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5

进入网络文化时代以来,网络文化那些具有生命力、独特内涵的特征带给了当前人们很多的影响。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文化时,很容易被网络文化中思维活跃、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元素所吸引从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监控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监管上有较大差距。一些衍生出的不良的网络文化容易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透过网络文化特性分析大学网络文化构建

摘要:当前,网络文化的构建已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大学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破题之道。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网络文化的思路: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强化大学网络文化的服务性功能,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大学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特征;构建

在信息技术爆发出人类社会变革力量的时代中,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处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我国。面对当代文化发展态势,如何做好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者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是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主体人群,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接纳和传承必然将标定一代人的整体文化高度。因此合理利用网络,提升青年群体的精神文明层次,构建优质先进的大学网络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高,应当是大学教育者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大学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是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主体参与者,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以数字化信息的为主体内容,以大学校园为聚合点,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内涵的文化。它是参与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在通过网络进行的大学文化行为中形成的文化。同时,大学网络文化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价值需要通过网络得以传递和放大,要做好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必须要首先认清网络文化的特性。

网络文化的特性

从构成网络文化的几个基本要素:人、技术、经济、社会来看,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大众性。网络上的活动者为数众多、身份迥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将自己融入或脱离于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参与中,任何人都具有通过合法的方式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通过合法方式传播信息的权利。网络文化的衍生依赖于无数的参与者,没有“人”的因素,“文化”自然无从谈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无限性,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网络的参与者可以不再接受单一渠道的信息,而是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并将从他人那里所获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网络文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网络行为,当某种公众思想和集体行为可以通过网络左右社会文化风潮时,网络文化就很可能衍生出了新变化。其次,网络文化具有技术性。从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 1.0到社会化网络盛行的Web2.0,时间只有10年。互联网自身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当今的社会化网络正是由不断成熟和创新的网络技术催生出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物质或精神文明快速进阶的时代,都会伴有相应的社会文化产生,而文化的传承,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人类科技飞跃的年代中,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了人类的很多社会问题,社会文化的产生和变化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网络文化产生于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也只有信息时代才能为网络文化的衍生提供物理基础和时空环境。再次,网络文化具有商业性。这一特性与前两个特性不可割裂,相生相伴。一方面,众多的参与者使网络文化具有商业价值的基础条件——信息消费者。同时,网络技术为商业活动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行性;反之,新的商业理念的不断出现给予了网络技术应用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具有文化性质的商业活动,又吸引和聚合着网络文化参与者,特别是那些想通过网络文化实现商业目标的参与者。没有商业性质的网络文化,难有创新性的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众参与的热情。最后,网络文化具有制度性。网络文化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与其身处的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网络文化的衍生受制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制度;同时,只有合理的文化制度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优质的网络文化在发展到一定广度和深度后,会对文化制度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从网络文化特性透视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

大学网络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具备网络文化的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一定差异。最显著的是,大学网络文化被赋予了教育意义,需要实现的是学生思政教育、大学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以及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化和再造,其商业性被很大地削弱。构建优质的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须立足于大学文化的本质,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的特性,在实践中紧跟时代和社会变化,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技术,不断优化制度,提高信息化校园的管理效能。以下几点思考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具有一定意义。

(一)重视大学网络文化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社会化网络是一个信息开放而繁杂的环境,各种现象、各种声音裹挟着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网络参与者的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难免受其影响。就我国来说,每一代青年学子都有其特有的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60、70年代的大学生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0、90年代的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坚信集体的力量;而新世纪后的学生,更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和个性的释放,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社会价值伦理体系的多元使很多学生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环境,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海量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这些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一定冲击。在外围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碰撞中,学生的内心很容易产生冲突,迷失自我,失去对文化追求的正确导向。

在当前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居高临下式的单边性的信息传输已经不易令被教育者接收,要让思政教育起到切实的作用,教育者应当学会通过网络聆听并与被教育者深入对话,这样才能让网络信息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力量。大学生在同龄人中虽然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毕竟会在成长中遭遇很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不能及时地向外倾诉,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对待问题时产生偏激、错误的心态;而作为校园内利益相关者的一方,被教育者一定会有各种利益诉求,需要教育者及时准确的回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非面谈性,学生通常都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观点,分享真实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当借助网络,建立多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如博客、论坛、贴吧、QQ群、SNS社区等,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辅以优秀的学生团队负责管理,定期查看学生在这些渠道中表达出的对校内活动和焦点事件的看法,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解答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惑,此类渠道最好能以辅导员老师为带头人,以班级、团学组织为单位。这种良好的网络沟通机制一旦形成,教育者就能及时地、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策略性的沟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疑惑和诉求获得较为满意的反馈。学生的内心需求获得了满足,校园内的网络聚合力就会不断增加,优质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对于校园外部的网络渠道,教育者也应当高度重视,并由专人负责聆听学生声音并与之对话,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确保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

