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

2022-04-20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小学作文教学纲要》也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要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 篇1:

中学生写作问题探源及对策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普遍关注。但选材庸俗、语言贫乏、结构僵化、主题肤浅等问题依旧困扰广大师生。本文针对学生的写作问题,立足于教材写作体系,从激发阅读兴趣,学习作文技法,渗透德育情感,培养写作品质等方面寻求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一般对策,教会学生爱上作文抒写情怀。

关键词:写作问题;教材体系;习作;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则把“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但长期以来,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囿于生活环境、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的限制,写作能力的提升举步维艰。严重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笔下作文往往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亲情——发烧患病送医院、下雨学校送衣物;师友——老师教诲得启示、同学矛盾巧化解;美德——考试作弊心矛盾、公交让座讲文明;结构——春夏秋冬各一段、虚设题记求创新;态度——自叙首尾讲故事、书写草率走过程。此类作文比比皆是,从选材立意、语言表达、谋篇布局诸方面令师生苦不堪言。特别是留守儿童缺少亲子交流,感情体察不够细腻,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写作问题,值得语文人重视和深思。

一、拓宽阅读视野,丰富写作语言。

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更亲近自然,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因而表现出较好的写作潜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受农村文化市场贫乏的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兴趣快餐阅读,“蜻蜓点水”流于形式,致使作文语言普遍贫乏。经常会出现让人眼亮的写作素材在学生笔下却难以写出应有的深度,甚为遗憾!基于以上表现,课余时间我曾尝试在学生中开展“青春读书课”,筛选指定书目,开辟专门时间,或利用晨读、班会、课前5分钟通过诵读经典片段、讲述名著故事、摘抄妙语佳句、展评读书笔记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摘抄积累的习惯;同时,获得阅读的愉悦体验丰富作文语言。何乐而不为?

二、落实目标任务,规范写作训练。

纵观部编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编排自成体系又紧密联系。见下表:

七——九年级写作安排表

教材单元一二三四五六

七上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抓住特点思路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

七下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八上怎样写消息学写小传景物描写语言连贯说明事物抓住特征表达得体

八下学习仿写说明顺序写读后感写演讲词学写游记学写故事

九上学写小诗观点清晰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合理学习改写

九下学习扩写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演出评议创意表达

单元主题紧扣课标精神,任务编排各有侧重。既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浅入深体现写作训练的全过程。注重训练学生驾驭不同文体,提升写作能力。我们深知作文教学决胜考场功在平时,因而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们有必要从宏观上构建并落实作文教学体系,以教材为纲增强习作布置的针对性和训练的有效性。

除单元写作外,教材“积累拓展”部分还设置有写作片段练习。比如《济南的冬天?写风景片段》《皇帝的新装?改编剧本》《白杨礼赞?以象征手法写片段》《出师表?千秋诸葛我评说》《我的叔叔于勒?想象续写》等。这些片段练习涉及仿写改写、作品评论、技法体验诸方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供了写作的契机,但在教学中常常被学生忽视,使得写作训练大打折扣。

三、追本溯源,向教材學写作。

(一)赏析技法,创设意境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着力笔墨写山水。水一般呈动态,作者就既不放过写其动态之美,又精心刻画静态之美。山峦主要呈静态,作者就别出心裁地描绘其动态,使人不觉耳目一新。“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这些立体的景物形象正是靠作者不断地变换视觉角度,体会细致深入才得到的。这正叫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听觉方面来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其中: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教材中的写作范例比比皆是。通过片断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在写景时,既要写静态,又要写动态;既要从视觉,又要从听觉等感官着手来写,做到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必要时还要展开想象与联想,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使之奇幻神秘、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产生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渗透,妙笔生花

《背影》历来属于传统篇目,朱自清以其质朴的文字讲述了父亲与我的送别的情形,讴歌“亲子之爱”这一传统美德;对于塑造孩子的品德修养、培养感恩情怀有着极好的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一)佳句品读:勾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言片段。(二)我的经历:讲述你感受最深刻的父爱或者母爱故事。(三)走进父母:了解父母的生活经历、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等。(四)我的心声:我们如何回报父母。朴素的语言加之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送别情形,孩子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划出了文中“殷切叮嘱、攀爬铁道、读父亲的来信”等文字片段,并能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出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我的经历”环节中,孩子们能够克服以往的羞涩,敏感的捕捉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微小细节。情感教育水到渠成,学生怎么能不愿动笔呢?

