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5

【内容提要】本文借鉴德鲁克提出的非营利组织自我评估工具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自我评估框架。通过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使命愿景、主要客户、客户需求、追求结果和行动计划五方面问题的审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调整,在开发大学生领导能力与素质过程中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论文 篇1:

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以及未来领导者的历史重任,怎样提升学生领导力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重点关注的课题。目前各高校也在探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一些创新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领导力;创新研究

一、现阶段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不足

1.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意识不强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着重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时代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中重点进行专业教育,把培养专业性、科研型人才放在首位,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领导力的培养。

2.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尚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有部分高校已经重视学生领导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基本没有形成相对科学、完善的体系,更多的借鉴国外研究结果,只形成了以知识掌握情况或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在培养过程中没有对国内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来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也缺乏思辨探讨、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

3.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缺乏实际验证方面的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受到了各大高校广泛的关注,其形式和成果也逐渐增加。由于目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缺乏相应实践支持,以及没有相关培养理论作为科学指导,因此更多的成果是对理论研究文字性的描述,与实践相对分离,这样的成果对实际培养过程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弱。

4.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内容、形式不全面,制度不完善

高校在对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领导力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实践环节不健全、培养反馈机制不完备。

二、高校对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途径

1.设立系统的领导力培养课程

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立领导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作为公选课程。在课程方面,可以借用一些高校已经比较成熟的教材。如浙江大學的《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西南财经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提升》、中国人名大学的《大学生领导力》、北京大学的《学生领导力发展手册》等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入校开始就逐渐养成培养领导力意识,增加自身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服务意识。

2.开拓领导力培养实践模式

(1)进行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合并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发动每一位学生进行相关实际调查、志愿服务、支教等实践活动。从而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健全的价值观。

(2)开展相关主题讲座,分别在学术类、名人类、文化类加入学生领导力方面的主题讲座,让学生在各类知识中逐渐养成领导力的培养意识。

(3)开展思辨类实践型培训。一是在高校大一、大二年级进行领导力培养的系统培训;二是针对高校领导力培养方面举行辩论比赛,从而让学生在思辨培训和思辨实践中养成领导力的培养意识。

(4)推进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积极和政府、企业、创业园等联系,拓展更多的挂职基地,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其中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校企的深层合作更加高效地推进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现。在这些多元化的交流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领导力培养形式。

(5)举办、开展更多的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协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提升学生组织在学生领导力培养中的作用

国外高校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机构。学生在学生组织中的经历也是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组织中,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按照小组进行活动和评比。在学生活动中,成员们相互合作、信任、尊重,养成归属感,也能进一步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

4.细化学生评价体系,加入领导力因素

各高校对于学生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相对具体的评价体系,但对于领导力方面没有较为细化的评价机制。将领导力作为学生发展的评价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学生发展,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J].比较教育研究,2008(1).

[2]李金林.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

作者:秦森 刘益安 高阳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五问:高校如何进行领导力教育自我评估

【内容提要】 本文借鉴德鲁克提出的非营利组织自我评估工具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自我评估框架。通过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使命愿景、主要客户、客户需求、追求结果和行动计划五方面问题的审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的调整,在开发大学生领导能力与素质过程中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及有限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领导力教育 教育评估

【基金项目】 本文受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编号:12YS120)和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swm1101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吴小云,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博士,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研究方向: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领导力是指高校在读大学生在影响他人追随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人际能力、责任精神、积极进取、亲和力、正直、合作、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时考察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个体领导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发挥高校文化引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我评估可以帮助高校从侧面对自身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激发办学和教育主体的深刻反省,是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以及追求完善的保障措施。

那么,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自我评估呢?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五个简单而又非常深刻的问题,为组织进行自我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使命愿景是什么?

第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使命回答教育存在的意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时候,应该非常明确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使命应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例如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结合本校工程教育的特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型领导力”。美国艾尔弗雷德大学女性领导力中心和女性领导力学会的使命就是为学校女大学生提供领导力教育和开发的机会。一些高校所举办的领导力认证项目则主要是通过结构化和流程化的领导力培养为学生求职和面试提供有力的领导力证明材料。

第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建立在清晰的领导哲学上。领导哲学是所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者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例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伊利诺伊领导力中心的领导力哲学就是“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练习领导力。领导力不需要正式权威或者职位,可以被任何希望做出贡献和对未来产生更积极影响的人所实践。自我发现是个持续的过程,追求领导力需要持之以恒和不断学习”。作者认为,领导不仅仅是职务、行为、管理职能、特质,领导力也不仅仅是领导者影响追随者的一种知识、技能和艺术,领导更应该是民主社会公民必需具备的素质,是创造性预见、迎接和化解变化环境中不确定性危机的道德和毅力。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就旨在培养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以及应对变动的社会环境所带来挑战的能力。

