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论文

2022-04-15

摘要:医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1: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摘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原因主要是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不完善,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政府的监管职能没有切实履行,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跟不上等。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完善沟通制度,促进与社会各界关系的和谐、融洽。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社会

医患关系是近些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和谐发展呼唤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全社会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的医患关系对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医患关系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社会关系,也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不仅是病人个体和医务人员个体的交往关系的集合,而且是整个医务界乃至社会关系的缩影,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折射。一般认为,医患关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关系和非技术关系。技术关系是医患之间的行为关系,包括为病人治疗、与病人讨论治疗方案、在诊疗实施前征求意见等与医疗技术手段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医患之间的非技术关系,是指医疗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基于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关系、利益关系、价值关系、法律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后者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探索和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人一旦生病,生理上及身体上的痛苦就可想而知,就医的目的就是为了请医生帮助解除这种生理、身体上的痛苦;医生给病人看病是为了实现救死扶伤的目的,同时希望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尊重。显然,如果医患关系和谐,医患双方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否则,病人非但不能减轻生理及身体上的痛苦,反而会增加心理痛苦,医生则可能遭遇工作受冲击、心理受打击的痛苦。医患双方“痛苦”的叠加,又可能波及其他人际关系,引起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据有关组织的调查,当前社会上认为医患关系和谐与比较和谐的只占32%左右,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和比较紧张的达50%以上。近年来,各地因医疗纠纷而引发的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医患关系紧张和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医患关系的现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正在成为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是最根本的政治问题,群众就医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径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也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主要因素

1 卫生资源和医疗保障体制方面的原因。如果说“看病难、看病贵”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那么产生这“两难”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主要还是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足和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一是我国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在全世界卫生总花费中,我国只占2%,而我国的13亿人口,却占全世界人口的22%。至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都比我国高,如英国、日本是8%,加拿大是10%,美国近15%,中国约占5.5%。在我国目前卫生总费用中,大约有56%靠居民自费,27%靠集体负担,政府投入仅占17%。卫生资源不足,特别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政府一直没有对公立医院建立比较好的补偿机制,对医院多开药、多检查、不合理治疗、分解收费等自我补偿行为无可奈何,无力纠正。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会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大幅度地增加,可是医疗资源的配置却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不仅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导致大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三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高额医疗费和药价使患者不堪重负。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中,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也比较普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医疗保障存在问题更多,现在很多地方实行“新农合”,但存在着报销难、报销数额少等问题。

2 药品管理和医疗单位收费方面的原因。国家对药品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药品虚高定价,这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例如,治疗感冒的药费由过去几元钱涨到几百元,危重病人的抢救一般都要花费几万元钱,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其原因是国家对医疗单位的收费和药品生产、定价、经营、销售的政策不完善。一是药品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成本,将有些同类药品更换药名后再投入生产,而药品管理、物价审批部门把关不严,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二是销售环节多渠道,有厂家直销、医药公司经销和个体销售,每个环节都提高了药品销售价格。三是厂家虚假宣传药品性能、用途、疗效,诱导患者消费。同时,政府对医疗单位的检查费、治疗费没有及时调整,使药品费用在医疗费中比例加重,导致老百姓看不起病。

3 医生及医院方面的原因。在医患关系中,由于医院和医生事实上掌握着医疗资源并处于医疗信息的优势地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患者常常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常常为医疗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具体表现为:在医疗工作中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对诊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准备;擅离职守造成诊治延误;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对病人及诊治风险告知不明,一旦病人病情发生突变时,难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广大医务人员普遍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艺术,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知情权的尊重普遍重视不够,使得有时正常的医疗行为也难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即使患同样的疾病,他们的体验、愿望、心理各不相同,受各自文化素质、性格、家庭、生活习惯、经历等的影响,使其对疾病、诊疗等有不

同的理解、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医务工作者发挥高超的沟通艺术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从一定意义上说,医生是在医学科学指导下的艺术工作者。要“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看问题,把病况的可能变化、治疗效果等婉转地向病人做一些说明,避免造成心理负担。医生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疗效。只有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医疗服务的艺术性,才能赢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配合。

