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穆特修斯是二十世纪早期德国现代设计运动的组织者和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在商务部任职期间,他主导了普鲁士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打破了德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二十世纪早期德国设计教育的社会背景,研究了穆特修斯设计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方法,以及对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 篇1:

现代设计方法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设计方法有: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本文着重介绍了其在现代机电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机电产品研制、设计者以及机电产品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现代设计;机电产品;优化设计

机电行业的产品,其技术来源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主要技术科学领域既包括有:传统的机械设计、微电子技术、经典控制理论等内容,同时包括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软件工程,以及自适应控制、模糊识别、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控制技术。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学科之间以及这些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一、现代机电产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现代机电产品发展总的趋势呈现为:1.正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已在各学科广泛采用,而人工智能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结合,导致了智能机械(如机器人、智能仪表)的出现。不少工厂也逐步实现了工厂管理、生产的自动化和无人化;2.正向着小型化、轻量化方向发展。由于微电子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进程,机电产品也越做越小、质量也越来越轻;3.正向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由于现代机电产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不仅涵盖了机、电、磁、声等领域,也实现了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集成。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齐全;4.正向着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机电产品集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于一体,而且使用机电产品的场合也越来越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对于现代的机电产品而言,势必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传统的机电产品正日益为现代机电产品所代替,单纯的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应用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少,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现代设计方法与机电产品设计相结合

在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现代机电产品所涉及的学科和工业门类众多,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很难达到设计的要求。因此,对现代的机电产品来说,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都将会有一些全新的内容。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用发展的眼光,把现代设计方法与机电产品的设计相结合,着重介绍了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可靠性设计、智能优化设计在机电产品设计方面的应用。

1.并行设计

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制造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强调产品开发人员一开始就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影响,把一切可能产生的错误、矛盾和冲突尽可能及早地发现和解决,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行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范畴,目前已形成的并行设计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基于人员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就是把组成与产品方面有关的,针对给定设计任务的专门的、综合性的设计团体(企业)协同起来。机电产品的特殊性要求是:团队成员的知识面较广是跨领域的、善于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协同的人员。所有成员都能相互交流,可以通过利用日益完善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使用于机电产品的人员管理体系,加强不同设计团队(企业)工作的协调性。

(2)基于信息、知识协同和集成的并行化。该方法基于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各零部件的设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机电产品进行设计,并进行可制造性、经济性、可靠性、可装配性等内容的分析及时的反馈信息,并按要求修改各零部件的设计模型,直至整个机电产品完成为止。可以采用面向制造(DFM)和面向装配

(DFA)的设计方法,涉及CAX技术(即CAD/CAM/CAPP一体化技术)、产品信息集成(PDM)技术以及与人员协同集成有关的信息技术。

当然,这两种机电产品并行设计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现代企业所实行的ERP,不仅企业人员管理机制,还集成了CAX、PDM以及其他的相关技术,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全面实现企业及企业间的并行工程。

2.虚拟设计

在达到产品并行的目的以后,为了使产品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往往会采用仿真技术,而对机电产品模型的建立和仿真又属于是虚拟设计的范畴。所谓的虚拟制造(也叫拟实制造)指的是利用仿真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发现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真实制造以前,解决这些问题,以缩减产品上市的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正是依托这样的虚拟制造技术,建立与产品设计有关的计算机虚拟设计现实系统(VRS),在这个软环境中从事产品设计的技术叫做虚拟设计。

虚拟设计能实现在产品加工制造之前,建立产品的功能、结构模型,并能对其进行修改和评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它不仅继承了传统CAD设计的优点也具备了仿真技术可视化的特点,更能支持协同工作和并行设计,从而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并通过各先进技术的利用和补充,使产品保持技术上的优势。机电产品的虚拟设计要以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对机电产品虚拟设计平台的建立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产品模型的建立以及产品设计的优化;二是对产品(包括各部件)的评价和验证,比如产品性能评价、可制造性的评价;三是产品模型以及相关信息的传输。要实现虚拟设计过程中产品信息的共享,一般采用了STEP(产品模型数据交换标准)的格式。在这些基础上可以建立机电产品虚拟设计系统,该系统集成了CAD/CAM系统、PDM系统、专家系统以及网络、通讯等系统。

