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工业设计文化特征管理论文

2022-04-30

“中国制造”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期,全国各大产业园区、设计公司和设计人才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社会整体产业结构都急需改革的当下,“中国制造”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准确地说,中国并不是‘制造大国’,而是‘加工大国’。设计与制造的流程只有一半发生在中国,这使得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与同类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品牌的原因败下阵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外工业设计文化特征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外工业设计文化特征管理论文 篇1:

中外设计产业形态与现状比较

摘 要:设计在工业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设计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实现工业产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中外设计产业形态;工业产业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15

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比较鉴于设计产业对制造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以及其能够带来的高附加值和超越产品价值的文化特征,大多数西方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整个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例如美国,由于其最早实现了设计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设计产业历来同工业市场紧密联系。早在1992年,美国就提出了“设计美国”的战略口号,并且把设计产业,尤其是工业设计作为提升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在亚洲,最早将设计上升到“国家产业”层面的国家是日韩,其中韩国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提出了三个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制定了《创新企业培育特别法》等法律法规从税制、资金和人力资源对设计产业提供支持,同时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制定了设计产业振兴政策,每年提供300亿韩元支持设计产业,并将设计产业确定为国家中长期战略发展项目。在我国,虽然设计产业起步较晚,但经历了较快的发展,2010年由1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将设计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上升到国家层面,尤其是在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支持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设立了创意产业园区,广州已率先制定和出台了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职业标准。

不难看出,虽然设计产业发端于欧洲,但由于设计产业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无论是美国,还是部分亚洲国家,都已经将设计产业提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扶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上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1 创新型职业人才对设计产业的支撑比较

进入以互联网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在欧洲,整个设计产业人才的培养深受德国包豪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影响,其中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就是典型的代表。德国在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拥有极其健全的教育体制,设计教育普及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相当高,再加之后来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和红点工业设计奖的设立,使得该国确立了工业设计中心的地位,其庞大完备的设计体系也享誉全球。与此同时,英国的设计委员会奖、德国的IF奖和意大利的总统三年大奖等,都是欧洲发达国家为了高素质设计人才设置的国家级大奖,对于激励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以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模式,为英国培养了不少高素质设计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亚洲,韩国为了切实提高公众对涉及产业的认识,创造性地在资源部下设了“工业设计振兴院”这一国家级机构,同时每年设置3亿多韩元作为设计产业进行交流、示范和评选的专项资金。在我国,设有工业设计的院校已近300所,每年毕业达数万人,单由于高校设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使得很多设计企业很难聘到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也是我国设计教育亟需改变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拥有培养设计人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也吸引着国外的专业人才,这是其它发展中国家所难以相比的。与此同时,为了激励设计人才创新发展,这些设计强国,都设立了国家级的设计组织和设计奖,以此来激活设计产业,增强设计竞争力,这对我国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我国需加大开展跨学科整合创新模式和设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投入,以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 设计产业与工业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比较

设计在实现工业产品差异化、塑造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获得利润占据市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与钢铁石化等依托资源拉动的制造企业不同,设计可以成为推动新型制造业如IT、通讯等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改革,制造业已经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实现了向居于高附加值的设计密集型转变,设计已经在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欧洲,法国和意大利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成为服装和汽车等领域的新星,引领着全球服装设计潮流。以芬兰为例,其80%的传统产业都是用设计进行驱动和升级,而且该国出口的产品都拥有自主设计。在美国,设计产业一直秉承实用和合理的理念,再加之高科技和多元文化的润色,涌现出一大批独具创意的新产品,其中有代表的便是苹果手机。同时,面对德日等汽车产业大国的威胁,美国汽车制造商逐渐开始克服困境,提高了与外部设计团队的合作,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良将设计周期缩短了一半,最终大大提高了汽车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在亚洲,各国设计产业同样对工业产业开拓市场,塑造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韩国三星公司为例,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将企业战略从“成本节约”转移到“设计独特成本”上来,并逐年提高设计在预算中的比重,从而使得其销量倍增。