四、聚焦中考,培养良好写作品质

(一)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何况写作是实践性较强的语文门类,任何缺少实践检验的写作理论终究是“纸上谈兵”。写作实践离不开丰富的语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于创设情境,通过专题辩论、主题征文、班级演讲等活动,落实写作任务,丰富课程内容。

《破晓》

一个特别的冬天/恐惧蔓延了整座城市/病毒占领了世界/这注定是与死神的赛跑/一群人踏上了荆棘的旅途

看不见黎明的黑夜/看不见硝烟的世界/我不知道/神明是否存在/

但我仍在祈祷/光明的到来

——九(3)钱若彤

抗疫期间学生以纯真的心灵,质朴的文字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敬意。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吗?这不正是核心素养的有力体现吗?

(二)修改升格,点亮主题。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终成佳句。由此可见修改之于文章的重要价值。

但学生往往苦恼于文章修改无从下笔,忍痛割爱恐改少了字数。殊不知“修改”即是修饰、删改,它不仅是删减还包括增补,是一个不断提纯、丰富、细膩、升华的过程。提倡并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是作文升格的当务之急!我提倡学生之间相互修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举既打破了写作思维定势的藩篱,又能相互学习,借鉴他人之长实现共同提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修改方法的渗透,从“言”和“意”两方面要求学生改对、改巧、改深、改新。写作品质逐步养成。

(三)规范书写,先声夺人。

学生卷面书写历来备受诟病,但却难以得到有效矫治,甚至会影响到“大文科”的整体得分,归根结底是书写能力滞后甚至退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心浮气躁,一味应付;另一方面缺少严格有素的书写训练。基于此,在习作训练中我积极尝试印制统一试卷,前设提纲后附自评,使学生时刻以考场作文自我要求,提醒学生写足字数,督促其务求规范、整洁,以唤醒作文自觉。

(四)聚焦中考,抒写情怀。

纵观近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始终贯穿立德树人这一主线,深入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兼顾学生语言驾驭能力,题型难易相对稳定,大致集中于美好情感、成长体验、高尚品德、读书之乐、文化传承等主题。

在作文教学中,除落实教材目标任务外,我还对学生进行中考真题训练,使其明确考场作文与日常习作的区别、联系,特别是写作要求和评价维度。在题目筛选上立足学情分层布置,通常采用“命题+半命题”两个不同类型的题目组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以便抒写真情,取得作文实效。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体验是最鲜活的写作素材。”让我们调动生活体验,书写个性情怀。纵然作文之路任重道远,相信我们语文人一起共勉,定会播撒幸福种子,收获春天般的语文课堂!

作者:陈鹏钊

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 篇2:

齐头并进,寓德育于作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小学作文教学纲要》也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要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契机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写真述实,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逐步提高思想认识,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实现教文和育人的统一。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该如何适时渗透德育,实现作文和做人的统一呢?笔者从如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提倡寫真述实,培养道德情操

生活是个大舞台,学生耳闻目睹,会受到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影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挖掘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校园生活,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善、美,都值得及时记录,细心体味,用心感悟。比如组织学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朋友捐款后,教师可以“我为山区小朋友献爱心”为主题作文,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写真述实,记录下精彩的场面和独特的感受,丰富写作内容。也可以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如跳绳、拔河、打篮球等课外活动的场面,向同学借橡皮、在课堂上努力思考、与同学一起值日的情景,甚至是学生之间恶作剧。只要用心观察,就能让笔下生辉。

校外的生活同样精彩纷呈,美丽的自然景观,或漫步公园、行走街头、等待公交、落座车上,随时随地都有写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真实的生活,记录生活的点滴,展现生活的多彩,抒发真情实感,写真实的文章,做真实的自己;培养学生写真实生活的素养,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问题,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创设写作情境,陶冶道德情操

写作涉及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力、生活观察力和情绪感知力等多种综合能力,教师要结合真实的生活创设写作情境,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力,产生情感共鸣,让课堂教学更有趣。还要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写作氛围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更好地认识社会,感悟生活,获得写作的灵感。

