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定型的阶段,也是叛逆行为最为突出的时期。因此,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影响因素

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存在着“双主体”,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媒体。同时,从地域的特点来看,乡村的初中学生和城区的初中学生相比,他们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是存在的。笔者从乡村初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考察影响乡村初中生德育提升的因素。

一、学习主体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决定因素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发展性特征。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熟的、要全面发展的主体,此时从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看,他们都还不完善,需要教育者通过教育加以促使其不断成长,直到成为一个逐步完善的主体。所以说,作为主体的学生是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的。二是主观能动性特征。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的。这种能动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主体反映客观事物是具有选择性的;另一方面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从理性进入实践,即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三是个体差异性特征。我们所面对的每个学生主体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他们之间是存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表现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都是有重大影响的。

二、学习媒体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直接因素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媒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作为媒体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最直接的,这种直接不仅是知识传授方式的直接,还表现在教师态度对学生造成的直接影响。对于乡村初中的学生来讲,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态度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显得更直接。

(一)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的消极态度,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二)教师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1.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影响。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方面。

2.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积极工作态度的教师让已形成不良学习态度的学生“无法逃避”“无处躲藏”,因为这类学生知道,他们是纵然有“万变的借口”也无法应对这种教师这一坚定“不变”的教学态度。

三、学习方法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关键因素

对于乡村初中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教师所要求和布置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被动性较强,他们主动学习和探求知识很不够,还没有掌握适合独立学习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的被动性,表现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死记硬背。他们上课抄笔记,课后抄作业。复习考试按教师指定的背课本和笔记,还有许多学生大量地看各类题解,这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性,离不开教师这根“拐棍”而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又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學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学习环节上,凡采用具有独立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效果的相关程度都很高。但是,不同年级的相关点是不同的,它反映了不同年龄段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不同。因此,对于乡村初中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我们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环境是影响乡村初中生品德教育提升的重要因素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学习环境对乡村初中生学习的影响主要是由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程度来表现的。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再加上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就不同,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作者:孙建祥

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初中生的品德教育

摘 要:初中是学生思想观念定型的阶段,也是叛逆行为最为突出的时期。因此,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初中生 品德教育

一、当前学校在进行初中生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初中生的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偏差,而我国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初中生的品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主体,无时无刻也参与着社会的“竞争”,这些“竞争”包括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等。教育工作包括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加强对其人生道理和思想观念的教育,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质学生。然而,随着初中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学校过度重视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通常将学校教学业绩置于首位,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意识不强。在课程开设方面,只注重文化课程的开设,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在学时设置上,将大部分学时用于基础文化课程上,将思想品德方面的课程强行分配到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这样,由于学校在对其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严重欠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个性的培养,错误的思想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加上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差,导致学生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事,严重时甚至影响了学生大好的发展前途,导致整体国民道德素质水平下降,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振兴。

(二)老师的主观原因造成初中生品德教育工作质量不高

老师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端正,可以说,教师的个人因素对当前初中生品德教育现状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学素质较低。作为新一代的思想品德老师,必须具备包括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项专业知,并学会融会贯通,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样才有能力做好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同时更好地做好学生的表率和模范。

其次,老师严重缺乏责任感。作为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某些老师也越来越势力。他们更注重对两种学生的培养,一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二是有家庭背景的特等学生。老师通常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给予他们“特殊待遇”,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予关心,对其教育方法不是加以鼓励和帮助,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解决问题,严重时甚至采取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这样最终的后果是,优等生越来越优异,有的学生心中还会滋生自高自大的傲慢情绪,而那些差生则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老师的差别对待使他们开始逃避学校的正面教育和约束,导致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前途。

部分学校的老师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一些死板的知识理念,不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分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意识不够深刻,进而导致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上不去。

二、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领导应该提高对初中生品德教育的意识

哲学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事物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不能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教学业绩,只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与道德品质的不均衡发展。学校只有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基础文化课程与思想品德方向课程平等对待,并充分保证思想品德课程的学时,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均衡发展,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优质学生。

(二)学校应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那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样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其他文化学科学习不同,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则贯穿于课堂和课外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有效的宣傳手段,如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宣橱窗、宣传横幅、标语等等,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高尚的思想品德渗入校园的每一片土地;加大崇高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以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人物事迹的宣传,评选道德模范和学习标兵,以身边的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更能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平台,深化思想品德教学

课堂是加强品德教育的有效平台,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知识的接受程度,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坡度,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例如,初中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就只能向他们传输一些有关道德品质的基本知识,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及讲文明、懂礼貌等基本道理,而如果向他们讲授关于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以及进行相关的共产主义教育,学生自然无法理解,这就会导致课堂教育的时效性差,同时,品德教育工作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四)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发挥好老师的表率作用

作为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师,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发扬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老师应该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具备崇高的师德和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老师应该加强自己职业素质的提高,主动学习和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老师应该紧跟课改潮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但要真正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学校对其方法的时效性作进一步探讨和商榷,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案。因此,初中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初中生优秀作文》——一本“授之以渔”的好刊物[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0年01期

[2]冯永新;;短文阅读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年04期

作者:向大明 李刚

初中生品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初中生的品德教育

摘 要: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学生能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教育。但是品德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在校园主题品德教育和教师、家长、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下,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

关键词:初中;品德;教育

初中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要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忽视品德教育工作。品德教育是教师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和影响学生,启发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预期的效果呢?在我多年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说服教育与情感熏陶相结合

此方法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能从心里欣然接受教师有理有据并规范其行为的说教,又有触动学生心灵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的场景设置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有关研究表明“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由此看来,教师的品德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光靠简单的说教是不行的。必须把说服教育和情感熏陶结合

起来。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主要是在校园和班级里进行,他们的道德品质养成和认识大多是在校园和班级里逐渐形成的。所以校风和班风对初中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校要在校风、校训以及班风树立上下一番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

二、树校园榜样

树校园榜样,能使初中生学习榜样的做法,以榜样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初中生道德水平还处于懵懂时期,他们需要榜样的引领,需要模范的带动,在校园里开展学雷锋活动,营造学雷锋的浓厚氛围,可以树立校园正气,带动校园风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从而对每个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和潜在的教育,促进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这对于学校管理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作为班主任,既要教好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成为学生品德修养的指路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他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同时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更要利用学校开展活动涌现出的学生榜样,开展品德教育,这些榜样就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学生,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会更大,学生更容易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养成好的品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

校园品德教育主题活动是对初中生德育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中开展养成教育尤为重要,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性也作了很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说:“习惯不嫌弃多,只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习惯。除掉这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初中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学生储存的人生财富,学校要在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上制订品德教育方案。学校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祖国在我心中”校园书法、绘画比赛;节约粮食、节水、节电的“三节约”教育;“学雷锋”活动;五四青年节征文比赛等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会受到思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熏陶,对养成良好的品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每次活动要有计划和方案,要精心组织,活动过程中要把品德教育主题突出来,活动结束后要做活动表彰,扩大活动的持续影响,还要做好总结,为以后品德教育系列活动积累更多的经验。

总之,学校要制订品德教育计划、方案,建设好德育实践基地基地,让学生也走出校园,参加劳动,去敬老院献爱心,通过这些活动配合教学,这样才能强化品德教育的效果。学校要设置家长和学校、教师联系的平台,使学生教育真正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明确家庭教育,做到教育双管齐下,把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在一起。总之,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好初中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金林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03.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 薛直艳

作者:郑春海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