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和日本,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和创新的领导力,在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普遍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企业还没能摆脱依靠资源和加工拉动的局面,但随着制造业的转型,设计必然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真正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力量。

3 设计产业的资源整合能力比较

在专业分工日益清晰的今天,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且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欧洲,早在上世纪初就出现了第一次设计的资源整合,例如德国率先成立的“德国工业设计联盟”,就是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商业和设计师力量的有效结合来解决制造业中设计和质量的突出问题,这也为后来德国工业品牌盛行全球奠定了基础。再以英国为例,于上世纪中期尽心进行了设计资源的第二次整合,同时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设计真正成为持久发展并且能够盈利的产业。韩国则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召开的机会,创造性的提出了“设计立国”的口号,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了设计资源的有效整合,我国同样也认识到设计资源分散对该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设计产业带的三足鼎立格局。

不难看出,企业层面的工业设计已经成为衡量设计与企业机构战略整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设计资源整合,试图构建起跨领域、跨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的作用在设计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进一步显现。

4 设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

各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设计产业对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推动作用,为此在政策方面对设计产业进行了倾斜。在欧洲,英国政府从人才培养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设计产业强大的支持,使得设计产业发展成为仅次于金融行业的国民经济产业,尤其是对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实行了系统性的扶持。在美国,虽然没有构建起完备的设计产业政策,但美国政府扮演着设计要素创造者的角色,对教育和科研机构持续性地加大投资力度,同时还扮演着维护设计产业公平竞争的角色,建立起了系统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此来规范和推动设计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美国波音公司、IBM和苹果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能够占领国际市场的原因所在,其设计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在亚洲,设计产业在韩国各行业主要分支的新产品开发中得到了普遍的实践,并且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战略的组要组成部分,再加之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使得韩国设计产业发展后劲强大。我国将设计产业的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设计产业有区别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融资信贷支持政策,并设立园区工业设计发展专项基金,为我国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姝,杨光明.实施国家工业设计战略打造世界设计产业引擎[ ].专利法研究,2010.

[2]王展.中外工业设计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37).

[3]李砚祖.设计产业与设计之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06).

[4]李昂.设计驱动经济变革-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崛起与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7).

[5]王国华,李世忠.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01).

[6]张国.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北京的启示[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2011.

[7]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8]黄楠竹.论政策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郝凝辉

国外工业设计文化特征管理论文 篇2:

以设计之名复兴工业

“中国制造”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期,全国各大产业园区、设计公司和设计人才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社会整体产业结构都急需改革的当下,“中国制造”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准确地说,中国并不是‘制造大国’,而是‘加工大国’。设计与制造的流程只有一半发生在中国,这使得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与同类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品牌的原因败下阵来。究其原因,多半由于中国多年来从事低端加工和组装,因此对设计和创造忽略而造成。反观德国设计概念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设计是把工业社会的现代化看作是塑造人和社会的整体性工程,而制造业的发展只是这一社会工程的丰硕成果之一。

相比工业发达的其他欧美国家,德国经济腾飞的路程并不顺利。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却创造了两次经济和文化迅速恢复的契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德国产品曾经被欧洲邻国所不屑,其粗糙的外观和低劣的质量常常被人诟病。但是,“德国制造”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一跃成为了高质量和畅销的代名词,德国也因此跻身世界最强经济体之一。历史经验无法照搬,更何况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中国的设计制造业或许无法单纯地从西方设计史中找到答案,但是重新审视德国设计的历史经历能够得到一些启发。“从制造到设计——20世纪德国设计展”策展人张春艳认为,“研究和展示20世纪的德国设计制造,不是重播经典的历史叙述,而是在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发掘某些被忽视的,但又可能对当代社会的新问题有所启示的线索。”难得的是,这次的德国设计展不只是展示大名鼎鼎的设计师和他们的设计作品,还能看到大师们的设计思维是如何与使用者、制造者进行互动的。聚光灯下的不单单是那些设计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还有它们背后那些能够给今天中国发展带来启发的历史故事。