同时,由于改革不配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在社会分配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如当前医疗高风险与患者高期望之间的矛盾,传统价值观与市场化医疗现实之间的矛盾,医务人员的知识劳务价值与知识分子的报酬差距太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严重挫伤。同社会上其他行业的人相比,他们既劳力又劳心。风险大,教学和临床的任务重,知识储备要求高,操作技能难度大,但行业报酬低,因而就出现了个别医务人员通过违规途径来提高医院及个人收益的现象,诸如开出没有必要的检查项目、大处方,故意夸大疗效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从中收取更多的费用。

还有个别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收受甚至索要病人及家属的红包,一旦病人及家属对医疗结果不满意就可能造成医疗纠纷。有的医务人员甚至和医药代理商互相勾结。利用药品的暴利搞药品促销,开方提成拿回扣,接受商业贿赂。

有些医疗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违反医疗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科室承包,设立“院中院”,以经济利益为诱饵促使医务人员多收费,甚至利用虚假广告诱导患者消费。

4 患者方面的原因。现代医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了解有限,处于医疗信息获取的劣势地位,往往对医疗工作的实际效果与主观愿望之间的差距产生不理解。出现不满意的医疗结果或医疗机构一旦因医疗活动发生意外事件,甚至只是正常的药物反应等,都可能引起一些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行为。此外,有的患者受利益驱使,为了不支付医疗费用或获取经济赔偿,故意无理取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医闹”现象必须及时解决,否则会产生负面的连锁效应。

5 新闻媒体方面的原因。当前新闻媒体对医疗行业改善服务质量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医疗卫生行业保障人民健康所做的贡献,对广大医务人员辛勤工作、救死扶伤的典型事迹、先进人物正面宣传不够。由于其在专业知识上的局限性,特别是部分媒体对医疗纠纷的刻意炒作,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报道医患纠纷事件时过度渲染患方权益受损,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缺少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看问题和负面评价的较多,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医患矛盾,误导了社会公众,形成了“一边倒”的社会舆论,引起社会群众的不满。于是,医疗机构作为“强势群体”往往成为舆论批评的对象,其合法的正当权利难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这大大增加了医疗纠纷得到公正合理解决的难度,常常是以医疗机构支付巨额赔偿而了结。

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1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是国家应增加对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适当调整诊断费、治疗费,提高医疗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实行按劳分配、奖优罚劣,按效益、贡献、职称、职务适当拉开距离,坚持分配向临床重点科室倾斜,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向贡献大的人员倾斜,应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风险程度、工作量和社会效益等情况设立岗位工资;另一方面,国家要对公立医院建立起比较好的补偿机制,改变“以药养医”的传统医疗模式,降低药费在医疗费用中比例。在加大医务工作者创造性劳动报酬的同时,实现医疗服务总体收费水平的下降,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二要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卫生管理体制,逐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的约束条件。引入竞争机制,使医疗服务领域充满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减少药品销售环节,切断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机构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逐步做到医药分开。通过集中招标规范药品市场,同时鼓励医疗部门和生产厂家直接销售,以降低药品价格,让利患者。四是政府应切实履行监管职能。对药品生产、定价、经营、销售活动进行调控,严格药品生产审批制度,提高药品质量,合理药品定价;对医疗行为主体资格、执业行为和医疗质量进行监管;对乱检查、违规收费、开单提成、接受商业贿赂的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按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同时,对法人和直接领导进行责任追究;此外还应该加强有关服务信息的披露,促使医疗机构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

