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题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德育工作,要像语文数学一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辟新的德育途径,改革德育方法。◆关键词:专题准备;专题教学;专题评价当前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比较薄弱,学生及家长乃至老师注重的是语数教学,并没有把德育摆在首位。

第一篇:专题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宋代离别词专题教学策略

摘要:离别词作为宋词的类型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通过对叙事模式、意象选用、情感特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抒情模式。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诗词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教学策略,建构合适的课堂教学框架。

关键词:离别词;抒情模式;诗词教学

相较于唐宋诗歌的浩瀚,离别词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观察唐宋两朝离别诗词抒情范式,宋代以前的诗词在抒情上往往借助于“景”。作者通常采用以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离别之情。

上述情况在宋词中发生了变化,本文选取了柳永、苏轼、李清照、晏殊、秦观等名家词作,试从叙事模式、意象选用、情感特质等方面分析宋代离别词的抒情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诗词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建构合适的教学框架,分析离别词教学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作用。

一、意象选用的独特性

由于古代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差距较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经历,无论是离别词中的意象还是意境,都对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理解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学中最易入手的便是意象分析。

讲解意象,疏通词意,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内容。整理宋代离别词中的意象发现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南浦、寒蝉、古道、长亭、兰舟、霜露、月、酒、柳以及河岸(烟波)、楼台等。不难发现,像“南浦”“长亭”这样的意象学生未必了解,这就需要明确此送别意象的含义来丰富学生心理词典。心理词典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如果学生没有关于离别意象的心理词典,就无法完成对离别词的体味,也就达不到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

以下選取宋代离别词的部分常见意象,试做分析:

1.月

(1)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2)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苏轼《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含有“月”这个意象的远远不止上述几句。谢庄曾在《月赋》中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月亮是皎洁、永恒的象征,在诗词中,月又常用于代表人生苦短,天各一方。最为人熟悉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月”的意象书写到极致。“月”和“夜”往往是一起出现的,清辉皎洁、树影婆娑,在如此环境下,词人送别友人或是追思友人,从此以后,相见不知何时,但思念之时抬头,看到的仍是同一轮明月。

值得注意的是离别词中的月大多是“残月”,例如张先《江南柳·隋堤远》中的“斜照后,新月上西城。”满月意为团聚,“新月”与“残月”自然是分别的代指,词人这样写本质上是内心离别感情的写照。因此,月亮的阴晴圆缺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水

(1)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2)隋堤三月水溶溶。(苏轼《江城子·恨别》)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4)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对于诗词意象中的“水”,浙江大学肖瑞峰教授这样评价:“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情的绵邈。”上述例句中未选柳永词,但“柳三变”的词作常有“水”出现。“念去去、千里烟波”是水的渺茫与无情,“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是对友人的不舍,而“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则是在孤独无依中,独自前行。

意象作为诗词教学的初始环节,对学生理解离别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意象决定着学生诗词解读的准确性。此处仅举两例对离别词的意象进行论述,从而得出一般性规律。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归纳意象的常用含义,将要学习的新词与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相联系,降低阅读难度;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细读。

二、叙事模式的场景化

中学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大多为名家名篇,因此本文所选用的离别词以柳永、苏轼的词作为主。柳永屡试不第,一度混迹于楼台楚馆之中,因此也常有与友人、情人的别离。苏轼则历经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科举考试打动欧阳修到常州病逝,其一生奔波操劳,所创作诗词中,送别、追思、感怀等题材不在少数。

唐代离别诗注重“景色”的刻画,宋代离别词则在“场景”的营造上有章可循。试看以下词句:

(1)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2)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苏轼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3)月华收,云淡霜天曙。(柳永 《采莲令·月华收》)

(4)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李清照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离别的场景基本为早晚两个时段,细分则可分为清晨、黄昏、夜晚。究其原因,首先从常识和逻辑上可以理解为古人出行不便,趁早赶路能够最大化利用日光;亲朋好友间的践行宴通常设在傍晚,因此月下送行的故事同样不少。

文学应当表现生活,但诗词不是现实的纯客观记录,时空上的精确构造能够为刻画人物、表现主旨服务。以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为例,“孤馆灯青,野店鸡号”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鸡鸣侧面表现时间是清晨,用“孤”与“青”渲染氛围,开篇便定下冷清、萧瑟的基调,为后文的追忆、怀念埋下伏笔。苏轼心中想表达的是对年少时兄弟俩真挚感情、恢弘抱负的追思,将场景设置在清晨,在这样的时空场中,昏暗的灯光、荒僻的旅店、清晨的霜露、朦胧的山月显得合情合理,由情入景,情景对比,更显离别的凄苦与人生的不幸。