(二)强化大学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就是受教育者知识消费服务的提供方。为了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大学必须融合社会办学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了社会中心,大学有义务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主要指提供优秀毕业生和科技服务。”这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普遍接受的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大学一直是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以回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宏观上,服务社会应当是大学文化及科研建设中始终坚持的理念;而微观上,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实现高校内部的服务,才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前提。高校内部的服务对象容易被简单地认为只有被教育者,其实不然,校内服务的主体应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可以既是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服务的提供者;教育者为被教育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从被教育者那里获得服务;教育者也应当注重在服务于被教育者的同时,鼓励和帮助被教育者自我服务。

高校网络文化构建的成功与否,关键之一是能否满足高校师生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对于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能否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服务和信息文化服务。传统的大学文化往往是在大学中提供一些固定的场所,师生在里面进行一定形式的文化活动;而在网络文化中,文化活动更多的可以在虚拟载体中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形式也可以更多样,这正是网络文化的优势所在。高校师生对文化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的文化需求往往是贴近于科研学术、行政管理、家庭生活、个人职涯发展等方面;而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多偏重于交流学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展示自我青春风采,参加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

要构建好大学网络文化,实践者应当坚持服务理念,努力为师生提供文化活动的网络平台,并提供服务功能。比如,数字图书馆、期刊数据库、读书类网站、学术类网站由于载入并集合了大量的科研动态、古今典籍、前沿观点等文化成果,为师生查阅学习资料提供了极大地便利;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网站、新闻网站、电子期刊满足了师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社区网站、交互式网站、FTP等,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思想互动的网上家园;就业创业网站、心理咨询网站、勤工助学网站,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服务功能满足主体参与者的文化需求,再通过上文中所述的主体参与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结合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将不难在高校内发掘出更多潜在的文化需求,若能把握好需求的趋势并加以实现,必将因为内聚人心的文化引力而有助于促进大学网络文化的繁荣。

(三)在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中重视并善于利用技术

现代高校在自身的运作和实现服务的过程中愈加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数字化校园正是构建大学网络文化、改善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又随之迅速涌入人类社会。大学文化是要通过长久的积淀才能形成的,但网络文化的构建和活力的保持,也需要建设者在技术应用上跟得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懂得尊重技术,不去持续学习新技术,不敢大胆尝试应用新技术,即便是大学文化有着很深的内涵,但由于技术应用的陈旧乏新,网络功能差强人意,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很好的用户体验和文化体验,大学文化的网络载体一定会逐渐失去对主体参与者的吸引力。

对新技术的跟进和学习,应该交由专门的团队,最好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新技术,然后将新技术应用到校园网络中,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和更稳固的平台。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应用愈加成熟,使用者数量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国内,高校的应用似乎极少。高校能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便捷的校内信息服务,以及优质网络文化的传播,是很值得探究的。对此,具有信息技术科研优势的理工科高校可以大胆尝试,在校园中应用前沿的、适用的、实用的物联网技术,若能更早地将新技术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中,就可以构建出更具特色的数字化大学文化。

(四)在大学网络文化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大学的社会功能上讲,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普适性,但同时不应当过分追求普遍化、同质化,用过于固定的模式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学生,否则将有悖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大学网络文化的营造者,又是大学网络文化的受益者,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大学网络文化的空间和融入大学网络文化的条件。