第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制定有前瞻性的教育目标。前瞻性的教育目标即愿景,最终要落实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如美国芬格湖社区学院的领导机遇与超越项目的愿景是:①为学生提供开发和强化个人领导哲学的机会,包括理解自我、他人、社区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②帮助学生获得多样化的领导经验;③采用多种领导技术、理论和模型;④识别和奖励榜样领导行为;⑤让项目内容广泛、易接受。

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要顾客是谁?

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而言,顾客应该包括政府、高校、大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等群体。

第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首先要树立顾客满意的意识。高校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是未来随着各类办学力量进入高教领域以及国际教育力量来中国争夺生源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顾客满意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第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要顾客取决于教育使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想要取得成功,要确定接受领导力教育的主要顾客是谁并弄清楚他们的基本特征。主要顾客应该是领导力教育将对其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的群体。他们的需求、规模、结构等是高校设计领导力教育内容、形式等时考虑的出发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发起的原因多样,如某些组织或者基金的定向支持、学生干部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等,主要客户也因此有所不同。

第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内容取决于主要客户定位。专注于主要客户及其具体需求,根据主要客户群的变化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自我调整才可以让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更加有效。目前,国内外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要客户有以下类型:①全体学生;②高年级学生;③学生干部;④少数群体,如美国艾尔弗雷德大学女性领导力中心和女性领导力学会专门为女生提供领导力开发机会;等等。

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顾客需求是什么?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使命的达成建立在努力了解和满足客户需要和期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除了大学生这一主要顾客之外,还包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教师等次要顾客。

第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办学主体需要征询顾客需求。这是唤起各主体参与积极性、共同努力合作的前提。办学主体不能妄加猜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相关顾客会有怎样的需要和期望,而是要让顾客参与进来,在自我评估甚至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方式去征询他们的意见,以便决策时考虑他们的立场。全面关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相关顾客是落实教育部“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保障。

第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顾客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不同的顾客对领导力教育所持有的核心价值会有所差异,同类顾客内部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化的核心价值观。①高校。我国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主体往往是学生事务主管部门或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机构,如团委或党委学生工作部等机构(陶思亮等,2012),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一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与执政党的要求、国家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高旭,2010)。他们关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能否与部门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改善部门工作效果,实现部门工作目标。②用人单位。参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用人单位动机多样:发现潜在的优秀人才,提前与之建立沟通和联系;扩大组织或者品牌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学生实习或者项目参与解决一些实际工作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等。③教师。教师包括高校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者、校友、项目结业的优秀成员等。他们有的满怀教书育人的期盼,通过课程传授自己在该领域研究成果;有的在探索有效开展工作的新举措;有的分享自己取得成就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感悟;有的在帮助师弟师妹成长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④政府。政府财政拨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目标。⑤大学生。参与领导力教育项目的大学生要求与期望具有多元性。既有希望通过项目提升自己的领导技能,也有希望通过项目了解职场中领导的思维方式,还有为将来就业收集和准备领导活动信息和证明资料,或者简单地通过项目课程获得学分等。

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追求的结果是什么?

第一,衡量指标应当与教育使命保持一致。教育目标应该是教育使命和愿景的具体化,可以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也可以有一个结构化的目标体系,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反映教育成果的衡量指标必须与使命一致,如美国高等教育标准成就委员会提出高等教育项目可以在以下六个领域取得相关成果:知识的学习、整合、建构和应用;认知的深化与发展;个人发展,包括真实的自我评估、自我理解、自我尊重、遵守伦理与保持正直、精神觉悟;个际能力,包括有意义的个人关系、独立、合作与有效领导;人文与社会参与,包括理解文化和人类差异、社会责任、全球视野和公民责任感;实践能力,包括追寻目标、有效沟通、管理个人事务、管理职业发展、展现职业精神、保持身心健康和过有意义与满足的生活等。

第二,衡量标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指标。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我评估时应制定清晰的衡量标准,以判断教育是否实现了目标。想要知道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否、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业和就业,就需要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标准。定性标准衡量教育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可以是参与者提供的深刻故事或者学习感悟;定量标准可以提供教育项目运作的直观数据,了解改变发生的方式和程度。

第三,衡量结果服务于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衡量结果可以告诉我们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哪些地方需要放弃、改进、保持或者强化,以便最大化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行动计划是什么?