比如,在以“我最喜欢的节日”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歌曲《难忘今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纷纷表示这首歌曲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会听到,从而引出“春节”这个节日。教师再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说一说我国的其它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结合学生的发言,用PPT呈现相应的图片或视频,既能营造节日氛围,也能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典型节日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端午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秋具有家庭观教育价值、重阳可以进行尊老敬老的感恩教育等。利用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理解、感悟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三、关注时事新闻,加强道德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时事新闻,运用时事素材打开社会生活的一扇窗。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时政,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作文充满时代气息,还能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将抗击疫情的素材应用于作文教学中,用好疫情防控活教材,使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想法写出来,不仅能充实作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比如,讲述英雄人物事迹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集关于抗击疫情的相关时事报道,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认识到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道理,并适时进行以生命感悟为主题的作文教学。这样的作文教学能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抒发最真实的情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寓育人于作文教学中,能够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能调动学生动笔的积极性,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

作者:孙晓燕

作文教学专题德育论文 篇3:

高考:只论成败,不论是非?

本刊编辑部 策划

编者按:选择高考作文抄袭的话题作为本期专题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者说,这次的主题不是“策划”的、有预谋的,而是自己撞上来的。编者兼任了一家学生刊物的审校工作,在校对一篇向学生读者推荐的范文时发现,该篇得到栏目特约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赞美的高考满分作文,乍看貌似思想深刻、文采出众,认真一看则文理粗疏、破绽百出,明显具有抄袭拼凑痕迹。上网一查,果然系抄袭之作。事后与一些朋友聊及此事,不少人对高考作文抄袭抱以理解、同情态度;再上网搜索“高考作文抄袭”的有关新闻,看文后网友的评论,也是宽容或支持高考抄袭行为者居多。这不能不让编者心生感慨,

诚信是一切道德体系的根基,多数社会成员讲诚信,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前提。只要我们还相信诚信的价值,只要公平还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只要德育还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抄袭行为是对是错,其实是无须讨论的。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许多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道德准则,如今都被一些人视为“道德高标”而加以批判、解构。2006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栏目曾经邀请文章被考生抄袭、想揭发真相讨个公道却遭到众多网友围攻的媒体人士曾颖做过一期节目,在节目最后,主持人阿丘引用了一句弄不清出处的“名言”,“这是一个需要回到常识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保卫常识的年代!”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期专题文章所用的材料有点“老”(大都是2005年以前发生的高考作文抄袭事件),文章发表的时间也多在2006年以前。这似乎是件好事,似乎表明近年来高考作文抄袭现象已经式微。然而新闻热点的消失有两种可能:一是事件已经终结,现象已经消失;一是现象已经普遍化,不再具有新闻效应,无法再吸引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受众的关注。编者的担心正在于后者。

本期杂志到达读者手中的时候,应当正是上千万考生厉兵秣马备战高考的时候。不敢奢望2009年高考能杜绝作文抄袭现象。

也不敢断言2009年不会再爆出“满分作文”变“抄袭作文”的新闻,编者唯一的愿望是:教师,不再成为抄袭行为的鼓动者和引路人!

高考作文抄袭成群

屈 倩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爆出“满分作文”变“抄袭作文”的新闻,2008年也不例外。抄袭已然成为惯例,也已然成为群体行为。

抄袭成“群体行为”

2008年福建省高考满分作文中,《我于咖啡中看见》被众多网友指出这篇满分作文中的很多句子抄袭《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书。文章明显套用他人立意和结构,开头、结尾、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不少词句、段落如出一辙。

其实,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都有抄袭之作:2005年福建考生的满分作文《执子与通子》,涉嫌抄袭4年前湖南湘潭市一中邓丽的同名获奖习作;2001年四川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涉嫌抄袭当年第7期《杂文选刊》刊发的《患者吴良知先生的就诊报告》;2003年海南一考生的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涉嫌抄袭《故事会》杂志刊发的《爱的误区》;2004年重庆高考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涉嫌抄袭;2004年江西考生的满分作文《花源祭》涉嫌抄袭……备受关注的满分作文抄袭既已如此之多,更何况一般的高考作文!

