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德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陆续出台,客观上对广大德育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最终由教师的教学实践诠释。教师是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所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功。

第一篇:德育教学论文范文

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中职德育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本文立足实际,着力探究现阶段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不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实效性

一、德育课——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于2004年10月制定并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该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笔者学院开设的课程有魅力江西、德育、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就业指导等。这些课程在教书育人方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德育课程的德育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现阶段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德育课如同其他文化基础课一样,包含智育和德育两大方而的功能,而德育功能尤为重要。但是从实践来看,德育课由于教师、学校等各方而的原因,始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从教师方面找原因

教育观念片而化。在现阶段,部分德育课老师将德育课与其他文化基础课放在同等位置,没有认识到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只是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这种片而化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德育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实施。

教学方法单一。公共基础部成立以来,笔者陆陆续续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发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德育课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上使用一种讲授法,致使德育功能无法发挥。

2.从学生方面找原因

(1)态度上不重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被灌输的理念都是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其他课程则为副科,政治课更是可有可无。到了中职,自然而然德育课沦为“说教课”,学生不仅不重视德育课,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厌烦感、排斥感。

(2)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欲望淡薄。中职生相比于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而言,文化课、专业课基础都相对薄弱,也因为这样,他们觉得听课没意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从学校方面找原因

部分教材“务虚”。现在德育课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性,有的教材使用的案例仍旧是儿十年前的;也有的教材“唱高调”,德育课就好比是“空中楼阁”,缺乏现实基础。

评价体系有待健伞。德育课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却义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学科。现阶段德育课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平时表现,量化的成绩占更大的比例,而对于学生德行的评价缺乏有力的考核制度。

三、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的措施

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需要各方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见效。

1.教师方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要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更新教学观念。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中职生的德行当作教学的目标,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功能,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实现学生的全而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迫切需要改变从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如情景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敢于探索,大胆质疑,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更多地参与到角色模拟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

(3)加强道德实践。德育课的功能不仅在智育,更在于德育。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道德体验。德育课教学不应仅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更要走出教室,走山校园,倡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

2.学校方面

学习需要健全德育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和评价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开设并加大政治思想教育课的比重,创设宽松的德育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学习氛围。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既要顾及学生“智育”的提高,又要联系实际,加强“德育”的塑造。

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中职生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实现教书育人,这是我们每一个德育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巧花

第二篇: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素质 创新德育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陆续出台,客观上对广大德育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最终由教师的教学实践诠释。教师是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所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功。本文从教育观念、品德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四方面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旨在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素质,创新德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中职德育教师素质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陆续出台,客观上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最终由教师的教学实践诠释。教师是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所以重视中职德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功。

一、对教育观念的新要求

(一)对中职德育课程的科学理解

德育的本质是使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是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担负着帮助中职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进而提升他们精神生活品质的神圣职责。

德育职责的履行离不开德育课程。所以对德育课程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中职德育课程应该是德育双主体相互反馈、道德认知、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并联系德育教材及具体德育事件的道德情境等诸多内容的有机整体。可见,德育课程的展开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反省思考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真实、具体的德育经验和道德观念的事件或案例、道德发生细节常常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这样,对学生而言,德育课程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人生蓝图,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道德生活的审视和反思,并能够在集体中与老师、同学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加速道德内化的进程,进而把德育过程中生成的道德体验、道德智慧辐射到自我完善中去。德育课程只有在突破教材的局限并与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紧密联系时,德育课程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核心目标才可能实现。

(二)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教育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背负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沉重精神压力,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极大的心态 。大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德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群年龄尚小、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但是弱势群体更是受害者。德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他们转变“失败者”的心态,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二、对德育教师品德素养的要求

近些年随着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学优惠政策的出台,生源质量可想而知,有部分同学用“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形容一点不过分,甚至有的同学对教师的正面引导、理性教育嗤之以鼻、充耳不闻。这无疑对德育教师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再有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具备更高的品德素养。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有升学的压力、高考指挥棒的压力,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动力更多的来自内心,来自对职业教育、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所有这些对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期待。

(一)德育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前進的路标。教师的崇高理想,具体表现在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表现在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表现在为职业教育事业一往无前、奋斗不息的精神;表现在把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将自己坚定的信念转化为献身教育的巨大的行动,并且通过每一环节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教育,用自己崇高的理想之光去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奋斗之路。

(二)德育教师要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人格

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并酷爱本专业的思想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德育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江,等.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

[2] 王林义,等.重新认识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3] 鲁洁,回归生活――鲁洁教授专访[J],小学德育,2003,(17).

