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2

摘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学科教育和安全教育同等重要。学科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本文针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多维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育人效果提升的策略分析

【摘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最基本、最普及的形式和载体,是提高学生爱国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核心环节。安全教育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关键词】安全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山西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教科研课题,课题类别:思政教育,课题编号:JY2020-04。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高校进行学生安全教育最基本、最普及的形式和载体,是提高学生爱国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高校借助安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模式老旧、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问题,以致安全教育课往往流于形式,育人效果不佳。本文以多维视角梳理高校安全课程创新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因导向,提出改进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现阶段高校安全教育教学的现状及不足

(一)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被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全社会对于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关注程度也不断提升。可以说,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更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在基因,“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沃土,学识、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安全素养无疑是教育进行的前提和开启条件。”[2]推进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兼具的育人工程,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國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科学性不够、系统性不足、重视程度不到位、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高校安全教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锻炼、重课堂轻互动、重组织教育轻日常渗透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二,在日常安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教学器具采买随意,安全教育警示语等相关衍生品与附属品的设置更是捉襟见肘,进而导致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安全校园文化建设徒有其表,缺乏实效性;最后,在教学管理和成果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教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评估制度体系,导致安全教育课程最终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二)高校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与工具的有机结合是提升生产力的有效手段,而在社会领域,科学专业的岗位人事设置更是各项事业可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和内源动力。而在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中,教师与课程的专业匹配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师生互动程度,更最终影响着课程评价的成功与否。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普遍没有设置专职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师,由分团委书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兼任安全教师的情况比比皆是。正因为授课人员的复杂性和非专业性,导致安全教育课程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教师主体也难以真正融入安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之中,从而导致安全教育课程育人效果不佳。

(三)高校安全教育课堂形式单一,“灌输式”讲授现象普遍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辨性以及能动性,成为了许多教育学家关注的重点,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的高低,也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中,课堂教学长期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满堂灌”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可以说,教师在课堂的“独唱”喧宾夺主,师生间本应频繁互动的思想“交响”难得一见。此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枯燥单一,关注点仅仅局限于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等板块,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应迟缓,缺乏课堂本应有的趣味性与生动性。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缺乏教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内在共鸣,学生在课堂中的孤立性倾向明显,容易对课程产生懈怠和烦躁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另一种教学模式则是只“偏重于教学方式改革而淡化教学内容研究的状况,有些课堂虽然教学方式新颖别致,但教学内容却缺少针对性、疏于设计,甚至缺乏科研成果的转化、缺乏理论的前沿性。”[3]以上两种教学形式的本质都是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从而弱化了教学质量,甚至直接导致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失败。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新时代,做好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系统科学建设,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协同问题上花力气,下功夫,用猛药,真正做到教学内容实实在在,教学形式与众不同,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评价系统科学。

二、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育人效果提升的策略分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经历深刻变化,这也给高校平安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毫无疑问,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在全社会普及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安全教育教师更是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而如何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如何将安全教育课讲活、讲透、讲精彩,就成为安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必须及时面对和精心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转化教学主体,发挥学生智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针对高校普遍缺乏安全教育课程专职授课教师的情况,在今后的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中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训练和培养一批知识过硬、素质过硬、品格过硬的学生“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亲身参与教学工作,更能增加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参与主讲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为“主动教”,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尽情彰显,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安全教育课程这一主讲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充分挖掘自我潜力,激发内在智慧,调动学习热情,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个人综合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改变课程教授思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一堂精彩的安全教育课,必须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从课堂导入到内容阐释,从讨论学习到联系实践,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才能有吸引力,才具有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除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分析,采用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体验安全事故发生的经过以及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学生就事件发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就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教师对问题解答及总结,达到训练学生实际技能的目的。在教学模式上,要从传统的课堂型安全教育向体验型课堂的转变,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研访谈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还原教学内容,通过亲身沉浸式体验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在“起作用”中受教育,在“做贡献”中长才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知识的力量,在实践中体会安全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形式,借助新媒體传播平台,拓展育人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热衷于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平台来接触未知,因此,高校安全教育更应紧跟时代潮流,使新媒体平台所承载的安全意识深深印在学生心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将网络平台打造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和主战场,通过建立专题学习交流QQ群、建立微信学习公众号、定期推送专题学习微信等形式,让安全教育走进同学们的“朋友圈”,切实拓展安全教育育人空间。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高校安全教育,就是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居安思危,就是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可以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大学必修课,更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必修课”。作为平安校园的重点推进项目,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坚持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探索契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心理、行为的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积极拓宽教学渠道,借助多维平台扎实推进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科学化、理论化、专业化,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真正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协同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

[2]王晋江、吴靖龙.大学生安全教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8).