2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只面向部分人的选择性医疗保障不仅违背了公平性,而且成本很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实现人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3 尝试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利用市场机制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医疗服务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医疗责任保险,一方面有利于医疗单位分散风险,减轻医疗单位可能承担的高昂医疗赔偿费用负担,也避免了医患双方直接接触,减少了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使得医院和医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患者及时、全面地获得赔偿,不至于因为长期等待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4 建立完善沟通制度,促进与社会各界关系的和谐、融洽。绝大多数医患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医患双方沟通不够,因此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和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使医患关系更加趋于平等与民主,把医患不和谐的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旦医患纠纷发生,要及时与新闻媒介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沟通,正确通报事实真相,及时反馈处理信息,避免舆论的消极导向与新闻炒作。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面对负面报道时往往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对待,这样社会只能得到来自患者的声音,就更容易形成有明显倾向性的舆论导向。所以医疗机构的沉默不仅不能保护自己,反而会印证媒体和公众印象中的不良猜测,对自身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医疗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与媒体联系沟通,用阐明事实、讲清道理的方式争得主动;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媒体进行相关的医疗科普知识宣传,让公众了解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医疗技术的现状和局限,从而争得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建立起有效的医疗纠纷鉴定仲裁机构。患者在

医疗关系中总处于弱者地位,一旦发生纠纷,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解决问题。即使部分患者家属与医院对簿公堂,也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要尽早建立起公平有效的医疗纠纷仲裁机构,让第三方仲裁,避开当事双方,确保医疗事故得到公正合理便捷的解决。患者维权有路,自然就不会再发生到医院闹事的现象。

5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德医风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思想、文化、素质、业务技术水平和医院医疗文化的综合反映。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尊重病人、爱岗敬业的品质,是减少医疗过失和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必须认识到,病人不仅是疾病的载体,更是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人。医务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重视人应胜于重视疾病,不要以疾病为中心,而应以病人为中心。因此,在医疗服务中,医务人员必须从“整体人”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解决,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调动病人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过程,通过医患的密切合作来提高医疗效果。

不仅如此,医务人员还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再加上人类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不但要有好的服务态度,还要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要运用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同人类的各种疾病作斗争,用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病痛。

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才能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赢得医疗市场,增加经济效益,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赵达军,龚志成,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J],湖湘论坛,2007,(5),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占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政工研究动态,2007,(6),

[4]房红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确保医疗机构治安稳定的基本途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柏理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J],卫生行政管理,2007,(4)。

作者:司福亭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2:

社会工作视角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研究

摘 要:医患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根据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原理,从社会生态系统的几大参与主体入手,提出医患双方加强沟通、医疗机构健全机制、政府宏观把控、大众传媒正确引导等建议,为医患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理论的探索。

关键词:社会工作;医患关系;社会生态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届第四次全体会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了非常关键的位置。医疗机构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利益的社会机构,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医患矛盾引发的重大事件在大众传媒上司空见惯,哈医大杀医案件、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等袭击医务人员的过激行为反映出医患关系几乎已经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这些医患关系的纠纷引起了热烈的全民关注。僵持对立的医患关系不仅不利于病患个人的健康利益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效应。

本文着力于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从医务人员及其所在的社会关系方面和患者及其所存在的社会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找出影响医患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提出帮助促进建立和谐新型的医患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影响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1.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的个人背景、道德素质、文化水平、经济能力、价值观念均有所不同,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和认知也多样化了。经济能力低的患者希望低投入高成效,经济能力富足的患者希望得到上帝般的服务,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不能理解小病多做检查,长途跋涉来看病的患者要求一劳永逸的医疗服务等等。

而医务人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效益考量等等压力令其与患者看待医疗服务的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首位是确保排除严重疾病,这既是为了患者也是保护自己,开具各项检查的处方不可避免。其次,不同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满足所有患者的愿望对于医务人员实属勉强。再次,社会的舆论风险给从事临床服务的医护工作者造成了莫大的精神负担。

正是由于上述医患之间的认知差异,直接导致医患之间矛盾的产生,从而令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更甚者部分地方出现袭医等过激行为,这种僵持对立的医患关系不利于患者个人的健康利益和医学事业的进步,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患双方的互信度偏低

