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影响力扩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篇1: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摘   要: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倡导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型育人模式,是针对大学生现状提出的面向大学生现代化教育的新兴理念,是大学生教育蓝图的新格局,是促进大学生教育创新的新体系。本文从“三全育人”的含义和重要性出发,针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与意义,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高校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减负减重做好保障引领、加强工作绩效考核监督等方面,对“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长效机制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团体,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命运[1](71-73)。当前,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加快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工具現代化,通过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持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育人格局,为社会培养思想水平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现状及问题

在一个人的成长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自小学开始就接受的重要一课。大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思想形态和政治素养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实现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153-155)。在高校各种角色中,教师是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体。“三全育人”的新型教育理念从教学育人的主体人员、涵盖范围、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性课程教授,应试教育过于强调成绩,专业课程一直是学生和教师重点发力之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随之成为必修课中的“选修课”,成为容易被忽视的课程。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并不强调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为不是主要课程,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力不够强烈,成为学生各项课程中的学习短板。审视一些高校情况,当下大学校园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在工作主动性和最终执行效果上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新的“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对于如何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3](38-39)。

一些高校,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集中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播,而且研究内容多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课堂课件的内容设计和研究。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的专题研究比较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不多[4](4-6)。有的高校,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要求并不清晰,以柔性的要求为主,缺少硬性的考核条件,对考核内容并不做具体要求。

2.“三全育人”的含义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三全育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新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文化知识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会活动、协会活动等各环节,赋予所有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彻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并有所创新,才能适应需要,获得生命力。要瞄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升,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逐步完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切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路

3.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带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不仅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的思想问题,还能与学生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机制,对不同同学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通过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教师还能发现学生存在的经济、心理等敏感问题,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和相关举措,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将这种沟通转化为师生之间的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对教师和高校产生高度认同感。

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重要作用,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团体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指定指导教师,确定联系人,通过“1+N”的模式,即一位教师+N名学生的模式,让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活动中,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规划,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2培养教师课外育人的意识和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本职职责,还要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学术、生活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要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将有效的时间落实到工作中,因材施教。与专业授课教师相比,思想政治专职人员人数较少,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日常生活中接触学生的时间不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在知识结构上,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范畴更广泛,教育内容的设计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避开说教的形式,从自身经验出发,更容易引发共鸣。

3.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通过搭建思想政治平台,实现制度创新,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校园生活中,通过有针对性地策划与学生日常相关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如社会实践、协会比赛等;在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创业就业;通过大讲堂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士来校举办专题报告;开展校园结对子、寝室结对子等点对点活动,将引导工作纳入教师工作任务的范畴。

3.4加强工作绩效考核监督

创新全员教育的理念,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师,将教育主体放宽至所有教师,将教师的工作量纳入年度工作任务中。从日常教学、教务管理、学生服务等方面总结规律、发现特点,发挥高校各个团体的特定功能,根据年度工作总量和年度计划核定教师的工作量,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教师全身心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此外,通过制定出台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在校级、院级层面成立管理小组,在年度考核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科研工作合并考核,并视情况与人员的绩效津贴、职称评审、评优等工作相结合。在年度表彰奖励上,可适当设置优秀思政教师奖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6保证教育工作的物质投入

为了保证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应在年度预算中列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所需经费等科目,并采取资金预留等方式做好充足的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在年度预算制定过程中,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适当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投入,采购有关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软硬件设备,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及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情况和政治素养,通过多举措、多方案尽快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教育新局面。

4.结语

加强三全角度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既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需要依靠高校的顶层设计,既要有人力物力保障,又要有制度可依,既要有工作任务,又要有绩效考核。从“三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教师,“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理念要求发动全员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这项工作与学生的课堂、生活、课外活动等联系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细微环节中,带动全员,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建立更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莉.“三全育人”视阈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5).

[2]温新荣.“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综述——“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一[J].高教学刊,2020(04).

[3]乔丽娟.基于“三全育人”视角开展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领航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室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6).

[4]李文清.“三全育人”理论支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与改革[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1).

作者:赵瑞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探究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影响力扩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分析在新媒体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针对这个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的对策,希望能够引领高校更好地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媒介融合让社会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其也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大学生吸收着优秀的思想知识文化,随着时代进步,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信息获取都是靠新媒体来实现的,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能够解决当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的水平。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中,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十分关键。传统的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报告、开会和社会实践等方式,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召开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党的政治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要求青少年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其主要特點是形式和内容十分固定和单一,传播活动缺少对受众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了解,会对受众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媒介已经覆盖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会对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创新提供了便利。加强对新媒体了解的同时,高校的教师也应该加强学生学习,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给学生传递正面的信息。可以减少学生受外界负面能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价值观,增强学生自身的保护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应引导学生熟练使用和掌握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加强其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跟上时代,只有体现出时代性才能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准确把握,开创性地进行工作,提升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当前学校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当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要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更新观念。新媒体的发展比较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这是大学生对社会进行了解和解读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是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信息,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严重影响。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究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现代高校生基本都能接触到新媒体,每一位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都会接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因此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教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是以纸质的教科书为主,而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方便自主地把网络上储备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扩大教育覆盖面,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结合了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很多传统教育没有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快餐文化下的产物,所以如果结合了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拥有这样的特点,快餐文化特征严重。新媒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是能让大学生接受教育,但是同时也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这样子就会导致大学生去审视一些政治观点和问题时会出现片面化的结果,不利于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政治理论的精髓。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大学生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有很多不正确的政治评论,谣言和政治观点通过网络被大学生所吸收,如果高校生太过依赖新媒体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就可能造成大学生沉溺于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逃避现实。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对策