首要地,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大学之于学生,首先是“育人”。育人应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个人道德品质往往会成为学生认知、接受并促进自身多方面素质提升的基础和导向。缺乏个性的学生群体势必缺乏创造力。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着学生个体独立性、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应以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为主旨,而不是完全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组织实施。其次,教育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予适当的引导,确保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会歪曲或走向极端。在引导的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或是强制性的管理等旧有方法,而应该秉持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与学生有效地沟通,用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心灵健康成长,通过改革使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最后,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育者的行政管理干预。教育者通常情况下适当引导大学文化走向正确的方向,规范网络文化构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教育者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社团,承担起部分大学网络文化的建设工作。发挥被教育者在大学网络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将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成为现实,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网络文化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朝夕可成。我们在构建优质大学文化的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革有时也会使传统的经验和方法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开放和创新的思维,在实践中适时反思,不断找到适宜的路径。国内的大学为何鲜有国际级的名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的学生为何难以创造出世界级的科技和人文成果,大学文化的弱势是关键因素之一。如何结合每所大学自身的定位和优势,以开放的心态、先进的理念、长远的目光,构建出既秉承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创新求异特色的大学文化,应当是我们大胆思考和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雷.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文化透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杨振斌,冯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275~307.

作者:李世宁 吴建宁

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论网络文化冲击下的大学生教育

进入网络文化时代以来,网络文化那些具有生命力、独特内涵的特征带给了当前人们很多的影响。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文化时,很容易被网络文化中思维活跃、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元素所吸引从而影响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监控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监管上有较大差距。一些衍生出的不良的网络文化容易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把握网络文化兴起带来的利弊成为大学生教育一个新的课题。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以文化为其核心元素,以互联网作为其媒介平台的以人类物质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一种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文化与网络相结合而产生的,它以文化作为内核,在虚拟空间中以网络开放的平台作为自身发展的平台,通过网络中独有的元素影响和发展着其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在网络中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意义的文化属性,网络文化虽然根植于网络并以网络作为自身的传播的媒介,但是其文化属性中的发展衍变具有时代特征的属性是不变的。虽然网络文化的涉及面几乎无所不包,但是其本质也并非是大众的主体文化,而属于次主体文化,也就是“网民文化”。“网民文化”近几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微博等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产生,网络文化其自身的辐射半径以及影响力日趋增强,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网络文化的延展性

网络文化通过网民自身文化意识的发展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网络渠道已经被大学里大多数学生所熟练地应用。在这个网络虚拟世界中,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取向都随着网络文化的逐步发展而改变。但是网络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在网络世界中不在同一地域的两个人能够在一起进行文化的交流,这本身就是因为网络文化自身的延展性。网络文化因其自身的关注范畴而调整其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网络文化可以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其关注点是不同的,所以网络文化的延展性可以帮助一个对某一领域完全熟悉的人轻易了解其文化。网络的延展性帮助人们轻而易举地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网络监控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通过网络延展性折射出的不良文化难以得到控制,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无疑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网络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延展特性,既带来了便利、快捷,也有其自身的安全隐患。

(二)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文化的整个虚拟空间里,由于交流方式具有随机性,因而,其涉及领域以及交流范畴涵盖的范围就非常大。网络文化中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不同领域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文化形态处于多元化状态。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的是不同的文化领域、不同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取向的人素未谋面却能够发表各自的观点。其观点或者具有参考价值或者不具备参考价值,都融合在互联网络当中,信息的查找和浏览相当快捷便利。不同的文化领域、文化形式、文化行为都在网络文化的包容和涵盖中,可以说网络文化处于兼容并包的状态。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化都能够被一部分网民所接纳,并在一次次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中逐渐衍生出多个文化发展趋向。学生在接触网络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文化倾向而选择能够被自身所接受的文化,但是由于大学中的网络安全意识并没有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那样高的发展阶段。所以,网络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会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观念带来冲击。

二 网络文化带来的问题和潜在危机

(一)对于网络过度沉迷

互联网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新鲜事物,网络是极具诱惑力和吸引力的。所以,大学生极容易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导致学生荒废学业、玩物丧志,并可能就此衍生各种心理问题。过渡沉迷网络,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对学生本身的极大摧残,所以,对于网络的过度沉迷仍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西方价值观念缺乏理性认识

大学生对于新生观念和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往往在对某一事物产生感性认识的阶段便陷入到偏执的状态中去,缺乏理性的思考。近年来,一些西方的价值观念、形态意识、思想文化充斥在网络的各个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跨界迅速,所以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在互联网中出现不良的价值观念,一些思想意识不成熟、不冷静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的暗示,造成对社会的漠视和敌意。对西方的价值需要有理性的审视,既不偏信盲从也不充耳不闻,面对意识形态与自身反差大的文化出现时能够从容面对。