而不久前的第21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选取的814个样本中,属于全部或部分抄袭的文章竟达108篇,占总数的13.3%。据悉在初赛之前,每个学生还都签署了诚信声明。

当今中高考作文抄袭已经演变成“群体行为”,抄袭已经不再关乎“诚信”。临考前,很多考生为了应对高考作文,苦背数篇事先准备好的几种不同类型的套路文章作为备选之作。但在阅卷老师的眼中,这些文章似曾相识,构思立意缺乏耳目一新的感觉,看不见考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更有甚者,有些文章还会出现时间、地点和故事情节雷同的现象。

功利教育渗透作文教学

是什么原因让众多考生热衷抄袭呢?由于作文在考试中分值很高,为了确保高分,不少老师想出很多“策略”。某些教师在分数的利诱下,探索出一条所谓的对付应试作文的捷径,即要求学生背几篇好文章应对考试。他们自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学生在有限的写作时间内理清思路,并清晰地表达出来。殊不知,这种呆板的教学方式背后,将学生的写作变成了一种新的“八股文”,使学生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不断下降。

学生急功近利想走捷径

笔者采访了几位今年刚刚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表示,为备战高考,自己或多或少要背几篇典型的材料在心中,以便考场上能派上用场。高三毕业生小星说:“我平常写作文常常觉得无从下笔,今年在备战高考作文时,预先背了一些好的段落和语句,可以套用到各种文体高考作文中。我觉得只要练熟几种基本写作框架格式,然后将背诵的经典段落充斥到文中,写作自然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抄近路’达到最好的效果。”

家长沉浸于抄袭大环境

小瑞的妈妈在高考前夕给孩子找了不少好文章让孩子背下来。对此,她显得很无奈:“本来我认为小瑞的作文水平挺好的,完全可以靠自己拿高分,但是看见同事的孩子都在四处找范文、背材料,我也有些茫然。还是随大流也给孩子准备一些吧,要不然,孩子太吃亏了。”

专家提醒:抄来的文章很难得高分

从事高考阅卷工作的高老师介绍,面对批阅的作文他时常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有时候,阅卷老师会用“google”或“haidu”搜索查证这些作文是否抄袭。高老师说如果作文抄袭了构思或立意,即使考生对此经过加工和改进,这类作文顶多也只能算作是二类文。如果考生完全抄袭原文某些段落,可能分数就更低了。“虽然每年满分作文都有抄袭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满分作文来自考生自己的真知灼见。”

天津一中高级语文教师孙建昆认为:忽视作文的平时训练,而仅凭临考的“抄袭”与“套用”,结果只能是,考生见到试卷后不是从作文试题人手进行谋篇,而是在自己的“作文库”里搜肠刮肚,写出的文章不见功力,其成绩可想而知。

孙老师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先建立作文写作的“主题圈”,然后开展循序渐进的命题作文训练。所谓主题圈,是将作文命题按主题划分成若干区域,比如“情感写人类”“叙事哲理类”“漫画(或寓言)感知类”等等,让学生按类训练,形成朴实、生动、深刻的文风。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对各种命题的能力与技巧。这样,才会因有的放矢而突出训练的重点,因长期训练而体现出能力的渐进。

(摘自2008年7月6日《今晚报》)

关于高考作文抄袭现象的思考

柯云路

曾颖是一位专做社会新闻的记者,近来他有些郁闷,有些“祥林嫂”,用他的话说,“有些思维混乱,语无伦次”。

事情起因于不久前,一位朋友出书,约他写一篇环保文章。他想到自己几年前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桃花源祭》,就上网搜了一下。结果大出意料,《桃花源祭》竟大部分被标示为“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而作者也成了“江西一考生”。

因为之前有过被抄袭和剽窃的经历,曾颖开始并未特别在意,但一些年轻同事的议论却让他很不舒服。他们说:这有什么?很正常的事!我们高考之前,老师课堂上教我们怎样押题,挑出几篇范文,背下来再作一些字面的删改,然后靠临场发挥。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用不着大惊小怪。

曾颖听了不免有些生气,于是,2006年5月13日,他在常去的“天涯社区”发了一个帖子:“一位考生抄我的文章居然抄成了江西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估计这孩子通过这种不名誉的手段已进入大学,并成为大二的学生,很遗憾我到今天才知道!这种无耻的行为,我要追究到底!”为使大家一目了然,他还一并贴出了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和搜索到的那篇“高考优秀作文”。

该帖很快就成为天涯社区的热门话题。意想不到的是,大量的跟帖是责备和反对。

有网友说:“你高中那会儿,老师没跟你讲么?‘有种你就背下天下文章,符合题意的就往上套……太出名的别抄!’”

有网友说:“该考生如果把楼主的文章抄去用来投稿,这种文贼是应该追究。但是用在高考,却并没有过错!反而说明这个考生非常热爱学习,过目不忘,应该表扬!”

有网友说:“考生有权引用任何文章,只要阅卷的老师不知道是引用的就行了。真是一土老冒,你凭什么维权?”