[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编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韩斐(1992年-),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

作者:韩斐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学科教育和安全教育同等重要。学科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有更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本文针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引言

近些年,我国对高校教育越发重视,对于高校的安全教育,也采取了更为科学的方法,不仅左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念,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良,让高校学生得到更好的安全教育。然而,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使得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有些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在大学校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学生有可能因为行为不当而对自身造成伤害。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安全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没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保护自己。

1. 高校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不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日常除了往返校舍之外,还会接触到一些社会上的活动。而且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远离父母,使得第一次独立生活了他们在应对突发情况、保护自身安全方面的不足越来越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就会利用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明辨是非能力较弱的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侵害,这对于社会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高校中對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门安全课程。

1.2学校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需要

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从原本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在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在安全教育方面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以此来培养综合性人才,实现多元化教育。高校的校园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商业化。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给学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高校要想正常开展教学,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学生管理,而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必然离不开完善的安全管理。而且高校的生源来自祖国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学生要想在校园内安心学习、健康成长,就必须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1.3学生自我防范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对学生人权的维护包含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高校的责任。近些年,我国由于缺乏安全教育而发生的校园恶劣事件比较频繁,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也给高校的形象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更严重的是,绝大多数的恶劣事件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且伤害多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也许会伴随学生的一生,让学生难以从阴影中走出来。为了将伤害学生事件的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自我防范的基本技巧。

2. 高校安全教育的常见问题

2.1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

在很多年以前,安全教育就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直到几年前,安全教育才真正受到重视。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质量普遍有所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相当多数量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落后于平均水平。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师资力量不够,硬件设施水平跟不上,难以达到理想的安全教育效果。

2.2教育内容比较单调

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信息。现如今学生生活环境和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别,而有些高校仍然在沿用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套用陈旧的安全教育理论,落后的安全教育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当下学生自我防范安全指示等相关学习的需求,也就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3技能培养形式比较单一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不光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安全知识,还要通过实践教学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让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采取的危险行为。可是有些高校仍然局限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中,并不能够通过有效的组织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实操,也就难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3. 提升高校安全教育质量的策略

3.1提升安全教育的硬件设施

要想解决高校内部现存的安全教育问题,首先应当认识到,安全教育并不能局限在课堂上。传统模式的课堂安全教育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是应当通过提升安全教育的硬件设施,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相应的安全知识以外,能够走出课堂,投身实践,用亲历者的视角来接受安全教育。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高校应当提升安全教育的硬件设施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资源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

3.2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

课堂上的安全教育,在形式上不能受到局限,尤其在信息时代,安全教育的内容应当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一些时下比较热门的事件的信息,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展示或者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事件,然后结合相应的安全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宣讲,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2021年10月份发生在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的大规模爆炸事件,教师首先就可以使用网络上传播的行车记录以及视频来为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在受到强烈视觉冲击的情况下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提高重视,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

3.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很多高校学生对安全教育并不重视,因为安全教育并不在考试的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再辅助以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结束语

这些年,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普遍有所提升,然而在实际开展安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本文针对安全教育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林浩,施铭嘉,杨建芳.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4):73-78.

[2]安春元. 新时期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44-46.

[3]董银苹,韩洪文. 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05):77-80.

[4]王兆先. 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14(02):116-120.

作者:卢致远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 要:为了促进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健康发展,随机选140名女大学生,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娄底市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而且更易遭受人身侵害等安全事故。现状方面: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不足,学校在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教育形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等。造成原因:因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不规范、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缺失等,造成生命安全教育无法有效的施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女大学生;现状

至2020年,全国女大学生人数超过男大学生人数已持续12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面临着心理、生理、学业、情绪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近几年来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火灾事件,女大学生深夜晚归失联事件、女大学生遭性侵受迫害事件等频繁发生,引起社会诸多人士的广泛关注。生命安全对每一位女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通过对娄底市女大学当前生命安全教育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寻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提出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相应的对策,对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深刻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调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以“生命安全教育”、“女大学生”等关键词,通过互联网查询查阅相关文献数十篇,为论文撰写和问卷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需要,自制调查问卷,随机选取娄底市女大学生发放问卷140份,共收有效问卷137份,回收率97.9%。

二、结果与分析

1.娄底市女大学生安全事件现状特征分析

(1)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在针对娄底市女大学生 “你是否重视安全知识学习?”的问题调查中,结果显示:“经常”关注安全知识学习的女生仅占比15.4%,52.3%的女大学生只“偶尔”看相关知识,“完全不”关注的比例高达32.2%。由此可见娄底市大多数女大学生对学不学安全防范知识持“无所谓”态度,女大学生本应该具备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这是值得深思的。

