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领导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大学生领导力研究日益引起领导学界的关注,国外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词汇问卷调查,构建大学生领导力模型,其中包括五个维度: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

第一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

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对大学生整体领导力水平有了更高要求。而大学生群体对学校领导力教育满意度偏低,信息时代娱乐化生活方式与大学教育管理滞后已成为阻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提升大学生领导力要立足于世情、国情、校情的变化,动员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新时代;领导力;大学生;培养

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发展主题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实现经济发展从“汗水”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关键在于青年后备军的领导力;“一带一路”等中国主动走向世界的战略发展要求青年群体具备全球领导力和世界竞争力;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间的矛盾,亦是当代大学生将来的社会责任。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呼唤学术界对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的关注。

一、领导力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能力短板

(一)大学生领导力发展需与时俱进

美国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早有研究,其中基于价值的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模型较具影响力。该模型强调个体以改变为核心价值,包括了自我认知、一致性、承诺;团体以公民责任为价值主体,包括社会价值、合作、公共目标、以礼相争。同时,领导力是以合作取向致力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改变,以价值为基础、所有学生都是潜在的领导者,并且领导力的培养应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进而促进积极的社会改变。因较早注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也促进美国综合国力处世界领先水平。随着一系列对外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及我国国内发展各领域、区域、群体不平衡的现实说明,传承历史进步的动力在于大学生领导力水平提高。迎接挑战与机遇的未来,领导力更是社会成员的变革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是体现在国民素质中的软实力。只有在大学时代打好基础,才能推进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繁荣富强。

(二)社会需求与现实水平差距明显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主动性学习能力、社交性人际互动表现不足,在扩展性和研究相关性两种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上参与不足,感知到的沟通和领导力收获较低。从现实需求看,BOSS网与看准网抽样调查得出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显示: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成为职业发展关键,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企业招聘应届生尤为关注的三项能力。另外七项分别是:抗压能力、执行力、团队协作、善于沟通、应变力、自信心和踏实。技能高配、竞争激烈时代的职场文化映射出对人才领导力提升的要求,所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相当紧迫。教育发展报告与职场需求的人才素质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主动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不足,领导力培养没有得到学校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领导力水平与社会需要、职场要求相去甚远,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整体水平不容乐观。

二、阻碍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社会开放与信息技术发展更容易使大学生群体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迷失、迷茫与堕落。立足当下大学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世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阻碍其领导力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娱乐校园时光

当下“90”后已成为青年大学的主体。在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里,“90”后大学生对各种虚拟电子游戏的热捧使其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其具体表现如下:1.痴迷网络游戏,生活空虚化。2016年发布的《青少年网络游戏安全指数报告(下)》对不同年龄段上网频率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经常上网者竟占87.3%。上网行为中选择“网络游戏为最消耗时间的活动”的大学生的占比最大,为44%,小学生为11.7%,中学生为17.2%。可见,在大学,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网络游戏当成了自己最主要的网络行为。“为了逃避现实,追求虚拟世界的刺激和成就感”而玩网游的大学生高达95.9%。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多人以网络游戏放纵自我,没有重视自己综合素质提升与领导力培养。2.缺乏健康观念与生活自控力。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熬夜的原因”问题中,7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玩手机”,35.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习惯,晚睡强迫症”。娱乐化的生活方式牵扯了大学生太多精力,“除了体育课,仍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仅有8%”。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高等教育应该作为时代发展的引领,而当下的高等教育依然落后,缺乏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考评短视、功利。以就业率为主导的考评标准扭曲了大学教育目的和宗旨,导致大学生只注重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能力的培养,忽视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能力与高尚人格的培养。第二、教师考评体系重科研、轻教育。偏重科研虽能激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却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求知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第三、对应试教育路径依赖。据《中国式教育:改变或被改变》调查显示:仅有1.1%的在校大学生为学业忙碌,28.7%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差,没有学到东西;27.8%的学生认为课程乏味,脱离实际;20.5%的學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信息量太少,9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逃过课。可见大学生普遍对学校设置的课程满意度低,教师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力,导致学生只侧重死记硬背,对学过的知识缺乏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对传统应试教育路径依赖下培养的大学生仍高分低能,领导力并没得到锻炼。第四、小、中、大整个学校教育过程缺乏领导力教育的连续性。小学、中学与大学教师间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交流,导致整个教育过程忽视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另外,学校片面认为领导力教育仅是对特定学生干部,大学生领导力的通识教育并不普及。