由制造衍生的设计

相比起制造,设计出现的时间更晚。“制造”一词在古拉丁文中即手工。在工业革命之前,制造基本上通过手工艺的形式来实现,与今天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有所区别,制造与设计二者是一体存在的。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制造能力之间存在的鸿沟愈发明显。工业化大生产无法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当时的制造业需要一种力量将艺术融入到生产中去,这种力量正是现代的设计先驱,设计逐渐成为制造的前提。走在工业化第一线的英国在一开始就把批量生产视为一种分离手工业者和手艺的异化方式。然而,德国却认为工业革命不仅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还是生产关系的重组。工业化的本质是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停下来思考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解决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问题。 于是,产品不只是技术、功能和商业目的混合在一起的产物,而是适应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生活环境里的物件。设计制造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其中的矛盾是在社会生产、物质文化、文化认同以及生活方式变迁等诸多复杂要素中发生。

手工艺作为“职业设计”之前的“设计”,为后来现代设计启蒙者提供了大量的创意灵感,早期的现代设计作品中也常常能够看见伴随传统制造艺术影子。1923年意大利蒙察(Monza)装饰艺术双年展,德国代表队的领队保罗·布鲁诺(Paul Bruno)曾经设计了一款带底座托盘的咖啡机就是典型带有传统制造痕迹的作品。布鲁诺虽然身为知名设计大师,但是面对市场销售原因,他仍然无法完全投入到现代主义的设计之中。当时,设计师并不能算作是一种职业,无论是从创作手法还是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来说,他们采用的仍旧是艺术家式的处理方式。从约瑟夫·伊曼纽尔·马戈尔德(Josef Emanuel Margold)设计的饼干盒子,到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的家具设计中都可以发现,他们的服务对象是圈内人和上流社会,设计的推广也仍然借助着艺术展览进行,这些设计品的销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艺术家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威望,他们并完全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设计师。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对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将手工艺对于材料、工艺和图案造型融入到产品中成为了一种风潮。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成立的德意志制造同盟就是一个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设计生产行业内组织。德意志制造同盟会对加入者十分挑剔,只有怀抱先锋理念的行业精英才被批准参加。因此,这个组织是德国的“好设计”(Gute Form)观念最初形成的地方,也强力地推动了德国设计制造的发展。即便在这样一个精英会中,内部的分歧依然严重,“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还并没有成为当时德国设计界的主流意识,直到包豪斯的诞生。

思想源泉的包豪斯

德国作为世界大战的战败国,道德和经济两方面都受到重创,建造成为了战后德国社会中最核心的力量。担任杜塞尔多夫应用艺术学校校长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认为,工业化是“Zeitgeist”(时代精神)与“Volkgeist”(民众精神)的符合主题,建造的使命就是赋之以形式。包豪斯正是在这样的信仰下应运而生。复兴的国家意识极大地促成了包豪斯的诞生。包豪斯学院存在的14年完美地反映了西方从工业大规模生产走向设计创造的时代变迁。从马塞尔·布劳埃(Marcel Breuer)设计的第一把钢管家具“瓦西里椅”,到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为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设计的“巴塞罗那椅”;从威廉·瓦根费尔德设计的“包豪斯系列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设计的几个形象组合的门把原型,这些伟大设计作品的背后不仅是设计与功能本身的故事,更是关于大规模制造到现代设计制造转变的历史。艺术家、工艺师和手工业者通过合作,共同构建了当时包豪斯时期艺术与技术结合,手工与艺术并重,创造与制造的同盟。这也使得包豪斯不仅仅是一所设计学院,还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思想源头。

包豪斯学院富有挑战和开拓的变革精神创造了上世纪最早的流行设计文化,它将设计中材料和功能的重要性提高至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涌现出第一批追求简约和功能至上倾向的设计作品。这种“少即是多”的构成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以德国工业为代表的机械美学精神,简约、精准、批量化生产最终服务于大众成为了工业设计的灵魂。格罗皮乌斯在1942年成立美国通用板材公司,极力推广预制板组合结构的建筑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将房屋主要构造的很大一部分预先在工厂制作完成,这些预制板有着不同的分工,并且可以互换。这种标准预制的设计理念影响至今,在今天的生活和环境中依然随处可见。