还有的网友说:“让那考生赔偿你的损失?你要维权也该去控告阅卷的老师。傻帽儿,还敢往杂谈上发,你就不怕丢人?”

更有网友发帖:“一混迹文坛数十年的老江湖何必这样较真儿呢,不要因为一篇文章毁掉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到时候弄成‘一篇文章引发的血案’就不好了。”

曾颖很委屈,觉得这本是黑白分明的事情,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被人抄了,而且获得高分,进了大学,自己不过在维护一个写作者的正当权益,却有那么多人跳出来谴责,并且说,黑的不是黑的,白的不是白的。即使追究可能会影响到那位考生的前途或产生的某种后果,但在后果并没有产生时,曾颖已被诸多网友“追杀”,他留在帖子上的手机号码甚至被转贴至黄色网站,使他受到莫名其妙的骚扰。

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论什么原因,抄袭都是不对的,应该受到谴责。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是根本不用宣示的道德底线。为什么曾颖的维权会遭遇如此尴尬,有那么多人对抄袭者表示同情?

作为一个作家,我对于文字作品的维权是比较敏感的,对于曾颖的帖子和他的感受也很理解,但对于这一“抄袭”事件引发的反馈,我却另有看法。其中当然有社会的道德水准问题,但又绝不单单是道德水准的问题。

我去过很多学校与同学老师交流,交流之余特别喜欢看教室里的课桌。调皮的孩子们在桌上涂满了用蜡笔、铅笔、钢笔、圆珠笔包括彩笔等描画的线条和文字,我将它们戏称为“课桌文学”。上面有同学间的交流,对某件事的反应,对繁重课业的怨气,等等。自造的语式,夸张的标点符号,充溢着流荡的青春和活力。

我问过不少孩子,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回答有体育,有美工,有音乐,有数学,有物理。再问他们不喜欢的课程,大部分孩子会回答“作文”。

孩子们厌恶作文,但他们又必须学习作文的技巧,接受各种作文辅导,只为拿到好的分数。拿不到好的分数,就意味着不能升入“重点高中”,接下来也不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在当今的中国,不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很难有光明的前程。

我曾听过一个“笑话”,一小学老师布置命题作文,让学生写“一件小事”,班上五十来个学生,四十多人“捡到了钱包”,然后是“拾金不昧”。一初中老师出作文题“一件好事”,班中80%以上的孩子写的是“上学路上突遇一孩童落水”,然后“奋不顾身跳水营救”。这样的作文怎会有真情实感?但老师看了不会责备。教学要求的只是让孩子学会一篇文章怎样开头,如何结尾,段落大意是什么,最后怎样扣题。

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和考试制度也能使孩子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但不可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当然更难写出精彩文章。学生如不能学会机械地“抄袭”,又怎能对付那像山一样压人的“高考”?而考试成绩的好坏,不单关系孩子的前程,老师的职称待遇也全仰赖于此。因此,单纯责备老师的教学或学生的“抄袭”恐怕于事无补,他们也很无奈。

现在的孩子还未出生,父母就极其殷切地开始“胎教”,幼儿阶段更抓紧智力开发,认为这是一生能否成功的基础。孩子上双语幼儿园,参加各种名目的学前班,又因为特长生在各阶段考试均可获得的“加分”,家长又强迫孩子们学习一些他们可能毫无兴趣的技能。我所居住的小区,不少孩子一到周末,除了参加各种补习,余下的时间还要弹那些他们毫无兴趣的钢琴曲。孩子们天性本喜欢唱歌,但考级式的训练使他们对音乐几近麻木。

这种疲于奔命般的应试教育,自然很少自由创造的空间。在我上学的年代,没有电子游戏,没有电视电脑,也缺乏当下如此丰厚的物质享受,但那时的孩子打乒乓跳皮筋弹球玩泥巴在胡同里疯跑,有着现在的孩童没有的自由号快乐。

不少文章表达这样的忧虑,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喜欢作文,写作能力低下,作文千篇一律。的确,孩子们不可能喜欢这样的“作文”,不可能对这样的“作文”有任何积极性。但这是应试教育对想象力的扼杀,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

(摘自柯云路著《谁的灵魂更可悲》,中国海关出版社)

我为什么宽容高考作文抄袭者?