(三)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阻碍

改革开放至今,传统的家庭结构在社会转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逐渐失去了对大学生成长的引导功能。具体表现在:家庭的碎片化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养成。人口的流动造成的家庭碎片化导致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很多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大学生在隔代关爱的宠溺中阻碍了他们在大学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独生子女性格依赖,家庭引导不到位。“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更深更细的家庭关爱导致他们心理与行为上较差的独立能力已是他们领导力培养的后天缺陷;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大学生领导力发展整体失衡。经济发展的地域差距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优于农村、东部的教育资源优于西部使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领导力水平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来自东部的大学生领导力水平高于来自西部的大学生。大学生领导力水平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已非常明显。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领导力的对策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硬权力与软权力》中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不同国家崛起发现:增强“软实力”对于当今的国际权力构建而言更加重要。政治学研究表明,领导力是所有人类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今世界的领导力是综合实力。在综合素质当中软实力才是领导力的根本。21世纪中国崛起的软实力在于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领导力,除了社会各界的支持,要率先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一)创新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社会转型发展倒逼大学教育理念变革。第一、大学教育理念应与时俱进。高等教育应当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价值依据、认清中国经济当下转型态势与区域发展定位的现实依据,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树立办学特色,增加内在吸引力的同时倡导和谐教育、个性化教育、体现时代价值的教育。第二、高等教育改革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革高等教育应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到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体系”向“多元能力”转变。第三、正确认识领导力教育。要先破除认为领导力教育是对特定人、特定职位的狭隘理解,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已经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提升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

教育管理者应是教师的教师。管理者的领导力也代表学校的竞争力。学校领导层唯有充分发挥其领导力,才能引领老师的成长,才能带领学校在新时代的竞争和挑战中迎风破浪,走向辉煌。

领导者要成为自觉的学习者。首先、明确职业自觉性和专业发展要求,挤出时间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沟通艺术和人力资源开发等能力,把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支配行为的自觉习惯。另外,多与兄弟院校合作,加强校校联系,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第二、善于反思与总结。没有行动后的思考,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学校管理者难以自主发展,提高领导力也就是一句空话,认真、持续地总结办学经验,反思以往的工作,敢于批判、否定自己才可能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自我超越。第三、校长应提出愿景,建立领导团队。首先,校长需要发现主题并思考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挖掘本校与众不同之处,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校长应根据学校实情,领导教师发挥智慧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制定本校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并融合好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形成学校共同的教育愿景。其次,以学校愿景培养领导型教师。提高教師的教育质量,将教师的领导力运用于课堂、学校和社会中,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领导力。第三、校长应简政放权,营造良好的领导体制。这要求校长简政放权,采用分工明晰、权职分明的权力制衡配置来减少领导班子的负面摩擦力,避免侵权越权、扯皮推诿,让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教育的决策、计划、组织,构建民主、动态、立体、互动、人本的领导体制来推动学校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转变教学方式

大学生的领导力是多元的,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树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鼓励个性发展。其次,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再者,开展对话的课堂模式。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智慧。最后,不同教育层次间教师应相互学习交流。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是个探索的过程,只有不同教育层次间做好铺垫,才能为大学生领导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好基础。

(四)拓宽资源配置视野,争取外部支持

学校应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配置,创造更多实践机会。首先,争取社会优势资源。校领导者应广开言路,鼓励校外专家人士对学校各种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协调好与地方政府部门、上级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提供学校信息,主动了解上级工作部署,在双向信息沟通中为学校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其次,发挥家、校、社区合力。使家长成为学校领导的“智囊团”,成立“家长教育委员会”,调动家庭力量,广泛征集学校建设的意见。寻找与社区合作的渠道,或通过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合作为大学生带来更多实践途径。再者,争取政府的合作。政府可通过多元的发展策略吸引人才,开发出更多振兴乡村的项目,建立可持续化的城乡人才交流通道。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带动基层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为资源流失的乡村建立在人才、资源、技术上建立有机的回流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才能不断修炼自身的才智、毅力,锻造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在与社会的广泛互动中培养出卓越的领导力。

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我国青年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日益成为影响未来中国乘风破浪的压舱石,而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培养,而是对大学生整体的领导力关注。新时代不仅是全球化时代,更是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世界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全球领导力的培养是时代所趋,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06).