3.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指以环境资源保护为核心概念的设计过程,其基本思想就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人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我国在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产品绿色设计只停留在简单的材料回收上,往往忽视了对产品零部件深层次的重复利用。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材料的选择和管理。产品的材料不仅要满足传统设计的使用和性能要求,也包括对环境约束准则的考虑。

(2)产品可拆卸性和可回收性设律列。可拆卸性设计是将废弃淘汰产品的连接按照需要和回收目标拆开而将零部件相互分离,及用利于产品拆卸的连接方式代替传统的连接方式;可同收性设计则是将产品中的可重用零部件及材料按照其性质进行分类,以便实现零部件重用或材料循环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

(3)绿色产品成本分析和设计数据库的建立。对产品的成本分析不仅包括了产品原始成本的分析,还包括产品环境成本的分析,以便设计出更绿色、成本更低的产品。而产品绿色设计数据库包括与产品寿命周期中环境、经济等有关的基础数据,以及各类评判标准。

(4)产品的绿色包装设计。除了设计出能满足客户要求和喜爱的产品造型和样式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三、可靠性设计

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可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设计是以概率论为数学基础,从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偶然事件,并从偶然事件中找出其某些必然发生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一般反映了在随机变量与随机变量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之间的关系。用来描述这种关系的模型很多,如正态分布模型、指数分布模和威尔分布模型。可靠性常用的数值标准有:可靠度(Reliability)、失效率(Failure Rate)平均寿命(Mean Life)。机电系统的可靠性不仅与组成系统单元(机械单元、电气单元或混合单元)的可靠性有关,还与组成该系统各单元间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匹配有关。通常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机电产品中机械部件和电气部件的设计制造要求。

(2)系统可靠性建模。系统常用的可靠性建模方式有:串联系统建模、并联系统建模、混联系统建模、k/n系统建模和储备系统建模。可通过这些数学模型并采用适当的算法来计算出机电系统的可靠性。

(3)可靠性可预测。预测单元(机械单元、电气单元或混合单元)的可靠性,首先要确定单元的基本失效率,它们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得出的,设计时可以从相关的手册、资料中查得。然后根据公式λ=kλb来确定各单元的应用失效率,k为修正系数,可由专门的资料中查得。对于不同的机电系统,其可靠性预测的方法也不同,常用的有元器件统计法、数学模型法和故障树分析法等方法。

(4)可靠性的分配。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节约产品设计制造费用和时间。分配的原则根据机电产品各单元技术水平、复杂程度、重要程度以及相关费用等条件来决定,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获取系统最高的可靠性。现在常用的分配方法有等分发、再分发、Agree分配法和相对失效法和相对概率法。

四、智能优化设计

随着与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不断的发展,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面临的将是越来越复杂的机电系统。解决复杂系统的出路在于使用智能优化的设计手段。智能优化设计突破了传统的优化设计的局限,它更强调人工智能在优化设计中的作用。智能优化设计应该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与控制论、信息论、决策论相结合,使现代机电产品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而实现的手段有:

(1)模糊设计。模糊设计是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它首先通过对设计对象的各项性能指标建立满足某些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并按其重要性乘以不同的加权引子,然后按一定的算法得到综合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再通过优化策略,把模糊问题向非模糊化转化,从而实现寻优的过程。现在机电产品中涉及到模糊理论的场合很多,如模糊冰箱、模糊洗衣机、模糊微波炉,它们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神经网络优化设计。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类大脑结构、功能的信息处理智能系统,一般由多输人单输出非线性单元组成神经元,各神经元按一定的模式连接,并构成各种连接模型。它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学习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来完成对复杂信息的处理,使输出达到最优。神经网络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的能力和强容错性。

为实现机电产品智能化的功能,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利用专家系统的框架。通过提取人类成熟的操作经验和知识,以知识库为核心,配以特征知识处理,并采用不同的匹配法则和推理机制,构成完整的最优决策系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最热门、最重要的一门技术,而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物,机电产品也进人了千家万户。在我国加人WTO以后,我国的机电产品也随之纳人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之中,我们更应清醒的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国外机电产品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把机电产品与现代的设计方法相结合,不仅要提高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更要能开发出功能更全、可靠性更高、更智能化的现代机电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作者:徐钊 王凌杰