当前社会存在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几乎成为共性问题,医患双方互信度的低下是社会缩影之一。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首先,医疗机构占有绝对优势,不论从技术层面上、整体实力上均占到优势地位,这反射出患者处于偏向弱势的地位,患者的受害者心理难免产生。其次,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议论已是众所周知的公共焦点,人尽皆知的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很多患者都有亲身体会的经历,小到送“红包”规则,大到天价医疗费用等等,他们对于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下降是必然的。最后,大众传媒不良的舆论导向,使得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再次大打折扣。如果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医疗机构、患者、大众传媒是其中的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的种种干扰因素进行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医患双方互信度的降低。双方基本的信任度的下降,医患关系必然会加速走向紧张的一面。

3.政府管理者角色不到位

在调查研究中,医疗卫生服务方和患方对于政府应对紧张的医患关系负主要责任是具有共识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医疗机构方面或者是患者方面都需要政府提供健全的医疗卫生法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这是政府的职能所在。而今,医患双方得到的广泛认识是政府缺乏宏观调控、监管不到位、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水平程度不高等等问题都反映出社会管理者的角色不到位。最终使得患者对政府不作为怨声载道,医疗机构为政府出台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买单。

4.医疗机构内部制度不健全

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组织,肩负有保障患者利益的责任,如何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确保自身效益是医疗机构组织内部永恒的话题。患者、医生和医院之间的博弈关系很大方面需要靠医疗机构内部的制度解决。对医生实行严格的监管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的“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有效手段。

但是,现状是对医生常常不能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利、怠于充分告知病情、不能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服务态度差、医生从患者身上寻找利益、患者求助无门等等违背组织发展方向的行为,医疗机构选择放任这种损害病患利益的态度和行为,假装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导致医患信任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医疗机构将效益压力加诸在医生身上,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等等经济指标更加助长了以药养医的不良趋势,而忽视了患者满意度、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心理状态等柔性指标。

5.大众传媒引发的不良舆论导向

如今我们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形形色色的信息、数據不断地轰炸着每个人,大众传媒则是信息传递最方便最快捷的媒介。出于利益的驱使,大众传媒致力于吸引读者眼球,断章取义、张冠李戴、虚假新闻、失实报道层出不穷,部分无良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图眼前利益,恶意破坏医患关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民间俗语形象地说明着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二、促进新型医患关系的建议

上文分析的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表明,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仅是医院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原因,还有许多社会和制度因素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发展。所以医患关系的改善不是哪一方做出努力就可以达到改善的效果的,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患者、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努力。这也是社会工作视角下强调的生态系统结构。因此,作者从影响医患关系的几个主体:医患双方、医疗机构、政府、社会入手,提出促进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1.理性对待医患关系

由于医患双方利益点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难以同化,但是做到互相理解却是不难。医务人员在重视患者的同时,患者也需要尊重医务人员,作者认为理性的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良好沟通、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求同存异的医患关系。同时,医患双方加强信任与合作也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途径,这也是塔尔科帕萨森关于“病人角色理论”中提出的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中的最高级模式:互相参与模式。患者从心理上需要对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抱有积极的态度,配合医生的工作,坚信两者都是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医疗服务是服务业的种类之一,医生应当始终树立“以患者为导向”的价值观,处处为病人着想,以良好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服务质量获取患者及家属的认同,顺利高效开展医疗服务。

2.完善医疗卫生法律机制,严格依法办事

医患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医患双方对于医疗服务适度性的理解差异。患者认为医生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以此榨取利益,医生认为这些医疗服务是必要的,矛盾的症结就在于谁来给医疗服务“定度”,政府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服务监管,为患者提供权威的医疗服务水平标准,这是保护医患双方利益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平衡各方利益也是其职责所在。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医疗行业中也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得医疗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日益减少,医疗机构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利益化。因此,在当下,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医药卫生保障体制以保障医疗机构的基本生存能力,才能让医疗行业更好地实现其公共事业的属性,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3.医疗机构继续深化改革