吴向阳

自己发表于200年的一篇文章竟然在2004年被江西一名考生抄成了高考满分作文!2006年5月13日,作者曾颖意外发现该情况后,到天涯论坛“天涯杂谈”发了一帖声讨该考生,没想到招来骂声一片。

在一个以法为最高权威的社会,人要为自己的违规埋单。一个抄袭者被揭发后,社会理应产生对抄袭者“绳之于法”受到严惩的正义快感。而如今网友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揭发者进行激烈的炮轰,而对抄袭者深表宽容。我认为,在这反常的现象背后,是人们对高考作文制度不满的集体发泄和控诉,也是对一个小孩担负制度性原罪的理性反思。

我也是从高考中走过来的,也很熟悉高考作文的情形。到高考前夕,老师都会找出一些好的范文,让我们背诵,因为这是提高高考作文分数的法宝。这种做法导致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出现十几万学生和老师都在一致对付高考作文的怪现象,而模仿、抄袭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应试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是应试制度结出的恶之花。

话说回来,如果对这个抄袭者进行严厉的惩治,是否能收到以儆效尤的效

果呢?我看未必,因为这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只有满分作文才可能登在报纸上,接受社会的监督,而这个几率是何其之小。所以高考作文评判制度固有的漏洞为抄袭横行提供了沃土,为抄袭者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满分作文抄袭风波不断就是明证。毕竟在这个博弈中,胜算的几率太大,“成功”太有诱惑力,以致大部分考生失去了固有的道德底线。

只有好的高考制度才能孕育出好考生和好作文。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高考作文制度如果不彻底改变,国人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抄袭者。在缺乏足够有力的道德约束力的社会中,如此高考制度只能造成考生“愈抄袭,愈快乐”,让不抄袭的考生成为“稀缺资源”。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高考作文制度性问题还未解决,社会还未找到解决应试作文的制度性办法,在这种不能对大多数高考考生作文抄袭进行封堵和惩治的环境下,抓住一个置之于死地。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对这个抄袭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并不希望把这个抄袭者置于阳光下,而期望有关人士在人们非理性的情绪表达中看出对高考作文制度改革的渴望,进行高考作文制度的改良,从体制上彻底杜绝抄袭者,给高考作文一个清新的环境。

(摘自《小说家选刊》2006年第8期)

责编:袁海波

高考作文抄袭也要“综合治理”

曹相干

为惩治高考作文抄袭,一般对证实是抄袭的作文打低分,甚至不给分。这样的惩治手段不可谓不严厉,可是高考作文抄袭现象依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高考作文抄袭的成因分析,我想,解决高考作文抄袭问题需综合治理。

师资问题是高考作文抄袭的一大成因。当前很多语文老师的素质难以担当作文教学的重任,缺少文学修养,写不了像样的文章,文学鉴赏能力也不高,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依据就是课本中的范文。这样的语文老师,能教出写一手好文章的学生才怪。

传统作文教育模式也要为此负一定的责任。当前作文教学的总体模式就是应试。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以不同的文体分开单元,结束了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让学生写一篇同样体裁的作文。学生下意识地模仿课本中的范文来写,模仿得像,就是好作文,不像就不是好作文。如此经年累月培养出来的学生,文思如何能敏捷?更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而在高考前,老师发给大家一些范文,学生拼命背诵,更把应试作文教育演绎到了极致。最近几年,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育有所冲击,但效果不大。有些思想超前些的语文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去创新,而是让学生去模仿新概念作文,走的还是应试作文教育的老路。只不过模仿的对象变了。

德育的失败,助长了高考作文抄袭之风。让学生在考试前狠背范文,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去抄袭。类似事件在学校里时有发生。本人还是一个中学教师时,学校违规分快慢班,上级来检查,临时将学生重新分班,造假名册,教学生说假话应付上级检查。这种造假行为在当地学校比较普遍,学生们已习以为常。师德如此,学生是非观念自然十分模糊。试问:有几个学生会以高考时抄袭作文为耻?相信在抄袭者中,不会占多数。

学生社会生活缺乏,也促使学生以抄袭来填补自身的不足。当前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中学生,从清晨到黑夜,从周一到周日,都淹在上课、作业、复习的“大水”里,少有抬起头来喘口气的机会。他们的社会生活十分缺乏,已到了无东西可写的地步,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是必然的,而抄袭人家的文章无疑是摆脱这种窘境的捷径。

综上所述,除了加大对抄袭行为的惩处力度外,还得从加大语文师资培养、加强德育、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实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作文屡禁不绝的问题。

责编:袁海波

上一篇:演示直观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