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 篇2:

穆特修斯早期设计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摘要:穆特修斯是二十世纪早期德国现代设计运动的组织者和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在商务部任职期间,他主导了普鲁士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打破了德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二十世纪早期德国设计教育的社会背景,研究了穆特修斯设计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方法,以及对设计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穆特修斯设计教育改革实用主义审美教学工坊德国工业同盟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1861-1927),建筑师、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家、现代设计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大诺伊豪森,曾在威廉海姆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柏林夏洛特大学学习建筑。1887-1891年作为助理建筑师被派往日本,并游历亚洲。1896-1903年作为德意志驻英使馆的文化专员工作于伦敦,负责研究英国的设计发展现状,并将信息传递回德国。1903年回国后就职于普鲁士商业部工作,将自己的设计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成为二十世纪早期普鲁士工艺美术学校的主要改革者。1907年穆特修斯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了德意志工业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为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其设计思想为人们理解近代德国设计美学与设计观念的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

一、穆特修斯设计教育思想的动因

建筑师和外交官的双重身份是穆特斯特进行设计教育改革最大的推动力。建筑师的身份使穆特修斯关注当时工业生产、社会发展与设计、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外交官的身份又为穆特修斯学习参照其他国家现代主义改革措施和理念提供了条件。因此,十九世纪晚期与二十世纪初在日本.与英国的工作是推动穆特修斯设计教育改革的直接因素。

1887-1891年,穆特修斯被派往日本,在此期间参与建造了日本政府的国会大厦、司法部和法院官厅以及德意志福音教堂等项目。穆特修斯在日本三年半之久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国际设计实践和文化政治的动态。日本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明治维新后,对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兴趣日益浓厚,导致日本的手工艺行业以及社会中出现了以牺牲悠久历史和具有优良品味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代价来换取迅速现代化的现象。他从日本社会中看到了发展现代化和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迅速现代化国家中关于民族、身份、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早期教训。联想到当时德国的文化现状,穆特修斯悟出了艺术教育對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之后和谐美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启发。

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英国政府开始制定了将艺术应用于工业的政策,以期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且作为一个成熟的帝国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成为普鲁士政府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的最佳选择。于是,穆特修斯在1896-1903年被派往德国驻伦敦大使馆,在此期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英、德的社会比较研究、政府管理、艺术教育和建筑领域中,创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技术报告、文章及著作,为回到德国之后进行艺术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最能够反映穆特修斯个人思想的作品是1902年发表的《风格建筑和建筑艺术》(Stilarchitektur und Baukunst)和1904年出版的《英国住宅》(Das Englisheche Haus)。因为特殊的政府身份,穆特修斯在研究十九世纪晚期英国各种各样的艺术潮流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围绕拉斯金(Ruskin)、莫里斯(Morris)等人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另一方面是英国政府对实用艺术和技术教育的改革。

穆特修斯在英国工作期间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相关的设计家和展览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与报道,例如对“伦敦纪念展”、“第六届艺术与手工艺展”等展览以及“拉斯金”、“麦金托什(Mackintosh)”等设计家的专题报道,对德国实用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与二十世纪初德国设计界之间的重要纽带。他发现英国的实用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也受到了森珀(Semper)的大众审美教育观、拉斯金以艺术教育提升社会伦理思想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他对艺术与民众之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手工艺运动不应该局限于实用艺术领域,它还可以成为一种提升社会大众艺术文化的教育手段,对社会大众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设计与材料相结合的实用主义

实用艺术,既是促进穆特修斯现代设计理论发展的关键,又是穆特修斯后来将其置于德国制造联盟设计原则的核心。德国工艺美术无法满足国内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与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在社会生产领域,新兴的机器生产方式与英国相比发展较晚,当时,德国传统艺术学院的课程内容较单一。在教学中存在仅注重纸上的绘图,而忽略了与材料的结合;仍然继续复制与模仿历史主义风格的装饰;对科学与机器的关注较少等问题,致使德国的艺术教育与手工艺中较传统的生产方法以及伴随它们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之间正在发生冲突。这场斗争在19世纪下半叶愈演愈烈,许多艺术学校的关闭只是应用艺术面临挑战的一个表现。[2]英国艺术院校的改革为穆特修斯提供了思想上的启发和借鉴的案例。穆特修斯从对阿什比手工艺学院和伯明翰手1工艺学院等学校的研究中总结出其成功来源于教导学生如何将材料特性转化为最佳的功能和美学优势;伦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传统手工艺学徒的理论教育与课堂培训的优势相结合的改革为穆特修斯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典例。