不管是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中的“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还是秦观《八六子·倚危亭》中的“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傍晚的离别场景亦在离别词中频频出现。月色朦胧,灯火若隐若现,有别于清晨的冷清,夜色笼罩下的远行人显得更加孤独,令人断肠。

由此可见,场景的设置关系到整首词的基调,而时间的位置线推移能够强化离愁别绪的感染力。在此过程中,词人选择的叙事结构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文已经提到词在叙事时的铺陈远胜于诗,这一点在离别词的叙事中有着集中的体现。由诗入词,或者说由小令入长调,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体制由短变长,因此内容得以丰富、容量得以拓展。《诗经》中“赋”的手法慢慢应用于词作,使得离别词曲折有度,增强可读性的同时强化情感的感染力。细读柳永的《鹊桥仙·届征途》,整首词结构呈现线性回归状,从眼前的“携书剑”写起,表达“易分难聚”的人生慨叹,继而回忆过往时光,表达对离去的不舍。下阙笔触回到“此际”,写送别时的场景,最后宕开一笔,以景作结,全词的起承转合超越了平铺直叙的传统叙事结构。

柳永、苏轼等词人的词作通常以详细的叙事性语言描写离别的过程和人物心理变化,还常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纵向铺陈。这要求在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二次记忆。

三、情感特质的丰富性

《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人根据词的特色,加上了“词言情”,由此诗词在抒发志向与表达情感间的差异逐渐为世人认同。审美鉴赏与创造上,感受离别词的抒情特质,体会“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愁绪;文化传承与理解上,品味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应当视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唐代的离别诗,就其主旨而言,往往不仅限于送别。高适在《别董大》中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对友人的安慰,同样也是对于自身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劝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则在送别友人,抒发离别之苦的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与抱负。

由于词在篇幅容量、结构上不同于诗,其抒情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词长调的出现使得离别词注重离别场面的描写,注重人物形象、语言,甚至内心的刻画。“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苏轼《江神子·恨别》)是人物动作的描摹,柳永笔下的“频耳畔低语”“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更是以细致的笔触将远游人与送行人之间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读离别词,能够体会出词人的人生际遇和创作心态。如《倾杯·林钟商》中所言“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词人或许屡遭贬谪颠沛流离、或许追思往事情难得已。离别词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是词人自身的悲哀,也是当时乃至后代的悲哀。

有宋一朝的离别词,通过情与景的交融、人物的细致刻画、纯粹的自我化情感表达,使得离别词在婉约派的大框架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高中宋代离别词的专题讲授,使学生在获得诗词知识的基础上鉴赏古诗词,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肖瑞峰.水与别离诗词[J].古典文学知识, 1994(1).

[3]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J].文学遗产,1995(5).

[5]张海鸥.论词的叙事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作者简介:袁家祺(1995—),男,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主研方向為语文教学论、现当代文学。

作者:袁家祺

第二篇:谈谈德育专题教学

◆摘 要: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德育工作,要像语文数学一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辟新的德育途径,改革德育方法。

◆关键词:专题准备;专题教学;专题评价

当前学校德育教学工作比较薄弱,学生及家长乃至老师注重的是语数教学,并没有把德育摆在首位。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思想也形形色色,一切向钱看,何谈品德高尚?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德育工作,要像语文数学一样,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辟新的德育途径,改革德育方法。

当前的德育影视活动,普遍存在如下弊病。

1.盲目性。放映德育影视片缺乏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注意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2.涣散性。忽视德育活动的严肃性,将德育电教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看电视、电影,没有严格的课堂式纪律的约束和具体的教学要求。

3.注入式。见“片”就放,且一放到底,不重视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择,不重视对影视教材的钻研分析和教法设计,不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和行为规律,采取“满堂灌”的放映教学方式。

4.教学程序的非完善性。尚未形成完善教学程序系统,德育影视活动只有“放映”这一个教学环节,缺少辅导、讨论、作业和实践等必要环节的支持、辅助和深化。一部德育片放了便了,而对它的启迪、导向和示范作用研究不够,落实不够,造成感知与内化、表象与行为的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简言之,当前的德育影视活动多停留在“放一放,看一看”,教学效果顺其自然的阶段。

我今天针对并试图克服上述弊病,提出怎样进行德育专题教学。要想搞好德育专题教学,要实施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大子程序。

第一程序:专题准备

又包括如下三个环节:

