一个月。造成福利院儿童生长发育迟滞的原因众多,比如生活环境不稳定、受到虐待、缺乏营养等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

(二)福利院儿童的人格特征

从福利院儿童的人格特征上来看,人格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性格,二是气质。性格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而反应出来的表现在行为上的特征;气质就是关于人们心理活动方面的特征。影响气质的主要因素来源于遗传,不过也会受到外界影响和环境刺激的干扰。有上海相关方面的研究机构就针对福利院儿童的气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福利院儿童的气质类型和社会正常儿童气质模型有很大不同,这也许和抹杀个性的福利院教养方式及其早年遭受的巨大家庭变故有一定关系。另外研究还表明,每个人的气质维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其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的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等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气质维度也影响到儿童的智力、动作、语言发育水平,也就是说,需要养护人员对维度不同的气质类型儿童进行区别的养育,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得成长,比如对于难养型的孩子,他们有生活节律性差、哭闹频率高、渴望关注度高等特征,就需要养育者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但是在福利院是实行集中养育统一管制的方式,加之工作人员时间、情绪和精力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对气质维度不同的孩子不能区别对待关注和互动,从而影响了孤残儿童的智力体能的发育。

在针对福利院儿童的性格特征EPQ测量的调查中,有大量的数据表明他们的E量得分均低于社会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福利院女童的内倾性要远高于社会女童,孤残儿童性格上出现“人格分裂”“情感障碍”“强迫症严重”等心理疾病问题的几率也较普通儿童大。

(三)福利院儿童的自卑现状

虽然当今福利院的设施、基础配备等硬件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很大改善,能保证孤残儿童衣食无忧,但是对于他们的社会认知、情感支持、心理健康的方面重视度不够。导致这些群体都有一定的情感依恋障碍,不安全型依恋所占的比例过大,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伤害,即便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没有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缺乏了归属和爱的情感,更容易发生信任危机。如交往表现的非常焦虑,社交能力相对低下,适应能力显著落后,且其自身也会出现很多病理行为,如孤僻、抑郁等。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其中自卑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相关机构在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中发现,在自卑心理的强度上福利院儿童处于中上水平,这就表明其整体上普遍存在着一些自卑心理,不过自卑个体也少有达到强度特大的程度。从测量的维度上来看,得分最高的就是交往自卑,最低的就是个性自卑,其它得分从高到底分别是外貌自卑、体能自卑以及学习能力。得分越低则强度越大,也就是说在福利院儿童的自卑感中,社交交往的自卑感最强烈,而对于个性方面的自卑则相对要低一点。

二、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福利院儿童的自卑从个人自我的角度上来看,很典型的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认同感特别低,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外界给他们病弱的身体上贴上了太多不好的标签。人们早先在生产力低下和社会资源不足的时候对于孤残儿童这类弱者只能任其自生自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对他们实行人道主义救治和实施人文关怀,但是对于弱者的体惜度和尊重度都不够,对于孤残儿童的痛楚没有感同身受,也就很少能真正的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大部分人对他们的态度敬而远之甚至避之不及,更有恶劣者蔑视之。正是因为社会对于残疾孤儿带有“有色眼镜”,赋予了其不光彩的理解,偏向于贬义和嘲弄。所以置孤残儿童于长期被污名化的境地,导致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出现了偏差,“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的社会大众环境让孤残儿童遭受很大的羞辱,这些心理阴影会让他们倾向于承认自己是无能和低下的,有时候也将这些评价作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的理由,更容易让他们缺乏自信、否定自我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我封闭,也会让自尊心极强者出现性格极端偏执的情况。

(二)福利院原因

儿童福利院为可怜的孤残弃儿提供了生存教育的环境,不过其环境和正常家庭相比差别很大,因为福利院对于儿童的教养方式是采取集中照顾。集中养育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强调养育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比如对生活用品摆放位置的强制规定、作息时间的统一、排队用餐的严格秩序等,这种规范统一的管理,强调纪律性。由于参与福利院照顾儿童的人力资源远远不足,这种集中管制是一种成本上的便利方式,但是同时缺乏了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童真浪漫的天性,并且给孩子们设置了一道心理屏障,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身处的群体是与众不同的,是被遗弃的,被抛弃的,没有家庭接纳的,缺乏安全感的处境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另外,孤残儿童对于福利院集中教养的归属感也较弱,因为福利院是一个特殊机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支持得以生存,政府和社会组织群体随时都可以去访问和参观,福利院儿童是被救助的对象,所以也要求其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必须无条件接受和欢迎这些随时可能出现的参观者和访问者,热情懵懂的去面对这些前来的陌生人,这就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隐私也得不到保护,生活秩序受到干扰,从而对福利院的生活产生不了归属感,并且会下意识逃避面对自己与正常同龄儿童不一样的处境。比如,有的孩子就不会告诉同学们他家在福利院,因为他会觉得没面子很丢人。

(三)家庭原因

家庭层面应该是导致福利院儿童自卑心理的第一原因。身心稚嫩的孤残儿童在失去父母后离开原来熟悉的家庭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去,孩子的核心支持力来源于常规家庭的提供,但是在福利院的生活缺失常规家庭的功能,孩子们主要接触的流动性比较大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非固定的养护人员使孩子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依恋,更不能与之建立没有血缘亲情的亲子关系。这就会导致孩子们没有亲情上的感情依靠,没有亲情的支持力,很难获得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不能直面人生,导致性格上偏于敏感、无助、消极,同时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能力。