第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需要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大学生领导力项目在清晰自身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前提下,就需要有能够有效实现它们的行动计划。如美国的奥内翁达领导力项目的使命是使学生专注于个人重要领域的同时为其提供给开发领导力的机会。为实现识别学生领导者、让学生更好地为毕业做准备、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领导力、给那些给学生领导者提供咨询和支持的人提供资助等目标,他们开发出三等级的领导力认证项目供学生选择,每一级认证都要求项目参与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上得到同步提升。为保证项目的有效性,他们还与资深的领导力开发机构合作设计项目课程,对不同的参与者要求也做出了灵活多样的规定。

第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行动计划要保持灵活性。研究发现,好的领导力项目在实施过程有十六类特征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领导力发展,它们可以分为三组:参与者对项目设计和运营过程的参与程度;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学习;基于研究的持续项目改进。因此,让整个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都参加并具有发言机会对于项目的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服务意识的项目设计时还会照顾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丰富的菜单式项目内容,比如工作坊、公开讲座、性格测试、团队活动、竞赛、领导力相关课程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灵活选择,达到规定要求时给学生提供证明材料。

第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行动计划体现于教育模式。大学生领导素质与能力培养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①研究与训练基地,如上海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致力于培养工程型领导力;②思政教育项目,如华东政法大学的“青马工程”,致力于培养优秀团学骨干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大学生缺少的领导技能;③暑期选修课程,如北京大学每年暑期开设涉及领导力开发的暑期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④全校公选课程,如成都大学的《学生领导力》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⑤证书项目,如浙江大学从2012年开始举办的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班,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培训结束时颁发结业证书。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自我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增加高校与同行和专家交流的重要途径。从评估角度进行思考还有助于高校借鉴其他学校领导力教育最佳实践,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领导力教育内容与模式。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论高等教育评估的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

[2]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2012)[EB/OL].http://www.cas.edu.2013年4月2日.

[3] 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评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4] [美]德鲁克等著,刘翔亚译.组织生存力[M].重庆出版社,2009.

[5] 高旭.大学生领导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

[6] 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责任编辑:赵春燕

作者:吴小云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加强大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培育:基于领导力视角

摘 要:领导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现实性的、具体的途径与实施抓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是目标,价值观内涵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价值观为首要达成。目前我国对领导力及其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处于框架制定和论证阶段。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效果的方式增强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堂效果,增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以现实性的推进。

关键词:领导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是一种增强现实才干、培养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价值观的教育。领导力与价值观都内涵于核心素养。领导力和核心素养教育都以价值观为重要使命。当代社会凸显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责任,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社会适应等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领导力教育、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领导力教育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现实性的、具体的途径与实施抓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领导力(教育)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领导力教育研究較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对其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2018年6月5日在中国知网以“领导力教育”为主题, 检索范围设为核心或CSSCI,发现领导力教育的相关论文自2007年才开始出现,至今也只有41篇有关该主题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研究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论文数量为11篇。通过阅览“领导力”以及“领导力教育”相关研究发现,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文献集中在少数院校和个人,且专门针对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比例的研究还处于经验介绍和论证阶段。

对领导力概念的界定仍莫衷一是,但也逐渐开始达成一定的统一性,如在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1]、“领导是过程、行为,而非职位”[2]上基本达成共识。人们对领导力的认识已经超越固有职位的特有属性阶段,认识到人人都具有一定领导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近来,在领导力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大学生领导力问题研究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总体上主要是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专业知识之外培育大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能够具备责任担当的意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意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提出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在具体知识之外能够固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除大学生领导力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教师领导力等。

在国外对于领导力教育研究相对成熟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现状进行介绍和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房欲飞介绍了美国高校如何与社区互动来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并介绍了以此支撑的社群主义和仆从式领导等领导理论。翁文艳等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对他们相关教育的组织形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等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的相关教育提出建议。陶思亮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清华大学的杨瑞东等对美国5所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领导力教育进行介绍。但对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进行的介绍仍主要限于经验知识传递,对于支撑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基础挖掘的还不多,对领导力教育的理念提升空间还有待开发。大部分经验介绍的材料一般选取个别地区作为代表,将其如何进行相关教育的做法进行描述,对我国领导力教育的启示一般也从与社会联系、课程设置、团队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如何看到具体做法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找到零星做法背后的主线,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总体上,我国对领导力及其教育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成果主要见于为数有限的几名研究者。在领导力研究初始阶段的众说纷纭中,研究者又对领导力(教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在对国外领导力(教育)进行介绍的同时,已经开始着眼于构建本土的领导力(教育)架构,开拓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已经有一部分研究者看到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时代特色背景,将领导力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育