穆特修斯最重要、影响最深的教育改革体现在主要是由他推进的《在教学工作室中进行工艺美术教育》(On Arts and Crafts.Educationin Teaching Studios)3I。即在普鲁士各个地方的工艺美术学校设置教学工坊:在工作室中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以材料与形式的关系为中心的,学生的设计表达是基于对材料的理解,这样他才能更客观、经济和有目的地发展其设计。教学工坊不仅是手工制作的操作场所,也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实验的可能,即.把艺术教学和机械生产结合在了一起,从根本上化解了艺术与技术、手工艺和机器之间的矛盾。[4]这一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纯艺术教学模式的否定,也是对设计之美的深入理解。在穆特修斯看来,设计教育不是简单地移植纯艺术或工艺美术中的形式,而是基于对材料生产可能性的洞见。[5]这一改革措施为包豪斯的工坊制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穆特修斯也对南肯辛顿地区的博物馆及艺术院校的应用艺术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同学校让学生在研究自然而不是模仿历史的基础上开发项目的方式,并强调引导学生培养意识的重要性,并在《伦敦国民学校的绘画课程》(Der Zeicbenuntericbt in den Londoner Volksscblen)一书中提到,艺术学校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它们的灵感不是来自历史装饰,而是来自自然。(61穆特修斯不希望德国的艺术院校是培育古典艺术家的地方,而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广阔的艺术环境,丰富他们的美感,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艺术质量,并将其与拙劣的模仿区分开来。随着学生与大众的审美水平的提升,将有利于整个国家艺术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三、形式适用于功能的设计原则

如果穆特修斯受到国外思想潮流的冲击,那么他同样受到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全面拉开了工业化的序幕。工业的崛起、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德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物质繁荣,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深深地削减了手工艺产品的份额。重工业在1890年取代了手工业,成为仅次于农业的德国第二大的经济部门,使得应用艺术与手工艺行业日益四面楚歌,成为受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生产领域。随之而来社会中出现了肆意模仿历史风格和一味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文化危机。历史主义风格在当时不仅没有引起人们的批评和反思,反而被广泛接受,甚至成为衡量审美的标准。[7]穆特修斯从英国的绘画课程中发现,工艺老师从花卉植物的研究中获得了许多关于结构、形式和装饰的课程。他也认同莫里斯(Morris)从对自然的研究中得出了有效的功能和构图原则的做法,并希望将这些原则作为现代设计方法的基础。在1902年的《风格建筑与建筑艺术》(Stilarchitektur und Baukunst)中,穆特修认为通过研究自然以获得新的装饰形式,无论是从其表面上还是内在,都代表着一种死胡同,是一种对肤浅的现代风格的错误探索,而不是对现代风格的深入理解。此后,他对工艺美术院校的基础制图课程进行改革,将材料和结构适,应于功能目的,新的设计必须建立在设计对象能够达到目的的基础上,也需要考虑如何将材料以最佳的方式达到其目的,并最终表现出完美的适合性。其设计方法为现代科学和艺术搭建了桥梁,也成为实现设计美的基础。但是穆特修斯也批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逃避现实,指出了英国的手工艺教育改革本质上仍然走在与工业分开的道路上的弊端。他认为不仅手工艺产品具有精神性,机械产品也具有精神性的务实立场启发了他回到德国之后的教育改革,并与英国的先驱者拉开了距离[8]。

