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参与能力的培养

2022-09-1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理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 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 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参与, 亲身体验,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在教学过程中,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 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 将最终实现“教为了不教”。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四个步骤, 即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来进行。例如, 在讲到法律相关“诉讼”和“民事诉讼”有关内容时, 我首先提出《一字惹出两官司》案例。案例中说, XXXX年9月21日, 王某因故死亡, 在整理王某的遗物时, 发现对门的张某不久前写给王某的一张借据。借据是这样写的:“今借於王某现金五千贰佰元整。借款人张某某, XXXX年6月30日。”隔日, 王某的弟弟持借据找张某要帐, 张某不但不承认还指着借据说:“你看看, ‘今借於王某现金5200元’, 是指我借给你哥哥5200元的意思, 落款人“借款人:张某某”, 是指借给你哥哥款的人是我, 你哥哥死了, 我还愁没处要帐呢, 正好你还钱吧。”手拿借据的王家人糊涂了, 讨债人变成了欠债人。后王家将张某告上法庭, 让法官来判这个似乎是“死无对证”的借贷纠纷。法院受理了此案。哪知在法庭上张某以没有文化将借款人理解为借给款的人, 因为酒醉没有当时拿走借据, 且“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等理由反驳, 要求法庭判令王家人返回借款和利息。这样一个官司就变成了两个官司。我利用这一案例, 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潜力。

一、参与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要有知识, 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 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 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 我首先组织学生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 阅读有关案例, 观看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到本地法庭观摩了法庭审理、判决案例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 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参与争辩

思想品德课的基本理论, 从正面讲, 有时学生很难接受, 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 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 展开争论和辩论, 使学生掌握知识, 深化认识,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 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 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 我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 你怎样审理此案, 让学生参与讨论。

案例提出后, 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 是王某借张某的钱, 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 是张某借王某的钱, 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 王某已死, 死无对证, 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 教师不急于下结论, 而是让绝大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 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 一种赞同王某, 一种是赞同张某。最后, 我又以“假如你是辩护律师”为题, 让学生分成两个组进行辩护。双方唇抢舌战, 争辩激烈。赞同王某的同学还查阅了《新华字典》中“於”字的涵义, 得知, “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 既可做“给”解, 又可做“到”解。而且, 借据又在王某手中, 按一般借贷关系, 应是张某借了王某的钱。

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 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 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进行剖析。通过争辩, 有的同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既理解了知识, 又开拓了思路和视野,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

通过此案例, 让我知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 教师不能是“主演”, 而应是“导演”,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当前, 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对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只要全体思想品德课教师, 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 开拓创新, 一定能在教学这块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篇: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