(三)在网络文化接受过程中缺乏自身保护

一些不法分子抓住大学生痴迷网络的这一点,展开违法犯罪活动,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低的学生很容易落入圈套,最终造成对自身的伤害。一些别有居心的人借网络文化的推力进行分裂、诋毁、谣言一些对是非分辨不清的学生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受害人,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所以,在接触网络文化的同时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自身的监管力度。谨防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迷惑而上当受骗。一旦网络文化出现价值取向的真空时,大学生很难辨别对错,这就需要整个社会来配合学校,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

(四)网络论战引发的道德缺失

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权利发表自身的观点,不论身处何方,即使素未谋面也能进行文化的交流。网络言论纷繁复杂,网络文化自身良莠不齐,这就引发了网络论战的根源,价值观念取向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论战过程中,双方经常会因为情绪失控由论战转化为对对方的人身攻击和侮辱,于是我们不难找出许多网络论战转为骂战的例子。例如:在京哈救狗事件中,爱狗人士与支持维权人士在网络引发论战,在司机是否构成虐待动物一事上争执不下,最终双方形成了网络上的论战。各自的人身攻击已经超出了讨论问题的实际范畴,网络论战引发的道德缺失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巨大,在耳濡目染当中容易形成道德风气的沦丧。

(五)社会传统文化的被动消失

由于网络文化的强势介入,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一直影响着大学青年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传统的文化也大有被取代,被动消失的危险。传统文化给予了中华民族根的精神,追本溯源,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仁义这些人格的净化作用很大。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才成为拥有传统美德的五千年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家。但是网络文化的到来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割裂和断层。人们只要上网浏览一下就知道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大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自身的观点,传统文化在价值体系的环节中被弱化,最终造成了被动消失。这对大学青年来说无疑是失去了主体文化的引导,在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

三 网络文化冲击下的教育对策

网络文化在带给我们很多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不良文化的暗示和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更需要思想行为的指导,为其日后成为祖国栋梁为国出力而奠定基础。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

网络文化因为其自身的文化多元性,兼容并包很多文化形式,往往在带来多种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糟粕的一面,所以大学生在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文化形式的冲击下能否依然保持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就需要真个社会对网络文化实施一定的监控措施,使网络文化中对思想有益的一面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对思想有害的一面能够被过滤掉。当前我国为了整肃整个网络的大环境,净化人们的上网环境,已经于2008年推出“绿坝”网上长城,旨在净化网络环境、将负面的、不良的网络信息过滤掉。这项工程目前在对网络环境净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推出一道“绿坝”的网络防护墙还远远不够,国家应该尽快完善网络相关法律,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对于在网络上散播不良信息的团体和个人依法给予惩处。各个大学也应当重视网络文化中不良文化带来的副作用,定期为大学生做网络心理测评,及时了解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维护学生的思想健康,所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控力度势在必行,是确保大学生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

(二)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知识课程,使学生理性看待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从出现之日至今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这不能说明网络文化没有自身的文化缺陷。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网络文化就需要各大学积极开展网络文化知识课程,使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冲击。在观察网络文化的某个文化形式的时候能够正确看待该文化的准确文化定位,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抵抗力。在大学各高校之间开展网络文化的知识课程,使学生了解网络文化本质就非常重要,学生自身的抵抗能力上去了,网络文化中一些负面的、不良的文化也不能轻易腐蚀学生的思想。所以,积极开展网路文化的知识课程,对加强学生自身精神素质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通过主体文化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文化的出现对主体文化的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网络尚未普及之前,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以主体文化为主,这种教育虽然相对单一,但是避免了许多不良文化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保障。在网络文化兴起后,由于出现了主体文化的断层,学生在对网络文化吸纳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文化通通被学生所接纳,危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网络文化发展到如此迅猛程度的今天,对主体文化的教育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

作者:魏更春

时代特征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推动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很大,但由于网络文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存在很多消极的,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相背离的文化观念,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动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网络产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将对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困境及对策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网络文化發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文化;主流文化;文化建设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化有着自发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这在为人们创造更多自由表达机会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观点,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因此,如何结合网络文化特征,推动主流文化建设,成为当前网络建设重要内容。本文将对网络文化特点及建设网络文化的作用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的推动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