四、设计审美与表达技法的革新

1903年7月,穆特修斯回到德国后就职于普鲁士商务和贸易部,并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出发,对普鲁士工艺美术学校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改革。穆特修斯在任职商务部之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参观了十个普鲁士的手红艺艺术学校。针对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问题,揭露了德国艺术教育体制形式大于内容的基本问题。他认为教师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味与审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多数传统教师仅从装饰的角度教授学生如何掌握图案,而非从构造上进行设计,更无法传达有关设计和过程的信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穆特修斯首先进行了人事方面的改革,挑选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安排到各地方学校担任要职,如贝伦斯(Peter Behrens)担任杜塞尔多夫工艺美术学校校长,布鲁诺·保尔(Bruno Paul)担任柏林工艺美术学校校长,珀尔茨希(Hans Poelzig)担任布莱斯劳工艺美术学校校长等。在教师岗位的人事安排上,他倾向于聘用具有现代意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艺术家。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德国艺术院校的学生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他们从石膏模型中画出历史风格的装饰品,这些设计随后由手工艺人员在车间执行。在这个系统中,从事设计的学生被局限在绘图桌上执行新的设计而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出现了学生对材料一无所知的过度专业化的现象。于是穆特修斯对此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在艺术方面,体现在课程名称的修改中,例如将“家具绘图”改成“空间艺术”或“室内空间艺术造型”,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在技术方面,引入了“技术制图”课程,使其远离仅对表面装饰的单一设计。“技术制图”是对设计方法的改良,将材料与结构适用于功能,朝着构造性、建设性思维的方向发展,并使其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他强调,艺术需要与技术和生產统一起来,艺术工作者需要学习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由结构出发符合逻辑地开发造型,才能将设计转化为产品。[9]尤其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室内的家具不是单独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了它们所在空间的制约,学生应该按照绘制的透视图来进行设计,使整个房间达到和谐统一。在穆特修斯看来,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不仅可以提高国内和出口市场的生产质量,也关系着国家进步的问题。

五、将设计教育纳入现代化经济服务中的推崇

在19世纪末期,因为德国不断生产大量低质量的产品,导致了“德国制造”这个词在国际上是带有贬义的。[10]而坚持手工艺品的生产正是导致德国产品质量不佳的原因,也是德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的根源。在穆特修斯看来,在没有真正的艺术修养的情况下,所有时代的伟大文化都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健康的艺术环境在民间传播是现代社会全面繁荣的关键。[11]为此,穆特修斯努力尝试在德国人民中培养一种“现代”的品味,即不再把历史形象凌驾于简单实用的形式之上的品味。

正如兰格所说,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慰藉,它还具有实用和经济的一面,可以为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当时的普鲁士政府也制定了改善国内应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将普鲁士的手工艺学校转变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部门的政策。这些国家政策为德国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起了根本作用,也构成了穆特修斯进行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背景。

现代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早期的手工艺和应用艺术的概念。穆特修斯借鉴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原则,将德国工艺美术学校纳入现代化经济的服务中。他致力在1903年至1907年间将这些工艺美术院校改造成国内经济发展的引擎。他要求这些学校根据当地行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特色对课程进行设置,在引入新制定的课程系统的同时,允许学校保留自己的优势专业。建立艺术家、工匠和当地工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要求学生参与到当地的工业和手工业车间,成为培训新一代设计师和应用艺术家为德国制造商提供服务的大本营。这些学校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发展,也成为德国二十世纪早期现代主义实践的孵化器。1907年建立的德国工业同盟延续了穆特修斯改革的原则,進一步扩大了学校的活动范围,由艺术家、建筑师、制造商组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设计、制造和教育协会。

六、重视设计品质的设计美学

从1903年开始,穆特修斯引入了现代主义和设计美学原则,在他的指导下,重组了普鲁士艺术、手工艺学校的教学课程,强调客观性和合适性的原则,以及以材料为导向、以工作坊为基础成为了学校的教学核心;促进了艺术家、红艺人和当地工业之间的合作,使课程与每所学校周围地区的经济特征相匹配,从而使学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德国的国家应用艺术教育被重新定向,成为一种参与生产和消费、供应和需求的新兴现代大众文化。1906年穆特修斯在德累斯顿举行的第三届德国手工艺品展览上成功展示了新一代的艺术院校的学生如何传播新的设计方法,其教育改革成果获得大众的认可。该展览会也在促进艺术,建筑,手工艺和工业方面发挥了作用,通过展示带有新设计思想的专业和学生作品展览,重新教育公众关于设计的品味和质量。穆特修斯推行这些改革举措,最终证明了现代美学思想,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以及手工艺教育可以融合。正如穆特修斯1908年在德国工业同盟举行的第一次年度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工艺美术运动需要以新的形式进行转变。