(2)女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在回答“近一年中你在校期间有没有发生过安全事件?”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经历过0次安全事故的占比40.5%,经历过1次安全事故的占比31.2%,经历过2次以上安全事故的占比28.3%,可见,娄底市女大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比例较高,接近6成,安全事故频发提示我们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女大学生易遭受人身侵害

在问卷调查问题:“你曾经发生哪些安全问题?”,人身侵害和受欺骗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两项,占比达80.6%。而作为女大学生,有着区别于男大学生的柔弱,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标,导致遭受人身侵害的比例更高。

2.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1)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不足

结合问卷“你认为生命安全意识强不强?”,数据表明:51.4%的娄底市女大学生认為自己“缺乏生命安全意识”,35.8%的学生认为“有一点生命安全意识”,只有12.8%的学生认为“有较完备生命安全意识”。可见娄底市高校女大学生理应具备的“生命安全意识”严重不足,并且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够珍爱。

(2)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体制不健全

根据问卷“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体制是否完善?”调查表明,27.1%的娄底市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体制“很完善”,42.5%的学生认为“不完善”,30.4%的学生认为“还有改进空间”。此数据说明娄底市高校未能把生命安全教育正规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更是严重缺失。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导致高校生命安全教育得不到认真贯彻,在高校创建有效的生命安全教育体制迫在眉睫。

(3)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形式陈旧

针对137名大学生调查后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形式如下:45.4%的娄底市女大学生是通过课堂教学展开的,有32.3%的学生通过宣传栏和知识讲座,仅有19.3%的学生通过实地演练教育,而且3.0%的学生认为自己从未学过。可见娄底市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形式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要实现高效、全面、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就必须改进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

(4)学校生命安全教学内容单一

调查问卷对“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进行调查发现,娄底市高校所实施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有:人身生命安全、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分别占比33.2%,31.2%,27.6%。对于防灾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只占3.1%,4.7%。由此可见,当前娄底市高校在女大学生命安全教育时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未能将其它内容,如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心理健康等融入安全教育中,这一点是要加强改进的。

3.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欠缺的原因分析

(1)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不规范

从课程性质来看,娄底市高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不能引起女大学生的重视,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选修课设置,这大大降低了该课程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忽视女大学生心理及性别特点。还有就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老旧,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些都导致教学效果差。最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教材更新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也是问题之一。

(2)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

据调查可知,娄底市高校承担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因为师资力量不足,绝大多数是非专业的辅导员来凑数,所谓“隔行如隔山”由于专业不对口,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好就不难理解了。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教具、设备的采购不及时,一些实验或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无疑也是影响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应试教育导致实践教学缺失

应试教育是采取知识灌输的形式,导致学生在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法深刻的感受到生命安全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由于实践教学的缺失,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法形成正确的辨别意识和采取科学的行动方式。当前娄底市女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频繁发生事故,充分展现出应试教育的弊端。因此我们应该实行新课程改革,让更多地学生学会实践应用,促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实践方面全面的掌握。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因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女大学生中安全事故频发,而且女大学生更易遭受人身侵害等安全事故。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现状:生命安全意识不足,学校在生命安全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形式陈旧,教学内容单一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生命安全教育課程教学问题不断、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应试教育导致实践教学缺失,进而造成生命安全教育在实践操作中无法有效的施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建议

(1)加强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

在娄底市女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增强女大学生情感厚度,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和深入理解死亡。生命教育主要包含对生命的心存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要懂得珍惜和珍爱,善待自己和自己的亲人。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死亡教育就是要引导女大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探索死亡的生理过程,树立正确的死亡观等。

(2)开设女性生命安全教育课程

针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85.4%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设立一门课程将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正式安排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形式对女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方面综合性的教育,还可以开展女性讲座,如开展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内容的“四自”教育,让女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

(3)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

娄底市女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辅导员队伍。现实中,只能利用专业性的培训来促使辅导员队伍能够将安全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案例的形式,与学生们进行深入化的讨论和辩论;最后,学校要添置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各种教具、实践设备,加大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姚小燕.关于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思考与重建[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4):76-79.

[2]周波,王怡雯,倪文倩,王康佳.创新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路径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4):116-117.

作者简介:

蔡浩浩(2000.11.24—),男,汉族,湖南省娄底市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教专业2019级本科生。

王小琪(2001.8.21—),女,汉族,辽宁省凤城市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教专业2019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

张劲松(1975.10.14—),男,汉族,湖南省冷水江市人,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副教授,教育学研究方向。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蔡浩浩?王小琪?张劲松

上一篇:社区服务运营商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