[2]孙建辉.教育现代化的立与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研讨会观点采撷[J].中国教师,2017(05).

[3]大燕网.BOSS直聘 《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专业与技能》[EB/OL].http://bj.jjj.qq.com/a/20161014/029719.html,2018-03-06.

[4]用户研究.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的大学生占绝大部分比全达87.3%[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27225.html,2018-03-06.

[5]生活数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7年中国大学生23点之前就寝比例仅为21%[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573703.html,2018-03-06.

[6]生活数据.调查显示仅1%在校大学生忙学习 9成以上有过逃课[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3038.html,2018-03-06.

[7]陶思亮.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研究——基于全国17所高校1898名大学生的调查[J].领导科学论坛(理论),2013(12).

[8]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907090.htm,2018-03-06.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仇心乐

第二篇:大学生领导力模型的构建

摘要:大学生领导力研究日益引起领导学界的关注,国外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已比较成熟,但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词汇问卷调查,构建大学生领导力模型,其中包括五个维度: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模型;素质教育;领导力教育;因子分析

一、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对领导力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如何把领导力引入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领导型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领导力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在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希望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探索如何系统地培养大学生领导力。

(一)理论意义

1.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根据国际领导协会对领导力教育的界定,领导力教育主要是指在学校系统、社区以及企业和政府等各级各类组织中,促进领导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本质上说,领导力教育是发展个体和组织有效执行领导角色综合能力的各种生活和经历,是一种以领导力为主题或专业,重在培养学生领导知识与技能的跨学科教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内容广泛,注重服务,注重实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补充和拓展。

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我国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领导素质,将其视为中国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同时明确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战略主题的重要内涵。

3.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进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一方面可以作为对大学德育教育的补充、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础性平台,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二)现实意义

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德尔菲等方法,并运用SPSS17.0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这为后期制定量表、对大学生领导力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分析和解释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进行大学生领导力的评估提供依据,并为有效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3. 通过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分析其构成维度,可以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规范的标准。

二、研究过程

(一)大学生领导力词汇的提取

1. 大学生领导力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

(1)研究目标。通过对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非盈利社会团体)和学生分别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收集领导力特征词条,为构建领导力模型提供第一手资料。

(2)问卷的形成和发放。让用人单位和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作答:“请您在以下空白处列出10个或10个以上您所认为的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技能、特质和动机,才能更好地胜任社会工作,在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发展、晋升;您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欠缺哪些领导力(素质或能力),又有哪些能力的短缺会制约他们在职位上晋升和发展”……搜集大学生领导力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开放式问卷5份并全部收回;访谈人数为35人,其中学生及学生干部21人,不同性质和类型用人单位工作人员14人。通过汇总问卷词汇,发现用人单位与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区别不大,对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进行提炼、归纳,结合文献研究,最终总结出78个领导力特质词汇。

2. 大学生领导力词汇问卷调查

(1)研究目标。通过对词汇问卷的调查,建立并初步验证领导力模型。

(2)问卷的形成和发放。为了进一步对大学生领导力词汇进行提炼,采取半开放式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用人单位51份,学生51份,回收率93%。问卷主要是要求被调查者从已经提取出的78个领导力词汇中选出其认为最重要的词汇。问卷回收之后,将这些领导力词汇根据被选中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根据频率统计结果,通过反复的专家小组讨论得到修正后的领导力词汇共50个。将这50个领导力词汇编写问卷,形成正式大学生领导力词汇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的5点计分法。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3分表示中间状态,5分表示非常重要。