穆特修斯对普鲁士艺术院校施行的教育改革为德国工业同盟的设计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1919年建立的包豪斯提供了一个重要但几乎不被承认的先例。尽管包豪斯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从未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普鲁士学校出现以讲习班为基础的教学先例。但是从1903年开始,穆特修斯和普鲁士商务部在三十六所艺术院校开发了德国最具深远影响的基于教学工坊的应用艺术、手工艺教学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将手工艺统一在建筑的旗帜下,包豪斯在16年后也推行了同样的教学理念。

我国当今的设计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包豪斯的影响。穆特修斯的“教学工坊”、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及“形式适用于功能”的设计原则也为包豪斯引以为豪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功能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范例,并且当今国内很多设计院校仍在延续着这些设计理念和教学模式。其次,穆特修斯作为一名普鲁士官员,很多设计教育改革基于政府角度出发。而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与百年前的德国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在面临培育新一代设计师以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展览提升大众审美、使设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等问题上仍然有很多借鉴价值。

结语

穆特修斯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之一,他提出的对工业现代化的理性定义,实用主义审美,设计面向特色对象生产的定位,以及强调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塑造现代性方面发挥作用等设计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建筑、工业设计和审美教育的转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设计思想不仅对同时期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当今的设计发展与教学仍然具有可供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建军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思想之源[J].中国美术学院,2017:30.

[2]John Vincent Maciuika Hermann Muthesius and the Reform of German Architecture,Arts,and Crafts,1890-1914[J].University of Pennsy Ivania,1987:155

[3]伊娃玛利亚森,韦昊昱.’德国制造”——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J].装饰,2019(06):72-86.

[4]汪建军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思想之源[J].中国美术学院,2017:121.

[5]张黔穆特修斯:德国现代设计美学的杰出代表[J].文化发展论丛,2018(02):81-102.

[6]Hermann Muthesius,”Der Zeichenunterricht in den Londoner Volksschulen,"Heft16(1900),04-12.

[7]汪建军穆特休斯的美学纲领与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思想之源[J].中国美术学院,2017:44.

[8]张黔穆特修斯:德国现代设计美学的杰出代表[J].文化发展论丛,2018(02):81-102.

[9]汪建军.“制造联盟的艺术教育改革与包豪斯的创建”[J].创意与设计,2019(02):05-10.

[10]伊娃玛利亚森,韦昊昱.“德国制造”一德意志制造联盟:20世纪早期的德国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院校改革叨.装饰,2019(06):72-86.

[11]John Vincent.Maciuika Hermann Muthesius and the Reform of German Architecture,Arts,and Crafts,1890-1914[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87:67.

作者:杜欣阳 许传宏

国外现代设计特征管理论文 篇3:

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

摘 要:作为亚洲最早步入现代化的国家,日本从二战时期的盲目军事扩张中脱身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的现代设计亦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其设计产品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通过对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以及设计产业成功原因的探讨,归纳了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期望对中国设计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 现代设计 发展历程 成功原因 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面积仅有37万平方公里,拥有近1.3亿人口的岛国,日本的经济实力位居世界前列,日本的现代设计在国际上亦具有较高的地位。日本的现代化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当时的设计,如传统工艺、绘画及建筑设计等大多固守于传统,虽然浮世绘等日本传统艺术对西方的新艺术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当时日本本国的设计还未向“现代设计”迈进。明治维新后,日本踏上了军事扩张的道路,着重于军工业的发展,导致了产业的畸形化和工业设计探索的局限性,这一阶段的日本设计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现代设计”。

但日本自古以来就有模仿和学习的天赋,从公元7世纪学习中国唐朝的文化,到明治时期学习德国工程技术、模仿英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以及在二战结束后汲取英国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科技成果,日本对外学习借鉴的成果可谓丰厚。然而日本也并未以模仿为主要途径,而是在汲取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文化,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的“双轨并行”体制,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和风设计”。

一、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

(一)明治维新阶段

1868年的明治维新是日本步入现代化的起点,此后日本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但这一期间日本的工业设计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平面设计如绘本插画、木刻印刷图案(浮世绘)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浮世绘中鲜艷的色块、优美的线条、新奇的构图刺激着西方艺术设计师们的神经,促进了西方艺术界“新艺术运动”的发起。因此,明治维新时期可以说是日本现代设计的起步阶段。