[4] 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课题项目:

“系2017——2018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课题《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1710065)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杰 王良春

第三篇:生活德育理论与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结合运用

【摘 要】生活德育理论有助于构建适应新世纪育人需要的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增强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德育教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具有指导作用。当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教条式的教育内容、陈旧的教育方法,应该运用生活德育理论促进教学,教育目标围绕生活,强调现实性;教育内容源自生活,突出生活性;教育方法贴近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

【关键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德育;实践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是在批判传统学校德育脱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生活之于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其内涵总的来说是要使学校德育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学校德育中的所有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学校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进行、并最后回到学生的生活。

二、生活德育理论对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价值

生活德育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对于我国学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改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德育理论有助于构建适应新世纪育人需要的一种全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增强技工学校德育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技工学校德育教学从僵化的、刻板的、一统的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实际,适应时代。力求构建遵循技工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新形势的生活德育模式,努力探索提高技工学校德育教学效果的新途径。把德育教学与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和充满个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个性。

其次,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新世纪的德育教育应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生活德育理论凸显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德育模式的构建,让学生去践行,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撼中,不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形成创新意识和优良品德。

再次,生活德育理论对于德育教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具有指导作用。让德育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的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让社会及学校的德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让技工学校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形成优良的德育品德。

三、当前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行技工学校德育教学对于引导广大技工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而日益显露。

(1)重说教轻行为养成。教育者过分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理论的说教,轻视或忽视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于是课堂成为知识批量输出和输入的场所,好像学生有了有关知识,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为。

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到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因而德育教学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而我国现行的德育教学,是从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以知识及其学科为载体,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着的周围世界相隔离,失去了生活根基,使德育教学内容变成了没有情感、意志的抽象的东西。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认知性的德育教学内容,只能教给学生知识性的概念,学生把获得的理论、规范作为知识掌握,而并没有内化为德育素质。这就削减了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导致“言”“行”分离,甚至有“言”无“行”。因此,学生仅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具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重理论记诵轻情感体验。教育者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诵,如果“发现学生在某方面(比如爱国主义)存在不足,就会把相应的内容编进教材,增加课时,并举行这方面的竞赛和考试。”并以考试成绩的多少评定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高低。它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导致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无法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这不是进行德育教学,只是在推广有关知识,其结果只能培养出熟记知识的“专家”。

(3)重教师讲解轻师生互动。德育教学需要师生间共同完成。但在现行德育教学中,原本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丰富内涵仅仅只剩单一的认知关系。教师除了讲解还是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成为空设,教师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在这里难以实现。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行德育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它难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和厌倦,使德育教学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每个德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四、技工学校德育教学中生活德育理论的运作机制

1.教育内容源自生活,突出生活性

德育教学要提高实效,走出困境,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开发“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开发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就要关注学生生活的需要。直面生活的问题与困境,是德育教学的基本态度。青少年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生活中犯点错误、出点问题、走点弯路是非常正常的,关键是应得到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德育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突出“生活性”,既要继续发扬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优良传统教育内容,同时应根据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德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具有跟随时代的德育观念。而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从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这四个方面来说,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生态环境教育等内容的选取是不可缺少的。

2.教育方法贴近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

改革教育方法,例如采用冲突引导法,所谓“冲突引导法”,是指在德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虚拟再现各种价值冲突情景,让学生间接“体验”各种场合,辨析各种德育言行的利害实质,以引导学生理性地走出道德冲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方法。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随处存在,不可避免。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许多是不常有机会体验的,因此,教师通过设计种种情景正好可以加以弥补,让学生在处理现实的德育问题、体验价值冲突的过程中提高其德育品德。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引导学生正视价值冲突现象的存在。所谓“价值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所遇到的一种矛盾状况,它会使主体陷入举棋不定、左右为难之境地。也就是说,道德主体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但这种选择一方面符合了某一行为原则,另一方面又违背了另一原则;一方面实现了某种价值,另一方面却又牺牲了另一价值。这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是指导学生理性地面对价值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新与旧等诸多价值冲突,往往令人眼花缭乱,甚至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置于“思想无菌室”中,唯一的办法就是帮助、指导学生理性地面对价值冲突。

三是引导学生灵活地化解价值冲突。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德育品德水平做出判断,然后选择适当的两难事例或用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疑难点”来引发讨论,以使他们“通过冲突,冲刷、洗涤思想上、道德上的污泥浊水,蜕掉肮脏陈腐的东西,吐故纳新,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见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现军,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3:14一17

[4]刘强.德育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宋志辉

上一篇:初一历史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