本次调查样本来源主要是天津与河北的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96份,作废15份,有效问卷281份,合格率为95%。将回收的有效样本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根据重要性程度以及交叉重复程度,去掉21个领导力词汇,剩下29个领导力词汇。

(二)大学生领导力内容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领导力内容问卷形成

通过大量查阅领导力辞典、相关心理学、管理学词典、大百科全书等相关文献,结合专家小组讨论,将“大学生领导力词汇问卷”的29项词汇进行精确的行为描述,编制成“大学生领导力内容问卷”。

2.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利用“大学生领导力词汇问卷”对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175份,有效问卷149份,合格率为85%。被试情况如表1所示。

(1)项目分析。在量表项目分析中,以极端组比较结果的差异值为决断值检验题项是否鉴别度良好,若是题项高低分组差异的t统计量小于3.000,则表示题项的鉴别度较差,可以考虑将之删除;进行题项与总分相关分析时,如果个别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度越高(相关系数大于0.4),表示所要测量的特质或潜在行为更为接近。当题项与总分为低度相关(相关系数小于0.4),可以考虑把题项删除;进行同质性检验可包括信度检验和共同性与因素负荷量检验,题项删除后的α值应当小于或等于原先的信度系数,则此题项与其他题项所要测量的属性或心理特质可能相同,即同质性较高;共同性表示题项能解释共同特质或属性的变异量,共同性值若高于0.20(此时题项在萃取共同因素的因素负荷量——即题项与因素关系的程度必须大于或等于0.450),表示题项与共同因素(总量表)的关系越密切,同质性越高;反之则可考虑将题项删除。

从决断值、题项与总分相关分析、同质性检验的统计量结果指标来看,29项领导力特质都符合标准指标,鉴别度、同质性和共同性都比较高。

(2)因子分析。项目分析完后,若想了解该检验所要达到的心理或行为特质到何种程度,则应进行因子分析,求出量表的建构效度。我们将29个项目全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其中KMO和Barr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如下:

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值越大(普通准则至少在0.6以上),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此处的KMO值为0.955(如表2所示),指标统计量大于0.80,呈现的性质为“良好的”,表明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Barr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2 985.392,自由度为406,显著性P值小于0.05,拒绝虚无假设,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接下来进行因素分析,由于以少数的因素构念来解释所有观察变量的总变异量,加上行为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测量不如自然科学领域精确,因而如果萃取后的因素能联合解释所有变量50%以上的变异量,则萃取的因素可以接受。经过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因子,共萃取出5个因子,即可获得5个因子的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5个因子的累积解释方差为60.899%,结果较理想,如表3所示。

经过如上分析,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可以分成五个维度。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对各维度进行命名:维度一命名为“领导感召力”;维度二命名为“领导决断力”;维度三命名为“领导前瞻力”;维度四命名为“领导影响力”;维度五命名为“领导控制力”。

(3)信度分析。通过信度分析(如表4所示),总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69,大于0.80。各分量表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本问卷的一致性信度较高。信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分为五个清晰的结构维度,表明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三、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的解释说明

将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大学生领导力五个维度与中国科学院党组、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成立的“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中提出的“领导力五力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非常接近。由此不仅验证了该课题组“五力模型”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完善了“五力模型”的各种特质,这正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如图1所示。

其中:领导感召力,对应于或来源于被领导者的能力,包括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领导决断力,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领导前瞻力,对应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能力;领导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和情境的能力;领导控制力,控制目标实现过程的能力。

四、结论

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专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两方面的结论:首先,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模型主要由五个维度构成,包括领导感召力、领导决断力、领导前瞻力、领导影响力、领导控制力;其次,在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领导力要求的差异分析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体系的单位在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大局意识、尊重与信任、语言表达能力、沉着冷静、自信心、正直和诚实、换位思考能力、政治素质、服务意识、公正和民主作风13个领导特质的重要程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大学生领导力作为领导力的一个分支,对它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笔者将继续以下三方面的深入研究。第一,在大学生领导力模型的基础上,开发量表,对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第二,通过现状分析,找到目前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提升领导力的体系,并希望最终的研究成果能普遍应用于大学生领导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Robbins SP. 组织行为学[M].孙健民,李原,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国祥.领导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1):7-10.