(二) 海外扩展阶段(20世纪初~1945年)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日本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对资源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令其走向了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至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本基本忙于军事扩张,设计产业的发展极其缓慢,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突破。虽然少数从德国包豪斯学习归来的设计师努力地兴办新式学校、刊发设计杂志等,但这一时期的日本设始终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阶段。

(三)二战后重建阶段(1945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美国迅速占领了日本,摧毁了日本的军工业,企业生产几近停滞的现状致使日本不得不大量进口商品,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日本开始了学习和模仿西方国家的阶段。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成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经济和技术支持,而且美国还对日本开放了本土市场,使得日本的设计产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1951年美国知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还曾赴日讲学,讲授工业设计课程,为日本工业设计界示范了美国工业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令日本设计师得以了解世界上最新的工业设计理论及技术,推动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之后,在通产省工业设计促进部的帮助下,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于1952年成立,同年还举办了战后日本第一次工业设计展“新日本工业设计展”。上述两件事例可谓日本现代工业设计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后日本逐渐摆脱一味模仿的设计风格,并开始在产品设计中注重“日本风”的本土化设计,试图以传统手工艺元素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认可和成功。日本工业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体制逐渐形成并日趋成熟。

在平面设计方面,日本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不得不着力于发展国际主义的、非本土化的设计。与此同时,日本设计界也十分重视对于传统设计的保护。日本此时的平面设计分为针对国外和国内的两部分:前者采用国际认可的方式进行设计,而后者则主要利用传统图案、布局尤其是传统文字来作为设计的立足点。与日本的工业设计类似,其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即是传统与现代共存,民族化与国际化共存。战后日本设计成就最好的一次展现机会即为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这届奥运会的平面设计工作由“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主持,涉及标志、海报和整个视觉系统。这些设计都具有国际主义色彩,但又紧紧抓住了日本国旗上的红色圆形主题,并将其与奥运五环联系起来,既保存了日本的民族特性,也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图2)。总而言之,战后日本的平面设计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但日本的平面设计师亦不断在国际风格与民族特色之间寻求融合与发展。

二、日本现代设计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政府的推动作用

日本政府在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二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且被美国占领,经济发展几乎停滞。此外,日本是个岛国,资源极度匮乏,只有技术型出口才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设计水平的高低就决定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日本政府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自上而下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设计发展的政策:

首先是举办了大量国外先进设计的展览,例如1947年的“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的“外国生活资料展”、1949年的“创意艺匠展”等等。这些设计展览向国民介绍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生活用品、生活方式以及设计对生活的影响等,让国民了解到设计对生活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对新的生活方式、先进设计文化的向往和渴望。

其次日本政府成立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设计发展的官方组织,如1949年成立的通产省即日本国际贸易与工业部(MITI)即是其中之一。该组织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通产省通过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企业生产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并控制进口以保障日本民族工业的发展。1951年通产省 “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成立,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工业设计。这些举措逐渐使国外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传至日本。1952年通产省还成立了日本工业设计协会(JIDA),又于1957年成立了“工业设计促进会”,保障和加速了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这些政府部门对日本产品的设计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美国的大力扶持

美国对于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向日本传输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技术,也间接地培养了日本现代设计的独特风格。作为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占领国和重点扶持对象,美国的政策大大影响了日本的设计发展,并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国对日本设计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二战刚结束后的1945~1951年。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发展最为困顿的6年。美国占领日本后,摧毁了日本所有的军事工业,并解散了许多支持战争的大企业,这导致了日本工业的大幅萎缩。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萧条,物资极度匮乏,不得不依赖大量从美国进口的工业品来保障日常生活。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也将其先进的生活方式引入至日本。随着日本经济的缓慢恢复,日本的现代设计也随之发展,向来以模仿见长的日本以当时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美国产品设计为蓝本,迅速模仿生产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1951~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在此期间美国改变了对日政策。为了在冷战中获得优势,美国决定将日本作为“远东堡垒”,一个在亚洲的据点。于是美国全面解除了对日本各大企业的控制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帮助培养科技与管理人才,与日本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向日本的产品开放了国内市场。1951年美国派遣知名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赴日讲学,进一步带动了日本的工业设计发展,增强了日本企业的设计竞争力。

