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四法”研究指的是对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进行研究。“四法”研究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创新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1:

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说课设计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学“肿瘤”章节的说课设计。方法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方面对“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结果通过“肿瘤”说课,提高了教研活动实效、备课质量及教师素质。结论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了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高职高专;病理学;肿瘤;说课

医学高职高专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和广大基层培养技能型医疗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由于三年制教学的时限特点,在课程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学作为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必修课,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着学时少、内容多且复杂等情况。“肿瘤”章节是病理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病理学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设计以及为什么的一种教学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帮助[1]。笔者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的“肿瘤”章节进行说课设计,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说教材

教学对象是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课程,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6版,主编为王斌、陈命家,本次教学内容位于第十章肿瘤的第一节至第四节,P114-124。

1.1教学内容“肿瘤”章节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学习肿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病变。按照教学计划,“肿瘤”章节内容有2次课,这是第一次。在学习该内容之前,教材已安排《组织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等三大基本病变知识。详细内容包括肿瘤的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其中包括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异型性,代谢特点,生长和扩散,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等五个内容)、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良恶性肿瘤的局部和全身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1.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2.1知识目标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对机体的影响、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熟悉肿瘤的组织结构、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了解肿瘤的大体形态、代谢特点。

1.2.2能力目标通过肿瘤的基本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及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向教师、病人及家属就肿瘤发病的基本规律进行解释,并能对某些肿瘤的形态、生长特性、扩散规律及病人预后等进行描述。

1.2.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入了“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逐步培養学生的医疗公德和行为规范。并提出“假如我是一名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是否应该安乐死”等话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1.3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生长和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教学难点是肿瘤的异型性。

1.4学情分析由于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且学时相对较少,在本次课不考虑进行肿瘤相关内容的深层次的讨论,仅先传授肿瘤基本知识。

2说教法

2.1教法的选用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2.1.1讲授法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目前理论课教学还是提倡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根据教学目标和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必须先对肿瘤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先有初步认识。

2.1.2多媒体演示法能减少板书耗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将肿瘤相关的图片,包括肉眼观图片和镜下观图片,较好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对病变的理解更形象化,有利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强化。

2.1.3比较法难以区别的内容的对比学习。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本次课的重点,笔者从分化程度、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复发、转移、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加以比较,并用顺口溜强化恶性肿瘤的特性是“分化不好生长快,转移侵袭加破坏”,使学生能更正确的区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对学生日后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帮助。

2.1.4情境教学法针对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课间和课后,在学生中进行情景话题讨论,如“假如自己是一名肿瘤患者,为了减轻病变对机体的影响,该如何进行自身护理”。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学会关心和爱护病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医疗责任感和使命感。

2.2教具的选用主要包括将1-2例典型的肿瘤大体标本带至课堂,并将病理图片制成图文库在课堂上演示。

3说学法

3.1学法的选用四环节常规法:预习法、听课法、练习法、小结法

3.1.1预习法通过细读和自我“质疑”,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1.2听课法由于本次课是肿瘤基本理论课,还是主要以讲授式的课堂传授来完成,期间穿插师生交流。

3.1.3练习法讲授完一个重要知识点时,将试题库中该内容的练习题引入,例如在学习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后,会提问“下列哪一项不是良性肿瘤的一般特性”,选项为“A异型性小,B膨胀性生长,C生长速度缓慢,D手术容易完整切除,E会转移”,让学生集体作答。

3.1.4小结法督促学生:“三看”看课本、看笔记、看练习。“二列”列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间的相关性。提醒学生课后“三做”:做练习题、做精品课程网络内容观看、做授课内容整体温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

3.2学法和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笔者通过渗透指导、讲授指导、交流指导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学习指导。

3.3教学设计中有学法的内容在明确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方面体现自主性和差异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也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在课堂上与学生有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和课堂自由发挥力。

4说教学程序

4.1导入新课用时为3-5分钟,通过复习上一堂课的增生性炎症病变中的炎性假瘤,来导入肿瘤内容。炎性假瘤是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和真性肿瘤的外观形态很相似,好发于肺和眼眶,极易误诊为肿瘤。但要告诉学生,不能仅仅凭肉眼观就对肿物进行定性,因为病理学最主要是依靠显微镜和基因水平观察来对疾病进行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炎性假瘤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等慢性炎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这些细胞的形态是正常的,没有真性肿瘤的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那这些“形态幼稚、单克隆性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真性肿瘤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认识和区别这些病变。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4.2講授新课用时为60-70分钟