[5]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137-142.

[6]文丽,吕伟,王雅娟.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许国动.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模型与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作者:孙倩茹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现状研究

摘 要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问卷从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大学生对领导力的自我认识与评估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后,提出了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系统开设领导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有效开展课外领导实践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领导力 高等教育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ituati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angzhou

KE Ke, CHU Jingj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36)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adership; higher education

当前,领导力教育被视为推动高教创新机制的重要改革途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大学生领导素质的培养列为大学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所以,它的教育对象不应只限于学生干部或有兴趣学习领导力的学生,而应扩大至面向所有学生的一种素质教育。①北京、上海等地不少知名学府已逐渐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实践性活动,并且其他各类型一般高校也有陆续兴起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领导力的认识,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地几所高校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现状进行了研究。

1 调研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取。此次调查选取杭州市某高教园区五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选取依据是几所高校涵盖理、工、文、管、师范等学科性质,既有本科高校,也有高职院校,这样使样本更具说服力。(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调研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国内高校所做的同类调查。在选取的高校中发放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调查人员当场回收以保证回收有效率。(3)问卷的整理。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8%。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被访者性别与年级分布如表1、表2所示:

表1 被访者性别分布

表2 被访者年级分布

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现状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围绕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大学生对领导力的自我认识与评估及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环境因素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1 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

调查发现,82.14%的学生赞同“领导力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85.32%的学生意识到“在大学培养自身领导力是有意义的”。70.13%的學生不赞同“领导力培养是学生干部的事”,76.30%的学生不赞同“领导力只有在领导岗位上才能得到锻炼培养”。可见,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无严重偏差,现状较为令人满意。说明在当前竞争日渐激烈、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已普遍意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领导力培养并不是学生干部的“专属”而是对每个人都需要。但从中也可看出,对培养自身领导力素质的重要性的观念尚未充分普及到所有大学生,仍然需要提高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意识。

2.2 大学生对领导力的自我认识与评估

2.2.1 领导意愿

累计有90.6%的学生表示想“成为领导者”,其中21.2%表示非常想,38.7%表示比较想,30.7%表示有点想,在大学阶段,学生想成为领导者通常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担任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等。71.3%的学生表示“有意愿担任学生干部”。在“最想担任哪种类别的学生干部”的选择上,43.8%的学生倾向于“校级”,29.5%的学生倾向于“院级”,12.4%倾向于“班级”,剩余则为社团干部。可见,想担任高层学生干部的学生人数居多。性别、年级高低、专业类别则对大学生的领导意愿无明显影响。

2.2.2 领导技能

(1) 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95.3%)参加过一项或多项、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践场所涵盖校内外。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按比例高低排列如下:个人寻找的社会兼职(48.4%)、学校社团活动(34.1%)、任课老师安排的教学实践(28.7%)、学校安排的校外实习(23.2%)、个人自发组织的实践活动(17.1%)。比例较高的是个人寻找社会兼职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表现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从社会实践中,他们认为下列领导技能得到了提高,依次为社交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务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大学生们认为,参加社会实践能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认识所处的环境及现实社会,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更加妥善地为人处事。而参加团队性质的实践活动能提升与人合作能力,参加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则能增强社会责任感。(2)担任学生干部情况。61.5%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正在担任或担任过学生干部,38.5%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担任学生干部后,感到自己的领导力需要提升”且认为“担任学生干部对于提高领导力非常重要”(累计认同比为80.8%)。认为学生干部经历收获比例较高的两项是“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的提高。虽然担任学生干部对于领导技能的提升有直接帮助,但大多数学生干部也表示,担任领导岗位并不是发展领导力的前提。

2.2.3 领导力要素

在实际环境中,成功的领导行为是领导者经验和各种领导力要素综合运用的结果。从领导力培养的角度出发,问卷中把领导力要素分为抗挫力、决策力、沟通力、协调力、影响力、应变力、创新力7个方面。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领导力要素前两位是:决策力和影响力,后两位是: 应变力和创新力,大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领导力要素前两位是:决策力和创新力,后两位是抗挫力和协调力。其中,决策力既是最重要的,又是最需要加强的,所以应当作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最核心的要素。