医疗机构作为患者接受医疗服务的直接场所,具有特殊性,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全适合本组织的规章制度,令组织内的个人和组织本身有章可循。例如设计具有人性化的就诊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制定一套合理的投诉程序接受患者及家属的投诉、健全系统内部的监管办法监督管控医生的服务、完善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奖惩等等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足以解决很多的疑难杂症,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不同经验的医务人员之间的医疗水平也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提供令患者满意的服务质量,对医务人员、对医疗机构的定期培训必不可少,医疗技术需要交流才能进步。因此,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然方式。

4.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医院文化环境对医患双方都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医疗机构营造积极健康的医院环境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深入人心的微笑服务文化、随时关注医务人员心理状态、随处可见的人性化设施都有助于医患双方沟通良好,关系和谐,令人从内心释放出宽容、理解的信号,那么医患矛盾将变得容易化解。

医德医风建设是对医务人员从思想上、作风上、行为上进行有效引导的方式。思想上引导医务人员严守医院规章制度,加强医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有助于医务人员从作风上和行为上改善服务态度、为患者利益考虑,让医患关系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5.大众传媒理性报道,引导和谐的医患关系

媒体作为医患之间的桥梁、信息的传递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强社会责任感。媒体应该秉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报道,忠于事件,不仅要暴露出医疗机构中存在的影响医患和谐的负面现象,同时还应该弘扬正面的积极的医疗机构形象,要确保公民享有同样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尽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周亮,周瑞敏.医患关系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11):778-781.

[2]何军.文化冲突分析:构建和諧医患关系的切入点[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83-84.

[3]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杨辉,张拓红,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8.

[4]顾佳亮.新医改背景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

[5]张波.跨越困境:作为“第三方”的医务社会工作[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姚尚满,刘俊,李薇.当前我国医院社会工作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作者:陈雪媛

媒体效应的医患关系论文 篇3:

全媒体时代医患纠纷事件研究

摘 要:医患纠纷作为当前常见的社会问题,已成为全媒体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本文将医患纠纷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医患纠纷的传播特点,并结合全媒体时代进行深入探讨,围绕着加强医患纠纷事先预防措施、主动在全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以及做好医患纠纷事后总结工作四个方面进行考虑,提出全媒体时代医患纠纷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促进医患关系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医患纠纷;危机管理

随着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对于医患关系也更加重视。从数次医患纠纷事件中来看,既有因医院医疗不当引起的医患纠纷,也有因患者故意闹事而引起的医患纠纷,还有因医院以及患者存在误会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归根结底,主要在于医院作为医患纠纷的主体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加剧了医患纠纷的严重性。因此,解决医患纠纷问题,已成为今后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一、医患纠纷事件的传播特点

目前,国内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发生,从其传播特点来看,医患纠纷事件传播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危机来源碎片化、传播速度极速化以及事态效果严重化。其中,危机来源碎片化是指在全媒体时代下任何网络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关于医患纠纷的看法,但网络用户发表的观点不受任何约束,使得医院无法掌握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极速化是指在全媒体时代下只要通过网络媒体将关于医患纠纷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如文字、视频以及音频等内容,就可以实现裂变式传播效应;事态效果严重化是指如果医院不对负面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反而一直保持沉默,就会引发蝴蝶效应,而大众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会将医患纠纷事件的严重性无限放大。

二、全媒体时代医患纠纷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医患纠纷事先预防措施

医患纠纷作为医院的危机事件,医院应认识到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提高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尽量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次数。从医患纠纷的引发因素来看,主要归结于两点,分别是内部管理欠缺以及医患交流不当。为此,医院应对医患纠纷事件形成高度重视,加强医患纠纷事先预防措施。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下,医院管理者应增强对医患纠纷问题的预防意识,并主动提高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交流意识,学会与全媒体以及大众的互动技巧,并围绕着患者、患者家属、全媒体、大众以及管理部门等诸多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并完善现有的早期反馈医患纠纷问题的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医患纠纷问题。其次,医院管理者可依照自身岗位的实际特点,并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基层医务人员能够掌握医患纠纷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法律法规,确保基层医务人员能够做好医患纠纷的事先预防工作。此外,医院管理者还应主动培养媒体自身的危机公关意识,建立一个医患纠纷事件管理系统,引导全媒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报道,维护医院的荣誉精神,给大众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二)主动在全媒体平台进行发声