(四)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弱势群体都能实施一定的人道主义救治和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给福利院儿童带来了很多行动和物质上的帮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志愿者的管制制度并没有跟上,在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关怀时候忽视了对他们情感上的呵护,没有照顾到这群特殊群体稚嫩身躯脆弱的一面,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增加孤残儿童的心理自卑感。比如在其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一再的询问和细化孩子们被收养之前的遭遇,并对其表示出或者刻意表示出同情的心态,就会不断的强化遭遇对于孩子们的伤害,和常态家庭养育的淡化淡忘遭遇的方式相悖。另外这种不适度的温暖关爱其实是另一种变质的炫耀,还给孩子的心理新增了一层伤害,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不自觉就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三、解决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必要性

通过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得到了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强度水平中上的数据,可见其整体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也就是说孤残儿童的自卑现象非常普遍和常见,特别是在社会交往上的自卑,其强度最为激烈。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对于儿童本身来说,会让他们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感体验,自我认知低,看不见自己的优点,不相信自己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寻求不到情感支持,不良情绪不能及时消化,没有直面人生的坚韧勇气,倾向选择逃避和自我封闭的人际交往方式,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虽然能平安长大成人,但是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将不利于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环境和融入主流文化,成年之后的孤残儿童会由于自卑心理走向极端偏执、性格阴郁、人际关系破坏或者人格失调、家庭关爱能力和意识薄弱的道路,严重者甚至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安全犯罪行为,所以必须重视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肯定自我,挖掘潜能发现自身长处,提高自主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学习的能力,扭转极端偏执的个性,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支持,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从而健全他们的心智和人格,长大后成为一名健康的社会人。

四、改善福利院儿童自卑问题的策略

(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保证孤残儿童安全和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福利院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孤残儿童在心理上和社会常态儿童的区别巨大的原因,洞悉孩子敏感的内心问题,培养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提高的专业敏感性,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和学习的能力,改善孩子们消极自卑状态。

(二)树立榜样作用

榜样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可以导人向善以及积极上进,孩子处在一个天真浪漫的纯真年龄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么有完全成形,所以应该给他们塑造一个充满正能力的阳光形象,让孩子们明白身虽残志更坚的道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百折不屈的坚韧人格。

(三)开展心理知识讲座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可以定期去福利院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知识,让孩子们看见自己的优势,不要否定自我和标签化自己,同时也为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可以有效疏导和缓解孩子们遇到的不良情绪。

(四)注重心理干预

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停留在照顾日常生活上,要多注意和观察他们的行为,多洞悉孩子敏感的内心问题,一旦察觉有自卑的消极心理,则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心理治疗的介入可以帮助他们消除无助感,建立自信肯定自我。

(五)加强社会的共同关注

毕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福利院软件条件的不足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呼吁社会的共同关注,为孤残儿童献一份爱心。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福利院必须要规范访问制度,要尊重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同时也不能对孩子们痛苦的遭遇进行二次伤害和深化,负责会适得其反。另外呼吁社会用一颗理解、宽容、仁慈的心态去善待孤残儿童,不要去妖魔化和污名化的区别他们,只有褪下有色眼镜,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六)实施有条件送养

全国的孤残儿童人数众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状况对于弱势群体的资助必然没有能全盘解决的能力,所以即便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慈善帮助,福利机构的能力都有限,所以为了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状况,可以实施有条件送养,比如丧失生育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家庭、国外爱心家庭的收养等,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社会常态家庭的温暖,同时稳定而熟悉的生活环境会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提高自信。

(七)提高儿童自我认同感

消极自卑心理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自信,对自我的认同感过低,不相信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逃避现实和自我封闭,自我认同感低是孤残儿童消极自卑的内因,所以要改善孤残儿童的自卑心理,必须提高其对自我的认同感,对于他们正确的行为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褒奖的反应,对于才能真正让他们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直面人们的能力和勇气。

五、结束语

由于疾病或者遗弃等原因,孤残儿童被迫离开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被送往儿童福利院进行集中养育。虽然福利院的配备设施能保证孩子们衣食无忧,但是由于其统一规范的教管模式的制度以及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心态等多层面的影响,孤残儿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自卑、偏执、极端等。其中他们的自卑心理是一宗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对福利院儿童的自卑心理量表FIS调查中发现,在自卑心理的强度上福利院儿童处于中上水平,这就表明其整体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其中,社会交往的自卑感最为强烈。自卑带来的否定自我的消极情感体验会让他们不相信自己具有克服困难的能力,没有直面人生的坚韧勇气,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健康,所以必须正事和改善福利院儿童的自卑问题,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干预、提高孤残儿童自我认同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树立榜样作用、加强社会的共同关注、实施有条件送养等策略上来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支持、提高他们的安全依恋感、健全他们的心智和人格,为孤残儿童以后适应社会环境、融入主流文化的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峰,杨欣.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研究[J].教育研究,2009,(12):70-80.

[2]赵丽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

[3]赵紅丹.团体辅导改善孤残儿童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领士学位论文,2014,(5).

[4]张洪菊,崔万秋.流动儿童自信心培养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5]文博.孤儿童心理现状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23(2).

作者:李昌儒

上一篇:依法治权中行政许可法论文下一篇:供电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