(一)改革创新新媒体教育技术手段

新媒体能够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术支持,能够快速让学生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觉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低下。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随时都可以获取一些新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以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受和实际需求并不注重,这样就会让大学生对教育内容十分厌倦和排斥,不能起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方式,利用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方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流,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比较小,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

(二)改革创新新媒体政治教育的方式

1.活动参与法

活动参与是思想政治工作十分有效的方式,传统的活动是面对面地传播,并且通常是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单向地进行命令式的灌输。新媒体时代为创新活动参与法提供了条件,能够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并吸引学生参加,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如可以将校园电视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选秀当中的合理因素进行借鉴,通过激发媒介功能让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其中,避免单纯地宣传和保证任务。另外,还可以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深入大学生当中让学生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服务观和社会贡献的方式进行讨论。

2.引导疏导法

新媒体时代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可以将时政命题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学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发布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途径

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实现教学的双向交流。同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合文字、声音和图像,提升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在校园网内传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直播,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教学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建设,集中体现时代价值和观念,将服务型、权威性和指导性进行有机结合。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新途径

手机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十分普及,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和学习必备的工具。随着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其已经与语音通信和多媒体通信相结合,通过手机咨询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和行为,一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都会通过手机进行传播,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通过手机平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首先要建立学生短信群,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为活跃的群体,高校工作者要利用好手机短信进行传播,即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动进行了解和洞察;需要整合手机资源,定期向大学生发送党课教育短信,及时将党的理论和动态传递给学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创新

1.网上和网下评价相结合

传统评价是线下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这种评价方式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新媒体发展可以进行网上评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十分便利,节省人力和物力。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能够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评价他人,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

2.过程评价为主要方式

新媒体时代要看到媒体进行炒作的情况,也要看到媒体积极向上的因素,如能够让每个社会成员展示自我,公平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通过分析媒介素养的专业视角和方法分析一些不良思想倾向产生的因素,将媒介资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贴近现实,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3.家庭和学校联系

在新媒体时代,建立有效和快捷的反馈制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工作当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結语

当前社会高度开放,十分多元复杂,高度发展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媒介形态高度发达的时代,需要借助全媒体技术,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进行充分调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机构要与学校共同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自身行业的优势指导高校利用媒介手段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嘉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17-18.

[2]董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144-145.

[3]郭莹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交际,2018,493(23):146-147.

[4]宋河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9-121.

[5]唐雪梅,魏兴格,王未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4):76-77.

编辑 武生智

作者:张小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主要教育载体。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需要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品行和道德引导的支持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展开立德树人教育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探讨,解析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革新策略,希望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素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助益。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八大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立德树人”鲜明地指出了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务,解释了培养何种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问题。同时,指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此,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解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新路径,希望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所借鉴。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与时代价值

1.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立德”和“树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阐述,是教育思想萌发的启示阶段,对于育才本质的深度思考。《左传》中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立德”从人生价值维度提出的育才本质意义。《管子》中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揭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宏观教育格局。在这种立德树人的文化积淀之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06年第34次集体学习中正式提出“立德树人”的当代教育使命,并将其定位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2.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

“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当逐一解析,“立”为育人前提,“德”为教育基础,“树”为教学手段,“人”为高等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务,需要从德育角度思考当代的教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将“立德”纳入宏观发展主题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之中,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品德素养的宏观认知,形成更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需要将“树人”的教育使命延续下来,将培养学生品行的教育任务承接起来,从引导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的角度,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学维度,辅助学生辩证思考自身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二、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等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道德品质,真正达到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的思想认知高度。而高校也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内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并延伸至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和管理环节,完成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方法革新、路径革新。”进而培养出新时代下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大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素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全新要求,也对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2]。

之所以将“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教育使命,总书记一再强调“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其在于抵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认知,在于树立高校学生的积极心态与健康人格。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科技振兴、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生活环境更为优越,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更长且影响更深。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规律引导,网络中的多种文化现象或消极主义博弈着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度。“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在于重新引导学生重视个人价值,从辩证分析角度甄别不良文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只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素质管理,树立长期育人的发展目标,才能与消极和负面的网络文化进行抗争,赢得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动权。故而,“立德树人”是将教育核心任务界定于时代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基于人才品质、思想、行为的社会需求与期待,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3]。

三、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解析

参考“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主题,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任务,需要从三个层面延展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从全员育人角度,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从全方位育人角度,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进而拓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全员参与、全过程互动、全方位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路径。