国内全媒体普遍具有偏向弱势群体的显著特点,主要倾向于反映患者的意见以及观点,但关于医院的声音相对较少,这就容易导致医院在医患纠纷事件产生之后往往处理失语状态,使得大众无法真实了解医患纠纷的实际过程,从而加深了大众对于医院的误解。为此,医院应主动在全媒体平台进行发声,转变以往被动式公关状态,在医患纠纷问题产生的第一时间借助全媒体发表声明,将媒体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医院手中,以便获取媒体舆论的支持。同时,医院可建立发言人制度,在面对媒体舆论的负面新闻时主动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医院官方微博、医院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大电视台进行发声,将医患纠纷全过程进行如实讲述,并主动邀请媒体进行有效采访,使大众能够了解医患纠纷事件的真相,以免大众被第三方非法信息所误导,以此减少媒体舆论负面新闻的影响。此外,医院管理者应在第一时间表明自身的态度,并向大众声明自身关于医患纠纷问题的处理方法,并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调查,尽快发布管理部门的调查结果,借助正面新闻来消除负面新闻的危害,以此引导媒体舆论的走向。

(三)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在医患纠纷事件中,由于大众往往对于患者具有较强的同情心,使得医院自身的发言难以得到大众的信任。为此,医院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聘请知名的医疗教授、法律人士以及网络大V对于本次医患纠纷事件进行解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分析,减少大众对于医院的误会。同时,医院自身应提高对负面新闻的监控力度,及时了解新闻舆论的导向,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电视台等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以便对医院舆论弱势现状有着明确认识。如果有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存在错误引导情况,医院可立即启动調查,制止不良媒体的错误行为,并对不良媒体进行法律起诉,促使媒体机构能够正确把关医患纠纷事件内容。此外,医院自身也应秉着诚恳的态度去对待医患纠纷事件。如果医院在本次医患纠纷中的确存在治疗过错以及服务不当等问题,就应主动承认错误,而不是一味推脱。如果医院在本次医患纠纷中并无过时,不能抱着冲淡事件的态度进行对待,应坚决表明自身的态度,。

(四)做好医患纠纷事后总结工作

在医患纠纷事件解决之后,医院应主动对本次医患纠纷事件加以总结,分析本次医患纠纷事件产生的原因,了解本次医患纠纷事件处理的不足之处以及可行之处,将成功做法作为今后医患纠纷问题的解决经验,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改进,以便更好的应对未来医患纠纷事件。例如,如果基层医护人员在本次医患纠纷事件中表现出经验不足的问题,并且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可针对基层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在面对医患纠纷事件的反应能力,使基层医护人员能够有效缓解医院以及患者之间紧张情绪。如果基层医护人员在本次医患纠纷事件中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并且任由医患纠纷事件升级,加剧了医患纠纷的严重性,可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道德素质的培训,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今后在医患纠纷问题上存在疏忽大意行为的工作进行严厉处罚,使基层医护人员能够认真对待患者,加强对医患纠纷问题的重视。此外,医院可建立一个患者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患者的反馈信息,包括服务评价、投诉内容以及改善建议等,拉近医院以及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医院以及患者之间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误会。

结语:

综上所述,医患纠纷作为严重社会问题,医院应加强医患纠纷事先预防措施,主动在全媒体平台进行发声,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做好医患纠纷事后总结工作,以此减少医患纠纷事件。

参考文献:

[1]许莹.“弱者立场”与医患纠纷事件的传播共识——以“肾失踪”风波为例[J].青年记者,2017,(5):18-19.

[2]许雯婧.新媒体时代医患纠纷处理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5,(8):177-178.

课题: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全媒体时代医患纠纷报道事件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082)

作者:王蕾 梁世威

上一篇:多媒体高中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实验教学的初中物理论文