1.选择专题。德育专题选择直接影响专题教育的价值与效果。选择专题的原则是:①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②密切配合政治形势;③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例如:新学年开始可结合遵纪爱校、尊师爱友的教育选择“行为规范”为教育专题;“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可选择“三热爱”为教育专题;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纪念日前后可选择“爱我中华、不忘国耻”为教育专题……

2.收集专题电教教材。收集(或制作)时必须注意:①紧密围绕专题引进或制作;②教材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感染为;③注意收集或制作反映当池情况的教材;④注意收集或制作影视、录音、文字的多种形式的教材。

例如我们在进行“学雷锋、学赖宁、做好事、扫黄毒”的专题教育时,引进《雷锋之歌》《英雄少年赖宁》《路在你脚下》等一批形象鲜明感人的片子,还制作了《雷锋就在你身边》《他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等课件。上述丰富多彩的教材为生动活泼地进行本专题教育创造了条件。

3.专题备课。一般影视活动忽视备课环节,没有事前对教材的观看和钻研,放映时全凭学生自觉感知与理解,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应该认真备课,设计具体教法,拟定观前思考题,观后讨论题。

第二程序:专题教学

这是德育专题电化教学的主程序,包括观、导、论、访、写、行六个方面。

1.“观”。即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德育专题系列教材。要组织好“观”,必须注意:①要和学生一起“观”;②要提出明确的观看纪律;③要写好观后感。

2.“导”。即启发引导。“导”应贯穿映前、映中、映后的各个教学环节。其任务是:映前向学生讲明本专题教育的意义和“观”的要求,介绍教材内容,发放内容提要,出示学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观”。映中可用“画外音”方式对教材重点进行解说、揭示,以引起学生对重点内容注意;映后可对重点内容井上行复述、解释、引导好回忆。

3.“论”。即组织讨论。“论”是学生交流看法,加深认识的重要途径。要组织好“论”,关键是有的放矢拟定讨论题。讨论题要密切结合教材和实际,与思考题相互呼应,使学生觉得有题可论,有话可说。要安排专门时间讨论,可分组讨论,也可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主持并组织讨论;可由教师设计简单但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提问启发式讨论,也可由学生提问,全班进行答辩式讨论。

4.“访”。即组织参观访问。“访”是为了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感性认识,促进理解。可把学生带出去,到工厂、农村、部队实地考察,也可把英雄模范人物请进来做辅导报告、经验介绍。“访”要注意两点:一是参观访问对象或聘请的英模人物要尽量适合专题内容;二是要事先向对方通报专题的内客和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请他们也将影视教材观看一次,使他们的发宫更具针对性,更适合专题教育的要求。

5.“写”。即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总结。“写”为了巩日立记忆,促进理解和消化。可写心得体会,可写评论,也可写决心与打算。可采取命题形式結合大、小作文写,也可自由命题结合日记、校刊、班刊写,不要强求一律,但必须要求学生写具体,联系实际写。

6.“行”。即行动,就是要把学到的道理、行为准则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行为。“行”是专题教育的归宿,是播种的收获。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是落实“行”、促进“知”向“行”转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例如配合“学雷锋、学赖宁”专题教育可设计、组织“做好事、送温暖”活动;配合“行为规范”专题教育可设计并组织“做文明少年”及“行为规范检查岗”活动。

第三程序:专题评价

是对一个专题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分析得与失,总结成绩,发现问题,寻求改进的办法,提供下一专题教育活动的借鉴。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很重要,希望德育能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重视,使学生真正做到品学兼优,长大了能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俊辉.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朱济湖.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觅林

第三篇:初中作文教学专题化实验探究

【摘要】作文教学专题化训练教改实验,是通过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等三个环节进行的,基本解决了作文教学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提高了同学们写作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 键 词】作文教学;专题化;试验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反思初中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诸如:

1. 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虽然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能收到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 效率低下。首先是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应付了事;其次是目的不明确,就文写文,就文改文,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再次是重改不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错字别字,标题标点,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等等,无一不及,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却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3. 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训练周期长,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为此,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变以上通病,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从2006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尝试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现仅将这一专题教改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陈述如下,旨在抛转引玉。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 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为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 训练步骤。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使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使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作文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个个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把批改权交给学生,不但能使学生在错因分析与思路启发上受到启迪,而且还能使学生以后在作文中对症下药,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要教给学生评改目标及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既定要求,同时也要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该专题训练,学会作文。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要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讲评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以对学生起到警戒示范作用。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继续完成相关作文训练,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3. 课程设置。与训练步骤相适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一读(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每月一改(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

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

作者:任月娥

上一篇:账务处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抗震理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