2.3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环境因素调查

大学校园是一个“准社会”,具备了现实社会的一般特征,学生进入大学后个体社会化进程加快。真实的社会行为往往以结果论成败,因为结果体现效益。而大学生在校园里做事,一般不会导致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宽容失败,自愿性强,因此与其他环境相比,大学是青年学生接受领导力教育和培养较为有利的场所。

依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领导力拓展与训练的项目或课程的高校数量偏少,累计认同比仅为33.7%。高校内多数学生在共青团工作中接受领导力培训,例如团校、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等。近半数(49.1%)院系组织开展领导力培养活动,但将领导力列入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院系不多。从班级文化的调查数据看,学生自己营造领导力培养的氛围积极性不够高,同学间日常交谈中讨论领导力以及班级组织的领导力实践活动比例分别仅为27.3%和53.6%。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时则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关注度较低。7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受众面为全校学生的领导力开发项目或课程,可见,高校需在领导力教育的力度上进一步加强以回应学生的迫切需求。

3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与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领导能力既可以在工作岗位上锻炼获得,也可以从学校就开始学习和培养,高校应该深刻地认识到,领导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优秀在校大学生抓起,所以要转变重普通专业教育轻领导科学理论教育的观念。21世纪的大学应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更应兼具组织和领导能力,是会“将兵”的帅才。②这样才能助推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依然能在工作领域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辐射作用。

3.2 系统开设领导学方面的基础课程

领导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增强自知能力,培养领导技能,培养服务意识,了解公共政策,具备领导认知领域的知识素养。美国学者Robert E.Colvin专门撰文探讨了通识教育(Liberbal Education)与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关系,他所得出的结论是:在任何专业领域,有效领导所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都可以与通识教育的理想结果对接,领导力学习可以作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③我国的一些高水平大学也将领导力开发的基础课程整合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如清华大学成立了领导力研究开发中心并开设领导科学、创业领导力、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等基础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领导艺术、领导行为学、协作与沟通能力等基础课程,还通过举办“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系列讲座”推动领导力教育等。④

3.3 有效开展课外领导实践活动

在调查中已知,大学生的领导才能主要从社会实践中获取,而热爱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群体往往对领导力培训感兴趣。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各异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领导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显得重要。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暑期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等,围绕传承社会责任、全面提升自我的主题展开,让(下转第252页)(上接第250页)大学生在实践中习得、体悟、实践领导的核心内容,在领导实践中培养与提升领导行为技能。也有许多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推荐大学生去地方、企业挂职锻炼,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当前,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高校推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最有效实践途径之一,因为企业具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因此可被认为是领导力培养实践的最佳环境之一,诸如欧莱雅公司、宝洁公司、通用电气等跨国企业都曾在高校开展领导力发展项目或大型比赛,从中培养、选拔潜在的领导人才。

此外,在全球冲突与融合并存的大环境下,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适应、接受和协调能力直接影响领导效能的发挥。因此,高校在立足本土领导力开发的同时,也应该放眼国际,为学生搭建平台参与国際性的领导力培养活动,如高盛全球领导者项目、Enactus(原SIFE,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中文名为创行)实践项目等,培养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情境中的领导能力。

我国高校在推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欧美等国高校的经验,分阶段进行系统的培养。早期通过讲座、工作坊、服务社会的实践来创设校园内领导力开发的文化氛围。中期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开设专门的领导力开发项目,如医学生、工程师的领导力开发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后期则考虑将领导力教育纳入正规的学位课程体系,形成培养专业领袖的课程改革方案。除了对学生进行领导力培养外,师资培养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建议高校对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培训中增加融入领导力教育的内容。

本文系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思政专项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2SZZX07)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5).

② 徐晓林等.大学生领导素质教育与培养研究——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③ 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④ 李金林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作者:柯珂 褚晶晶

上一篇:质量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