4.2.1教法通过将肿瘤基本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讲解,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本次课主要使用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综合应用。

4.2.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突出教学重点,明确分析教学难点。

4.2.3教具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规范多媒体课件的板书,使学生条理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4.2.4学法既设疑又答疑,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过程中设定2-3个问题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重点内容针对性的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自学能力、达到初步认识肿瘤的目的。

4.2.5整体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4.3巩固训练用时3-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并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及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例如,在完成“肿瘤异型性”的内容讲解后,提问“肿瘤的异型性能首先反映什么,选项:A肿瘤的性质,B肿瘤组织的起源,C肿瘤的生长速度,D肿瘤的复发情况,E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答案是E”

4.4课堂小结用时3-5分钟。立足反复强化来巩固新知识,新课内容结束后,再回顾课堂讲授知识;加强系统思路的联系性,使肿瘤各知识点之间纵横联系更紧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疾病的能力;课后预习“肿瘤的命名和分类”内容。这样教学,符合“感知—辨认—概括—定义—迁移应用”的概念学习模式。

实践证明,在“肿瘤”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应用以上说课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有利于教师在合作、交流、研究状态中,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升了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说课,增强了知识结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满足高职高专院校着重培养实践型高素质医疗人才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宋艳荣,陈海翠,李春建.说课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8):11-12.

作者:史琳 张安文 罗宇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2:

论“四法”研究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创新

摘 要:“四法”研究指的是对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进行研究。“四法”研究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创新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四法”研究;教学理念;创新

2006年以来,为了探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发展新路子,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我校积极开展了“四法”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提出了“教、学、训、考”一体化,做到了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四法”研究初见成效,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研究成果已辐射到全市中职学校,甚至珠三角地区的兄弟学校也慕名而来学习取经,学校也多次应邀到省级各类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作为这“四法”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校的管理者,以下是我就“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理念创新的一些粗浅看法,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四法”研究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四法”指的是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这是我们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而倡导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在2010年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四法”研究的内涵:一是在教法上,实行“三转变”。为践行学校“修处世美德,习一技之长”的校训,全校教师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观,重视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导向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转变。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教师逐步改变了“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实模拟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各门课程并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政治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从典型案例中引出教学内容,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专业课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训室,由师生双方在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已在各专业课程里广泛运用。二是在学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由善“教”者转变为善“导”者,实行了由“讲学”到“导学”的转变。教师成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如何制订和实施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在教学中,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一种适合学情的自主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在训法上,强调“每課必有一练,每练必有一得”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比如举办校内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从而达到以练促教,以练促学的教学效果。实行毕业生“双证”制度,中职毕业生除拿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转换岗位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途径。四是在考法上,不以一张试卷定乾坤。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而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考查,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增大出勤,课堂讨论、小论文、小测验、小制作和见习报告等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改革考试办法,采取基础课以闭卷笔试为主,同时探索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或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专业课技能考核为主,课堂教学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考试,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周活动,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二、“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创新

俗话说:“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四法”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针对目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而考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髓是支持学生,服务学生,让每个学生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首先学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根本的理念转变是对学生的态度,即对人的态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我们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环节的中心,在教学中将学生当作主要的参与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将学生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的。我们要求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接触中必须是真诚的,说实话做老实人,不做任何修饰和遮掩。教师要尊重、接受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创造潜力,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收知识,而是独立地探讨问题,主动寻求和发现知识。实际上,教师成为站在旁边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寻找、组织和利用信息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这种理念的创新,教师可以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其实是沿袭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自学等一系列关键性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来迅速地在社会上就业,并适应岗位要求。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具体的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成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要通过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提醒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二是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独到的见解,用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讨论式、实验式、情景式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与学生平等地研讨问题,自由地双向交流,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巧妙设置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学生思维中具有新意,与众不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提问都应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当前的中职学生,由于基础问题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先天素质的差异,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环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喜好特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极力发挥各自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三是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中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可以增加课程实训比例,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专业技能考核,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实现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更是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思想上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堂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的题材,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教学内容既可根据学校特色,实行校本课程,也可根据教学实际,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或者是根据学生需求,体现学习内容生活化,在日常应用中有指导意义,又或者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 “点课”,学生点什么课教师就讲什么课;课堂教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课堂教学的评价,倡导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方式、方法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也可以互相结合,交叉进行。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学校层面上,一是学制的开放,根据学校实际或学生特点,可采用两年制或三年制,三年学制可采用“2+1”形式、或“2.5+0.5”形式,二是办学形式的开放,可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等形式。

