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可以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思想教育,这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策略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涉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两方面的内容。要想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还必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文章重点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启发初中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文素养;渗透

人文素养,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并践行道德标准的内在品质。将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境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探索问题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而且要向学生渗透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人文素养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指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人文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传递为主。

首先,人文知識,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理念以及思想传承等知识。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思想深度。

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师在讲解人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进而从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情感观念,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人文素养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世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念,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文教育,完善学生的内在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形式化现象严重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在人文素养的渗透方面,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单独安排一部分时间进行人文知识的讲解即可,并没有将人文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结合。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简单地理解人文知识的表层意思,不能从中感悟出人文精神。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有限,就无法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无法发挥出人文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教学过程过于死板

要想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对班级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现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策略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感悟。如果教学过程过于死板,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症状,甚至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影响。另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很快理解教师讲解的人文知识;而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理解人文知识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那么这些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所以,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轻松地理解人文知识,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人文精神。

(三)缺乏理想的人文素养实践环境

人文素养的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促进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理想的实践环境,很多教师只是对人文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没有引导学生将人文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无法站在人文角度思考实际问题,导致人文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停留在表面。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策略

(一)加强对备课中细节问题的关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文知识的讲解与灌输。

首先,围绕学生当前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素养和观念。

其次,教师要搜集一些与人文知识有关的故事素材,通过理论知识与故事素材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背后人文精神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多彩的情绪”这一章节时,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让学生了解情绪具有多样性特点,了解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含义,了解在不同的事件背景下人们会受到哪种情绪的影响,做出哪些异常举动。

第二,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针对性选择一些典故、寓言、优秀论著以及名人逸事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各种情绪的正面影响或者负面影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而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积极的情绪态度来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整。

(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人文素养,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教学主动权,并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教学情境当中。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升人文素养渗透的效率。再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氛围与情境中发言,将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

例如,在讲解“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并在这一教学环境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融入教学内容,推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不同主题的教学情境,并导出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

(三)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各种人文知识,而且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转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来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课题的选择,控制实践课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安排,组织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借此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渗透人文素养,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相应问题进行反思。因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高度关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但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直至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果学生经过反思仍找不到解决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适时介入指导。首先,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其次,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再次,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准备一个记录手册,随时记录自己对各种问题的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着形式化现象严重、教学过程过于死板、缺乏理想的人文素养实践环境等问题。对此,要想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渗透方案。并在备课环节加强对细节问题的研究与关注,在正式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反思。另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彭伟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20):45-47.

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鄭庆雨.例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8(02):4-5.

方丽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A5):1-2.

杭清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路径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34):42-43.

金建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J].环球首映,2019(05):75.

作者:王艺蒙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 篇2:

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可以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思想教育,这对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人格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人格教育是主要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既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需手段。如何才能将人格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将其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相应的知识,更注重学生行、意、情、知等各个方面的完美统一。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奉献社会、热爱国家、发扬个性。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第二,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开始涌进校园,导致当前初中学生普遍滋生了拜金主义、暴力美学等不良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不再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务实的良好品德[1]。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立足教学目标,渗透人格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要想将人格教育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立足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着手进行渗透。首先,思想品德老师要认识到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老师一般以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目的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强调学生是否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而是要注重这节课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是否有意义。以这个标准去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老师才会在其影响下,将一些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的内容和方式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创新教学方式,渗透人格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中,教学方式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老师一般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也日益凸显。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在此基础上发扬学生的个性,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3]。就笔者教学经验而言,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上渗透人格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实地采访、角色扮演等。这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对人格教育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进行人格教育。一个学生彬彬有礼,对待同学真诚友好,礼貌有加,身边朋友很多,生活很快乐。另外一个学生则扮演一个行为粗暴的学生,走路撞到同学不说对不起,向同学借学习用品也不说谢谢,身边的同学都躲着他。通过这两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认识到礼貌的重要性,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格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老师还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人格教育的渗透。首先,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等引入一些生活实例进行人格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成长中的我”有关内容的时候,思想品德老师除了要带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引入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比如某某青少年因为严重的叛逆心理而走上堕落之路,又比如某某青少年健康乐观、积极自信,最后考上了好的高中或者大学。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满足个人、教育、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对此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将人格教育的价值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倪秀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渗透人格教育例谈[J].文教资料,2015(29):157-158.

[2]何建辉.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格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7(4):45-46.

[3]胡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格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9):79-80.