1.全员育人,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

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参与,所有专业教师协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时间补偿。以往传统观念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该学科教师负责。但从实践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大學生的全时间维度并不现实,空间维度上学习地点的迁移(实习或见习),也是抵消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所有任课教师参与,从专业角度、职业角度、产业领域的发展角度,辅导学生认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需要所有专业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进而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专业本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品行认知维度,从学习体验中加强学生的社会品德、职业品德、公益品德。因此,单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手段相对滞后于学生的思想成长过程,需要积极引导高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达到全员育人的积极效果。通过构建基于全员育人的立德树人主导机制,启发学生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思考认知,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与任务。

2.全过程育人,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

全过程育人是以时间轴为主线路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方向,在于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以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重视大学生入学阶段的教育,诸多理工科院校或专业,在学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的阶段之后,便取消了思想政治课程,仅以自修和选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这样的教学时间規划,并未全程渗入学生的思想认知维度,在学生动态化的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思想认知误区时,并不容易第一时间察觉。因而,才会在道德素质培养上遇到诸多障碍,此皆为对学生思想动态变化不了解而造成的教育弊端。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之下,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整合,借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多维路径,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与思想认知紧密结合,方能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加强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并强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3.全方位育人,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

全方位育人是将大学生学习空间浓缩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课堂建设、工学结合社会实践课题建设、行知合一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创造和开发出保障条件,亦可作为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保障机制。以往时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形式较为约束,认为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延伸,发现很多学生出现了思想认知与社会行为不符的情况。尤其在职业道德方面,实习企业反馈学生很难克服岗位环境的困难,很难适应职业发展的具体工作责任和要求。那么这样的职业道德反馈信息,也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主义上的教育价值缺位。如果无法真正从实践维度影响学生的品行,那么也无法达成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任务。基于此,需要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构建更为完整的保障机制,紧扣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打造。通过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实践、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深入,真正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乃至个人品行是否达到了行知合一的水平。因此,在全方位的育人层面上,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不断扩充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容,方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有序发展。

四、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措施

1.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从大学入学,直到毕业,乃至融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时的全程监护人。之所以将高校辅导员称之为监护人,是因为以大学生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职业定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程度高于其他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倾诉内心想法也是如同亲人一般。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教育,需要首先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员参与角度,第一时间考察辅导员个人思想教育能力是否达标。这种达标不仅是工作能力、专业素养方面的,更加是一种与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指导学生的个人品行,均需要良师益友作为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驱动力。辅导员是与学生心理距离最近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传授学生人生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为此,在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使命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发挥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能力,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引导。

2.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快速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张耀灿教授曾经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载体。”而这种载体正是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大学生可再度认知自身的思想觉悟是否对自身有益,大学生之间能够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来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基于此,打造基于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也是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革新方向,可通过更为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调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思考力,乃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同高校大学生的互动效果。

一方面,可在校园内依据各专业需求,打造“一院一品”的精品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聚焦专业学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或社会贡献,开展研讨类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感染学生对于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乃至社会贡献进行积极思考。将文化活动镶嵌在校园之中,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接受更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可在高校内构建文化媒介平台。这种文化媒介平台可由高校学生自行组建,高校思政教师加以引导。在高校学生中选拔能力和品行端正者,以学生骨干对于其他同学的了解,来设计和开发对全体学生有益的品德文本。而后上传于校园网络,通过视频、图文、音频等文化资料的传播,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达到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校园文化立德树人教育影响力的积极效果。

3.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

在高校学生受到大量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时,高校思政教育的阵地仍然应当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在此基础之上,也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帮助学生辩证思考负面文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学生的主观判断,并达到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存在较大争议的社会舆论问题,而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教师组织学生依据小组讨论结果,设计微视频上传于网络。如果价值观念正确的自媒体视频在播出后,得到更为积极的社会舆论评价,学生也会得到鼓励,更加确定自身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如果价值观念错误的视频信息得到更高的关注度,其中也会隐匿大量污秽、反社会语态、消极的被动情绪等语境特征,有利于学生快速识别其中的反社会人格,以及负面观点在社会体系中的文化解读误区。进而再结合多种媒体路径、多种互动形式、多种讨论方式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影响力,深入学生广泛思考的思想政治话题,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才的培养工作任重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深度开发,需要将其视为一种教育使命和建设原则。基于此,需要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角度,重新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路径。继而从全员育人角度,构建立德树人主导机制。从全过程育人角度,完善立德树人的体系整合。从全方位育人角度,开发立德树人的保障条件。进而拓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全员参与、全过程互动、全方位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路径。同时,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规律,通过发挥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加强高等院校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课堂育人功能,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格局,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影响力和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宗亚妮.大思政视野下张载核心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农家参谋,2018(23):158+179.

[2]孙杰.全域教学: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可能表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1):34—37.

[3]周黛诗.立德树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基础”课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8(21):122—123+146.

作者:季小燕

上一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论文下一篇: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