(三)重视技术发展

由于二战后日本资源匮乏、经济疲软以及现代设计起步较晚等发展劣势,日本意识到高新科技对于设计发展的推动作用。新科技不仅可以促进工业设计的发展,并能使设计在理念上紧跟并超越时代。由于对新科技研发的重视,日本的工业品和设计能力总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设计手法和表现手段较能完美地体现设计产品的内涵,从而使日本的工业设计充满着勃发的生命力。在用户眼中,日本的数码产品即是高科技的代名词,设计新颖、做工精细、安全实用、功能多样,新产品的每次推出都能令人眼前一亮。

(四)设计行为集体化

日本工业设计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体工作”。大部分的日本设计产品都是由设计事务所或设计公司集体完成的,很少有个人完成的大型设计案例。像索尼、日立、东芝等大型知名企业都有着极其成熟的设计部门,这与日本民族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日本企业的终生聘用制度有着密切关联。公司拥有设计部门的好处之一在于设计能够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并且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就能在第一时间解决。设计师在这种环境下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并能亲眼目睹自己的设计作品生产、面世。这极大地激发了设计师们的工作热情,令其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促进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

(五)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

日本政府有了设计产业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经验后,越发认识到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对现代设计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大量实践,日本建立起了符合时代和日本国情的现代设计教育体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人才。

日本现代设计的教育体系最初分为两种:一是美国商业化设计体系;二是欧洲包豪斯设计体系。而日本学者在仔细研究这两种设计教育体系之后形成了“以美国体系为主,欧洲体系为辅”的新型教育体系理论与方法。与此同时,日本设计教育也没有放弃对东方传统图案学的研究,这种传统图案与现代形态构成学并举的教育研究方式也构成了目前日本所谓的“三大构成”教育体系之一。

三、日本现代设计发展对于中国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将设计与政治经济、民生密切联系起来

政府须重视设计产业,制定有利于设计发展的政策,通过立法、提供技术和情报、提供发展建议来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必要时还需提供资金支持。虽然中国政府不像日本一样,很早就有与大型企业合作的先例,但完全依靠行政指令来指挥是无法激发企业的设计能力的。只有认识到国家经济繁荣与企业发展程度、设计发展水平是紧密关联的,才能真正带动企业设计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设计的发展,随之带动经济的繁荣。同时,尤为重要的是政府要让国民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认同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通过各种设计展览、舆论宣传均可达到。

(二) 在借鉴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也要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日本在借鉴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并没有全盘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二战后快速起步的日本现代设计亦没有破坏传统设计,反而与之融为一体。例如日本当代的和服、食物与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传统元素保存度,原因在于日本走的是一条传统与现代设计双轨并行的道路。两者相互借鉴,互不拘泥,形成了民族传统和现代化相结合的独特设计风格。

中国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出现对传统设计全盘否定的言论后,目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重视程度有了长足地提高。但当前的舆论导向又有些唯传统是从的趋势。现代设计是极具多元性的,中国现代设计需要借鉴日本设计“和魂洋才”的设计方法,兼收并蓄,在保留传统设计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的技术文明和设计方法,将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的设计理论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中国设计”。

四、结 语

日本的现代设计在二战后不到三十年时间便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而日本政府很早就认识到设计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了设计产业极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日本现代设计成为国际商业竞争中的杀手锏,极大地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现代设计逐渐得到了国际性上的广泛认可,其设计产品更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这与日本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设计体系是有密切关联的。这一设计体系适应当下设计多元化的市场环境,赋予了日本设计以无限的活力。中国现代设计此时还未完全走出模仿阶段,需要在政府支持、国民认可的条件下,找到自身的设计定位与发展模式,打破目前的固定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最终找到自身真正的民族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和平,朱小尧.日本现代设计的发展与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8-54

[2] [日]井上清.日本历史[M].西安:西人民出版社, 2011

[3] [日]黑川雅之.设计与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明兰.设计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英]onathan M. Woodham.20世纪的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 [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师高民.日本现代工业设计观察与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8] 陈岩.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1(01):66-67

作者简介:

过麒天,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2011级学生。

作者:过麒天

上一篇: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分析论文下一篇:神经病学教学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