三、教学理念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培养创新型教師

创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就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所以,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创造性的人格精神、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这是我们当老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求教师踊跃投身到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创新型的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敢想、敢说、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融入德育教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四法”研究,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这是职业教育的共性要求。我们要针对中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我们还要针对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自信、阳光心态和良好学习习惯,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

3. 优化课堂结构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呈现,现在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好导演,突出主演,把握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法”的研究促成了我校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法”的研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训、考,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教、学、训、考就像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要想中职教育这辆车跑得快,需要每个轮子都要动起来。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通过“四法”研究,能够把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四法”研究中避免了顾此失彼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立中,刘云虎.创新能力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2.

[2]康涛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

[3]李益.中职教育需要更新观念[J].职业技术,2003(7).

[4]王幡.关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四法”有效性研究(2010TJK285)的阶段性成果。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许建国

质疑法教学德育论文 篇3: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微生物检验技术说课

【摘 要】本文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说明本次课(K-B法)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K-B法 说课

本课说的内容是K-B法(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下面笔者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说教学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是中等卫生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之一。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的内容特点

本节课是《微生物检验技术》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药敏试验的意义在于指导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进行微生物耐药性变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检测宏观耐药性、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3.学情介绍

本课授课对象是中等卫生学校二年级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基础知识方面分析,经过第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他们掌握了与微生物检验技术有关的基本知识,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兴趣习惯方面分析,学生对微生物检验技术学习兴趣较浓厚,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不喜欢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喜欢自己思考、自己动手。

4.教学目标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和《微生物检验技术》大纲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明确药物敏感试验的重要性;掌握药敏试验的概念和常用的方法。(2)技能目标。能正确运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学习,为实践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3)德育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5.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熟悉理解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药敏试验的基本概念及常用方法是教学的重点。K-B法药敏试验的临床操作及结果判断是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既要无菌操作,又要给临床医生治疗的参考,需要一定的技术,是教学的难点。

二 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取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通过教师讲授,将学生导入课堂情景、讲解知识体系、强调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真实的教学活动任务并展示出来,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标准。

2.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通过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观察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的方法探究知识,教师适当点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师的直观演示下,学生近距离观察K-B法进行药敏试验的操作,边看、边学、边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

3.教学媒体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法与学法,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我将课堂设在微生物实验室,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辅助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三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45分钟,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教学程序进行了以下设计:

1.视频导入,教师讲授

采用视频《耐药细菌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现场快报》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药敏试验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详细讲解药敏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材料的选择、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2.提出任务,小组分工

任务一:完成图表,巩固新知。6个小组分别将K-B法的试验原理、试验材料的选择、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用最简单的图表画出来并粘贴到黑板上。任务二:操作展示,促进理解。每个小组派2名同学对K-B法进行操作展示,一名同学操作,一名同学解说。

3.实施任务,小组合作

本阶段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两个项目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评价任务,加深记忆

通过小组间的提问、质疑、比较,将学习效果及时地反馈出来;教师一边示教一边讲解,针对学生操作的不足进行纠正,使学生操作规范化。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结合板书,归纳总结;课后书写药敏试验实践报告。

四 说教学反思

本课以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贯穿整个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及无菌观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注重课堂互动。

五 说教学效果

对于本节课教学,本人立足于新大纲、新教材,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新的职教理念,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适当引用临床实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活跃,让学生感受“乐中学,学中乐”。

参考文献

[1]郭积燕主编.微生物检验技术(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周艳朵

上一篇:中学生形势教育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师满意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