编辑 李博宁

作者:骆大清

初中教育例谈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千头万绪需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做人的教育,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的第三部分,即“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他对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品德教育的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值得广大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
一、少年儿童成长最需要品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品德教育的论述是有逻辑性的,首先是从成长的需求谈起,认为孩子的成长最需要品德教育。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谈道:“少年儿童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需要得到帮助。”这个帮助的主要内容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甚至现身说法,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妈妈给他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他童年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他由此提出:“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许多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道德对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纽约时报》记者提问时也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夠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于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实际上,我们眼下的生活一再证明,忽视品德教育,一味追求知识和分数,是造成诸多成长悲剧的重要原因。笔者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曾经做过“全国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这一课题,并把这些杰出青年的童年与一批青年死刑犯的童年做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两个群体的最大差异就体现在思想品德方面,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导致他们的人生之路迥然不同。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品德教育,从根本上为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家庭品德教育并非只是讲原则与方向,而是非常具体细致,从少年儿童认知特点和发展的实际出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活动后与师生们面对面讲话,讲述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与成年人有所不同,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应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习近平总书记还提道:“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少年儿童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为社会做很多事,但可以从小做起,每天都可以想一想,对祖国热爱吗?对集体热爱吗?学习努力吗?对同学们关心吗?对老师尊敬吗?在家孝敬父母吗?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吗?对好人好事有敬佩感吗?对坏人坏事有义愤感吗?这样多想一想,就会促使自己多做一做,日积月累,自己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就会越来越多了。”他一连问了九个具体表现,是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并且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此寄语少年儿童,并为教育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毫无疑问,对于人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最长久也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榜样作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所谓身教,其实就是一种给予行为示范使少年儿童模仿该行为的过程。少年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的行为,然后模仿进而习得社会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时榜样影响力达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级时偶像影响力达到最高峰。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也显示,父母居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最崇敬榜样的第一位,但是当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较多时,八年级学生将父母视为偶像和榜样的比例显著下降。换句话说,父母为孩子做好榜样时,家庭教育就有良好的效果;父母为孩子做坏榜样时,家庭教育就有糟糕的效果。所以,为孩子做好榜样是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品德教育有一个总体的方向要求——既尊重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和需要,也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综合影响。2014年,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时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在2018年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他特别要求妇联组织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在家庭工作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家庭建设,倡导相亲相爱和向上向善的家庭关系,这完全符合家庭建设的基本原则。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全国妇联坚持多年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就是为了推进家庭建设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行动。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宏伟构想和战略任务,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而这一点需要党政系统的工作者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
三、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少年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规律的,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引领,尤其要注重生活实践。如南京师范大学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说,道德是一种生成性的实践智慧,这种生成性的道德智慧和数学、物理等一般命题性的知识不同,不能仅通过知识的传授而获得,而有赖于个人成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道德教育要培养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须在丰富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上下功夫。

阅读《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尤其是“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部分,我们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是从勤俭节约入手谈品德教育的,同时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勤俭节约与劳动教育的密切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并再一次用自己小时候在这方面接受的严格家教的事例现身说法,还随即引用了家喻户晓的古诗《悯农》来说明。实际上,这首诗说明了节约与劳动的关系。用现代的观念来说,节约体现一种尊重的价值观——既尊重他人的劳动又尊重资源,这是值得广为倡导与践行的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劳动教育,因为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有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毫无疑问,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培养的原则与方向。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目前由于升学竞争等压力,许多家庭将知识教育和提高学业成绩作为核心目标,严重忽视劳动教育,导致少年儿童生活能力较低。这已成为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

我们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而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2020年以来人们防控新冠疫情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在疫情期间变身为家中的“大厨”,那些擅长厨艺的人们,从某些方面来说,疫情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会较少一些,而对不擅长厨艺的人们来说,生活便变得十分艰难。《扬子晚报》头版曾刊登题为《8岁“大厨”厉害了》的新闻报道,用一整个版面介绍了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二年级学生缪苇杭学做饭的事迹和评论,赞叹在疫情的超长假期里,他学会了30多道菜肴的做法。相较于现代大部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缪苇杭这位8岁“大厨”的出现,可以说是一次家庭生活教育的成功尝试。从家庭生活来看,学会做饭等于掌握了生活的核心能力之一,对少年儿童的学习和家庭生活及社交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将使其终身受益;从家庭生活教育的内容来看,做饭绝对是生活的基本功之一。虽然有些学校也教授学生学习做饭,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学习做饭这件事来讲,最佳场所一定是家庭,而父母则是最好的教練。当然,除了做饭,家务劳动、校园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也是少年儿童劳动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其核心都是学会独立和服务他人、学会适应和创造美好生活。

教育家认为,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往简单里说就是培养好习惯。以劳动教育为例来看整个品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养成习惯是极为重要的目标与原则,因为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只有养成习惯才能够说教育取得了真正的成功。笔者曾连续十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专门进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习惯养成的规律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需要把握激发动机、明确规范、榜样教育、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等六个关键环节,引导少年儿童向上向善并且持之以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要“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也就是说,不要求少年儿童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但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坚持,坚持,再坚持。这种坚持最见精神,也最有可能养成习惯。北京实验二小对坚持数年做好小事的学生给予表彰,就是一种引导养成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第一原则。少年儿童成长的最大需求就是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也是品德教育。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是一门科学,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要遵循品德在生活实践中生成的规律,要进行适合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要将习惯养成作为检验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这些都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论述的初步探索。

作者:孙云晓

上一篇:英语读写教学网络资源论文下一篇:比较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