一、网络文化特点

网络文化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具有互联网特征的同时也具有社会文化相关特征,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互动交流时,交往方式与现实交流存在差异,这种虚拟空间的行为交互也使得网络文化也具有了虚拟性、开放性、共享性、自发性等特点。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体现在其产生空间的虚拟以及在虚拟空间的交互方面,比如人们在网络游戏中的行为很多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网络虚拟文化的发展,能够大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满足,另外由于网络虚拟空间匿名特征,很多网友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压制和束缚,大胆表达其观点态度。此外网络文化还具有一定开放性,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当中,因此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化生产者,同时作为文化传播者存在,互联网能够有效打破空间时间限制,与传统社会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点十分明显,能够有效拓展信息交流空间,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开放性特质使得虚假信息泛滥,一些个人隐私信息也很难受到保护。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共享性,每个人都可以对一些事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对信息的共享,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到想要得到的各种信息,这也是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便利,但同样网络文化的共享性使得一些知识产权受到侵害,这也是网络文化共享特征下存在的弊端。除上述特征之外,网络文化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个体不再被群体意志所束缚,用户可以主动选择参与其中。

二、网络文化建设作用

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因此网络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建设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导向作用、文化传承作用以及沟通交流作用等方面。

网络在给予民众充分表达观点和体现个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各种消极因素的存在使得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将核心价值观引导功能渗透到网络活动当中,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利用网络思想教育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意识引导,使得网络文化能够通过网络思想教育得到拓展和延伸。此外,网络还具有一定文化传承作用,能够利用互联网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使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积极的实践意义,每一位网民都可以成为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并能够继承吸收的同时创新发扬下去。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交流方式,网络语言也是网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新兴文体作为网络文化载体出现,也是对现实交流文化的有效创新,丰富了人们的沟通交流的内容和层次,使文化交流共享展现出新的面貌。

三、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上很难控制文化创作者和传播者

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使得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各种负面信息的产生都会对我国社会注意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影响网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与传统媒体不同,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网络文化的虚拟自发性等特征使得个人在发布一些信息时更多受制于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因此网络文化的不确定性使得从管理上很难对这些人进行控制,无法有效过滤一些负面信息。从目前来看,很多网络信息的发布虽然要经过网站编辑、管理员等人的把关,但依旧很难对这些不良信息过滤干净,而且这些管理人员大多非专职管理人员,把关标准也带有一定主观性和随意性,网络约束有限。

3.2意识上很难排除文化干扰

网络文化的传播可以打破一定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社会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控制一般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但是网络文化传播一般都是全球化的,但每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取向等都存在差异,很难对一些问题达成统一观点,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不断向民众宣传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和内容,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走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曲解,冲击主流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有些国家的媒体政策不一样,还有一些人受利益驱使利用境外服务器传播负面文化,甚至进行一些违法网络文化活动,因此在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过程中,这些境外文化干扰很难被有效排除。

四、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对策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在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实践过程中将其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开展多种宣传方式,加强主流意识的引导作用。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挖掘主流文化潜力,占据网络文化阵地,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有效提升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高度,这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提升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网络文化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文化作品质量,只有作品内容和质量有着强大生命力才能在网络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为了把握文化发展方向,需要打造高質量网络文化作品,将一些低趣味文化作品排挤出去,更好的实现优秀文化传播。网络文化发展应以优秀文化为创作源泉,不断的挖掘新素材和新内容,以利于民众接受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应当积极鼓励网络文化发展和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引导,在进行文化作品创作时,需要注意营造和谐有序文化氛围,为网络主流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此外需要鼓励文化发展多样性,兼容并包的促进文化交融创新,避免网络文化作品同质化,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展现出开放平等的时代特征。在不断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质量的同时需要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贴近生活的文化演绎,更好的展现出民族精神精髓,有效提升网络文化核心竞争力。

3.加强网络文化治理能力

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网络文化产业治理能力,必须建立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更好的对网络文化加以监督,推动网络文化监管科学化规范化,引导网络文化朝着社会主流文化方向健康发展。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让广大网民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维护网络文化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的工作当中,促进网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

结语

网络文化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兼具现实社会文化特征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开放性、分享性和自发性,在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网络主流文化核心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同时,推动主流文化融合发展,有效强化网络文化产业治理能力,促进网络主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英男,夏从亚.推动新时代网络主流文化建设[N].山西日报,2021-04-13(010).

[2]李彦霖.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20.

[3]杨宇辰.祛魅与超越:网络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的青年亚文化审视[J].宁夏社会科学,2021(02):201-208.

[4]何娟.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冲击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7):65-67.

中共阿克苏地委党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3000

作者:张冬

上一篇: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下网络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