社会浪潮中的设计

说到标准化和一体化生产和设计,就不得不提及20世纪上半页的纳粹德国。除去政治层面,纳粹在推动新的设计价值方面极为高效。纳粹政府采用特有的“一体化”(Gleichschalfung)政策来控制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德意志制造同盟被纳粹转化为其最有效的政治手段之一。现代设计中对于标准和功能的追求恰好符合纳粹的社会实践。不止于此,极端的纳粹政府还认识到理性主义和标准化设计生产对于德国工业制造的根本性变革作用,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推动一体化的,倾向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功能主义,大大增加了军工制造能力,以至于今天德国先进的工业设计制造能力仍然得益于此。

1933年,包豪斯被迫关闭。政治形势迫使学院内师生大批向国外迁移,正因此,现代主义设计理念被带往世界各地,逐渐发展出了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二战的形势改变了许多设计师的命运,一部分选择移民国外,一部分留在了纳粹德国,其中被誉为“德国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德夫克(Wilhelm H. Deffke)是其中命运最为独特的。德夫克的作品主要特点就是使用极简的形状和粗壮硬朗的线条组合出多个直角的抽象图形,从AEG到双立人刀具标识,再到1925年糖制品工业展览海报上的蜜蜂,都体现着他独特的设计语言。德夫克几何形的标识风格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代表。可是,在他众多几何风格作品中,一幅万字形的标识被纳粹党选作党标改变了他的命运。德夫克从未打算将其制作成一种政治符号,但是却因为纳粹丑恶的名声对自己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影响。以至于在二战结束后,他作为纳粹标识的设计者被德国社会刻意地遗忘在历史外。

工业上追求标准化和功能化还是纳粹时期德国政府获取民众支持和高效生产的重要手段,著名的“大众汽车”(国民车,Volkswagen)公司便是诞生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企业。“国民车”的理念产生得益于标准化和功能化的生产模式。“甲壳虫”车上最为昂贵的空气制冷式发动机被设计在了车尾,水箱在欧洲寒冷冬天结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整体流线型的设计配合当时德国大兴修建的高速公路网,甲壳虫能轻易达到100公里每小时的告诉;紧凑的内部空间被要求设计成正好乘坐4至5人;车身零部件在后续推出的车型上依然能够替换使用,大幅削减了为新车型投入的研发时间和建造成本。虽然当时“每周省下5马克,家家开上大众车”的口号只是从百姓手中骗取了大量军备费用,但是标准化生产的设计理念至今依然受益良多。

二战结束后,部分曾经受教于包豪斯的设计师回到德国,结合了理想主义和美国先进管理技术,在小镇乌尔姆(Ulm)设立了乌尔姆设计学院(Huschschule fur Cestaltung, Ulm)。学院在继承包豪斯将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理想的同时,还在后续的教学与实践中确立了系统设计方法。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有意识地通过设计使企业本身及其产品获得国际化的影响。著名的博朗公司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ms)以及其他几位教师影响下,确立了一种清晰理性的设计美学,拉姆斯提出了“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在公司不断向国际扩展的时代里,设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完全符合了跨国企业的要求。拉姆斯与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为博朗公司做的SK4唱机的设计就是早期标准系统设计体系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款SK4收音机虽然因为其冷峻的外型和透明的外壳被后现代设计师戏称为“白雪公主的棺材”。SK 4的部件并不是简单的由供应商所提供的,而是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被开发出来的。机器如何进行操控,机身刻着什么样的字体,都是在拉姆斯的理性思考下进行设计,其整体比例与构造则是通过标准的模数体系来测定完成。白色机身单元和两侧板材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构成主义的设计原则。这种“少,却更好”(原文Less, but better,德文Weniger, aber besser)的设计信条被史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加入到了苹果各个产品的设计基因中。重新审视这些20世纪德国现代设计,它们以设计的形式凝结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发展、经济和社会观念及其设计师包含其中的思想。在设计制造方面,德国在20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多少与今天的中国类似。回顾和思考德国设计制造曾面临和解决的矛盾,对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有重要的意义。也许我们从这些经典的设计中能看到中国设计师需要承担的职责。