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都处于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和论证的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经合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

pec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oCo)和欧盟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适应21世纪的要求,教育如何为个体人生的成功和社会健全法制培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也被称为21世纪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对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研究进行了分析借鉴,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学生素养模型进行介绍与分析,并于2016年9月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原来的素质教育既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原有的素质培养结构突出了人作为一般人的整体和全面发展,将教育目的从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但是一般性的德智体的教育要求并未凸显当今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相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说是一种“完美的静止的”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注重人在时代变化中的顺应素质,注重在变革中的创新能力,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关系的能力。在核心素养中包括的社会参与、国家认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内容,都体现了在价值观、领导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要具备核心素养的体现。尽管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界定还未统一,有关核心素养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但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前提已经达成共识,即要以个人和社会的愿景为前提,需要探讨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是什么。在核心素养的本质归纳上,有专家认为素养就是思维方式,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认为核心素养是“真实性学历”[3],是一个人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或整体性素质,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4]

三、以领导力教育加强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培育

通过以上对领导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的阐释,不难发现,领导力教育其实是一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是目标,价值观内涵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价值观为首要达成。以下就如何以领导力教育加强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提出几点想法。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堂效果。我国目前的领导力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除了一些高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领导力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外,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其置于应有的位置,还没有将其作为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高校也都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时效,也有不少学校认识到通过领导力教育增强教育效果,但是领导力教育的形式仍以短期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真正将领导力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以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还少见。领导力既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将其纳入课程计划已是必然趋势。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践行,将领导力教育纳入了学生培育计划,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也创办了专门的领导力教育和研究机构。但纵览全国大部分高校在领导力教育的对象范围、领导力课程的地位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领导力教育已不再是是传统意识中对少数人实施的精英教育,而是对所有人进行的一种通识教育,但高校的相关培训仍以少数学生干部为主,以他们“干部”的身份教他们如何去“领导”,这不仅容易误导对领导力教育的认识,也违背了领导力教育的初衷。认清领导力教育的本意后,如果仍将其归为少数人的培训、临时讲座、选修等形式,无疑还远远达不到领导力教育的目标需求。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任务,既已证明了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的星点式的方式对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培育效果还有限,而是需要将领导力教育纳入通識教育课程。此外,领导力教育的教学效果也需得到关注。在价值多元化、学生个性日益彰显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果不注意形式、内容等的吸引性,就很容易形成走马观花的过程,因此很难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探寻如何提高领导力教育的课堂效果,将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培育起学生的“真正学历”,是一个亟待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话题。

其次,增强社会服务,积累实地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核心素养也是人适应21世纪的关键能力。领导力教育可谓在引导和践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领导力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解层面,增强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联系更能有效的将核心价值观深入精髓。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领导力教育给我提供很好的经验。美国让学生通过在社区中的服务增强服务他人的能力,并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进行了规定,例如南伊利诺斯大学要求学生至少参与30小时的社区服务,科罗拉多大学对各个年级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做了40-70小时不等的要求。[5]我国也一向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的才干,无论是否有意专门进行领导力教育,都通过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例如西部志愿者服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既增添了大学生才华,加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让服务对象从中受惠。但如果以领导力教育增强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行为还不应以此为止。从领导力教育出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内心,将核心素养嵌为与生能力,需要将社会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将个别学生的志愿服务变为大众学生的成长要求,注重将服务社会的经历提升为社会责任的精神食粮。

第三,丰富校园活动,培养责任感。校园活动是一种综合而具有独特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课程,它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的平台。[6]校园活动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在活动中培养对他人服务的意识,学习影响他人的艺术和本领,培养奉献他人的情感,这对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能力和优化个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微型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培养走向社会的本领。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将校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活动中的背景,在校园活动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和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形成固于自身的核心素养和积极价值观的作用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23-28.

[2]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37-40+21.

[3]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

[4]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5]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美国高校和社区互动的新载体[J].江苏高教,2008(03):143-144.

[6]卢海阁.依托校园活动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116.

作者:孙杰 吴晓庆

上一篇:民营企业营销策略探讨论文下一篇:玄幻小说改编下影视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