作者:徐路明

国外工业设计文化特征管理论文 篇3: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思路

摘 要: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在满足了自身物质追求之外,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博物馆身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保存地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青睐,在此过程中,博物馆积极发挥自身公众教育的职能,对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开发,以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为主,为消费者传播独特的文化。本文主要内容研究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思路,希望能为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创新

前言

结合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其产品特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分别为创新性、传播性、独特性与特殊性,相关人员在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要注意物质产品是其主要载体,这就强调了涉及人员的创新能力,由此设计出的文創产品能够使人们接受,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们了解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公众教育职能,由此可见,本文主要内容研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原则

1.1注重在文创产品中融入日常美学

当前,部分博物馆在运行发展过程中较为偏向复制藏品,因此导致文创产品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具备新颖性,导致文创产品的使用价值严重降低,与此同时文创产品自身的美学也不能进行有效体现,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型文创产品之后,往往将其束之高阁,不能进行有效利用,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工作[1]。

1.2传播独特的文化

众所周知,博物馆文化有效体现了馆藏文物的文化特征,但是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应该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国家文化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的方式,体现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1.3塑造品牌个性

在众所文创产品中,由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殊性,设计人员才开展设计工作时不仅仅要充分结合当前市场状况,还需有效结合本地特色,最终得以塑造出符合博物馆特色的全新品牌,为文创产品的后续发展与宣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博物馆借助文创产品走向市场时,需要对市场品牌理念进行全面了解与学习,以便能够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品牌推广策略,使博物馆品牌个性化发展。

2.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创新策略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身为我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拉近了受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以新形式促使博物馆履行了自身公共教育的职能,使受众充分体会博物馆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当前我国愈发严峻的经济市场中,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想要长久健康的发展,需要对产品设计不断创新,由此,笔者从以下内容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工作进行论述。

2.1更新文创产品的开发理念,创新文化产品的管理模式

相关设计人员在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需要不断引进新理念与新技术,积极参考国外众多先进国家的管理模式,利用博物馆自身多元化的优质资源,提高文创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管理模式,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使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新活力,最后,要学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文创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资金短缺的情况,以便推动产品设计工作有效开展。

2.2重视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众所周知,良好的经济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发展,基于此,博物馆在运行发展过程中想要推动文创产品稳步向前,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在此过程中,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前市场情况,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发展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市场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博物馆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针对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可以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发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2]。

2.3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式的创新

针对于产品而言,它是由一定结构与物质材料相互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性的实体,是通过人开创造物,结合当前我国产品的主要生产方式来看,主要分为工业设计与手工设计两种,工业设计又涉及到众多内容,博物馆想在当前产品类型众多的经济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以消费者为主体,在生活美学的视域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开发,促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能够真实的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当前有关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类型众所,涉及到创意生活类、体验类以及馆藏复制品等类型,在众多类型中想要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创新,可以采用人人参与的方式,使博物馆文创产品不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帮助人们通过文创产品来“自我实现”,例如博物馆可以采用文化体验型的文创产品方式,使人们都能够亲身体验产品的创意设计工作,并且能够将自身设计转换为实际文创产品,提高人们对于文创产品的热情,为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不断发展打下基础[3]。

2.4加强人才建设

结合当前我国博物馆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有缺乏人才的情况,这导致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的制约,基于此,博物馆应该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自身文创产品设计队伍开展定期培训工作,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水平,最后,博物馆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跨领域、跨部门的对文创产品进行开发设计工作,为开发设计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促使文创产品能够创新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旅游文化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关设计人员在开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工作时,需要不断引进新理念,对产品设计不断创新,以便能够使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当前形式愈发严峻的经济市场长久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领略我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敏,王慧敏.江苏地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设计,2018,No.292(13):23-25.

[2]虢美妮.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感知价值与消费意向研究[J].包装工程,2018,v.39;No.382(16):235-239.

[3]欧广远.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业创新联盟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155(5):103-106.

作者:林炯雷

上一篇: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学生毕业撰写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